簡介
格律詩是古代漢語詩歌的一種。形式有一定規格,音韻有一定規律,倘有變化,需按一定規則。中國古典格律詩中常見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絕句和律詩,即所謂近體詩。詞、曲也可稱為格律詩。
這種古老和傳統的詩體,結構嚴謹,字數、行數、平仄或輕重音、用韻都有一定的限制。它的句數是一定的。如,律詩一般講究平仄和押韻、押韻和對仗。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格律詩。如中國的
近體詩(絕句、律詩)、西方的
十四行詩、
五行打油詩、四行詩、西班牙的八行詩、義大利的三行詩以及
日本俳句等。
歷史源流
產生
南齊永明年間,“
聲律說”盛行,詩歌創作都注意音調和諧。這樣,“
永明體”的新詩體逐漸形成。這種新詩體是格律詩產生的開端。這時期比較著名的詩人是
謝朓(464左右--499)。謝朓以山水詩著名,詩風清新流麗。他的新體詩對唐代律詩、絕句的形成有一定影響。
定形
詩歌發展到唐代,迎來了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時間裡,留下了近五萬首詩,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約五、六十個。
初唐四傑是唐詩開創時期的主要詩人。這四傑分別是
王勃(649--676)、
楊炯(650--693)、
盧照鄰(637--689)、
駱賓王(646--684)。他們的詩雖然因襲了齊、梁風氣,但詩歌題材在他們手中得以擴大,五言八句的律詩形式也由他們開始初步定型。
“四傑”之後,
陳子昂(661--702)明確提出反對齊梁詩風,提倡“漢魏風骨”。《感遇詩》38首,即是他具有鮮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成熟
盛唐時期是詩歌繁榮的頂峰。這個時期除出現了
李白、
杜甫兩個偉大詩人外,還有很多成就顯著的詩人。他們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
孟浩然和
王維為代表的
山水田園詩人;另一類是
邊塞詩人,他們中的
高適和
岑參取得成就最高,
王昌齡、
李頎、王之煥也是邊塞詩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齡的邊塞詩大部分用樂府舊題抒寫戰士思念家鄉、立功求勝的心情,他的《從軍行》、《出塞》歷來被推為邊塞詩的名作。李頎的邊塞詩數量不多,成就卻很突出,《
古意》一首、《
古從軍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煥是年輩較老的邊塞詩人,一首《
涼州詞》寫盡了遠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
登鸛雀樓》詩意高遠,富於啟示性.中唐詩歌是盛唐詩歌的延續。這時期的作品以表現社會動盪、人民痛苦為主流。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最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繼承並發展了《詩經》和
漢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從文學理論上和創作上掀起了一個現實主義詩歌的高潮,即
新樂府運動。
元稹、
張籍、
王建都是這一運動中的重要詩人。元稹(779--831)的主要作品是樂府古題19首和新樂府12首。無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來說,元詩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詩,語言通俗易懂是他們共同的特色,這是源於他們文學觀點的一致。張籍和王建雖無明確的文學主張,但他們以豐富的創作成為新樂府運動的中堅。同情農民疾苦是張籍樂府詩的主題,以《
野老歌》最為著名。風格與上述幾人十分相近的
李紳詩作雖不多,但《
憫農》詩二首卻為他贏得了廣泛的讀者。
除新樂府運動之外,這一時期還另有一派詩人,這就是
韓愈、
孟郊、
李賀等人。他們的詩歌藝術比之白居易另有創造,自成一家。
韓愈(768--824)是著名的
散文家,他善以文入詩,把新的語言風格、章法技巧帶入了詩壇,擴大了詩的表現領域,但同時也帶來以文為詩,講才學,追求險怪的風氣。
孟郊(751--814)與賈島(779--843)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險,苦思錘鍊是他們的共同特點。
劉禹錫(772--842)是一位有意創作民歌的詩人,他的許多《
竹枝詞》描寫真實,很受人們喜愛。此外,他的律詩和絕句也很有名。
柳宗元(773--819)的詩如他的散文一樣,多抒發個人的悲憤和抑鬱。他的山水詩情致婉轉,描繪簡潔,處處顯示出他清峻高潔的個性,如《
江雪》就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李賀(790--816)在詩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擁有中唐獨樹一幟之風格,開闢了奇崛幽峭、濃麗淒清的浪漫主義新天地。《
蘇小小墓》、《
夢天》等都是充分體現他的獨特風格之作。
李商隱(813--858)以愛情詩見長。他的七律學杜甫,用典精巧,對偶工整,如《
馬嵬》就很有代表性;他的七言絕句也十分有功力,《
夜雨寄北》、《嫦娥》等是其中的名作。晚唐後期,出現了一批繼承中唐新樂府精神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人物是
皮日休、
聶夷中、
杜荀鶴。他們的詩鋒芒畢露,直指時弊。
詩發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輝煌燦爛,但卻自有它獨特的風格,即抒情成份減少,敘述、議論的成份增多,重視描摹刻畫,大量採用散文句法,使詩同音樂關係疏遠。
最能體現宋詩特色的是
蘇軾和
黃庭堅(1045--1105)的詩。黃庭堅詩風奇特拗崛,在當時影響廣於蘇軾,他與陳師道一起開創了宋代影響最大的“
江西詩派”。宋初的
梅堯臣(1002--1060)、
蘇舜欽(1008--1048)並稱“蘇梅”,為奠定宋詩基礎之人。
歐陽修、
王安石(1021--1086)的詩對掃蕩西崑體的浮艷之風起過很大作用。國難深重的南宋時期,詩作常充滿憂鬱、激憤之情。
陸游是這個時代的代表人物。與他同時的還有以“田園雜興”詩而出名的
范成大(1126--1193)和以寫景說理而自具面目的
楊萬里(1124--1206)。
文天祥(1236--1282)是南宋最後一個大詩人,高揚著寧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
過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
明代詩歌是在擬古與反擬古的反反覆覆中前行的,沒有傑出的作品和詩人出現。
改革
清代詩詞流派眾多,但大多數作家均未擺脫擬古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套子,難有超出前人之處。清末
龔自珍(1792--1841)以其先進的思想,打破了清中葉以來詩壇的沉寂,領近代文學史風氣之先。他的詩常著眼於社會、歷史和政治的觀點來揭露現實,使詩成為現實社會的批判工具。後來的黃遵憲(1848--1905)、
康有為(1858--1927)、
梁啓超(1873--1929)等新詩派更是將詩歌直接用做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宣傳載體。
“五四”文學革命中,中國的現代文學誕生了。1917年
胡適(1891—1962)首先在《
新青年》上發表了白話詩8首,並提出“詩體大解放”的主張,倡導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長短的“胡適之體”詩。在新詩誕生過程中,
劉半農、
劉大白、
康白情、
俞平伯是創作主力。經過他們的努力,新詩形成了沒有一定格律,不拘泥於音韻,不講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質樸,以白話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詩集有:胡適的《
嘗試集》、俞平伯的《
冬夜》、康白情的《
草兒》和
郭沫若的《
女神》。
創作背景
經過開闢階段,新詩形成了以自由體為主,同時兼有新格律詩、象徵派詩的較為完善的形態。
提倡格律詩的是
新月派。
聞一多(1899--1946)為格律詩理論做出了很大貢獻。為建設新格律詩,聞一多提出建設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並為此進行了艱苦的創作實踐。聞一多有兩部詩集《
紅燭》和《
死水》。在他的作品中,愛國主義情感貫穿始終。此外,他的詩還表現了“五四”時期積極向上,進取追求的精神風貌。他的藝術表現方法是浪漫主義的。他常選擇某一形象來托物寄情。他善用貼切的比喻以增強詩的形象性和藝術感染力。他的詩具有他所提出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這一特點對整個格律派產生過重大影響。
徐志摩(1896--1931)是
新月社的另一重要詩人。他的詩主要表達對光明的追求、對理想的希冀、對現實的不滿。表現個性解放、追求愛情的詩在徐志摩的創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詩風婉約,文字清爽、明淨,感情渲染濃烈、真摯,氣氛柔婉、輕盈,表現手法講究而多變。他的詩多收於《
志摩的詩》、《
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
雲遊》等詩集中。
形成過程
格律詩是在南朝永明體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隨著“四聲八病”和“永明聲律論”的傳播,人們逐漸認識到其中的弊端,將其整理修改,出現了更為簡便“粘對律”,並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詩的定型是由
宋之問、
沈全期於唐高宗及武后時期完成的,他們不僅提倡詩歌應講究聲律和對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規律,即一聯的對句要與出句相對,下一聯的出句與上一聯的對句要相粘,並把這個規律貫穿全篇。
結構特點
四句為絕句,八句為律詩,長於八句叫長律,也叫
排律。
各句字數相等。(五言或七言)
一韻到底,必需押平聲韻。(a,押平聲韻,近體詩不能押仄聲韻。b,偶句必韻,首句可入韻可不入韻,奇句不韻。c,七律以首句入韻為正格,不入韻為變格。
五律以首句不入韻為正格,入韻為變格。)
中間兩兩
對仗(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四聯中,指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一般情況下,頸聯要求工對,頷聯可以為寬對。首聯和尾聯可對仗也可不對仗,但不要四聯全對仗。還有一種變體是首聯對仗,頷聯不對仗,這叫
偷春格)
合乎平仄(即必須按律詩平仄格律)
平仄介紹
平仄就是聲調。古代四聲為平上去入,現代四聲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古代的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現代的平,就是陰平和陽平,仄就是上聲和去聲。
古代的入聲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了,分散到現代的四聲中去了,但在一些地方方言中還存在入聲,所以寫格律詩用舊韻時一定要考慮入聲字。
基本句型
現分別以大A小a大B小b來表示。現把四種句型寫出來,分別以 - 表示平聲以 | 表示仄聲,以 + 表示可平可仄。下面講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時會用到。四個句型即:
a,(--)| | | - -
b,(--)| | - - |
c,(| | )- - | | -
d,(| | )- - — | |
加上括弧里兩個平仄就是七言,去掉括弧里兩個平仄就是五言。
粘對
粘:上聯的對句和下聯的出句平仄類型相同,就叫粘。
一三五七都是出句,二四六八都是對句
二四六八是對句,那么三五七就是粘
所以根據粘對的規律,格律詩在一般正常情況下可以分成四種類型,也就是四種形式。即:
七言平起平收,五言則為仄起平收,起指首句第二個字,收指首句最後一個字。
(1)出A,(-- )| | | - -出
(2)對B,(| | )- - | | — 對――首聯
(3)出b,(| | )- - - | | 粘
(4)對A,(-- )| | | - - 對――頷聯
(5)出a,(-- )| | - - | 粘
(6)對B,(| | )- - | | - 對――頸聯
(7)出b,(| | )- - - | | 粘
(8)對A,(-- )| | | - - 對――尾聯
把第一句大A句型換成小a句型,其餘不變,就成了另一種格式,七言叫平起仄收,五言稱仄起仄收。
七言仄起平收式,五言為平起平收式
〈1〉出B,(| | )- - | | - 出
〈2〉對A,(- -)| | | - - 對――首聯
〈3〉出a,(-- )| | - - | 粘
〈4〉對B,(| | )- - | | - 對――頷聯
〈5〉出B,(| | )- - | | - 粘
〈6〉對A,(-- )| | | - - 對――頸聯
〈7〉出a,(-- )| | - - | 粘
〈8〉對B,(| | )- - | | - 對――尾聯
把第一句大B句型換成小b句型,其餘不變,就是別一種格式,七方叫仄起仄收,五言叫平起仄收。也不再打出來了。
押韻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但也不全是。一句中除了韻字,只有一個平聲,即
犯孤平,(一般指大B句型)犯孤平為詩家大忌
如今可以不論平仄的地方標出來
A,(+ -)+ | | - - 即一三不論
a,(+ -)+ | - - | 即一三不論
B,(+ | )- - + | - 即一五不論
b,(+ | )+ - - | | 即一三不論
去前兩個平仄就是五言的格式,不論的地方仍是上面所標+的地方
拗救
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就叫“拗”。出現了拗字,可在本句或在對句適當的位置,將一個仄聲改為平聲,以示挽救,叫“救”
×表示拗字。#表示應救字
A,(+ -)+ | | - -
a,(+ -)+ | - - |
× ×
B,(+ | )- - + | -
× #
b,(+ | )+ - - | |
× #
下面具體講一下各類句型的拗救:
b,型句拗救
在五言中,三字拗四字救
在七言中,五字拗六字救
B型句拗救
在五言中,一字拗三字救
在七言中,三字拗五字救
a型句拗救
〔1〕, 在五言中,三字拗,對句三字救。
在七言中,五字拗,對句五字救
此種拗救亦可以拗而不救
〔2〕,在五言中 ,四字拗,對句三字救
在七言中,六字拗,對句五字救
此為大拗,必救
〔3〕,在五言中,三四字同時拗,對句三字救
在七言中,五六字同時拗,對句五字救
此為特拗,必救
〔4〕,雙救
即在上句小a句型里出現拗字,在對句大B句型里也出現拗字,B句型中的救字
可以雙救它們
A句型不存在拗救
對仗
對仗的基礎是詞性。詞性分為11類。即:名,動,形,量,代,(此為實詞)副,介,連,助,嘆(此為虛詞)
對仗即實對實(名對名,動對動,形對形,數對數,代對代等)虛對虛(副對副,介對介,連對連,助對助等)
另:重疊詞對重疊詞,聯綿詞對聯綿詞(即聯合詞,二字不能拆開,如差參,葡萄,蜘蛛。)聯綿詞多為雙聲,疊韻,或即雙聲又疊韻,如輾轉。
另外還要注意詞類活用。活用的字以活用時的詞性為準,還有多音多義字,還有一字同時有幾種詞性的,要根據場合來分了
句子的成份分為六種,既主謂賓,定狀補。
主語為名詞代詞,謂語為動詞形容詞,賓語為名詞代詞
名詞前面加的字語加定語
形動詞前面加的字詞叫狀語
動形詞後面加的字詞叫補語
名+動=主謂詞組
動+名代=動賓詞組
定+名=偏正詞組
狀+動=偏正詞組
動形+補=後補詞組
等等不一一敘述了
律詩的對仗不但要求詞性相對,還要求上下句中組成的句子結構相一致。即,主謂
詞組對主謂詞組,聯合詞對聯合詞組,偏正詞組對偏正詞組,動(介)賓詞組對動(介)賓詞組,動(形)補詞組對動(形)補詞組。
寬對和工對
(一)工對,即工整的對仗。古人把名詞細分成以下幾類,並要求同類名詞相對
天文(日風星雨等)
時令(春秋曉夜等)
地理(山村湖海等)
宮室(樓堂府庫等)
器物(刀劍杯盤等)
服飾(衣巾布帛等)
飲食(茶飯糧油等)
文具(紙筆琴棋等)
文學(詩書文字等)
植物(草木花絮等)
動物(鳥獸蟲魚等)
形體(身心魂魄等)
人事(道德才情等)
人倫(父子姑舅等)
(二)名詞相相對還要注意
1.方位名詞自成一類,如東西上下等
2.乾支詞自成一類,如甲乙子醜等
3.專名只能對專名,如人名對人名,國名對國名,朝代名對朝代名
(三)其它:
自動詞常跟形容詞相對
顏色詞要跟顏色詞相對
聯綿詞要跟聯綿詞相對
數目詞要跟數目詞相對
代詞要跟代詞相對
(四)此外,以下幾種情況也算工對
工對,既工整的對仗。簡單地說,凡同類詞(指天文 類,時令類的類)相對,即為工對。說細點,凡詞類(所指同上)相同,平仄相反,同字又不重複,無論在辭彙意義或語法結構上都對的非常工整的,就叫工對。這是律詩對仗的標準類型。名詞既然分為若干小類,同一小類的詞相對,自然算是工對,此外,
(五)下幾種情況也算工對。
有些詞雖不同類,但是兩種事物經常並提,如天地,詩酒,花鳥,人物,兵馬,金玉,金石等經常在上下句中相對,也算工對
句中同類自而又與下句異類相對的,也叫工對,如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山河和草木
反義詞相為對仗的應算工對。如李白,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中的曉和宵。但是,同義詞相對卻似工而實拙。因為“反對為優,正對為劣”,出句和對句完全同義相對叫合掌,或合盤
除了工對還有鄰對和寬對。對仗再寬一點就是半對半不對
(六)對仗的方法又分幾種:
按作者命意的正反分為正對和反對
按語句組合的狀況,分為雙名對,隔句對,當句對和流水對
從用詞的角度看,又有借對和連珠對
(七)再簡單說一下絕句。絕就是截,截就是去掉的意思。
截前:平仄:首句不入韻。對仗:一二句對仗
截後:平仄:首句可入韻可不入韻。對仗:三四句對仗
截中:平仄:首句可入韻可不入韻。對仗:全不對仗
截兩頭:平仄:首句不入韻。對仗:兩兩對仗
(一般第三種常見第四種不常見)
闡釋對義
鄰對:即鄰近事類相對的對仗,如天文對時令,天文對地理,地理對宮室,宮室對器物,器物對服飾,器物對文具,服飾對飲食,文具對文學,植物對動物,形體對人事,等等。
如。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中的蓬對雁字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中的堂對路字
鄰對是介於工對和寬對之間的一種對仗,雖然比起工對來稍遜一籌,但還算是近於工整的對仗
寬對:即對的不十分工整的對仗
寬對只要詞性相同,就可相對,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這是對仗的普通情況,對仗主要出於自然,如果有天然佳句,即使字面對仗不工,也無損毫末。
如。日斜江山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日斜與草綠,孤帆與萬里。然無害其為佳句。
對仗更寬一點的,那就是半對半不對。一般用在律詩的首聯。
正對:出句和對句所表達的,是相同或相近的兩項內容。
如: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反對。出句和對句所表達的,是相反的兩項內容,
如:妙質不為平世傳,微言唯有故人知
雙句對:就是通常上下句相對的對仗
隔句對:即上聯的出句和下聯的出句相對,上聯的對句和下聯的對句相對。從整體上說是兩句對兩句。從句子成份看是隔句遙相對仗,故稱隔句對,亦稱扇面對,扇對
如:縹緲巫山女,歸來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流在十三弦
當句對:又稱就句對。即句內有自對且另一句雙雙成對
如:小院迴廊春寂寞。浴鳧飛鷺晚悠悠。
流水對:即兩句意思上下流貫的對仗,也叫串對。這種對仗。相對的兩個句子之間的關係不是對立的。而是一個意思連貫下來。也就是說,出句和對句不是兩句話,而是一句話。
一般對仗是由意思上完整,結構上獨立的兩個並列句子構成的,從理論上來說。其地位是可以互換的,互換之句意思不會產生根本的變化。流水則不然。上下句在意義上是互相依存的一個整體。或者有的結構不能獨主。
如。宜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借對:即字面上本不相對,但是或者由於諧聲,借字音相對,或者由於是多義詞,借其某一意義相對,統稱為借對。借對可分為借音對和借義對
借音對:一個字有兩個以上的讀音,詩中用的是甲音。但同時借它的乙音或丙音來與另一個字對仗
如。馬驕珠汗落,胡舞白題斜,中的珠音為朱,與白相對
借義對:一個詞有兩個以上的意義,詩中用的是甲義,但同時借它的乙義或丙義來與另一個詞相對。
如。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中的尋常對幾度。在古代尋常還表示數目。八尺為尋,二尋為常。
連珠對:對稱疊字對,即音詞對仗。
區別
律詩與絕句
律詩起源於南北朝,成型於唐朝初年,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因為其格律嚴密而得名。一般分為五言和七言兩種,故而又分別被命名為
五律和
七律。詩體分為四聯,首頷頸尾,每聯上句為“
出句”,下句為“
對句”,這就是律詩最基本的結構。其中的
頷聯和
頸聯必須
對仗(在後詳述),各聯對句須押韻,首聯出句可押可不押。
絕句一說為律詩之短截部分,因只有四句而得名,故而其平仄與押韻較之律詩大體上並無二致,仍為二四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但實際上,絕句成型還要在律詩之早,只是相對於唐時近體絕句平仄較為自由,所以將唐律成型之前的絕句稱為“
古絕句”,以示與近體絕句的區別。(為了後文敘述方便,可以暫且將絕句看作律詩中的首頷兩聯,一定注意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