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構成,形成,發展,影響,特色,主張,文化影響,詩派之祖杜甫,人物簡介,人生經歷,成就,三宗,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其他人物,呂本中,曾幾,陳與義,新詩派,江右詩社,麒麟詩派,江西新詩派,
人物構成
詩派成員多數學
杜甫,
方回在宋末,又把杜甫、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稱為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
瀛奎律髓》卷二六,評陳與義《清明》)。江西詩派的詩歌理論強調“奪胎換骨”、“點鐵成金”,即或師承前人之辭,或師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詩風;追求字字有出處。在創作實踐中,詩派“以故為新”,重要作家的詩作風格迥異,自成一體,成為宋代最有影響的詩歌流派。它的影響遍及整個南宋詩壇,餘波一直延及近代的
同光體詩人。
形成
宋徽宗初年,
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把黃、陳為首的詩歌流派取名為“江西詩派”。“江西”即宋代的
江南西路,
黃庭堅及詩派中的二謝等11人是江西人。所謂“宗派”,原是禪宗的名詞,可能因當時禪宗流行,黃、陳等人習禪甚深,所以呂本中借用這個名詞來稱呼詩派。
發展
黃庭堅、陳師道去世以後,詩壇空氣趨於凝固。經過
王安石、
蘇軾、
黃庭堅、
陳師道等人的努力,宋詩的特徵已基本定型,黃、陳法度森嚴的創作更為青年詩人提供了法則和規範,而嚴酷的政治局勢又從外部促使詩人的心態更加內斂。於是,吟詠書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
,便成為江西詩派的創作傾向,這也是當時整個詩壇的傾向。
突然發生的靖康事變打破了詩壇的沉悶空氣。崛起於東北的金國於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滅遼,第二年就攻陷汴京。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滅亡,南宋建立,淮河以北成為金的領土。在短短兩年之內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大事變,金兵的鐵馬胡笳徹底打破了詩人們寧靜的書齋生活,整個詩壇震驚了,代表詩壇風氣的江西詩派因此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金兵圍攻汴京時,呂本中正在城中,他最早用詩歌記錄了那場事變,《守城士》描寫了抗金將士的奮勇抵抗,《兵亂後寓小巷中作》刻畫了人民遭受戰禍的慘狀,《城中紀事》控訴了敵軍燒殺搶掠的罪行。金兵退後,呂本中又寫了《兵亂後自嬉雜詩》29首以抒憤,其一寫道:
晚逢戎馬際,處處聚兵時。
後死翻為累,偷生未有期。
積憂全少睡,經劫抱長飢。
欲逐范仔輩,同盟起義師!
沉鬱悲壯,寫出了愛國士大夫的共同心聲。
其他經歷了靖康事變的江西詩派人也有一此類似的作品,例如
韓駒的《
陵陽先生詩》中就頗多呼籲抗金的詩。即使在詠物、詠史一類傳統題材方面,也時而可見他們的憂國傷時之思,如
洪炎的《
次韻公實雷雨》和
徐俯的《
詠史》:
驚雷勢欲拔三山,急雨聲如倒百川。
但作奇寒侵客夢,若為一震靜胡煙?
田園荊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幾年?
擬扣九關箋帝所,人非大手筆非椽。
楚漢分爭辯士憂,東歸那復割鴻溝?
鄭君立義不名籍,項伯胡顏肯姓劉?
前一首表示了對淪陷山河的懷念。後一首借古諷今,聯繫到徐俯在
張邦昌僭位時故意名婢女為“昌奴”之事,詩中肯定寓有提倡民族氣節的意思。隨著宋金和議的簽訂,江西派詩人又漸漸地恢復了早期的題材內容,但他們在靖康事變後的一度振作畢竟是值得重視的。
在南宋初期,江西詩派在藝術風格上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黃庭堅的詩論中本來就包含求新求變、自成一家的精神,江西詩派中幾個比較傑出詩論家都理解並繼承了這種精神。曾季貍在《
艇齋詩話》中指出:“後山論詩說換骨,東湖論詩說中的,東萊論詩說活法,子蒼論詩說飽參。入處雖不同,然其實皆一關捩,要知非悟入不可。的確,從陳師道、徐俯到呂本中、韓駒,江西詩派成員的詩學觀點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們在黃庭堅詩論基本精神的首推呂本中的“活法”之說。
影響
儘管
蘇門四學士和六君子是北宋中後期詩壇的重要創作力量,但從具有相同詩歌理論和創作特色的流派來說,江西詩派無疑有著更為深遠的影響。
特色
到宋徽宗初年,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就把黃、陳為首的這一詩歌流派命名為“江西詩派”。“江西”之名取自黃庭堅與詩派中的洪炎等十一人的籍貫所在地;“宗派”本為禪宗術語,因江西是禪宗盛行之地,黃庭堅等又習禪甚深,故藉以稱呼這一詩派。
《宗派圖》尊杜甫為祖,下列二十五人:陳師道、潘大臨、謝逸、洪朋、洪芻、饒節、祖可、徐俯、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韓駒、李彭、晁沖之、江端本、楊符、謝過(按,有草字頭)、夏倪、林敏功、潘大觀、王直方、善權、高荷、何覬。呂本中的《宗派圖》本是少時戲作,名單的取捨序次都很隨意,但他指出江西詩派的存在則是合乎事實的,詩派成員大多受到黃庭堅直接或間接的指點,他們的詩歌創作也或深或淺受到黃詩影響,確實是一個具有相似題材走向和風格傾向的詩歌流派。
江西詩派的性質特色有三:一是此詩派為觀念性的社集,而非實際之聚會;二是以風格和師承為判斷的依據,而非地域之劃分,入詩派者並非都是江西人;第三,江西詩派是元祐學術的一部分,是作為“紹述”政治的對立物而發展起來的,其盛衰與政局有密切關係。
除了《宗派圖》中的人,呂本中、曾幾、
趙蕃等也被認為屬於這一詩派。南宋的很多詩人雖然自成一家,但在早期也往往受過江西詩風影響。到了宋末,方回因為詩派成員多學杜甫,就把杜甫稱為江西詩派之“祖”,而把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三人稱為詩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之說。
主張
在對詩歌傳統的選擇過程中,從北宋慶曆時期就被奉為道德和詩歌藝術典範的杜甫其人其詩,經過王安石和蘇軾的大力褒揚,此時進一步得到推尊。黃庭堅曾說:“老杜雖在流落顛沛,未嘗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陳時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忠義之氣,感然而發。”(《潘子真詩話》引)“忠義之氣”與“善陳時事”指出了杜甫的儒家道德追求和其詩的現實主義精神,也可看出黃庭堅作詩並非不關注現實,事實上他早期的很多詩作充滿現實關懷和批判精神;隨著文字獄的不斷增多,黃庭堅的詩歌觀念才有所改變,主張詩歌當吟詠情性,而“非強諫爭於庭,怨忿詬於道,怒鄰罵座之為也”。(《書王知載朐山雜詠後》)這一反對直刺現實的詩歌態度在政治形勢日趨嚴峻的北宋後期為江西詩人所普遍接受。“句律精深”的評價則體現出黃庭堅對杜甫詩歌藝術的服膺。他對杜甫在鍊字、造句、謀篇等方面的藝術特點以及
杜詩的藝術境界都有許多細緻的分析,而在這些分析中往往見出他自身的審美追求和宋詩的時代精神,如他對杜詩“無一字無來處”、“平淡而山高水深”等評價,實際上體現了他本人重讀書、提倡以故為新以及宋人追求平淡有味、涵詠深沉的審美境界的特點。
黃庭堅以其鮮明的詩學主張和體現宋詩美學風範的卓越詩歌成就而為詩壇所矚目,更由於他為後輩詩人提供了具體的創作門徑,使他們有詩法可循,黃庭堅因此受到眾多學詩者的擁戴。陳師道即盡焚舊作,轉學黃詩。而他的創作實績使他很快與黃庭堅一起成為這一詩派的核心。
江西詩派對黃庭堅的推崇,主要是重視黃詩創作的技巧、技法,強調循規矩而主變化,倡活法而主悟入,講“鍛鍊而歸於自然”。(
劉熙載《藝概》)對黃庭堅重視心性存養、注重“以詩求道”等詩學主張有所忽視。
由於江西詩派在詩歌的思想內容方面並沒有提出什麼特別的主張,因而他們的作品在思想內容上便各有特點。黃庭堅、陳師道等人的作品主要是描寫個人生活經歷和抒發作者思想感情,內容比較狹隘。經歷了“
靖康之變”的呂本中、曾幾、陳與義等人則寫了一些反映當時的民族鬥爭的愛國主義詩歌。形成江西詩派的主要原因是這些詩人的詩歌藝術上有相近的見解,詩派成員之間的關係是傳授和切磋詩藝。
黃庭堅詩歌理論中最著名的主張是:“奪胎換骨”、“點鐵成金”。即或師承前人之辭、或師承前人之意的一種方法,目的是要在詩歌創作中“以故為新”。黃庭堅在創作實踐中比較有效地運用了這種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這種方法忽略了文學創作的唯一源泉即社會生活,所以也產生了較大的流弊。後來有一些缺乏創新精神的詩人奉此為圭臬,片面追求“無一字無來處”,而又不能“求新”,於是拾人牙慧,典故連篇,形象枯竭,形成了江西詩派中的末流。這是江西詩派長期以來受人譏評的主要原因。
然而,“奪胎換骨”、“點鐵成金”,只是黃庭堅詩歌理論的一面,它對江西詩派中比較傑出的詩人並沒有產生很大影響。黃庭堅的詩歌理論還有另外一面,即要求詩人以“自成一家”為努力目標,在下苦功掌握藝術技巧的基礎上擺脫技巧的束縛而達到“無斧鑿痕”的最高藝術境界。江西詩派中的幾位重要詩人受此影響很大,陳師道論詩以“學仙”為喻,韓駒論詩以“參禪”為喻,呂本中論詩重“活法”,其中都包含著“學然後悟”和“求新”的意義。正因為如此,江西詩派的成員之間雖然師友傳授,關係密切,但他們的藝術風格並非一成不變。
黃庭堅的詩以生新瘦硬見長,其他詩人也各具特色:陳師道的詩比較樸拙,呂本中的詩比較明暢,曾幾的詩趨向活潑,陳與義的詩又趨向雄渾,沒有“千人一面”的缺點。即使才力較薄的
徐俯、
韓駒等人也頗有自立的氣概。所以,江西詩派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作品是宋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藝術風格是構成宋詩獨特風貌的一個重要因素,它的詩歌理論也在
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文化影響
“點鐵成金”是其對杜甫重要的繼承。常襲用前人詩意而略改其詞,崇尚瘦硬風格,常用冷僻典故、稀見的字面,務求爭新出奇。他們反對西崑派講究聲律和詞藻,因此努力在藝術技巧上進行新的探索,走上了脫離現實的新的形式主義道路。總之,在蘇軾和黃庭堅以後,陸游等
中興四大詩人之前的四五十年間,江西詩派的崛起是詩壇上最重要的文學現象。江西詩派自身的演變同時也代表著北宋詩風向南宋詩風的轉變。這種演變,固然受到了
靖康之變等外部因素的激發,但更重要的原因則是詩歌自身的發展規律。
江西詩派是宋詩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江西詩派的影響在北宋末期已經非常顯著,如當時的
汪藻等人雖然沒有被看成詩派中人,但他們在創作中也受到黃庭堅和陳師道較大的影響。到了南宋,江西詩派的影響更遍及於整個詩壇,象
楊萬里、
陸游、
姜夔等著名詩人都曾在藝術上受到江西詩派的薰陶。江西詩派的影響在宋代以後也不絕如縷,其餘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體詩人。
詩派之祖杜甫
人物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漢族,字子美,自號
少陵野老,
杜少陵,
杜工部等。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
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現鞏義市)。
人生經歷
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
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
杜審言,乃父
杜閒。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
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杜甫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
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
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
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
杜工部集》傳世。
成就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
大李杜”(“
小李杜”為李商隱和杜牧)。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
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鍊字鍊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
三吏”、“
三別”等。死後受到
樊晃、
韓愈、
元稹、
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
王禹偁、
王安石、
蘇軾、
黃庭堅、
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
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
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
杜工部集》。“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悽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於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複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平江小田村杜甫墓是唐代偉大愛國詩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的長眠之地。公元768年(唐大曆三年)冬,攜妻兒乘船離川至
岳陽。次年春,舟居潭州(今長沙)。770年(唐大曆五年)4月,湖南兵馬使臧玠舉兵為亂。為避戰火,杜甫半夜溯湘江往郴州投靠就舅父
崔偉。船至
耒陽方田驛,遇大水不能前行,半旬不得食物。耒陽縣令聞之送予牛肉白酒。杜甫掉轉船頭返長沙居江閣。暮秋思歸故里,孤舟入洞庭。因重疾復發,費資用盡,只得溯
汨羅江往昌江縣(今平江)投友求醫。不幸病逝於縣治寓所,葬於小田天井湖。其子宗武、孫嗣業留下守墓,杜氏自此繁衍,一脈相傳。
三宗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
山谷道人,晚號
涪翁,又稱黃
豫章,
洪州分寧(今江西
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後擢起居舍人。紹聖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羈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進士,紹聖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被貶職,後來新黨執政,屢遭貶,死於宜州貶所。
擅文章、詩詞,尤工書法。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早年受知於蘇軾,與
張耒、
晁補之、
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詩與
蘇軾並稱“
蘇黃”,有《豫章黃先生文集》。詞與秦觀齊名,有《
山谷琴趣外篇》、
龍榆生《豫章黃先生詞》。詞風流宕豪邁,較接近蘇軾,為“江西詩派”之祖。晁補之云:“魯直間作小詞固高妙,然不是當行家語,自是著腔子唱好詩。”(見《
詩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詞,不免褻諢。有《山谷詞》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跡有《
松風閣詩》、《華嚴疏》、《
經伏波神祠》、《
諸上座》、《李白憶舊遊詩》、《苦筍賦》等。書論有《論近進書》、《論書》。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與蘇軾齊名,人稱“蘇黃”,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書法精妙,與蘇、米、蔡並稱“
宋四家”。詞與秦觀齊名,藝術成就不如秦觀。晚年近蘇軾,詞風疏宕,深於感慨,豪放秀逸,時有高妙。有《
山谷集》七十卷。
陳師道
(1053-1102) 也是
蘇軾門下的重要詩人,為
蘇門六學士之一。他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後山居士,
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因不滿新學而不應科舉,至35歲時才由蘇軾的舉薦而任州學教授。他視蘇軾為師長,曾不顧朝廷禁令私自離境為出守杭州的蘇軾送行。但陳師道作詩的方式的“閉門覓句”式的苦吟,與蘇軾揮灑自如的方式迥然不同。所以他寫詩並不學蘇,而以同樣重視推敲鍛鍊的黃庭堅為師,自稱:“仆於詩,少好之,老而不厭,數以千計。及一見黃豫章,盡焚其稿而學焉。”(《答秦覯書》)雖說陳師道的詩最終自成一體,但畢竟與黃詩有一層淵源關係,因此他和黃庭堅並稱為“黃陳”。陳詩運思遣詞都很有工力,但字面上已洗淨風華綺麗。這正是宋詩以平淡為美、以思理見長特色的一種表現。
陳與義
字去非,號簡齋,其先祖居
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他生於宋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陳與義在北宋做過地方府學教授、太學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愛國詩人,其主要貢獻還是在詩歌方面,給後世留下不少憂國憂國的愛國詩篇。
陳與義一生的主要貢獻在詩詞方面。他青年時詩文就寫得很好,《宋書》本傳說他的詩詞“體物寓興,清邃紆餘,高舉橫厲,上下陶(淵明)、謝(靈運)、韋(應物)、柳(宗元)之間”。他曾寫過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賞,並由此受到器重。他是專學杜甫的,是江西詩派後期的代表作家。他學杜甫又不拘泥於杜甫,對前賢的作品是博覽約取,善於變化。他還特別推崇蘇軾和黃庭堅、陳師道,但並不墨守成規,而能參合各家融會貫通,創造自己的風格。他的作品語言質樸,音節響亮,形象豐富,很少用典,明快中沒有鄙俗,口語化略無平淡。所以無論從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技巧,都比江西派的其他詩人的成就較大,無愧於江西詩中的改革派。
其他人物
呂本中
(1084~1145)
是後期江西詩派最重要的詩論家。他早年作詩,專以黃庭堅為典範,生新刻峭,旨趣幽深。但黃庭堅是主張自成一家的,呂本中對此心領神會,所以他力圖創造自己的新風格。進入南宋以後,黃庭堅詩風的影響在呂詩中逐漸減弱,代之而成的是一種輕快圓美的新風格,例如《春晚郊居》:
柳外樓高綠半遮,傷心春色在天涯。
低迷簾幕家家雨,淡盪園林處處花。
檐影已飛新社燕,水痕初沒去年沙。
地偏長者無車轍,掃地從教草徑斜。
流動和婉,已與黃詩風格迥然不同了。與此同時,呂本中在理論上提出了 “活法”之說:“學詩當活法。所謂活法者,規矩具備而能出於規矩之外,變化不測而亦不背於規矩也。”(《夏均父集序》,見
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五)所謂“活法”,是主張擺脫既有的法則而自有所得,其中並沒有特定的風格論內容。但由於當時盛行的詩歌法則是源於黃庭堅的江西詩法,所以這意味著江西詩派內部的新變。
在南宋初年,詩壇上轉移風氣的人物是
呂本中,但創作成就更高的詩人則是
陳與義和
曾幾。陳、曾二人都寫了一些較成功的愛國主題的詩,例如陳與義的《傷春》和曾幾的《寓居吳光》。陳與義、曾幾都與江西詩派有較密切的關係。
曾幾
曾幾的詩風雖然不類黃庭堅、陳師道,但他非常推崇黃、陳,曾說:“華宗有後山,句律嚴七五。豫章乃其師,工部以為祖。”(《次陳少卿見贈韻》)他還隱隱以江西詩派的繼承者自居:“老杜詩家初祖,涪翁句法曹溪。尚論淵源師友,他時派列江西。”(《李商叟秀才求齋名於王元渤,以“養源”名之,求詩》之二)南宋人多把曾幾看作江西詩派中人,劉克莊認為“比之禪學,山谷初祖也,呂、曾南北二宗也。”(《茶山誠齋詩選序》)的確,呂本中和曾幾都是江西詩派詩風轉變的關鍵人物,南宋的其他詩人受到江西詩派的影響,大多是以他們二人為中介的。
陳與義
陳與義的情況要複雜一些。陳與義對黃庭堅、陳師道都很推崇,創作上也接受了黃、陳詩風一定的影響,然而他的主體風格及主要題材取向都已與江西詩派相去較遠。
葛勝仲說他“晚年賦詠尤工,縉紳士庶爭傳誦……號稱‘新體’。”(《陳去非詩集序》)在江西派詩風還籠罩詩壇的時代被稱為“新體”,可見其詩風已突破黃、陳的藩籬。但是也有人仍把陳與義看作江西詩派,嚴羽《
滄浪詩話·詩體》中說他是“亦江西之派而小異”,宋末的方回更把他說成是江西詩派的“一宗”。事實上,在江西詩派的發展過程中,陳與義所起的作用不如呂本中和曾幾,但他是與江西詩派有淵源關係的南宋初期最傑出的詩人。
新詩派
新江西詩派主要分兩派,一是繼承傳統古典詩詞的詩派,如江右詩社,成立於2006年;麒麟詩派,成立於2011年。二是以新詩創作為方向的江西新詩派。
江右詩社
2006年3月31日(農曆三月初三上巳節),來自江西各地的詩詞愛好者共15人,在省城南昌共同舉行江右詩社成立大會,出席成立大會的詩友分別為:
劍川(
豐城)、一得(都昌)、水擊三千、李汝啟(萍鄉)、殊熠在天(
南昌縣)、商隱齋主人(豐城)、劇飲千杯(泰和)、草嘯、天堂有鳥(南昌)、邵英明(都昌)、菜人、徐忠明(新建)、楚成(臨川)、東華人氏(臨川)、王震宇(遼寧,客籍)。
會議首先討論了名稱的問題.鑒於豫章郡在古代特指南昌,代表性不夠廣,明末南昌萬時華等人也成立過一個豫章詩社,所以決定改用江西古代一個雅稱江右.來作為詩社的名稱。
關於詩長社長人選 ,大家認為晦窗熊盛元先生是我省著名詩詞大家,在全國具有廣泛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所以一致推舉晦窗先生為社長,以攝社務.詩社另設版主和編委7人,暫由
劍川、一得、商隱、水擊三千、殊熠在天、劇飲千杯(青山磊落)、李汝啟和草嘯擔任。
關於會員問題,仍然向所有江西籍和與江西有深厚淵源的人士開放,入社條件暫時不變,設立客籍會員和貴賓數量不會太多。正式會員身份的確認需要交納會費,一年為100元,賬目完全公開。所有開支需用於社務,還需全體編委同意。經費由商隱代管。
關於刊物問題,網路版由一得進行技術管理,正式出版物稿件徵集方式為:首先在網路上開闢專欄進行收集,每人將自己滿意的作品10--20首發在本欄中,交由編委進行選集。出書採用繁體豎排還是簡體橫排,屆時聽取多數人意見。
共推
秘書長:劍川,主持詩社日常工作。
財務主管:商隱齋主人
麒麟詩派
與丹井弘雅賦派的關係:
麒麟詩派,當代詩派名,是由南昌職業學院(原大宇學院)詩詞作者發起的新江西詩派流派之一,成員不僅有大宇學院的,還有其它學院的一些青年古文學愛好者。弘雅賦派於2008年創誕於南昌職業學院灣里校區,麒麟詩派於2011年誕創於南昌職業學院安義校區。南昌
灣里區為中國文化發源之一的
洪崖丹井所在地,而南昌
安義縣則為中華詩詞學會頒定的“中華詩詞之鄉”。
弘雅賦派與麒麟詩派分別秉承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因緣。兩者也有共同的基礎,南昌職業學院有一支實力強大的詩詞歌賦曲聯作者群,該校學生長期與在全省乃至全國徵文賽中成績斐然,多次幾乎攮括獎項。成為當代中國最為活躍的校園文學團體。該校星月文學社和天元國學社多次承辦全省和全國大型詩賦活動,影響巨大。
成立背景:
2011年4月召開的南昌穀雨·明珠詩會,規模宏大,盛況空前,來自全國的詩人四百餘人與會,南昌職業學院詩歌作者和詩歌愛好者近五十人到場力頂大會,為詩會的圓滿舉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贏得了廣泛讚譽。會後在南昌職業學院天元國學社和星月文學社的組織下,徵集了大批優秀詩作,使詩會取得了良好效果。會後,南昌詩歌學會和滕王閣辭賦研究所為南昌職業學院28位學子隆重授獎。此次頒獎就是對參加詩會和徵文同學的鼓勵。南昌職業學院師生遂根據自身的人文特點與優勢,以此次授獎為契機,正式打造麒麟詩派。
人文內蘊:
此次麒麟詩派的創作,提出了一個充滿美好願景的口號:“麟趾春深步玉堂”。麒麟代表了仁義、道德。南昌職業學院主校區所在地安義縣,意為安立仁義,所以,麒麟詩派,良好地承接了安義“中華詩詞之鄉”的人文優勢,也是對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提出的弘揚傳統文化號召的回響。南昌職業學院廣大師生們相信,麒麟詩派的創立將有力地推動學院的文化發展,為打造強勢校園文化作出貢獻。創作風格麒麟詩派,秉承文以載道的精神,以傳統的禮義道德為創作指導思想,要求作者自動抵制當代社會腐朽、墮落的思想。復興國學,回溯古聖先賢的思想,當深入踐行,這是麒麟詩派始終要走的路。
麒麟詩派主要成員:鐘陽、李明陽、黃凱、汪逸、劉德毓、韋天罡、吳明麗、李連松、張冠軍、南宮琦、徐駿偉、葉保根、陳朝芳、謝金凌、王強、方程、申騰亞、郝中華、蘇華珍、阮秋霞等。
附:
麒麟為聖世有三大瑞獸之一,代表著道德、仁義。每當一個聖人前來治世時,都會有一種瑞獸出現,黃帝時龍出洛水,周文王時鳳落岐山,孔子時,多次出現麒麟。傳說麒麟行走時,為了避免無意傷到蟲蟻,雙足從不輕易落地。麟趾,比喻德行仁厚賢良的人,也比喻子孫昌盛。麟趾春深步玉堂:春天裡麒麟走到了宮殿里,象徵吉祥,比喻賢能的人受到國家的重用,國家得到人才的輔佐。
江西新詩派
新江西詩派的出現,意圖在詩歌語境中建構一種相對規範與嚴肅的詩歌理念與詩歌標準。從流派建構的“合法性”而言,“新江西詩派”在稟承和保留“江西詩派”某些重要的詩歌原則和藝術趣味外,已用新的語言形式和詩歌內容對“江西詩派”進行了全面的刷新;其次,“新江西詩派”的成員擁有共同的贛文化,使得以流派集結方式出現的詩人們在詩歌寫作中的題材主題選擇、語言風格、美學趣味等詩歌外部與內部面貌上具有某種“可通約”性。
“新江西詩派”主張詩歌形式和詩歌內容的雙重創新,詩歌語言態度上的兼容並蓄,以及地域色彩與因此,從嚴格的意義上講,“新江西詩派”是一個以共同地域背景為名義而集中起來的詩歌團體。
代表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