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陳與義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詩尊
杜甫,也推崇
蘇軾、
黃庭堅和
陳師道,號為“
詩俊”,與“
詞俊”
朱敦儒和“
文俊”
富直柔同列
洛中八俊。他生於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
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陳與義在北宋做過地方府學教授、太學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愛國詩人,其主要貢獻還是在詩歌方面,給後世留下不少憂國憂民的愛國詩篇。存詞19首。曾在
餘杭任太傅幕僚,後被宰相賞識,因而升遷。
陳與義與
呂本中有過交往,但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並未列陳與義之名。宋人也有稱他崇尚
陳師道的,但多數人認為他於杜甫。元代
方回在《
瀛奎律髓》中稱杜甫為
江西派的"一祖",
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三宗"。陳與義不是江西人,作詩重錘鍊,固然有與陳師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與黃庭堅的好用典、矜生硬, 迥然有別,不應列入
江西詩派。
陳與義詩作最逼近杜詩的是
七律。像《
登岳陽樓》之一、《
巴丘書事》、《
再登岳陽樓感慨賦詩》、《
除夜》等,雄渾悲壯,感慨多端。五言律如《雨》詩 2首、《除夜》等則以清迥峭刻見長。
五言古詩寫景造意,接近
謝靈運、
柳宗元等人。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間寫景:"魚游水底涼,鳥宿林間靜。談余日亭午,樹影一時正。… 微波喜搖人,小立待其定。"觀察細密,造語工致。七言絕句重在意趣,格調清婉,如《和張規臣水墨梅五絕》、《春日二首》、《
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於興寄,或活用典實,屢見新意,耐人尋味。
陳與義亦擅詞作。《
臨江仙》中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虞美人》中的"及至桃花開後卻匆匆"等名句都為人稱誦,胡仔、黃□等人對他也有較高的評價。總的說來,他的詞作以清婉秀麗為主要特色。
陳與義集原為其學生
周葵編,共10卷,早佚。
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胡稚箋注《 簡齋詩集》30卷(附《
無住詞》1卷)刊刻問世,《
四部叢刊》即據此影印,並附印元刊《 陳簡齋詩外集》。1982年,
中華書局出版的《陳與義集》即以胡本為底本。胡注過於簡略,今人白敦仁有《陳與義集校箋》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生平簡歷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陳與義母親逝世,回
汝州服喪。結識汝州知州
葛勝仲。兩年後,由葛勝仲舉薦,任太學博士。後來又升任
符寶郎,但不久被貶為
陳留酒監。
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入
汴京,北宋滅亡。
宋高宗南逃建立南宋。陳與義自陳留南遷避難,經湖北、湖南、廣東、福建。
宋高宗
紹興元年(1131年)夏,陳與義抵達南宋首都紹興。改任
中書舍人,兼掌內制,拜
吏部侍郎。不久以
徽猷閣直學士身份知湖州,又召為
給事中。後以
顯謨閣直學士身份任
江州太平觀提舉。但是有的宰相不喜歡陳與義,就又把他召回,重新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
紹興八年(1138年)十一月去世。享年四十九歲。
個人經歷
陳與義於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生於洛陽。不過按照古代戶籍劃分,他算不上地地道道的洛陽人—他的老祖宗本來一直居住在京兆,也就是現在的陝西西安,後來趕上
安祿山造反,只得入蜀避亂,後來才把家搬到了洛陽。
陳與義自幼聰明好學,能詩文,為同輩所敬重。《
宋史》本傳說他“天資卓偉,為兒時已能作文,致名譽,流輩斂衽,莫敢與抗”。
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登上舍甲科,被授於開德府(今河南
濮陽)教授,累遷太學博士,進升為
符寶郎,掌皇帝八寶及國之符節,不久被貶為
陳留郡(今河南
杞縣境)酒稅監。
24歲時,陳與義考中進士,隨後當上
文林郎。這是個閒職,負責開德府(今濮陽)的文學教育工作。陳與義幹了3年後辭職,回家與一幫好友吟詩賞畫,日子過得好不快活。又過了兩年,他被任命為辟雍錄,也就是到太學的預備學校里當老師。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陳與義的母親辭世。他在
汝州服喪期間,結識了州守、詞人
葛勝仲。兩年後,由葛勝仲舉薦,他入京做了太學博士。次年,他29歲時的詩作《和張矩臣水墨梅五絕》,竟被徽宗看上了。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入宋都
汴京(今河南開封),擄走
宋徽宗、
宋欽宗二帝,北宋遂亡。陳與義自
陳留避難南奔,經襄陽,轉湖南,繞廣東、福建,於紹興元年(1131年)抵當時的南宋首都
紹興(今浙江紹興)。陳與義為高宗舊臣,高宗得知他的忠心,便任命他為禮部侍郎。不久,以
徽猷閣直學士知湖州(今浙江吳興)。召為給事中,參與討論政事,抄發章疏,稽察違失,以備顧問應對。又以
顯謨閣直學士提舉
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觀,旋而復用為
中書舍人、直學士院。紹興六年(1136年)十一月,拜
翰林學士、
知制誥。七年正月,授
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唯師禮用道德以輔朝廷,尊主威振綱紀而嘔心瀝血。
陳與義性格沉重,不苟言笑,待人接物謙虛謹慎。被他推薦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從來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薦、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他在士大夫階層中具有較高的威望。朝臣們多願向他坦露心跡或請求指正迷津。當時,丞相
趙鼎在朝廷放言:“人多謂中原有可圖之勢,宜便進兵,恐他時咎今日之失機。”高宗說:“今
梓宮與太后、
淵聖皆未還,若不與金議和,則無可還之理。”
丞相的意思是,多數人主張打回汴京,收復中原,若不如此,恐怕將來因失去機會而受到追究。而高宗則認為,二帝被擄,連同太后、嬪妃、宮女都在金人手裡,若不議和恐難於返回。陳與義聽了之後,贊成丞相的用兵,反對高宗的議和,便婉轉地說:“若和議成,豈不賢於用兵;萬一無成,則用兵必不免。”高宗曰:“然。”從道理上以為陳與義的話很對,但事實上他甘心於偏安江左,以求苟延殘喘。陳與義看出高宗無意收復中原,他很失望,便以病託辭退職,朝廷復以
資政殿學士(授予罷政宰相的職銜)知湖州,加提舉臨安
洞霄宮(今浙江
餘杭西南,宋代凡執宰大臣去位者,皆以提舉洞霄宮系銜)。紹興八年(1138年)十一月病逝,終年四十九歲。
史籍記載
《宋史》
卷四四五·列傳第二百四·文苑七·陳與義傳
陳與義,字去非。其先居
京兆,自曾祖希亮始遷洛。故為洛人。與義天資卓偉,為兒時已能作文,致名譽,流輩
斂衽,莫敢與抗。登
政和三年上舍甲科,授開德府教授。累遷太學博士,擢
符寶郎,尋謫監
陳留酒稅。
七年(1137年)正月,
參知政事,唯師用道德以輔朝廷,務尊主威而振綱紀。時丞相
趙鼎言:“人多謂中原有可圖之勢,宜便進兵,恐他時咎今日之失機。”上曰:“今梓宮與太后、淵聖皆未還,若不與金議和,則無可還之理。”與義曰:“若和議成,豈不賢於用兵,萬一無成,則用兵必不免。”上曰:“然。”三月,從帝如
建康。以疾請,復以
資政殿學士知湖州陛辭,帝勞問甚渥,遂請閒,提舉
臨安洞霄宮。十一月,卒,年四十九。
與義容狀儼恪,不妄言笑,平居雖謙以接物,然內剛不可犯。其薦士於朝,退未嘗以語人,士以是多之。尤長於詩,體物寓興,清邃紆餘,高舉橫厲,上下陶、謝、韋、柳之間。嘗賦墨梅,徽宗嘉賞之,以是受知於上雲。
相關成就
陳與義,號簡齋,
嚴羽《
滄浪詩話》在“以人而論”詩體時,將陳與義的詩稱為“陳簡齋體”。“簡齋體”的早年流連光景之作,觀察細緻 ,描寫生動,饒有情趣。善用直致、淺語入詩,重意境,重白描。後期的“簡齋體”取法杜詩,得其沉雄之韻,規模宏大,聲調瀏亮;對仗著重上下句之間氣脈的內在聯繫,潛氣內轉,意境圓融,風格雄渾沉鬱。
個人作品
陳與義還有不少寓憂國憂民於寫景詠物之中的詩。這些詩往往語言雋永秀麗,形象鮮明,多為體物寫志,愛國懷鄉之作。
詩作
故國便是無兵馬,猶有歸時一段愁。
《春日二首》之一
朝來庭樹有鳴禽,紅綠扶春上遠林。
忽有好詩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難尋。
《拜詔》
乍脫綠袍山色翠,新披紫綬佩金魚。
《北風》
北風掠野悲歲暮,黃塵漲街人不度。
孤鴻抱飢客千里,性命么微不當怒。
梅花欲動天作難,蓬飛上天得盤桓。
千里臥木枝葉盡,獨自人間不受寒。
世故信有力,挽我復北馳。獨沖七月暑,行此無盡陂。
百卉共山澤,各自有四時。華實相後先,盛過當同衰。
亦復觀我生,白髮忽及期。夕雲已不征,客子今何之。
樽酒相逢地,江楓欲盡時。猶能十日客,共出數年詩。
供世無筋力,驚心有別離。好為南極柱,深尉旅人悲。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鐘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弔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
胡兒又看繞淮春,嘆息猶為國有人?
可使翠華周宇縣,誰持白羽靜風塵?
五年天地無窮事,萬里江湖見在身。
廟堂無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峰。
初經上都聞戰馬,豈知窮海看飛龍。
孤臣霜發三千丈,每歲煙花一萬重。
稍喜長沙向延圖,疲兵敢犯犬羊鋒。
遭亂始知承平樂,居夷更覺中原好。
巴陵十月江不平,萬里北風吹客倒。
洞庭葉稀秋聲歇,黃帝樂罷川杲杲。
君山偃蹇橫歲暮,天映湖南白如掃。
人世多違壯士悲,干戈未定書生老。
揚州雲氣鬱不動,白首頻回費私禱。
後勝誤齊已莫追,范蠡圖越當若為。
皇天豈無悔禍意,君子慎惜經綸時。
願聞群公張王室,臣也安眠送余日。
《除夜二首(其一)》
城中爆竹已殘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鬢毛隨節換,盡情燈火向人明。
比量舊歲聊堪喜,流轉殊方又可驚。
明日岳陽樓上去,島煙湖霧看春生。
詞作
張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詩日日待春風,及至桃花開後卻匆匆。
歌聲頻為行人咽,記著樽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滿載一船離恨向衡州。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臨江仙》
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牆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人物評價
他的詩歌創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為界線,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表現個人生活情趣的流連光景之作,詞句明淨,詩風明快,很少用典,清新可喜。以《
墨梅》(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
九方皋。)詩受到徽宗的賞識。南遷之後,因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經歷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亂時頗為相似的遭遇,對學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詩風有了改變,轉學杜甫。他不象江西派詩人那樣,只從句律用字著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國家的命運融合在一起,題材廣泛,感時傷事,寫了不少寄託遙深的詩篇,趨向沉鬱悲壯,雄闊慷慨, 成為宋代學習杜甫最有成就的詩人之一。
前期詩歌
陳與義前期的詩,多表現個人生活情趣,與現實社會的距離較遠。如《襄邑道中》寫春日乘船而游,表現對風光的流連和對現實的冷漠,然而文字明快,情真意切。這個時期他寫了不少類似於這樣的詩。
後期詩歌
南渡以後,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特別是由
陳留至臨安走了三年多,一個讀書人既無寬裕的資費又無別人照料,其艱辛之狀可想而知。然而這一趟長途跋涉卻對他的思想變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路上對現實社會的各個階層有著廣泛的接觸,激發了他的愛國憎愛分明感,是一個思想的飛躍,也是他的詩詞創作的一個分水嶺,詩風由個人生活情趣轉向沉鬱悲壯,痛恨於金兵南侵,無奈於朝廷苟安,感懷家國,慨嘆時勢。如《
傷春》、《
居夷行》、《
次韻尹潛感懷》等,都屬於這類作品。
主要貢獻
陳與義一生的主要貢獻在詩詞方面。他青年時詩文就寫得很好,《
宋書》本傳說他的詩詞“體物寓興,清邃紆餘,高舉橫厲,上下陶(淵明)、謝(靈運、眺)、韋(應物)、柳(永)之間”。他曾寫過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賞,並由此受到器重。他是專學杜甫的,是江西詩派後期的代表作家。他學杜甫又不拘泥於杜甫,對前賢的作品是博覽約取,善於變化。他還特別推崇
蘇軾和
黃庭堅、
陳師道,但並不墨守成規,而能參合各家融會貫通,創造自己的風格。他的作品語言質樸,音節響亮,形象豐富,很少用典,明快中沒有鄙俗,口語化略無平淡。所以無論從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技巧,都比江西派的其他詩人的成就較大,無愧於江西詩中的改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