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伯又稱風師、箕伯,名字叫做飛廉。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怪。蚩尤的師弟,相貌奇特,長著鹿一樣的身體,布滿了豹子一樣的花紋。頭象孔雀的頭,頭上的角崢嶸古怪,有一條蛇一樣的尾巴。在祁山修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飛廉
- 外文名:風師、箕伯
- 別名:風伯
- 職業:風神
- 地區:中國
簡介,傳說,職能,由來,演變,奉祀,記載,廟宇,探究,畫作,
簡介
風伯即指風神(參見《太公金匱》“五丈夫”),是人面鳥身的天神。又稱風師、飛廉、箕伯等等。中國古代的風神崇拜起源較早。《周禮》的《大宗伯》篇稱,「以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鄭玄註:「風師,箕也」,意思是「月離於箕,風揚沙,故知風師其也」。東漢蔡邕《獨斷》則稱,「風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興風」。箕星是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之一,此當以星宿為風神。另外,楚地亦有稱風伯為飛廉的。屈原《離騷》有句稱「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晉灼注飛廉曰「鹿身,頭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高誘注蜚廉曰「獸名,長毛有翼」。此當以動物為風神。唐宋以後,風伯曾作「風姨」、「封姨」和「風后」,即曾作女神。但以箕星作風伯之說,一直占據主導地位。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風伯,其實就是風神,也稱作風師、飛廉、箕伯等等,掌八風訊息,通五運之氣候。風伯的搭檔雨師就是雨神,亦稱萍翳、玄冥等。中國古代的風神和雨神起源比較早。《周禮》的《大宗伯》篇稱:“以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道教認為風伯是一個白髮老人,左手持輪,右手執扇,作扇輪子狀,稱風伯方天君。雨師是個老頭,名叫陳天君。
雨師和龍王的職司都是布雨,是否重複呢?事實上,在中國古代,雨師是一個地位崇高的神,人們求雨往往要祭祀雨師。對雨師的奉祀,秦漢時已列入國家的祀典。如前面“龍王”一節所述,但唐宋以後,從佛教中脫胎出來的龍王崇拜逐漸取代了雨師的位置。
傳說
最早的風神被稱為箕星或箕伯,《風俗通義》中稱“風師者箕星也。箕主簸揚,能致風氣,故稱箕伯。”但在楚地則自古以鹿身雀頭的神秘怪獸飛廉為風伯,《水經注》稱飛廉以善於行走而為紂王效力,周武王擊敗了紂王,飛廉殉國自殺,天帝為他的忠誠感動,用石棺掩埋他,並使他成為風神。漢以後飛廉與箕伯逐漸融合,並由民間人格化,形成了“白須老翁,左手持輪,右手執箑,若扇輪狀”的固定塑像帽。唐以後,因風伯的主要職能是配合雷神、雨神幫助萬物生長,所以受到歷代君主的虔誠祭祀。然而風伯也常以颶風過境毀壞屋舍傷害人命,形成自然災害,因此被視為凶神。中國民間傳說中常以女性形象出現的風神“封姨”,就主要體現了風對植物生長的危害。
風伯名字叫做飛廉,他原來是蚩尤的師弟。他的相貌奇特,長著鹿一樣的身體,布滿了豹子一樣的花紋。他的頭好象孔雀的頭,頭上的角崢嶸古怪,有一條蛇一樣的尾巴。他曾與蚩尤一起拜一真道人為師傅,在祁山修煉。
修煉的時候,飛廉發現對面山上有塊大石,每遇風雨來時便飛起如燕,等天放晴時,有安伏在原處,不由暗暗稱奇,於是留心觀察起來。
有一天半夜裡,只見這塊大石動了起來,轉眼變成一個形同布囊的無足活物,往地上深吸兩口氣,仰天噴出。頓時,狂風驟發,飛沙走石,把玩意兒又似飛翔的燕子一樣,在大風中飛旋。飛廉身手敏捷,一躍而上,將它逮住,這才知道它就是通五運氣侯,掌八風訊息的"風母"。於是他從"風母"這裡學會了致風,收風的奇術。
蚩尤和黃帝部落展開的那場惡戰,傳說蚩尤請來了風伯、雨師施展法術,突然間風雨大作,使黃帝部眾迷失了方向。黃帝布下出奇制勝的陣勢,又利用了風后所製造的指南車,辨別了風向,才把蚩尤打敗。被黃帝降伏後就乖乖地做了掌管的神靈。風伯作為天帝出巡的先鋒,負責打掃路上的一切障礙。每當天帝出巡,總是雷神開路,雨師灑水,風伯掃地。風伯的主要職責,就是掌管八面來風的訊息,運通四時的節日氣候。
職能
風伯之職,就是「掌八風訊息,通五運之氣候」。風是氣候的主要因素,事關濟時育物。《風俗通義》的《祀典》稱,風伯「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養成萬物,有功於人。王者祀以報功也」。唐以後,因風伯的主要職能是配合雷神、雨神幫助萬物生長,所以受到歷代君主的虔誠祭祀。然而風伯也常以颶風過境毀壞屋舍傷害人命,形成自然災害,因此被視為凶神。中國民間傳說中常以女性形象出現的風神“封姨”,就主要體現了風對植物生長的危害。《淮南子·本經訓》高誘注中提到羿將狂暴傷害人民的風伯捆綁在青邱之澤為民除害的故事。
由來
風神亦稱風伯風師,其信仰起源甚早。《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周禮大宗伯》以楠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
春秋戰國以後,風神信仰逐漸統一,中原一帶信仰的風神為星宿,南方一帶信仰的風神則為鳥形或帶有羽翼的飛廉。應昭《風俗通義祀典》謹按《周禮》云:以楠燎祀風師。風師者,箕星也,箕主簸揚,能致風氣。《易巽》為長女也,長者伯,故日風伯。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養成萬物,有功於人,王者祀以報功也。戌之神為風伯,故以丙戌日祀於西北,火勝金為木相也。又蔡邕《獨斷》曰:風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興風。
演變
飛廉有時也稱作蜚廉,其形象非常古怪。《楚辭·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王逸注曰:飛廉,風伯也。洪興祖注日:應昭曰,飛廉神禽,能致風氣,晉灼曰,飛廉鹿身,頭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淮南子·真》曰:真人騎蜚廉,馳於外方,休於宇內,燭十日而使風雨。高誘注曰:蜚廉,獸名,長毛有翼。但在楚地則自古以鹿身雀頭的神秘怪獸飛廉為風伯,《水經注》稱飛廉以善於行走而為紂王效力,周武王擊敗了紂王,飛廉殉國自殺,天帝為他的忠誠感動,用石棺掩埋他,並使他成為風神。
秦漢以後,道教吸收了這一信仰,列風神入神系,將二者信仰進行統一,並由民間人格化,形成了“白須老翁,左手持輪,右手執箑,若扇輪狀”的固定塑像帽。如《雲笈七羲》稱風神名吒,號長育。吒是說明風的特徵。長育是指風吹拂大地,化生生物。《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稱風伯神為飛廉,正如應昭所說的能致風氣,身似鹿,頭似爵,有角,尾似蛇,大如豹。《歷代神仙通鑑》卷二亦云:蜚廉生得鹿形蛇尾,爵頭羊角,與蚩尤同師一真道人,迸居南祁,見寸山之石,每遇風雨則飛起似燕,天晴安狀如故。怪而覘之,夜半見一物大如囊,豹文而無足,向地吸氣二口噴出,狂風驟發,石燕紛飛。廉步如飛禽,乃追而擒之,是為風母,能掌八風訊息,通五運之氣候。至今在永州祁陽還有座風伯山,相傳即是當年之山。
後來人們將風神進一步人格化,從而出現了幾位比較著名的風神。
方天君《集說詮真》引《事物異名錄》曰:風神名巽二,又名風姨,又名方天道彰。今惜塑風伯像,白須老翁,左手持輪,右手執扇,若扇輪狀。稱曰風伯方天君。
孟婆為南方風神,大約在北齊時信仰盛行。明人藝蘅《留青日札》卷九中稱北齊李陶酴(音塗)問陸秀士,江南的孟婆是何神。秀士答道,據《山海經》中記載,帝之女游於江中,出入必以風雨自隨。這帝女,就是孟婆。
楊慎《丹船總錄》江南七月間,有大風甚於舶棹,野人相傳為孟婆發怒。
奉祀
春秋戰國以後,風神信仰逐漸統一,中原一帶信仰的風神為星宿,南方一帶信仰的風神則為鳥形或帶有羽翼的飛廉。應昭《風俗通義·祀典》謹按《周禮》云:以楠燎祀風師。風師者,箕星也,箕主簸揚,能致風氣。《易·巽》為長女也,長者伯,故日風伯。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養成萬物,有功於人,王者祀以報功也。戌之神為風伯,故以丙戌日祀於西北,火勝金為木相也。又蔡邕《獨斷》曰:風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興風。
記載
《楚辭·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王逸註:“飛廉,風伯也”;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引《上林賦》有“推蜚廉,弄解豸,格瑕蛤,鋋猛氏,曺?#91;褭,射封豕”的句子,集解郭璞曰:“飛廉,龍雀也,鳥身鹿頭者”;
《漢書·武帝紀》有“還,作甘泉通天台、長安飛廉館”,晉灼注飛廉曰:“身似鹿,頭如爵(雀),有角而蛇尾”;
《三輔黃圖》:“飛廉,神禽,能致風氣者,身似鹿,頭如雀,有角而蛇尾,文如豹”。廣泛分布於亞歐草原的鹿石其造型也是鳥首鹿身,與中國古文獻所記載的飛廉形象相同。
《搜神記》中記載:“風伯,雨師,星(星宿)也。風伯者,箕星也;雨師者,畢星也。
廟宇
康熙皇帝的兒子雍正,信奉佛教,由於思想局限的關係,他並不知道風是一種自然現象,而是覺得風災是因神靈作祟。雍正六年,皇帝頒旨,命欽天監大臣勘測吉地,在皇宮的東側建設一座風神廟,正名叫宣仁廟,供奉風神,祈求神靈保佑,使國家和皇宮免遭風災。 宣仁廟坐落在今北池子大街2號、4號,廟門坐東朝西,中軸線殿宇均坐北朝南,主要建築有山門、鐘鼓樓、前殿、正殿、後殿和東西配殿,廟內前殿祀風伯,後殿祀八風神,俗稱風神廟。其規制仿中南海時應宮,原廟內有雍正皇帝御書的“協和昭泰”匾額。
佛教界認為在天界的風神是主管風的,因此,遇有不測風雲時,皇帝要親自至此,焚香拜佛,有時派皇子皇孫們以及大臣們前來敬香。這們風神名風伯,好箕伯,張衡《思玄賦》:“屬箕伯以函風兮,懲典澀而為清。”李善注引《風俗通》曰:“風師者,箕星也;主簸物,能致風氣也。”由於這座寺廟離皇宮較近,早年一些大臣為了上朝方便也常藉此留宿、吃齋,並給寺廟施捨,久面久之,一些大臣也深知風災的厲害,在治理國事時,分外注意防禦風災。
因宣仁廟建在故宮附近,有人將其與凝和廟、普度寺、真武廟、昭顯廟、萬壽興隆寺、靜默寺和福佑寺統稱為“故宮外八廟”。
探究
古人探究:風起風靜,由誰主宰?一說“箕星好風”,想像二十八宿中的箕宿主風,如《風俗通義》所謂“箕主簸揚,能致風氣”。一說飛廉為風神,這是鹿身雀頭、蛇尾豹紋的精靈。較為後起的,有封十八姨。“封”即“風”,“李”字可拆為“十八子”,由於傳統文化中“李”與“虎”的淵源關係,以《易》的“風從虎”為基點,古人創造了這樣一位司風虎神。至於另一名目的風神-巽二,則來自易學的巽主風。此外,還有一位持扇方天君,白鬍老翁模樣。
雷公電母,風伯雨師,古代的造神思維,有一說見於《龍魚河圖》:“太白之精,下為風伯之神。”太白之精,就是《史記·天官書》所說的天狗星。這樣一來,神狗與風伯的關聯,真有些說來話長了。
十二生肖戌為狗。以狗為風神,頗具意趣的表現形式是:祭風伯而重“戌”。這從一個側面印證,生肖文化參與了風神的創造。即便不言狗,已由“戌”透露了其中訊息。如東漢《風俗通義》:“戌之神為風伯,故以丙戌日祀於西北。”《後漢書·祭祀志下》更進一步講:“以丙戌日祠風伯於戌地。”禮奉風神,日期選戌,地點選戌。時間與空間都擇戌而成儀禮,當是大有深意的設計。可以作為輔證的例子,是《後漢書》季冬出土牛的風俗:時在建醜之月,地點在“城外醜地”,來做牛的文章。
將風與狗、風神與狗聯繫起來,是一種相當古老的觀念。
先有甲骨卜辭:“於帝史風,二犬。”郭沫若釋:“視風為天帝之使,而祀之以二犬。”用兩條狗,祭祀天帝的使者———風。相關的卜辭還有:“寧風,北巫犬”;“寧風,巫九犬”。都是講商代殺狗止風的習俗。
漢字“飆”,本作“猋”,保留下犬與風特殊關係的信息,《說文解字》說:“猋,犬走貌,從三犬。”狗奔快如風,與以狗為風神,當是有關聯的。
又有人首犬身神獸,載於《山海經·北山經》:獄法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犬而人面”,“其行如風,見則天下大風”。這段文字描述的神獸,有四點值得注意:一,人首犬身;二,行如風;三,此獸出現,天下起大風;四,此山取名獄法,“獄”字雙“犬”夾一“言”———獄法山真不愧神犬的大本營。《山海經》這段內容,其實就是關於狗為風神的傳說。
古人造神,想像風伯的模樣是犬首。明代王逵《蠡海集》說:“風雷在天,有聲而無形,故假乾位,戌亥肖屬以配之,是以風伯首像犬,雷公首像豕。”風神雷神,被構想在乾位。八卦分布周天,乾之位在西北方,對應戌狗亥豬。所以,“風伯首像犬”;至於雷公,既有猴臉之說,也存豬首之說。
狗為風伯、殺狗止風的古俗之中,包含著地支戌的因素。戌的方位,西而偏北。這基本上與我國大陸冬季寒流的方向相一致。不言而喻,對於和煦的風,清涼的風,帶來舒適愜意的風,古人是不會用血淋淋的磔狗的方式,去祈求風停風息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樣的風,人們不會想到要停止它;“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暖暖春風,人們不會討厭它;“農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伏壠黃”,這樣的風,人們沒有必要驅除它。然而,對於帶來強降溫的大風,對於為嚴冬增加冷酷的大風,人們的感覺就不同了,盼著風能停下來,風和日暖。寒冬西北風,大體合於戌的方位。以狗為風伯,這應該是一個重要的緣由。
畫作
1983年4月,河南南陽市王莊出土一幅蓋頂(漢墓)畫像《風雨圖》,50×170厘米,畫上部刻三神人共拽引五星車,一神馭之,雙手挽韁,馭者為風伯。風伯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養成萬物,有功於人;下部四神人,頭髮皆披在一旁,各抱一口罐正傾向下方,罐中的水流似瀑布傾瀉而下,象徵降雨。右部一雲神,赤身裸體,雙腿跪地,張口作吹噓狀,口吐雲氣,雲氣瀰漫空間。圖畫左上方有斜對四星,下沿中間一星應是老人星,空白處飾雲氣。風雨雷本是自然現象,但由於與人類生命有著直接的關係,於是人們便賦予其各種神話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