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真武山通常是供奉真武大帝而得名。
宜賓真武山
宜賓真武山,鄰近
翠屏山,因山上有
真武大帝廟而得名,真武山古建築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宜賓市
翠屏區西北的真武山上。真武山宋名仙侶山,明代已有真武山、師來山等名稱。明萬曆元年(1573)四川巡撫曾省吾征討都掌人時,託詞真武祖師助其師,乃在山上增建真武祠,後又續建不少廟宇。
歷史
真武山的道教活動始於東漢順帝時期。相傳東漢順帝時(126——144)沛國豐邑人張道陵中年修道,離別家人,朝山睹海,沿長江西去至真武山,見其山有仙山靈氣,為道家養性存神,餐霞煉道之洞府,於是定居下來,在真武山上傳道數載。唐朝時,又有呂祖白天在翠屏山練劍,夜宿真武山,現存有“純陽洞”一名仙侶洞。宋代楊道人也在此洞修煉成仙,山後有郁姑台,台下生長仙茅,楊道人遇郁姑於此,因得食仙茅之法,得白日升天之道,有洞名“郁姑洞”,為其修煉之所。神仙蹤跡,招來多少風流名士,“郁姑仙蹤”乃成古宜賓八景之首。
真武山之名源於明代。明萬曆元年(1573年)四川巡撫曾省吾,調集川、滇、黔官兵一十四萬,出征川南都掌人。都掌人性蠻,不易攻破,曾省吾和部將到真武山祈禱神仙護佑。因真武大帝託夢相助,大敗都掌蠻。曾省吾為報真武大帝的大恩大德,下令命部將修建真武祠(今玄祖殿),改山名為真武山,並擴建了部分祠、堂、樓、閣。經過大規模的擴建和修建,真武山成了雲、貴、川三省道教文化傳播中心,在四川道教界亨有“北青城、南真武”美譽,建國前香火鼎盛、香客眾多。
真武山道觀古建築群歷經百年的風雨,文革期間處於外圍的部分殿宇被毀,保存下來的主體建築“祖師殿、玄祖殿、三府宮、文昌宮”等總計三宮十一殿。並保留有放生池、月耳池、楊戩洞、郁姑台、仙侶洞及三十餘座地下建築(兩漢崖墓)。真武山的現存建設主要集中在山頂,有人說這是仿自山東泰山,也有人說這是取材於湖北武當山,同時還借鑑了四川峨眉、青城二山和成都青羊宮等的設計思想,更有人說真武山的設計構思囊括了國內眾多名山勝景的優勢,而特采各家之長,依山取勢、縱橫結合、主次分明、布局合理、紅牆青瓦、翹角飛檐,有著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真武山以四宮為主,樓、殿、閣、坊、橋、池、洞、台為輔,集清泉、樹木、翠竹溶道教文化為一體的大型道教古廟建築群。
真武山於2003年恢復為道教場所。
概況
且由山腳至山頂修建石級,仿泰山分立中石坊三座名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至清代共有建築20餘處,號稱“川南道教名山”。今尚存古建築有斗姆宮、文昌宮等8處,占地面積共3.33公頃。古建築依山取勢,錯落有勢;且屹立岷江岸畔,四周古木參天,詩情畫意,宛若仙境。
古建築中,玄祖殿建於明萬曆二年(1574),建築面積156平方米,殿前有清建木石結構如意斗拱牌坊;祖師殿建於明萬曆九年(1581),建築面積 64平方米,殿前架石橋曰"謁仙橋"。望不樓亦建於明萬曆九年,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培修,為抬梁式三重檐歇山頂,第二層設樓,建築面積200平方米;無量殿建於明代,清康熙十二年(1673)重修,建築面積約220平方米,殿後為郁姑台,其上曾建有遇仙樓,今樓毀台存;斗姆宮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清代曾予培修,由前、中、後三殿構成,建築面積250平方米;三府宮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建築面積638平方米;文昌宮三重大殿始建於明隆慶初(1567),增修於清代,建築面積876平方米;斗姆宮建於清代,建築面積108平方米。真武山古建築群曾作為宜賓博物館館址,2003年回歸歷史原貌還原為道教場所。
地理位置
四川宜賓市真武山又名師來山、仙侶山、三台山,位於萬里長江第一城——宜賓市區西北隅,南俯金沙江,西連翠屏山,北瞰岷江,東眺長江,與三塔對峙,主峰海拔369米,占地49畝,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規模宏大、歷史悠久,是集山水、樹木、文物古蹟、三江自然景觀和翠屏山為一體的整體風景區,為道教名山洞府。
襄陽區域
襄陽城西南二里有龜山,俗稱九宮山。因山上建有真武廟,故又有“小武當”“小金頂”“真武山”之稱。襄陽居民訛音稱“周公山”。宛如三角翠屏的真武山,橫亘在襄陽城的西南,從
檀溪路南望,她身背綿延的五嶺。真武山腳下,有李曾伯《襄樊銘》的摩崖石刻和
劉備、
馬躍檀溪的遺址。
明永樂十年,明成祖降諭建造武當山宮觀,營造船隊泊靠襄陽,就是這樣一次不經意的駐足,成就了一座身世不凡的道觀,其間幾經興廢。進入二十一世紀,從真武山往山下俯瞰,漢水之濱的襄、樊二城氣勢恢宏。
仙山緣起
山頂道觀幾間磚木廟宇是明朝
宣德年間襄陽人蕭旭募建的,早已坍毀,而今真武山道觀是仿武當山祖師殿恢復性建築,分上、中、下三觀,已初具規模。白玉台基,玉欄四圍,蟠龍躍然於石階之上,重檐隆起大殿巍峨凝重,偏殿碧瓦翹角,鼎爐香菸裊裊,百米多長的紅牆蜿蜒鑲砌在峰側陡岩,琉璃屋頂閃耀空際。古建築依山取勢,錯落有致;且屹立漢江岸畔,青山碧水,詩情畫意,宛若仙境。佇立山上,危崖高聳,有遺世獨立之感。絕壁之上百米圍牆紅牆綠瓦,大殿之中真武金身威嚴如儀。東南方向峴山、琵琶山滿目蔥蘢。俯瞰山下襄樊二城氣勢恢宏,漢水浩蕩,氣象萬千。
資料記載:唐宋元時,山上已有多處廟舍。《
襄陽府志》記載:明永樂十年(1412年),
明成祖降諭修建武當山宮觀。滿載“管運武當山琉璃諸物”小船數以“萬計”,停泊襄陽龜山下的漢江邊,“時風濤方作,頃之祥雲數見,水天一色,鹹謂元帝(真武大帝)顯應”,於是先在此山修建玄武真宮,龜山也隨之更名真武山。《襄陽縣誌(卷二建置寺觀)》記載:“真武廟在九宮山,明宣德中里人蕭旭始立廟,……香火日盛,號為小武當”。《襄陽縣誌(卷一地理)》記載:“龜山在縣西四里,一名小武當山,俗呼九宮山,山上有石,襄人以三月三日來游,謂可免災。山麓有劉先主亭(名勝志),山腰有礤礤石鐫天峰清眺四字。
雍正間,守道魯之裕以羊叔子宴遊當在是山”。
在歷史傳統習慣中,朝武當山首先要到真武山給真武大帝上表章,算是報到。據《太岳太和山紀略》記載:“真武觀……在襄陽城西二里……謁太和(武當山太和宮)者先奏表於此”。財富力強者,繼續去均州(今丹江口)武當山天柱峰朝金頂,錢乏體弱者,到真武山即使迴轉也算還了朝拜真武大帝的心愿。
幾經滄桑
真武山道觀,歷史上是
武當山系列道觀中的第一道觀,其規模屬其中最大的,海內外享有盛名。因道觀毗鄰漢江,處在
鄂、川、陝、湘、桂、滇數省來往的通衢大道,水旱碼頭,交通十分便利,眾多香客慕真武神應,使鄂西北“小武當”增添無限光彩。從農曆臘月三十到三月三,到真武山朝山敬香的香客最多。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真武山道觀香客仍然十分興盛。在鼎盛時期,道觀建築的殿堂、房屋有350多間,道人近百人。後來,大部分殿堂毀於戰火。“文革”中僅存的祖師殿、聖公聖母殿、娘娘殿又被當作“四舊”拆毀,道教活動一度中止。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
襄陽市道教徒和廣大信士弟子多次向市民族宗教局和上級宗教事務主管部門提出恢復真武山道教活動場所的要求;部分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多次提出恢復真武山道觀和道教活動議案。1994年8月30日,襄陽市委、市政府研究決定恢復真武山道觀,並將真武山的道教活動場所開放。1995年以後,幾經協調,真武山的開山炸石局面得以制止,政府投資100多萬元治理了因開山炸石造成的山體塌陷。幾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道觀恢復性建設進展順利,現已初具規模。
真武山新建了道觀殿堂9座、生活配套設施33間、新塑神像14尊。山下新落成的真武山道觀石牌坊,巍峨莊嚴。真武山廣場建設已具雛形。雖然道觀一直處於恢復性建設之中,仍不時可以看到有虔誠的香客和慕名而來的遊覽者。
2003年10月1至7日(農曆9月初6至12日),經襄陽市宗教局批准,真武山道觀舉辦九月九廟會,農曆9月9日是道教傳統節日,是真武祖師修道成仙之日,每逢此日,各方信士遊客紛紛到真武山朝聖真武祖師。這是1995年恢復道教活動以來第一次舉辦廟會,為答謝多年來各方對建設的支持,真武山道觀經韻團道眾特為廣大信眾和遊客作祈福迎祥大法會,邀請武當山武道功夫團、湖南省精武醒獅團隊進行了7天14場道教武當神功和舞獅表演,這是襄陽市道教信眾的一大幸事。
名山風采
宛如三角翠屏的真武山,橫亘在襄陽城西南。從檀溪路南望,她身背綿延的五嶺,虎頭、華山、鳳凰高聳,端坐在蔥蘢懷抱之中,不起眼的小山頭,文化積澱可謂深厚。幾百年來,出於飽覽“山水觀形勝,襄陽美會稽”勝境心態的並不多,朝拜“小頂”卻成時尚,與武當山大頂齊名,年節更是蜂擁,祈求真武祖師庇佑,印證了千年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遠望真武,峰嶺高低各不相同,如從東麓望去,一線刀刃,高可及天,似有“自古華山一條路”的險絕;西坡一片鬱鬱蔥蔥,林濤沙沙,登臨此山,輕風拂面,怡神開懷;倚欄極目小望,古城新貌,玉帶映襯,浩淼漢江從天際而來;萬頃沃野,一展平疇,大河急轉南下,宛如有意環抱襄州古城、真乃天地造化;南山一帶群山起伏,真武山處於中央尖角,水闊天空,無酒自醉。
漫步山道之上,常可見有道人在後山採摘野菜,可知觀中道人勤勞節儉。現任住持是清慧道長肖品和,為武當派開山鼻祖張三豐的第十四代正宗傳人。肖雖是一位年輕的道人,但出家修道已有多年,眉宇間透著儒雅睿智。真武山的道人在肖道長的言傳身教下,大部分精通武當功夫。據報導,2004年11月8日,20多位德國武術愛好者專程來到真武山學習中國武當功夫,肖品和道長高興地傳授給他的外國弟子們一套武當三豐派養生功法。
遊覽仙山,眾多古蹟如繁星點點,可謂“青山細品覓史跡,不盡小山藏神秘”。首先見到矗立的巨大石額,上書“縱覽漢峴”。而就在東山麓腳,鐫刻有20平方米的摩岩,記載著宋末抗擊入侵的戰績--“紀功銘”。《三國演義》中劉備馬躍檀溪的故事也發生在這裡。在真武山北麓,一青石上粗大的馬蹄印跡至今猶在,保存完好。相傳是劉備騎馬飛躍檀溪的地方,是“三國”時期著名的遺蹟之一。
南坡幽谷陡立著直插天穹的石壁,此為開山取石所留遺蹟。上個世紀這裡開山炸石,滿足城鄉建設需要,硬是劈去半面山體,人工開山遺蹟平添了名山新景。走進狹窄谷道,褐石棱峋,佇立仰望,壁立千仞,錯落欲崩,氣勢恢宏,賞玩秀麗風光後,這裡又是一番強悍豪邁氣勢。唐代詩人孟浩然曾詠唱故鄉山巒“石壁疑削成”,此情此景,兀然眼前。山頂的紅牆小樹,如月宮瓊閣桂枝懸於空中,讓人頓生“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之感。
據真武山肖品和道長所言,道觀計畫配合真武山廣場建設在山下建造一些房舍,以備接待之用;在南坡幽谷半崖處將修建南岩宮;石壁將建成大型摩崖石刻,刻道德五千言於其上。可以想見,將來的真武山定將別有一番風光。
貴州區域
又名
翠屏山,位於貴州興仁縣域西南隅,山上原有參天古樹上百棵,其“紅葉聳翠”為興仁八景之一。
從清道光年間以來,真武山上陸續建成文昌閣、靈官廟、把酒亭、紅樹山莊、翠屏軒等一批建築,並有石階路相連。後因“文革”中被毀,僅留下一些古樹和殘垣斷壁。
1997年,興仁縣人民政府投入巨資重建真武山公園。在山頂建成氣勢宏偉的真武樓,長長的白色石階,從山腳直通山頂,兩旁綠樹掩映,蔚為壯觀。沿山腳四周,又先後建成積圓寺、半山軒、兒童樂園、戲水池、盆景園、花壇假山噴泉、疊泉等一批建築及園林、娛樂設施,使這裡綠意盎然,花香四溢,成為興仁縣城的一大勝景。登上真武閣舉目四望,興仁縣城新樓林立,日新月異,讓人感到生活的無限美好!
這是興仁真武山,真武山一般凡山上有真武廟者都叫此名,國內真武山有很多。
龍游區域
龍游真武山位於
龍游縣塔石鎮葉村村北邊2公里處,距龍游城區25公里,是衢州旅遊勝地之一。
主峰名豸屏峰,突兀聳拔,海拔高度為458米,故真武山又名豸屏山。山上有真武廟。蹬道盤曲,終年綠蔭華蓋,翠竹乾霄,歷來是文人學士尋古探幽之勝地。
登山,“仰觀山勢接雲霄,石徑崎嶇路轉遙。西嶺不如東嶺曲,回頭一望欲魂銷。”(清楊渭恩詩)沿著蜿蜒曲折、用碎石填嵌的小徑循東嶺或西嶺俯身攀援,抬頭仰觀,山勢陡峻,石徑崎嶇若懸梯直入去霄,徐風習習,白雲朵朵從頭頂掠去。“仙源究競殊塵俗,四
面雲山青復青。”當人們用盡全力登完最後一段極陡的石梯,準備踏上徐徐斜上的曲徑時,一幅王摩詰的蓬萊仙境圖赫然路入眼帘:山頂平坦,方圓約有50米,四周綠蔭環抱,千年蒼古香樟聳入雲霄,幽篁修竹,青翠欲滴,桂茶花卉,芬芳爭妍,鳥語鶯歌,此起彼落,奏起了一曲立體的交響樂。“層巒聳翠暗浮煙,石壁孤懸遠接天。試上月台高處望,鄉村城郭小如拳。”步上高台眺
望,向北層巒疊嶂,千峰爭秀,雨時萬壑齊瀉,雲霧縹緲,陣風過後掀起千層浪,好一幅青山雨霽圖,怎不讓人心馳神往?南瞰,
十里平川一望無限,田疇岑巒,小橋鄉陬,溪流村道,盡收眼底,近處,人工湖泊明亮似鏡,道上行人往來,農舍雞鴨歡鳴,屋頂炊煙裊裊,一派盎然生機。
台上有院,稱豸屏道院,原建為道教聖地,素享“小武當”美稱,真武山一名就此而來。後來隨著佛教的興盛,這—聖地漸漸被“阿彌陀佛”年替代。山上建有秀峰寺,系曹洞正宗,但真武兩字仍沿襲至今,所以秀峰寺又稱真武寺或真武廟。原建築白牆青瓦,樓台亭閣,端莊古樸。可惜廟殿已在文革期間毀於一旦。台中還掘有一古井,深不過一丈,常年不涸,味甘清醇,汲之不竭,供道僧遊客之飲用。芳菲三月初三,“最是年年上已日,如雲士女共焚香。”(清余華詩)時值清明前後,春景濃麗,杜鵑花開滿山,遊客、香客不絕於道。
方山區域
北武當山
北武當山又名真武山,古稱
龍王山,位於山西省
方山縣境內,
呂梁山脈中段,南距離石市32公里,東北離太原 216公里。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由72峰、36崖、24澗組成,主峰香爐峰,海拔2254米,總面積約80平方公里。它集“雄、奇、險、秀”於一身,是呂梁山的一顆明珠,素有“三晉第一名山”之稱,系我國北方道教聖地之一。
北武當山海拔1437米,景區植被繁茂,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栗子、蘋果、柿子、核桃及橡、槐、漆等樹木遍布山野。山中還有種類繁多的中草藥材,如
何首烏、
當歸、荊芥、薄荷、山參、紅花、枸杞等。
傳說,此處為
真武大帝二次修煉羽化脫身之處。因此深受道家敬爺。真武大帝修煉成仙后,來到了北武當。恰逢此處有怪蟒作惡,當地百姓如入火炕。真武大帝立即斬殺怪蟒。兩年後,怪蟒復又作怪而且功力大增。真武大帝便二次羽化,終成正果,殺絕怪蟒。現有捨身崖記錄了當年發生的故事。
風景名勝區
北武當山主峰四周幾乎都是陡壁懸崖,只有一條人造“天梯”可攀。來到山腳下,過五里黃土、五里沙路,便是1400餘級就山鑿築的石階,凡險峻之處,設有鐵索扶手。石階一線疊置,從下仰視,宛如“天梯”。遊人攀登,每一步都可聽到悠揚頓挫的“石音”,形成獨特的“石樂”絕景 。沿著石階 ,奇松異石、廟宇石刻,掩沒在蔥鬱的山林植被之中,相間點綴,相映成趣。主要的山石景觀有:古猿望日、石豬受難、九龍出洞、石象守山、天壺傾露、石羊朝聖、石龜下蛋、石虎、石蛤蟆、龜蛇鬥智等。最令人稱奇的是“龜蛇鬥智”奇觀,相傳神龜和青蛇不安心修道,互相格鬥,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麈戰,神龜節節敗退,青蛇步步緊逼。其時,恰逢真武大帝返宮,見狀,輕輕用手指一點,龜蛇便動彈不得,從此永久停留在這裡,成千古一絕——“蛇石”虎視眈眈,“龜石”尾臨懸崖,萬斤重石,峭立崖畔,用力一推或經風一吹,便搖搖欲墜,令人心懸,所以又稱風動石,為我國罕見的景觀之一。主要的奇松景觀有:鴛鴦松、迎客松、托天松、母子松等。最使人嘆為觀止的是“擎天探海松”,其松立於石階半道,樹身技分兩杈,一直刺青天,一枝瞰群峰。近金頂登南天門石階,旁邊陡崖上刻有“喬松”二字,據載為清代道光年間永寧州牧王繼賢手跡。現存喬松樹樁直徑近一米,可以想見其昔日雄姿。主要的懸崖峭壁有:千仞壁、捨身崖、鷹嘴崖等。還有呈垂直分布的植被,其色彩和花期隨季節變化,給北武當山披上了“春粉、夏艷、秋紅、冬白”的盛裝。登臨武當之巔,一覽眾山,但見遠山蒼茫,松風撲面,白雲飄逸;只聞松濤陣陣,山泉潺潺,鳥語唧唧,似琴弦輕撥;夏秋之季,如晴空萬里,金頂之下,叢林景觀相間,似七彩織錦;白雲遠處,群山連綿,猶如萬龍翻騰,極為壯觀。
北武當山不僅自然風光絕妙,而且淵源悠久。據對現存的《永寧州志》考證,北武當山在唐代以前就已形成一處具有道教色彩的朝拜聖地,山頂建有玄天大殿。至於唐之前何時而建,尚待稽考。以後隨著歲月嬗遞,多數廟觀都經過多次毀壞和修葺。其中僅明萬曆年間,就曾進行過兩次大修,當時汾州府慶成王尤敬真武祖師,不惜花費巨金將登山道路改造成石階,並將早已圮毀的玄天大殿修復一新,龍王山遂改稱北武當山,一時鼎盛。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五月四日,玄天大殿被毀。雍正二、三年(1724——1725),在山頭建無梁磚窯一眼(即正殿)。乾隆二十三年(1758),又事修葺,兩年內山上玄天廟、老母殿、龍王廟、靈宮廟和山下太和宮相繼落成。道光二十八年(1849),金頂南天門修整一新,並在大門上刻了“武當山”三字。以後清鹹豐至光緒年間,又數次修葺。由此可見,北武當山的道教廟現建築群,是經歷了長達一千餘年風雨變化遺存下來的,儘管現有建築多系明清或近代遺物,但其表現了古老的歷史淵源。其主要建築有:對萬神廟、靈宮廟、山神土地廟、二龍廟、喬松室、三官廟、火神廟、龍王廟、黑虎廟、玄天大殿和太和宮等。1984年 5月,
方山縣人民政府為開發武當勝景,保護文物古蹟,著手開發建設。1990年山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確定為全省唯一的道教活動場所,1994年公布為國家第三批風景名勝區。上級有關單位多次撥款,社會各界紛紛募捐,北武當山的制高點和道教活動的中心玄天大殿已修葺一新,檐牙高琢,鐵瓦覆頂,新鑄真武銅像威嚴端坐。此外,對萬神廟等廟宇與石階進行了維修,重塑神像,並新開闢了一條循環小路,入山口新建了一石牌坊。北武當山建築群已初具規模。
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開放以來,先後有許德珩、啟功、周而復、方毅、臧克家、溥傑、馮其庸、王朝聞、吳冠中等名人學者,題詞作畫,纂述作文,留下千古佳作,更添武當風采。
每年農曆三月初一至初三,為北武當山古廟會期。其時,玄天殿前,香菸繚繞,風景區內,遊人如雲。據史載,唐朝時就“朝山進香者年復一年,久盛不衰”。隨著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的開發建設,遊人更是絡繹不絕。
北武當山道觀現有道人十多個,觀記憶體有泥塑、壁畫、石碑等文物,具有珍貴的歷史研究價值。當代文人學者登臨此山,無不題詞作畫;香客遊人遊歷此山,無不流連忘返。
交通線路:距太原約120公里,可從太原乘坐忻州——方山的長途汽車,到方山後轉乘到達景區的汽車即可。
門票(旺季15元,淡季50元)
最佳旅遊季節
北武當山氣候屬於內陸溫帶氣候,年平均氣溫8.7℃左右,無霜期為135天。所以每年5-10月間為最佳旅遊季節。
叢羅峪
叢羅峪真武山地處晉陝古蹟之旅黃金線路的中心位置,西接陝西白雲山、東連方山縣武當山,區位條件非常優越,歷來又是仙道棲隱修真之地。
真武山位於叢羅峪東南面,距“世界歷史文化名鎮”——磧口25公里,海撥約800米,山勢挺拔,錯落有致。上面建有古寺廟和真武觀。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如今仍是樓閣亭台應有盡有,紅牆碧瓦耀眼奪目,浮雕石刻引人入勝,蒼松翠柏,清秀蔥鬱。自建觀以來香火不斷,鐘鼓悠揚。特別是每年三月實三真武誕辰和九月九日真武成道之日,山上香客摩肩接踵,川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