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法四帥

護法四帥

護法四元帥是中國民間信仰和道教神系中四位十分有名的護法神,其說不一,大致有三。比較流行且較為正統的一種說法,就是道教神系中的四位護法天神,《道法會元》中稱四元帥之名號為:天蓬玉真壽元真君、天猷仁執靈福真君、翊聖保德儲慶真君、佑聖真武靈應真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護法四帥
  • 本質:四位十分有名的護法神
  • 清代說法:馬、趙、溫、周四大將
  • 其他說法:趙、溫、康四元帥
  • 說法:其說不一,大致有三
  • 出處:《道法會元》
簡介,記載,

簡介

護法四帥:道教四位十分有名護法神其說法大致有三:一指馬、趙、溫、周四大將,此為清代說法。馬為馬靈耀、趙為趙公明、溫為溫瓊、周為周廣澤。《北遊記》稱周廣澤原為斗隔山中的一妖,號廣澤大王,生得赤發獠牙,腳著風火輪,手持大月,見物好人美,即興風作怪,捲入洞中。後被真武陣伏,玉帝封其為“風輪周元帥”,隨真武行道。
護法四帥護法四帥
二指岳、趙、溫、康四元帥。岳為岳飛,世稱岳穆王,死後祀之為神,趙即趙公明,溫為溫瓊,康為康席。《北遊記》稱康節為“仁聖康帥”,曾是西安府黑松林中一妖,在仁聖岩興妖怍怪時,被妙樂天尊降伏,玉帝敕封為“仁聖康元帥”,手執金芹,助真武降魔。
三為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就是道教神系中的四位護法天神,《道法會元》中稱四元帥之名號為天蓬玉真壽元真君、天猷仁執靈福真君、翊聖保德儲慶真君、佑聖真武靈應真君。卷十五云:“天蓬元帥寶印照我,天猷元帥仗劍衛我,翊聖真君持戟守我,玄天真武水火助我。”說明玉印、玉劍、大戟、水火分別為四位護法元帥的神器。此外,該書卷三十九還用四聖來命名四元帥,稱天蓬玉真壽元真君為天蓬元帥真君,天猷仁執靈福真君為天猷元帥真君,翊聖保德儲慶真君為翊聖黑煞真君,稱佑聖真武靈應真君為紫皇天一天君玉虛師相玄天上帝,這是道教對護法四帥的又一種稱呼。

記載

關於護法四元帥,道經中有諸多記載。如《雲笈七羲》卷四十五《存思訣》曰:“天蓬天蓬,九元殺童,五丁都司,高於北公。七政八靈,太上浩凶,長顱巨首,手把帝鐘。素梟二神,靈駕護龍。威劍神王,斬耶滅跡,紫氣乘天,丹霞赫野,吞魔食鬼……钁天大斧,斬鬼五形,炎帝烈血;北斗然骨,四月破骸,天猷滅婁,神刀一下,萬鬼自。急急如太上帝君律令。”《太上天蓬伏魔大法》亦云:“我上請董大仙於蜀城西明山修行上道,獨遇北極帝君都天大元帥天蓬真君授文字三冊。”又說:“天蓬一法以制邪為宗,牿耶以火獄為主。”從不同側面介紹了四元帥的伏魔陣妖的威靈。
此外,《道掛會元·清微馬、趙、溫、關四元帥大法》中,還分別說出了四元帥的姓名:馬靈耀(華光大帝)、趙公明(財神之一)、溫瓊(溫元帥)、關羽(關聖帝君)。道士在道場祈禳中,通常要請四元帥降臨,以助驅邪伏妖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中就十分生動有趣地描寫了張天師施法伏妖斗魔的場面:只見張天師披頭散髮,手杖寶劍,踏罡步斗,捻訣念咒,高舉令牌,手起牌落,連敲三下,猛喝一聲:“一擊天門開,二擊地戶裂,三擊馬、趙、溫、關赴壇!”猛聽空中噼噼喇喇,四位元帥從天而將。自此可見,護法四帥威武剛烈,法力無邊,伸張正義,斬妖伏耶,驅耶縛魅。
馬元帥即道教常稱的華光大帝,又稱靈官馬元帥、三眼靈光、華光天王、馬天君馬王爺等,為道教護法四帥之一。相傳他姓馬名靈耀,因生有三隻眼,故民間又稱“馬王爺三隻眼”。《道法會元》卷三十六還專門載有《清微馬、趙、溫、關四帥大法》,列出了四帥的名字,其中馬即馬靈耀。據道書記載,華光大帝先投胎於馬氏金母。《三教搜神大全》介紹說,馬靈耀曾經三次“顯聖”,首先投胎於馬耳山馬姓家,殺東海龍王,放江南八十一州火珠精,盜紫徽大帝鎮妖槍,被困九曲珠內;其次投胎於鬥牛宮天王夫人腹中,拜妙樂天尊為師,盜龍王聚寶珠,砸碎鎮鬼棱婆鏡,放走二鬼,收服順風耳師曠、千里眼離婁、火漂將;第三次投胎於南京徽州婺源縣蕭家莊蕭水富之妻蕭太婆腹中,降五百火鴉,為救母親大鬧地獄,後來玉皇大帝看他是位將才,封他為真武大帝部將,護法天界。《五顯靈官大帝華光丟王傳》中描述馬靈官善於耍火。身上藏有金磚火丹,隨時用火降妖伏魔,所以後來民間又把他視為“火神”,常在八、九月間舉行“華光醮”,祈求免除火災,長年康順。
專門奉祀華光大帝的廟多稱為華光廟,但也有把馬王爺的神像塑在城隍廟中加以供奉的。《三寶大監西洋記》中描繪馬元帥的形象是白白的,白如雪:一稱元帥二華光,眉生三眼照天堂,頭戴硋硋攢頂帽,五金磚在神兒藏。相傳華光大帝的神誕日在農曆的九月廿八。
大約在明朝前期,華光大帝馬靈官又化為王靈官。關於王靈官的行略,《新搜神記》、《通惜篇》都有記載,本名王善宋徽宗(1100—1125年在位)時人,原為術士,後曾從蜀人薩守堅符法,為林靈素的再傳弟子。死後玉皇大帝封為“先天主將”,司天上、人間糾察之職。明永樂(1403—1424年)中封為“隆恩真君”,並敕建天將廟。宣德(1426—1435年)中改為“火德觀”。道觀中多塑王靈官像,形象奇特,赤眼、三目、披甲執鞭作為鎮守山門之神。
趙元帥趙公明,又稱“黑虎玄壇趙元帥”、“趙玄壇”。道教護法四帥之一。初為惡神,明以後被道教奉為財神。其信仰普及民間。據《三教源流授神大全》記載,趙公明為終南山人,秦時避亂于山中,精修至道,功成之日,欽奉玉帝之旨為神霄副帥。又稱趙元帥本乃皓廷霄度天慧覺梵氣所化生,其位在乾,頭戴鐵冠,手執鐵鞭,黑面虬髯,跨黑虎,動則有雷霆相伴,以彰其聲威。主掌太華山西台府。上奉天門之令,役使三界,巡察五方,提點九州,為直殿大將軍。北極恃御史。昔天師張道陵於鶴鳴山修煉仙丹,曾奏請玉帝遣威猛神吏為其守護丹爐。趙公明遂奉旨降臨,得授正一玄壇元帥,司守爐之職。天師飛升後,其又鎮守龍虎名山,三元之日,曾開壇傳度修道之人。掌管趨菩謝功謝過之人及冥頑不化之徒,司賞罰之責,稱為“龍虎玄壇”。部下有八部猛將,以應八卦。有六毒大使,以應天煞、地煞、年煞、月煞、日煞、時煞。有五方雷神、五方神兵,以應五行。有二十八將,以應二十八宿。有天合、地台二將,以象徵天門地戶之闔辟。有水火二營將,以象徵春生秋煞之往來變化。其神通廣大,能驅雷役電,呼風喚雨,除瘟祛瘧,保病禳災。聚訟冤獄,能公平裁斷;買賣求財,能使之宜利和合。祈之無不靈驗。上天多有加封,號為“高上神雷玉府大都督”、“五方之巡察使”、“九州社令都大提點”、“直殿大將軍”。主領雷霆副帥、北極恃御史、三界大都督、應元昭烈候、掌定命設帳使,為二十八宿總管、上情正一玄壇飛虎金輪執法趙元帥。
在我國沿海一帶,溫瓊元帥是頗為有名的尊神之一。他與馬、趙、關同為護法元帥。溫元帥的形象較為特別,不像王元帥遍體赤色,趙元帥遍體黑色。據《三寶太監西洋記》描繪說:“藍靛包巾光滿目,翡翠長袍花一簇。硃砂發梁遍通紅,青面獠牙形太毒。祥雲靄靄離天宮,狼狼牙妖精盡伏。”生動形象的描寫,足見溫元帥遍身青色,威猛無比。
明代學者宋濂《溫忠靖公廟碑》和元人《三教搜神大全》卷五,說溫元帥是泰山神,為東嶽大帝的部將。他姓溫名瓊,浙東溫州人,字永清。父親溫望,曾中科第,但年老無嗣,與妻子張道輝日夜祈於上帝。後來張氏夜裡夢見一巨神手擎火珠而降,云:“我乃六甲之神,玉帝之將,欲寄母胎,托質為人,母還肯么?”張氏應承道:女流無識,聖賢顯萃,何(敢)方命?”其神投珠於懷而醒。因而張氏懷孕一十二月,祥雲繞室,於漢順帝漢安(142—144年)元年(142年)辛巳五月初五午時生下溫瓊。生時左肋有符文二十四篆,右肋有符文十六篆,(其母)記起夢見神人送給玉環,因而名之日“瓊”,字小玉,又字永情。此後,溫瓊七歲習禹步為罡,十歲通曉儒、釋、道及百家之言。十九歲科舉不上,二十歲進士不第,遂撫幾長嘆曰:“吾生不能致君澤民,死當為泰山神,以除天下惡厲耳。”鬱抑間,忽然看見一條蒼龍口吐寶珠,撿起吞下後,瞬間變成了青面赤發之神,頭頂盔,身披甲,左手執玉環,右手握鐵鐧,英毅勇猛,東嶽大帝聞其勇,召為佑岳神,後來被列為東嶽十太保之一,故又稱之溫太保。封其為東嶽統兵、天下都巡檢、五嶽上殿奏事、急取罪人案玉皇殿前左元金翊靈照武盞王、佑候溫元帥。不久,玉帝敕封他為“元金大神,並賜玉環一隻,瓊花一朵,金牌一面,上有“無拘霄漢”四字,這樣可以自由出入天門,並奉旨巡察五嶽名山,慈惠民物,驅邪伐妖,“東嘉之民敬而輔之”。後來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用其符召之法,為人除災,十分靈驗。宋代,溫瓊又被封為詣翊靈昭武將軍正佑候、正福顯應威烈忠靖王。
在溫瓊傳說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民間又有了雷瓊的故事。《北遊記》第十九回,描繪的威靈瘟元帥,形象、法寶及武器均與溫瓊相同,只是姓名和出身有所不同。這個瘟元帥姓雷名瓊,成神前是個賣豆腐的平民。說是雷瓊所生括的班仃村眾人作惡,惹惱了玉帝,玉帝派瘟神使者去滅班仃村。全村只有雷瓊是個善人,有玉帝的旨意,可免一死。先派土地爺將內幕俱告雷瓊。雷瓊不願獨生,心想:如吊我先死,用我的死來救全村的人,豈不是更好。於是將土地爺手中的藥搶而吞之,立刻四肢發熱,瘟死在地。玉帝聞迅,大為感動,收其元神,還其體魄,並封他為“威靈瘟元帥”,即擅瘟而死。還賜予瓊花一朵,金牌一面,上有“無拘霄漢”四字,出入無門無拘無忌。後又派他做了真武大帝的部將,憑藉玉環和鐵箭陣妖伏魔。故而民間道士為齋主作法祈禳時,都要供奉其名號。
溫瓊的廟宇,有的叫做廣靈廟,有的叫做溫將軍廟,大多分布在江浙一帶,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浙江溫州的忠靖王廟,俗稱元帥廟,每年的陰曆五月初五,溫瓊的誕辰日,四方信徒紛紛前來祝駕,抬著他的神像在街上遊行,以期鎮耶祛惡,免除災禍,此為當地流行的一種民俗。
關元帥即關羽,又稱“關聖帝君”、“伏魔大帝”。道教將其奉為護法四帥之一,並祀之為武財神(後有專介)。關元帥在宮廷和民間信仰極其普遍,世稱“關聖帝君”,簡稱“關帝”,惜稱“關公” 、“關老爺”。
關元帥信仰來源於三國時蜀國名稱關羽,歷史上的關羽(?—219年),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良(今山西解虞縣)人。據《三國志》記載:關羽字雲長,儀表威武,武藝超群,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投奔劉備,起兵爭雄,與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大敗劉備,取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俘關羽,封為偏將軍。後因陣斬袁紹大將顏良,解白馬(今河南滑縣舊滑縣城東)之圍,封漢壽亭候。後掛印封金,仍歸劉備。劉備占據四川建立蜀國,封為前將軍,鎮守荊州,戰死後追謚為“壯繆候”。困他集忠、孝、節、義於一身,其聲譽不但在劉、關、張三兄弟之首,甚至後人為之立廟祭祀,躍居歷代名將之上,成為“古今第一將”,正如湖北當陽關陵的一副對聯所云:“漢朝忠義無雙士,千古英雄第一人。”從魏至唐,關羽在民間的影響不算太大。唐時間或見於傳,稱關三郎,為人鬼之流。宋以後,聲名日彰,其身世逐漸被神化。如《歷代神仙通鑑》稱其生前是雷首山澤中的龍神,因吸黃河水救助旱民,得罪天庭,後轉世成人,“忠義性成,神聖之質”。《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亦稱其為青龍轉世,降生時豎眼攢眉,超額長面,及長,身高九尺五寸,須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唇似抹砂,丹鳳眼,臥蠶眉,力敵萬夫。北宋末年,關羽被封為公(或謂真君),相傳時為張天師屬下神將。宣和年問(1119—1125年)封為武安王,配祀武成王姜太公。元時封王,即“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明初封為候。萬曆年問(1573—1620年)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家人皆得厚封,並輔以丞相陸秀夫張世傑二位抗元殉國之大臣,以岳飛為元帥,尉遲恭為護法神。至清代,關帝信仰尤盛,被視為入關來明之佑神。順治皇帝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佑贊宣德關聖大帝”。總之從明至清,關羽均被列入國家祀典,目不囿於教門,被民間奉之為神。
關元帥的形象,既是武神,又是財神,司命祿、佑科舉,治病除災,驅耶辟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司,庇護招財進寶之職能,目法力無邊。尤其在清代,關元帥成為人神之首,稱為武聖,與文聖孔子比肩。供奉其的廟宇數不勝數,清朝初年,已遍及天下,且名稱不一,常見之名大致有:關帝廟、關聖廟、關王廟、關聖帝廟、老爺廟等。又有專祀、台祀之分。專祀為祀奉關元帥一人,台祀則與岳飛、張飛、趙雲、趙公明、二郎神、土地爺等神合祀,常見的有武廟(或稱關岳廟)、三義廟、三義宮、七聖廟等。《除亥叢考》:“南極嶺表,北極寒垣,凡兒童婦女,無有不震其威靈者。香火之盛,將與天地同不朽。”在台灣,關帝有時還被稱為“伽藍爺”、“恩主公”,廟宇眾多,備受尊崇。相傳農曆五月十二日為關帝神誕,是時各廟均人聲鼎沸,香火旺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