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愛德華·埃爾加(Edward Elgar,1857年-1934年),英國作曲家、
指揮家,1857年6月2日在
伍斯特郡莫爾文希爾斯區布羅德希思出生。他父親是一個樂器店店主兼聖喬治教堂管風琴樂手。埃爾加成長在濃厚的音樂環境中。但主要靠自學,15歲的時候他想去德國萊比錫留學學習音樂,但是由於經費不夠,只好在他父親的商店工作,並參加了社區的一個音樂俱樂部,在樂隊里當小提琴樂手。1885年繼承父職任教堂管風琴師。在他29歲的時候,他認識了大他8歲的前市長亨利·羅伯茲爵士的女兒愛麗絲,3年之後兩人結婚。在妻子的鼓勵和疏通下,埃爾加集中精力進行音樂創作,1890年,以
序曲《弗魯瓦薩爾》引起人們的注意。並搬到倫敦發展,進入音樂圈子。但是初期並不成功。不久因為健康原因又返回家鄉。
直到埃爾加將近40歲的時候,他才有了一些作曲家的名氣。他為地方音樂節譜寫音樂,並逐漸被人重視。1899年在他42歲的時候,他的第一步交響樂作品《謎語變奏曲》獲得出版,並在倫敦由德國指揮家Hans Richter指揮首演,獲得成功。1900年他又創作了
清唱劇《傑龍修斯之夢》(根據紅衣主教
約翰·亨利·紐曼的詩詞譜曲)。這兩部作品被譽為
英國音樂開始復興的標誌。1901年他創作了他的5首《威儀堂堂
進行曲》的第一首(最後一首創作於1930年),好評如潮,英國國王和王后也出席他的音樂會。這奠定了他作為當時英國最成功作曲家的聲譽。此後他又寫了
序曲《在倫敦城中》(1901)、清唱劇《基督使徒》(1903)和《王國》(1906)等一系列作品。1902年到1914年之間,他四次訪問美國。1904年他獲得爵士稱號。1905年到1908年他在
伯明罕大學任教。1908年他的《第一交響曲》一年之內演出了一百場。1911年他的《第二交響曲》上演,同年他獲得
功績勳章,此後專注於大型器樂曲的創作。如 《小提琴
協奏曲》(1910)、交響
練習曲《福斯塔夫》(1913)、《
大提琴協奏曲》(1919)等。1912年他又搬到倫敦居住。1920年後,由於妻子去世,很少有重要創作。1924年被封為英王御前音樂教師。1931年成為
從男爵。1934年2月23日卒於伍斯特。
背景
1920至1940年現代主義雷厲風行, 在
史特拉汶斯基、
巴托克、
普羅高菲夫、米堯當道的這段時間, 大多數音樂家都會鄙夷「
艾爾加是偉大作曲家」的這樣想法, 認為他不過是個名過其實的鄉巴佬, 或許能譁眾取寵於一時, 只為了當時的英倫迫切需要一位足以代表本國的重要作曲家。他是英王愛德華派的重要人物, 生性陳腐, 是英國保守反動勢力的餘黨, 簡直就是英王愛德華俱樂部的紳士典範。人們據此推論: 艾爾加必定是一個創作鄙俗和主戰音樂的承命樂匠。
遭遇
艾爾加被打入冷宮達數十載的原因, 並不只因為他與視浪漫主義如芒刺在背的新古典主義時代背道而馳, 另外還應歸因於英國當時以瑞夫.佛漢.威廉士為代表的民族樂風崛起, 以及伊莉莎白樂派的捲土重來。當時世界樂壇吹起一陣民族熱潮, 匈牙利有巴托克, 捷克有楊納傑克, 丹麥有尼爾森, 芬蘭有西貝流士, 而美國也有艾伍士(儘管沒人知道艾伍士的音樂)。這些國民樂派音樂家一躍而登上樂壇高位, 把本國的民間樂風吹得震天嘎響。不過艾爾加卻不願湊熱鬧, 他相信作曲家的要務是發明曲調,而非一味抄襲, 或者把古代怪異的曲調炒熱再用。
影響
嗣後, 在1889年出現了『富羅沙爾序曲』, 這闕艾爾加的首部重要作品展現的, 是一位作曲家對後期浪漫樂派龐大的管弦樂團響度的特殊感受與控御力。供合唱團與管弦樂團演出的『黑騎士』(1893)、『奧拉夫國王』(1896)、『加拉塔卡斯』(1898), 吸引來更多人的興趣。到了1900年, 艾爾加就已經是英國享譽最隆的作曲家了, 尤以1899年的『謎語變奏曲』發表之後為然。這是他以管弦樂為朋友所繪的肖像。艾爾加對外宣稱, 這首樂曲的主弦樂還有「一段聽不見的旋律」重複遙相對應。至今尚未有人能夠解釋那段神秘且聽不見的旋律, 這真是『謎』中之謎。
個人作品
代表作品
著名的有:
清唱劇《傑龍修斯之夢》《基督天使》《王國》,音樂會
序曲《安樂山》,音詩《法斯塔夫》,《b小調小提琴
協奏曲》、《第一交響曲》、《第二交響曲》、《e小調
大提琴協奏曲》、合唱曲《黑色騎士》、《奧拉夫國王》、《Salut d 'Amour 》(愛的贊禮),管弦樂《謎語變奏曲》《威風凜凜
進行曲》等。
音樂創作
埃爾加顯然受過
施特勞斯的薰沐。他的某些旋律隱約帶著施特勞斯固有的手法, 大跳幅音程, 曲勢雄渾, 並時有始料未及的轉折發展。埃爾加的管弦樂法也受『英雄的生涯』作曲者之惠良多。不過施特勞斯譜寫管弦樂的方法雖然效果凸顯, 但是往往只能僅以規模和音樂取勝, 埃爾加卻能營造出更澄澈的音響。
埃爾加繼『謎語變奏曲』後, 又推出許多人認為是他最偉大的作品, 即依據英國主教紐曼的劇詞譜寫的神劇『吉隆修士之夢』。『吉隆修士之夢』一劇確實有高貴優美的部份, 不過亦不乏流於沈悶的宗教虔誠表現, 因此它雖是埃爾加最具野心的作品, 但卻不如其崇拜者所言, 是他最優異的作品。它在埃爾加作品中的地位, 差可比擬為『生之彌撒』在大流士作品中的地位: 野心雖大, 成績卻不如預期。
『在倫敦城內的樂園』於1901年晤世。埃爾加從不趨附流俗, 矯情偽裝成國民樂派作曲家, 但是在此劇中, 一如後來1913年『法斯塔夫』, 其中流貫著強烈民族精神。此曲所描繪出的昇平和樂景象, 也許不儘是倫敦城的寫實, 但確是除了英國子民外,再也沒人能創作出如此的樂曲。他的四首『
威風凜凜進行曲』也是如此; D大調的第一號進行曲對艾爾加的重要性, 有若『悲傷圓舞曲』之於西貝流士, 以及升C小調前奏曲之於拉赫瑪尼諾夫。在世界各地愛樂人士眼中, 埃爾加就是『威風凜凜』作者。過後不久, 英王
愛德華七世提議把曲調配上歌詞, 『希望與榮耀之國』於焉誕生。如果說埃爾加在此之前已經鼎鼎大名。
『
威風凜凜』讓埃爾加名利雙收, 但是就音樂發展而言, 卻是有害無利。這首進行曲讓他蒙上吉普林式的歌頌帝國強權主義色彩, 以致有些人以為『威風凜凜』作者創作的音樂都不足以觀。明眼的音樂家們也拒不接受它在世人眼中的地位--一首氣勢雄渾的優秀進行曲。埃爾加有一連串優秀的作品--如供弦樂團演出的華麗序奏與快板(1905)、第一交響曲(1908)、小提琴協奏曲(1910)、第二交響曲(1910)、大提琴協奏曲(1919)。埃爾加另外也致力於一闕龐大的三部曲--『傳道者』在1903年面世, 『王國』在1906年完成, 不過都未能擠進國際曲目。至於三部曲的第三部份卻一直未能謀面。
埃爾加的兩首交響曲均屬後期浪漫時代的雄偉巨作, 活力充沛,合於布拉姆斯傳統,卻又帶著施特勞斯的風韻。兩者皆為優美、紮實的佳作, 雖然同是明顯帶有前人痕跡的作品, 但卻能與埃爾加個人典型風味和旋律共收烘托之效, 而無窠臼之弊。這兩首交響曲都有挽回時代狂瀾、重獲青睞的趨勢, 另外在潛意識中回應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的小提琴協奏曲亦是如此。埃爾加晚年最佳的作品, 恐怕非大提琴協奏曲莫屬。這是一首輓歌式的作品, 個人風味濃郁, 優雅旋律繞樑三日。其以抒情風味開端的旋律之美, 在尤其喜愛長式樂句的埃爾加作品中亦屬罕見。埃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足可與德弗札克的 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並列為同類作品中最偉大的必傳之作。
1919年以後, 埃爾加的創作生涯嘎然而止。他在往後十五年間仍斷斷續續撰寫了幾件作品, 不過為人演出的機會甚少。像羅西尼與西貝流士一樣, 埃爾加決定在創作生涯如日中天時見好就收, 功既成,名已遂, 不妨急流勇退。 A小調鋼琴五重奏(1918)及大提琴協奏曲(1919)算得上是他暮年最重要的兩件作品。諦聽輓歌似的大提琴協奏曲, 不禁讓人想到埃爾加--不論是否出於意識--正在做他一生最好的告別式, 預備遁回隱蔽的自我世界, 不再戀棧於紅塵俗世。
1930年代人士不了解隱藏在埃爾加閃亮耀眼後期浪漫樂派樂風之後的, 是其音樂特殊的風味。埃爾加與維多利亞前輩不同的是, 他的每一個音符都饒富個人韻味。或許他的管弦樂曲以史特勞斯或華格納為本, 交響曲與協奏曲形式以布拉姆斯為榜樣, 不過他對旋律及形式處理的手法都有獨到見解。埃爾加腕下弛張的旋律、空疏的間隔、華麗的流轉躍動, 以及流露的自信與堅毅, 即可以表現出非不列顛莫屬的感覺 (這種感覺難以筆墨形容, 不過確實存在著), 也可以看出是那位作曲家所有, 樂史上的其他作曲家莫能辦到。光這一點, 就足以讓其樂曲地位居於技巧比他優秀藝匠或更先進的實驗家之上。因為不具個人風格的音樂, 不論技巧多么高超, 都絕無生存的餘地。或許埃爾加音樂中愛德華時代與中產階級味道太濃, 或許宣揚不列顛的帝國主義(明指或暗示),也或許承襲著傳統的窠臼 (『吉隆修士之夢』當然亦在此列),但是它沛然充塞著活力與個性的事實卻是無人能否認的。埃爾加能隨著此時期的吉普林與其他人物再次為世人所矚目, 事出並非湊巧。
埃爾加音樂里特別屬於愛德華時代的樂句語法, 或可使演奏者為難。埃爾加所使用的成員眾多龐大樂團也常使後世指揮家失去平衡,其音樂難免要顯得俚俗。埃爾加本人深知這個問題, 並表示極度關切。他曾對評論家恩尼斯.紐曼說, 各種表情都已經被他寫進樂曲里了, 指揮家必須作的無非是遵照各種指示行事而已。他渴望的說:「只要人們肯依照總譜上明載的方法演奏, 一切都可迎刃而解。」紐曼認為若不如此, 愛德華時代的感傷主義就要趁虛而入, 甚至凌駕在音樂之上, 讓埃爾加飽受旁人莫須有的責難。
音樂密碼
1897 年,英國作曲家愛德華·艾爾加(Edward Elgar)給摯友多拉小姐(Miss Dora Penny)留下了一封信。這封信上寫著 87 個歪歪扭扭的符號,裡面明顯藏著艾爾加想對多拉小姐說的話。多拉本人一直沒能讀懂這封信。1937 年,多拉出版了自己的回憶錄,將這份密碼公之於眾。這個密碼直到現在仍未被破解。 密碼全文如下:
個人成就
埃爾加的音樂深受19世紀德國浪漫主義作曲家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
理察·華格納等人的影響,同時帶有某些英國風格。他熱愛英國的文化和自然風光,有時也讚頌大英帝國。為英王愛德華七世加冕,他寫了《加冕頌歌》(1902)。他的軍隊
進行曲《威儀堂堂》第 1首(1901),多年來一直是新聞片中不列顛皇室鏡頭的必不可少的配樂,也是他最流行的作品。他從英國民歌及傳統音樂中汲取營養,創作中充分體現英國民族風格。他將高雅脫俗的表達與流行風格相結合,作品旋律優美,作曲技巧精湛,配器法技法高超,和聲語言源自勃拉姆斯和舒曼,又帶有華格納式變化音的色彩,音樂性格既親切又憂鬱。 總而言之,他的藝術毫不偏狹,思維極為寬廣,風格莊嚴而淳樸,英國人民把他看作是英國的貝多芬。後來由於他的浪漫主義與其時世界樂壇流行的現代主義及民族樂風不合,加上他著名的《威風凜凜
進行曲》被譏為有歌頌強權之色彩,埃爾加聲望陡降,不再被認為是世界級大師,直到去世30年後方開始恢復。他的頭像取代
麥可·法拉第成為新的20英鎊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