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外國作曲家,莫扎特,舒伯特,蕭邦,馬勒,中國作曲家,華彥鈞,劉天華,任光,冼星海,聶耳,王洛賓,馬可,李煥之,陳鋼,趙季平,趙曉生,葉小綱,卞留念,徐沛東,戚建波,王酩,三寶,梁翹柏,
基本簡介 作曲家 是專門創作音樂的
音樂家 。在過去,大部份的音樂家都會作曲,但在分工細密的現代社會,作曲家、
演奏家 甚至
指揮家 ,已經成為截然不同的音樂家類型。他們之間的聯繫也更為緊密與相關聯。
作曲家必須了解視音樂的型式有不同的作曲方式,像是為了戲劇而作曲,要考量到演員
發聲 ,演唱
音域 ,音響效果。這些都是作曲家面臨的挑戰。歷史上有許多創作的類型,像是
鋼琴奏鳴曲 或
交響樂 等。為了流行歌曲而作曲,要了解歌詞,了解旋律,了解所表達情感,了解流行的趨勢。若要為
交響樂隊 作曲,則需要清楚地了解各種樂器在一首樂曲中所占據的地位。
外國作曲家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他的創作一般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
魏瑪時代 (1708-1717),可以說是
創作 臻於成熟的階段;
柯登時代 (1717-1723)則是他創作的高峰期,許多貢獻卓著的作品都完成於這個階段;
萊比錫 時代 (1723-1750),是
巴赫 將
宗教藝術 推至最高境界的時期。儘管作品中的大部分早已
散佚 ,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來。
代表作品
其中比較主要的代表作包括:《
平均律鋼琴曲集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賦格的藝術 》(The Art of Fugue)、《
布蘭登堡協奏曲 》(brandenburg Concertos)6首、《
小提琴協奏曲 》兩首、《無伴奏小提琴
奏鳴曲 與組曲》6首、《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與組曲》6首、《
法國組曲 》、《
英國組曲 》、《農民康塔塔》(Peasant Cantata)、《咖啡康塔塔》、(Coffee Cantata)、《
馬太受難曲 》(Matthauspassion)、《
b小調彌撒曲 》等。
BWV 的來由:由於
巴赫 的作品實在太多,沒有索引很難完整理解,所以一位名叫Wolfgang Schmieder的人為巴赫編輯了按音樂體裁分類的作品目錄,並編號從1-1080。作者schmieder稱此目錄為
Bach ,Werke,erzeichnis (意思是巴赫作品索引)。因此我們看到的
BWV 是來自於此名稱縮寫。
朗茲·約瑟夫·海頓
海頓 是世界音樂史上影響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
維也納 古典樂 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頗有創造精神的作曲家。
代表作品
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
驚愕交響曲 》、《午別交響曲》、《時鐘交響曲》、清唱劇《
創世紀 》和《
皇帝四重奏 》等。這些作品都與奧地利民間音樂保持著緊密的聯繫,深刻地反映出
海頓 純樸、明朗、幽默和樂觀主義音樂風格,並對後代音樂家的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海頓 晚年兩次訪問
倫敦 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並創作了《
倫敦交響曲 》。
莫扎特 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
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奧地利 作曲家,出生於
薩爾茲堡 宮廷樂師家庭,從小就顯露出很高的音樂才能。
代表作品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藝術歌曲 以其豐富的表現手法和形式來展現,體現出人類的情感。
作為音樂大師,
貝多芬 對藝術歌曲同樣予以相當程度的關注,他是德國藝術歌曲創造的先驅,畢生作有鋼琴伴奏的藝術歌曲六十多首,在藝術歌曲的領域裡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代表作品
貝多芬 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響音樂,其中又以九部
交響曲 占首要地位。這些家喻戶曉的作品有:降E大調第3交響曲《
英雄 》、C大調第5交響曲《
命運 》、F大調第6交響曲《
田園 》、A大調第7交響曲、d小調第9交響曲《
合唱 》(《
歡樂頌 》)、《
愛格蒙特序曲 》、《維爾納斯》序曲《柯奧蘭》、升c小調第14鋼琴奏鳴曲《
月光 》、F大調第5鋼琴奏鳴曲《
春天 》、F大調第2號浪漫曲。
他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他的《
月光曲 》的創作背景曾被世人猜想,於是被有的人編成故事,收錄於國小
人教版 語文書六年級上冊第26課。
他的
c小調 第八
鋼琴奏鳴曲 《
悲愴 》,德國作曲家
貝多芬 作品第13號,創作於1798年至1799年初,作品獻贈給他的贊助人與仰慕者
利赫諾夫斯基 王子。本曲是貝多芬早期
鋼琴 奏鳴曲之頂峰的傑作,也是因其戲劇性的優美旋律而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他的作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在世界交響音樂界,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
舒伯特 弗朗茨·澤拉菲庫斯·彼得·
舒伯特 (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828年)被譽為“歌曲之王”,
奧地利 的作曲家。他31歲
夭折 ,卻創作了近千首作品。其中歌曲500多首,此外還有
交響曲 、歌劇、合唱曲等。
奧地利 作曲家舒伯特於1797年出生在維也納貧困的
國小校長 家庭。他從國小習鋼琴和小提琴,十一歲被帝國小教堂唱詩班錄取,並住進神學院,成為該校樂隊
小提琴手 ,同時還擔任指揮,這使他有機會接觸
維也納古典樂派 一些著名作曲家的名作,他1813年為該樂隊創作了《
第一交響曲 》。
1813年因變聲離開
神學院 ,舒伯特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到父親所在的學校里擔任
助理教師 ,同時繼續創作。
1814年10月19日為
歌德 的詩《紡車旁的格麗卿》譜曲,舒伯特的這第一部歌曲傑作,打開了他創作靈感的閘門。僅1815年一年,舒伯特就寫了144首歌曲,其中10月的一天就寫了8首歌曲。除歌曲外,他還創作了1部交響曲,2部
彌撒曲 和其它作品。
1816年,他辭去教師的職務,專心從事作曲。由於沒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較貧困,在他的一些作品裡也常常反映出苦悶和壓抑的情緒,儘管這樣他還是滿懷熱情地創作了大量的歌頌民族
解放 鬥爭 的優秀作品。長期的困苦生活,使
舒伯特 身心受到極大的摧殘。
1828年11月19日,年僅三十一歲的舒伯特在
維也納 溘然長逝,他被安葬在他生前一直相當崇拜卻只見過幾次面的
貝多芬 墓旁。
代表作品
蕭邦 蕭邦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
蕭邦 (F.F.Chopin 1810─1849)自幼喜愛波蘭民族音樂,7歲時就創作了波蘭舞曲,8歲登台演出,不足20歲就已出名。
他的後半生正值波蘭亡國,因而在國外度過餘生。他的作品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富有波蘭民族音樂的特色。
蕭邦一生不離鋼琴,所有創作幾乎都是
鋼琴曲 。2010年為蕭邦誕辰200周年,被波蘭命名為“
蕭邦年 ”。
代表作品
馬勒 古斯塔夫·馬勒 (德語:Gustav Mahler,德語發音:[ˈɡʊstaf ˈmaːlɐ],1860年7月7日-1911年5月18日),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作為作曲家,他是19世紀德奧傳統和20世紀早期的現代主義音樂之間承前啟後的橋樑。馬勒之後,十二音和無調性音樂等先鋒理念崛起,傳統調性音樂的輝煌時代走向終結。他的指揮成就在生前就已得到廣泛認可,但他所創作的音樂一度被忽視,在納粹德國時期甚至因其猶太身份而被禁止,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因指揮家伯恩斯坦等人的推廣而得到復興,其音樂價值方為人所周知。到如今,馬勒的音樂是演出和錄音最頻繁的作品。
馬勒是
猶太人 ,出生於波希米亞喀里斯特(今捷克境內),出身並不顯貴,但在很早就顯露出了音樂才華。1878年,從維也納音樂學院畢業後,他在歐洲眾歌劇院中擔當過指揮;並於1897年擔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現稱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總監。在維也納的十年里,馬勒從信仰猶太教轉變為信仰天主教,但由於其猶太血統,還是頗受反猶輿論的攻擊和排擠。然而他的演出不僅水平優異,而且具有創新性,使他至今在歷史上最偉大的歌劇指揮家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他對華格納和莫扎特舞台作品的演繹最為突出。晚年他也短暫地擔任過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和紐約愛樂樂團的總監。
馬勒 的創作範圍較窄,作品數量不多。終其一生,作曲總是指揮之外的副業。其作品絕大多數都是交響曲和歌曲。他的十部交響曲篇幅很長,最短者也接近一個小時;規模龐大,增加了樂隊編制,並在第二、三、四、八幾部中加入了人聲;其宏篇巨製《第八交響曲》除超大編制管弦樂團外,更動用了八位獨唱家和兩個混聲四部合唱團,首演時樂手數達一千人以上,因而得到“千人交響曲”之別稱。馬勒作品的首演通常伴隨著爭議,很久之後才得到批評家的認可;只有《第八交響曲》在首演時就大獲成功。馬勒的音樂直接影響了許多第二維也納樂派作曲家,尤其是
勛伯格 、
貝爾格 和
韋伯恩 。此外,
蕭士塔高維奇 和
布里頓 也為馬勒所影響。1955年,國際古斯塔夫·馬勒學院成立,以紀念其生平與作品。
代表作品
馬勒交響曲
D大調 第1號“
巨人 ” · c小調第2號“
復活 ” · d小調第3號 · G大調第4號 · 第5號 · a小調第6號 · 第7號 · 降E大調第8號 · 交響聲樂套曲:大地之歌 · 第9號
未完成:第10號
聯篇歌曲集、歌曲集及其他聲樂作品
悲嘆之歌(1878年原為歌劇體制,1896年改為合唱曲)
青年流浪之歌(1883年─1885年)
歌曲集:少年魔號(1892年─1896年;另兩首則在1899年 與1901年完成)
呂克特之歌(1901年─1903年)
悼亡兒之歌(1901年─1904年)
室內樂
小調鋼琴四重奏(未完成,大約1876年-1877年)
中國作曲家 華彥鈞 (阿炳)
華彥鈞 (瞎子阿炳,1893-1950)民間音樂家。小名
阿炳 ,江蘇無錫東亭人,當地雷尊殿道士華清和之子。華清和號雪海,擅長演奏各種民間樂器,尤精於
琵琶 。
華彥鈞自幼從其父學習音樂。他四歲喪母,二十一歲患眼病,三十五歲時雙目失明。
在
無錫市 以沿街賣唱和演奏各種樂器為生,飽嘗人間的苦難。阿炳的器樂演奏深為民眾歡迎,其超群技藝,早在十八歲時就已被當地的道教音樂界看好。
華彥鈞 他曾廣泛學習各種
民間音樂 ,能超脫狹隘的師承和模仿,根據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創作、演奏各種器樂曲。
代表作品
1950年,他所演奏的六首樂曲曾被錄音,並由
中央音樂學院 民族音樂研究所將其記錄整理,編成《
阿炳曲集 》(音樂出版社1956年出版)。
劉天華 劉天華 劉天華 ,(1895-1932) 我國著名作曲家、民族樂器演奏家、音樂教育家。江蘇省江陰縣人。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是文學家
劉半農 之弟。1909年入常州中學,開始學習西洋管樂器。
1911年因學校停辦而輟學,參加“反滿青年團”軍樂隊。1912年赴上海參加“開明劇社”樂隊。
1914年返回家鄉,先後在江陰、常州的中學裡教音樂。其間曾向江南民間音樂家
周少梅 、
沈肇州 學習
二胡 、
琵琶 ;專程赴河南學琴;向僧、道和民間藝人學習多種民間樂器;記錄民間樂譜,並開始音樂創作。
1926年任教於北京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和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音樂系,直至去世。任教期間,先後學習了三弦拉戲、
崑曲 、小提琴、
和聲學 、理論作曲等,在廣泛學習中國民間音樂和西洋音樂的基礎上。
代表作品
1927年創辦“國樂改進社”。同年,編輯出版《
音樂雜誌 》,參與發起“愛美樂社”。曾用五線譜和工尺譜準確地記錄
梅蘭芳 的唱腔(《梅蘭芳歌曲譜》1930)。蒐集《安次縣吵子會樂譜》、《佛曲譜》。一生中總共編寫了四十七首二胡練習曲,十一首琵琶練習曲。奠定了二胡專業創作和演奏的基礎。
任光 任光 任光 (1900-1941) 浙江
嵊縣 人。從小喜愛民間音樂,會拉琴、吹號、彈風琴。1919年到法國勤工儉學,當過鋼琴修理工人,同時學習音樂。1927年回國後,參加左翼劇聯音樂小組及歌曲作者協會。
代表作品
1934年創作了著名的《
漁光曲 》(同名進步影片插曲,
周璇 主演並主唱)而一舉成名。
此後還創作了《
月光光 》、《新蓮花落》、《大地行軍曲》等電影插曲和一些救亡歌曲,如《
打回老家去 》(署名前發)、《
高粱紅了 》等著名歌曲。此外,還創作過歌劇《
台兒莊 》(《洪波曲》)的音樂。
1940年起在新四軍軍部工作,
皖南事變 時不幸犧牲。
冼星海 冼星海 (1905-1945), 中國近現代著名的音樂家,原籍廣東
番禺 ,生於澳門一個貧苦船工的家庭。
冼星海 1918年入嶺南大學附中學小提琴,1926年入北大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音樂系學習。從師於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
保羅·杜卡 。
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院在肖拉·康托魯姆作曲班學習。
代表作品
留法期間,創作了《風》、《
遊子吟 》、《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十餘首作品,並為進步影片《壯志凌雲》、《
青年進行曲 》,話劇《復活》、《
大雷雨 》等譜寫音樂。抗戰開始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後去武漢與
張曙 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
1945年病逝於
莫斯科 。此間,寫有交響曲《民族解放》、《
神聖之戰 》,管弦樂組曲《
滿江紅 》,管弦樂《中國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爾-比戴》等,現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此外還寫了《聶耳——中國新興音樂的創造者》、《論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樂論文,已發表的有三十五篇。由於他對發展我國革命音樂所作的巨大貢獻,贏得了“人民音樂家”的光榮稱號。
冼星海 的四部大合唱為《生產運動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 》、《九一八大合唱》、《犧盟大合唱》,其中《
黃河大合唱 》最為出名,也是他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聶耳 聶耳 ,(1912-1935) 原名,字子義,一作紫藝。筆名曾用過黑天使、噪森、浣玉、王達平等。雲南玉溪人,生於昆明。自幼喜愛花燈、滇劇等民間音樂,會演奏多種民間樂器。大革命時期曾參加進步學生運動,十八歲到上海,翌年考進“明月歌舞團”,向
黎錦暉 學習作曲。因不滿劇團的方針,於1932年退出,去北平與李元慶等開展革命音樂活動。後回上海參加劇聯音樂小組,發起組織了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並在
聯華影業公司 、百代唱片公司工作,為
左翼 進步電影、話劇、舞台劇作曲。
聶耳 代表作品
1935年,聶耳為電影《
風雲兒女 》主題歌《
義勇軍進行曲 》譜曲,歌曲通過站在抗日前線的東北
義勇軍 將士,向處在“最危險的時候”的中華民族,發出了“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的呼喊,表現出可敬可畏的民族尊嚴和氣概。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
義勇軍進行曲 》被定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他從事音樂創作時間只有兩年左右,卻為八部電影、三部話劇、一部舞台劇寫了二十首主題歌或插曲,加上其他歌曲十五首和根據民間音樂整理改編的民族器樂合奏四首、口琴曲兩首,共創作了四十一首音樂作品。
此外還發表了《
黎錦暉 的“
芭蕉葉上詩 ”》、《中國歌舞短論》等十五篇戰鬥性的音樂論文和《
時代青年 》等三部電影劇本(生前未出版)。
1935年到日本,準備經歐洲去蘇聯求學,不幸於游泳時溺死於藤澤市鵠沼海中。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時代精神,第一次在歌曲中塑造了
中國無產階級 的光輝形象,是我國當之無愧的革命音樂的開路先鋒。
王洛賓 王洛賓 (1913-1996),著名的西部民歌傳播者,被譽為中國現代歌曲之王。20世紀最負盛名的音樂家之一。1994年7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東西方文化交流特別貢獻獎”。王洛賓1913年1月生於北京,他父親是油漆匠,會演奏多種民族樂器,而且十分愛唱京劇和
崑曲 。在家庭的薰陶下,王洛賓自幼就喜愛上音樂,並且對音樂有著很好的感受力和記憶力。
王洛賓
1919年,王洛賓入國小讀書這時正值“
新文化運動 ”,王洛賓因此學會了許多學堂樂歌,同時開始接觸到一些西方和日本的曲調。1924年,王洛賓入通縣潞河一所教會興辦的中學讀書,在唱詩班裡他接觸到西洋和聲,並且對和弦有了初步的了解。
1931年,王洛賓考入北平師範學校藝科,隨俄籍老師霍爾瓦特夫人學習聲樂和鋼琴,開始接受系統的音樂教育。“九一八”事變以後,王洛賓希望能用音樂來喚起民眾的愛國熱忱,便為
蕭軍 的小說《
八月的鄉村 》創作了一首插曲《奴隸之愛》,這首曲子也是王洛賓的處女作。
代表作品
他的代表作有《
在那遙遠的地方 》、《掀起你的蓋頭來》、《
青春舞曲 》、《馬車夫之歌》、《哪裡來的駱駝隊》、《大坂城的姑娘》等。
雷振邦
雷振邦 雷振邦 ,(1916--1997)是我國著名的電影音樂作曲家,國家一級作曲,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能夠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音樂協會副會長、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1916年5月,雷振邦出生於北京,滿族人。由於家庭生活比較優裕的,使他很小就接觸到京戲。七八歲時,便能哼唱京劇小段,還能用胡琴拉京戲以及一些歌曲。
1928年9月,雷振邦來到瀋陽奉天公立學校讀國小,後入南滿中學。在音樂老師的薰陶下,雷振邦學會吹得一口動聽的口琴,加入學校口琴隊,並成為該隊的指揮。他常把一些歌曲改成
口琴 合奏 ,並指揮演出。
代表作品
他的代表作有《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馬可 馬可 (1918-1976) 江蘇徐州人。曾在
河南大學 化學系學習,後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導下,參加河南抗敵後援會巡迴演劇第三隊。
馬可 1939年抵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工作團工作、學習,得到冼星海、
呂驥 等人的指導,記錄、整理過大量民族資料。後在東北解放區從事音樂活動,解放後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一生寫了二百多首(部)音樂作品。
李煥之 李煥之 李煥之 ,(1919-2000)原籍福建
晉江 ,生於香港。1936年入上海國產音專從師於蕭友梅。抗戰爆發後,在廈門、香港等地從事革命歌曲創作。1938年就讀於延安
魯迅藝術學院 音樂系,結業後留校任教,並主編《
民族音樂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聯大文藝學院音樂系主任。
建國後,一直活躍在音樂戰線,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
代表作品
四十餘年來,創作了大量音樂作品,除了傳唱一時的《民主建國進行曲》、《
社會主義好 》等歌曲外,主要有管弦樂《
春節組曲 》、《第一交響樂——英雄海島》,古琴弦歌合唱《
蘇武 》,古箏協奏曲《
汨羅江幻想曲 》,
獨幕 歌劇《異國之秋》等,還編有《作曲教程》,並撰寫了三百餘篇論文,部分收入《音樂創作散論》一書。
陳鋼 陳鋼 陳鋼 ,(1935-) 上海市人。從小跟父親
陳歌辛 學音樂,十歲起隨
匈牙利 鋼琴家伐勒學鋼琴。建國後入部隊文工團,十五歲開始音樂創作。
1955年進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習,從師於
丁善德 、
桑桐 和蘇聯專家,畢業後留校任教。
代表作品
趙季平 趙季平 ,贏得了電影音樂界的高度評價和讚譽,成為我國目前電影音樂界獲獎最多、獎次最高的音樂家。
趙季平 電視劇《
水滸傳 》獲第十六屆“飛天”獎最佳音樂獎,其中“好漢歌”獲最佳歌曲獎。
歌曲《祖國強大、國旗增色》獲建國五十周年歌曲徵集一等獎、
《第一交響樂》獲首屆“金鐘”獎優秀作品銅獎。
代表作品
琵琶協奏曲《
祝福 》和管子與樂隊《絲綢之路幻想曲》已錄製唱盤,發行世界。在日本東京、京都相繼舉行個人音樂會。他與日本
JVC 唱片公司合作推出雷射唱片《黃河遙遙》及系列電影雷射唱片,為中國電影音樂走向世界開了先河。
2000年上半年他為台灣舞劇《大漠孤煙直》創作了音樂,使舞劇在台北首演成功。
95年作為亞洲唯一代表參加了在瑞士舉行的第二屆國際電影音樂節,並拍攝專題記錄片《音樂家——
趙季平 》在世界各地播放,
1998年作為大陸唯一一位音樂家,他的作品被美國華納·特得克古典唱片公司簽約錄製。
2000年6月他創作的交響音畫《太陽鳥》、交響敘事詩《霸王別姬》由柏林愛樂交響樂團在一年一度的“森林音樂會”上演出,受到熱烈歡迎。
2007年7月他的室內樂作品《關山月——絲綢之路印象》被大提琴家馬友友選中,並在美國成功首演。
2001年他作曲的舞劇《情天·恨海圓明園》已經在北京首演。
趙曉生 趙曉生 趙曉生 ,作曲家、鋼琴家、音樂理論家與教育家,
上海音樂學院 教授,博士生導師。1981年至1984年,美國密蘇里哥倫比亞大學客席教授。《
鋼琴藝術 》雜誌副主編、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上海音樂家協會理事、現代音樂學會副會長和東方音樂協會、日本音樂研究會會員。 曾在中國五十餘個主要城市(兩百五十場以上),美國(二十餘場)及香港等地舉行鋼琴獨奏會,擅長即興作曲演奏,創立“太極作曲系統”及“音集運動”理論系統,創作數十部作品,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
葉小綱 葉小綱 葉小綱 ,出身於音樂世家,四歲起隨父親
葉純之 學習綱琴,中學畢業後下放至農場勞動,後又進工廠當鉗工六年,1978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師從
杜鳴心 教授。1980年在英國劍橋大學著教授Alexender Goehr的短期作曲班上學習,
1981年首次舉行個人作品音樂。
1982年《中國之詩》(Pome of China)獲美國
齊爾品 作曲比賽第一名。1983年《第一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No.1)獲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獎。
1984年,中國改革開放後首次派出葉小綱作為中國青年作曲家的代表出席在澳大利亞舉行的亞太地區藝術節及作曲家大會,並在當地首演了新作《
西江月 》(Moon Over the West River)。
卞留念 卞留念 卞留念 ,生於江蘇南京,7歲時進入了全國聞名的
南京小紅花藝術團 ,練就了吹、拉、彈、唱、舞等多方面的“童子功”。後考入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二胡專業,師從二胡名家馬友德,勤學苦練,領會了民族音樂的深刻內涵。
1984年被東方歌舞團的王昆老師相中,開始學習電吉他和作曲。
從1985年開始,卞留念開始使用民族音樂與世界音樂共棲的電子合樂器系統進行創作。
他把自己掌握的彈撥樂系列、弓弦樂系列、吹打樂系列等百餘種中西樂器運用到創作與演唱中,並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將這些樂器與世界上高科技的、最尖端的電子產品結合,組成了他自己的“音樂航空母艦”。藉助這艘“音樂航空母艦,卞留念逐步成為集創作、編曲、演奏、合成、演唱於一體的現代音樂人,並被譽為中國的“音樂鬼才”。
徐沛東 徐沛東 徐沛東 (1954~),著名作曲家,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 ,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院長。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970年,考入福州軍區歌舞團任首席大提琴。1976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師從杜鳴心教授。1979年畢業,同年回福州軍區歌舞團任作曲及指揮。1985年調入中國歌劇舞劇院任作曲、指揮。曾任中國歌劇舞劇院創作室主任、副院長等職。國家一級作曲,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他創作了大量音樂作品,包括美聲、民族、通俗歌曲及文藝晚會主題曲近千首,出版了100多盤個人作品專輯。
代表作品
戚建波 戚建波 ,出生於1959年10月。從小的時候就非常喜歡音樂, 他很喜歡
戚建波 聽村裡的一位老師拉的三弦,有空就跑老師那裡去玩, 老師看他悟性很好就收了他做學生。後來又學習了二胡、京胡,那個時候,很多音樂老師都覺得他悟性特別好,器樂上和樂理上他一直成績優異。77年高中畢業,第一屆高考,他考上了蓬萊師範。1980年畢業於蓬萊師範音樂系。1981年,戚建波寫了第一個作品《老師的目光》,發表在上海的《兒童歌聲》上,得到了7塊錢的稿酬。那時時他第一次在國家的刊物上發表作品,他激動得就像是過年。
代表作品
《
中國娃 》97年獲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二等獎;98年獲中宣部“五個一”精品工程獎。
《
中國志氣 》98年省精品工作獎;98年全國十大流行歌曲第二名。
《
常回家看看 》99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一等獎;99年中宣部“五個一”精品工程獎;99年全國廣播新歌 金獎。
《
開門紅 》99年中央電視台元旦晚會開場,國慶五十周年指定曲目(國家);2000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 會入選。
《
大年三十 》2000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入選。
《
咱老百姓 》省國慶五十周年征歌一等獎;99年全國廣播新歌金獎;中央電視台2000年元宵晚會入選。
《爺爺、奶奶和我們》2000年中央電視台元宵晚會入選;中央電視台每周一歌。
《山水是朋友》2000年中央電視台元宵晚會入選。
《當兵的忠誠》98年全國軍旅歌曲大賽金獎;99年央視八一晚會選用。
《
常回家看看 》曲譜 《報告中尉》99年央視八一晚會入選。
《同唱兵之歌》99年全國軍旅歌曲大賽金獎。
《相逢在軍旗下》99年全國軍旅歌曲大賽銀獎。
《長在紅旗下》99年為國慶五十周年而作中央電視台綜藝大觀國慶五十周年專場入選。
《我讀毛澤東》99年為國慶五十周年而作。
《
一個中國 》99年國慶晚會(首體)開場;全國政協五十周年中央電視台晚會入選;2000年北京台春 節晚會 入選。
《山東老鄉》2000年省有線聯網春節晚會入選。
《逢獻太陽》全國行業歌曲大賽金獎。
《浩浩乾坤》中央電視台五十集大型電視連續劇《
太平天國 》主題歌 (2000年4月中旬開播)。
《大西部》2000年央視綜藝晚會選用。
《用心聯絡 》2000年央視綜藝晚會選用。
《西去的列車》2000年央視“情系西部”晚會選用。
《
母親 》2000年央視“情系西部”晚會選用,並獲得全國廣播新歌金獎。
《一家人》2000年央視“情系西部”晚會選用。
《
好男兒 》入選央視2001年春節聯歡晚會。《親情電話》入選央視2001年春節聯歡晚會。
《最近的心情好不好》入選央視2001年元旦晚會。
王酩 王酩 王酩 (1934——1997),作曲家。
上海 人。1964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1934年王酩出生在上海郊區一個貧苦的花農家,由於家境貧寒,他從小就隨哥哥外出打工。父親用賣花的錢供王酩斷斷續續地上完了國小。直到1947年,家境有所好轉,他才有機會考入上海交通中學。在學校里,他開始從反飢餓,反內戰的歌詠活動中接觸到音樂。
1949年,上海解放,學校送王酩到青年文工團組織的訓練班學習樂理、作曲和指揮。從此,他邁上了音樂之路。他的第一首歌《南下參軍歌》獲得了當時上海學生歌詠比賽創作一等獎。
1953年,高中畢業的他因患病未能考上音樂學院,但他沒有放棄對音樂的追求。這期間,他先後參加了工人業餘創作班和上海音樂學院夜大學的學習,並發表了混聲合唱《來聽情人唱山歌》等音樂作品。刻苦地努力,執著的追求。
1959年,王酩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五年的學院生活,王酩除了系統地學習中外音樂理論外,還刻苦鑽研民族民間音樂,為他以後的音樂風格打下了堅實地基礎。
1964年,王酩結束了勤苦的學院生涯,被分配到中央樂團從事音樂創作。創作了許多優秀作品,如鋼琴曲《墾荒》,管弦樂《海霞組曲》等。
1975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謝鐵驪,請王酩為電影《
海霞 》作曲,從此,他便於電影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將外來技巧和民族特色融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代表作品
十幾年來,他曾先後為《
黑三角 》、《
小花 》、《
沙鷗 》、《
紅樓夢 一部》、《紅樓夢二部》、《紅樓夢三部》、《紅樓夢四部》、《紅樓夢五部》、《紅樓夢六部》等100多部電影電視劇作曲。其中許多插曲深受觀眾喜愛,為廣大民眾傳唱,如《黑三角》主題歌《邊疆的泉水清又純》等。由於王酩的音樂富於青春活力,特別受到青年人的喜愛,正如王酩自己所說:“我要用歌曲來揭示生活的真諦,給青年以積極的影響。”
三寶 三寶 三寶 (1968—?)本名
那日松 ,蒙古族。出生於音樂世家,四歲開始學習小提琴,十一歲學習鋼琴,十三歲進入北京中央民族大學音樂系附中學習小提琴。一九八六年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自一九九零年開始,三寶分別與廣西歌劇院交響樂團、武漢舞劇院交響樂隊及中央芭蕾舞交響樂隊、北京交響樂團、中國
交響樂團 、中國
歌劇院 交響樂團、中國廣播交響樂團合作演出;一九九七年後成為自由音樂人。
在民族學院學習期間,三寶對歐美流行音樂產生極大興趣,開始嘗試流行歌曲創作,一九八九年北京亞運會大型演出中,他以一首《亞運之光》正式成為流行樂壇的出色代表,此後積極致力作曲、編曲、製作及演奏活動。他曾為台灣著名歌手蘇芮寫曲數首,亦與
李宗盛 、
盧冠延 合作,製作《我們就是這樣》專輯。在為
毛阿敏 製作的第一張專輯裡,其中《我不願再次被情傷》更獲香港電台一九九五年第一季十大金曲第一名。至今,他已編配的作品達數千首,而創作的流行歌曲已達數百首。
1996年在香港藝術節中,三寶親自率團演出了他的系列音樂作品,在這部長達90分鐘的作品中,他以其深厚的古典音樂功底,結合現代音樂及蒙古民歌素材,賦予音樂強烈的畫面感,令觀眾反響熱烈,並於返京後將作品自費錄製成專輯,名為《
歸 》。
1998年三寶為中國五位男歌星在北京舉辦的大型演唱會擔任了策劃、總監、編曲等工作,並親自擔任指揮。
2000年10月,三寶 在中國藝術家赴英國舉辦的大型演出《為中國喝彩》中擔任音樂總監。
2000年,三寶與
張藝謀 導演再次合作,完成了申奧片的音樂製作工作。 2001年4月6-7日,三寶在世紀劇院舉辦了他的首次個人影視音樂作品音樂會,演奏部分由中國歌劇院交響樂團完成,並由三寶親自指揮,而演唱部分則邀請國內著名歌手劉歡、
毛阿敏 、
孫楠 、
那英 ,整場演出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代表作品
在創作流行歌曲的同時,三寶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專業特長,多次在國內外交響樂隊的演出活動中擔任指揮,並熱心從事純音樂及影視音樂、廣告音樂的創作,從而以他的的音樂天份以及作品的多元化、色彩化和旋律性而著稱。
梁翹柏 梁翹柏(Kubert Leung),香港音樂人﹔前浮世繪成員,亦組成過一隊叫Plastic Knowledge Societys 樂隊。自資出版過個人專輯,叫《
追憶逝水年華 》,由自己一手包辦作曲、填詞、編曲、監製、插圖、攝影及唱片封套設計。
1983年,阿柏已組成他的第一支樂團,隊員包括日後加入了
Beyond 的
黃家強 ,而阿柏是陣中吉他手,但當時他們只有重玩別人的歌曲而已,而且亦未曾公開演出過。然後阿柏又加入過
劉以達 的Tats Lau Band,負責主唱和吉他,那時他們已開始創作原創音樂。
1984年組成最早期的Life Exhibition,並在David Bowie 的紀錄Ricochet 中演奏Bowie 的經典作品 Ziggy Stardust。
1985年五人陣容的Life Exhibition 出版Debut EP《憂傷都市》。梁翹柏移民紐約,並開始於當地的電台擔任
唱片騎師 。
1986年,與劉志遠合組樂隊浮世繪。
梁翹柏(10張)
1990年出版大碟《知道不知道》。
1990年初浮世繪解散後到美國攻讀電影研究學士及碩士學位。學成回港後擔任幕後,為許多歌手(盧巧音、
王菲 、
陳奕迅 、
楊千嬅 、
周筆暢 、
李霄雲 等)作曲、編曲、監製唱片,擔任演唱會音樂總監。並有參與電影配樂。
1992年返回美國簽約Virgin。後因EMI 收購Virgin 令契約告終。於
紐約市立大學 修讀「電影研究」及後完成學士與碩士學位。
1997年畢業,畢業作品為探討文革海報藝術的紀錄片《Art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33min video) 於97年獲National Educational Media Network 頒發Silver Apple Award。
1997至1999年於紐約前衛藝衛組織Experimental Intermedia Foundation 擔任行政及紀錄片拍攝工作,同時為香港多份雜 志撰寫樂評,影評及人物專訪。並開始再為香港歌手作曲,編曲,填詞及監製專輯。
1997年畢業後回港,梁參與SONY唱片製作.打造新秀
張茵 的《Yennis》,繼而是盧巧音的《貼近》專輯(1999年8月面世),同時亦展開了2人合作無間的關係。梁之監製功力屢受多方面讚賞.堪稱歌壇登峰造極之作,非2005年的
概念專輯 《
天演論 》莫屬。由SonyMusic出版。
2000年返港定居,並與陳守朴及 Gordon O' Yang 組成 Plastic Knowledge Society。
2001年為
王菲 量身打造之專輯《流年》, 榮獲“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頒贈十大優良專輯榮譽,而其專輯作品更榮獲台灣第十三屆金曲獎提名最佳編曲。
2002年將自資推出首張個人專輯《
追憶逝水年華 》,以DIY 形式包辦作曲,填詞,編曲,監製以致插圖,攝影及唱片封套設計。同時並得到一班資深唱片業工作者支持,為他這專輯作義務的企劃及宣傳工作,使其專輯得到合適之推廣及發行配合。
2003年梁舉辦了他的個人音樂會《
梁翹柏 分裂樂壇煽動叛亂
演唱會 》,地點「另類地」選擇了以舉行粵劇戲曲見稱的
北角 新光戲院舉行(當年曾盛傳將會被清拆)。阿柏亦展開了他在音樂以外的創作。其中,他先後在創作了兩個多媒體劇場作品,那分別是在藝穗會上演的舞台劇《頹加盪的愛〈第一章〉病媒詩》(
何超儀 、劉宏博領銜主演),那是2004年12月31日及2005年1月1日跨年演出。
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期間,阿柏亦曾任無線電視翡翠台音樂節目《勁歌金曲》的音樂總監。然後,他亦曾為多個演唱會擔任音樂總監,
陳奕迅 大中華大學巡迴演出。
2006年自編自導60分鐘影片《美好時光》。
合併圖冊(4張)
2007年初,阿柏參與了「第四屆奧運歌曲徵集評選活動」,為「北京08奧運」創作了一曲《
夢想在望 》,由他作曲編曲、
林夕 填詞,並交由
周筆暢 演繹,此曲在活動的官方網發布後,更在網路上火紅起來。於百度及官方網連續一個月點擊冠軍。
梁翹柏接受美國公司邀請,出任世界著名品牌LV贊助之名為『東方
城市故事 』之項目做音樂總監。
梁曾為過多部電影配樂及創作.包括《拳王》,
劉德華 主演的《兄弟》.以及由舒淇主唱之電影《天堂口》的主題曲.此曲更獲第44屆金馬獎最佳電影歌曲提名.此外.也參與無數商業廣告及政府宣傳短片創作.可見其受歡迎及市場價值.2007年受著名導演
爾冬陞 邀請為其監製之全國播放電視劇集《新不了情》打造配樂及創作.梁親自邀請歌后
蔡琴 演唱.三十年代之樂風廣受歌迷讚賞。
梁翹柏為
王菲 2010-2011演唱會的音樂總監。已完成地方:北京,上海,台北,香港,廣州,長沙,南京,武漢。
2013年任第一季《
我是歌手 》音樂總監,編曲和現場樂隊的吉他手,2014年任第二季《
我是歌手 》音樂總監,編曲和現場樂隊的吉他手。
2014年4月5日起,擔任湖南衛視《
中國最強音 》節目音樂總監,同時負責歌手的編曲工作。同年擔任周筆暢《
Unlock 》專輯製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