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劉天華二胡曲《月夜》)

《月夜》是劉天華創作於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是劉天華一生中創作的第二首二胡獨奏曲。1918年完成初稿,1924年定稿,通過對皓月當空的描寫表達了一種淡淡的惆悵。此曲最大的特徵是作者儘可能地創造一種“寧靜”的氣氛,而正是在這看似”寧靜”的背後卻又隱藏著一種心潮洶湧、思緒萬千的興奮與激動。這正是一個有理想抱負的知識分子那種矛盾心理的寫照。樂曲真正具備了。靜中有動,動靜結合”的境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描繪了江南月白風清的美麗夜景,又抒發了作者對美好未來的嚮往之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月夜
  • 音樂風格:二胡
  • 作者:劉天華
  • 創作時間:1918年初稿,1924年定稿
創作背景,樂曲賞析,第一樂段,第二樂段,第三樂段,社會價值,作者簡介,

創作背景

劉天華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投身於音樂事業的,在蔡元培的邀請下,劉天華手拿一把二胡,身背一張老琵琶來到了北大音樂傳習所,因此,有關”五四”所積極倡導的“民主”與“科學”的新思潮,以及胡適劉大白等人提出的“平民文學”和蔡元培提出的“美育”等新觀點,都對他有過深刻的影響。劉天華與當時其他的知識分子一樣。都對軍閥統治不滿但對未來卻又抱有光明理想。1918年劉天華在常州中學任課,深受學生愛戴,他組織及指揮的學生絲竹合奏、軍樂隊在常州有一定名望。每到暑假,他利用假期出去拜師學習,在家中的時間很短。即使這幾天,他也日夜的用功練琴。在當時民主革命啟蒙思想的影響下,他在月夜下有感而作了此曲,1924年夏季的某一夜晚終於定稿。
《月夜》曲譜《月夜》曲譜

樂曲賞析

在《月夜》這首樂曲中,尤其是曲式結構上,作者採用了展衍技法,不同於西洋音樂的三段體曲式,在民族音樂曲式結構的基礎上採用了以極慢板、慢板和快板的三段體曲式結構,以情緒的發展形成音樂的結構,在表現皓月當空的意境的同時隱含有絲絲的惆倀,整首樂曲舒緩寧靜,最終又復歸深遠寧靜;以正五聲為旋律骨幹音,具有鮮明的七聲框架內的五聲性旋律風格,採用加進變官的六聲宮調式,通過對江南美好夜晚的描繪,很好的抒發了作者對生活的感受,是二胡作品中借景抒情的上乘之作。作者還運用民族音樂中常用的“變宮為角”的創作手法,通過調式交替、具有連續切分效果的節奏以及富有特色的四次滑音的運用,把詼諧幽默嬉戲之情表現的淋漓盡致,尤其在樂曲的最後以音型交替的形式平靜的結束了全曲,這種民間音樂中“合尾”手法的套用,使樂曲在發展變化中獲得統一。

第一樂段

描寫玉兔東升,恬靜肅穆,月夜良宵生髮想往。樂曲以極慢板開始,二胡用流暢的運弓、運指及精微細緻的揉弦、換把處理,將人們帶入了一個天高氣爽,風輕恬靜,一輪明月初升,夜靄如霜的詩情畫意美好月夜。本段以第一小節為核心音調展開,並在第一小節和第二小節中連續出現了七度的跳進,旋律上還先後運用了十六分附點和三十二分附點,使得旋律在波浪起伏的感覺下突出了明月升騰的浪漫景象。一開始左手揉弦以慢為宜,第一個音“6”以遲揉弦的方式出現,出音要柔美圓潤,右手的運弓要穩定、連貫、鬆弛、力度適中,行弓要通暢連貫,換弓要不露痕跡,速度控制在不慢不快之間,心平氣和,從容自如。緊接下面的一個小七度的跳進,不用滑揉的方式演奏,用跳指換把,在落音準確的同時,高音的“5”要實按弦,揉弦速度稍加快些,但運弓力量不要爆發,用手腕的力量帶動胳膊,控制著發力,有點類似於打太極的感覺,是一種內在力量的發射和持運行。附點節奏的出現,給波動的旋律起到了烘雲托月的作用,使得畫面開始生動起來,如同明月升騰的景象:時而明月浮現,時而明月衝出雲層,時而又如浮雲半遮半掩明月,時而幾片薄薄的浮雲掠過,接下來從第八小節開始,旋律平穩而柔美的進行,右手弓法也大多以連弓為主。旋律的走向也開始節節上升,此時一弓多音也變成了一弓一音演奏,這樣運弓的幅度也要開始加大,力度加強,以保持運弓氣息的連貫進行,並一步步將旋律推向全曲的最高音“1”。此後樂曲便轉入柔美音調,音樂並在此做了柔美細膩的描寫,用一弓拉兩個四十六音符,也就是一弓進行八個音。好像月亮幾經迂迴,終於衝出了那些糾纏的雲層,散發出入戲的光亮。一輪更加透亮皎潔的月亮,懸掛半空,如水月光,灑滿大地、田園、山林、村莊,讓人心情愉悅快活。此時演奏方式上,運弓注意勻速、平穩,儘量滿弓運行,氣息下沉,不慌不躁。因為此處的江南民間音調的出現,在演奏上左手的手法比較豐富,出現了上滑音、迴旋滑音揉弦的以基本的滾揉方式為主,上下滾動快而連續的進行。滑音柔和而連貫,優美而富有歌唱性,以手腕帶動手指委婉進行,左右手配合,表現從容不迫的情緒來渲染詩情畫意的效果。

第二樂段

描寫月掛中天,萬物生輝,天上地下美不勝收。此段也是全曲最抒情最富有詩意的一段,音樂變成極慢板歌吟格調,旋律柔美而富有表情,看似平穩的節奏中蘊含著動盪。這是樂曲的核心段落,對運功的要求和左手的控制要求較高,一弓多音的演奏,使樂曲增添了不安定的因素。好像作者觸景生情,百感交集。所以在我的理解里,這段的演奏是在看似平穩的氣氛和節拍中,運用一種情緒上的衝動,但又不能跳出原有節奏的演奏方式。其中的尺度較難把握,節奏平穩中隨著情緒的變換激動又有些許自由散板的感覺。第一拍開始,左右手要自然放鬆,食指換音要粘連柔潤,運弓緩慢舒展,平穩深沉,隨著右手食指和無名指控制弓毛貼弦力度的加強,將音樂漸強的緩緩傳出。在兩拍結束後,隨著旋律走向速度稍稍加快,情緒隨之激動起來,但還要穩在起弓速度的框架里。左手上下換把的手指的貼弦力度要加強,揉弦的頻率要加大。隨後隨著音調的升高,演奏力度逐漸加強,運功幅度寬廣,攻速相應加快,保持飽滿的力度。特別是高音“5”開始的一弓一音的分弓演奏,要發音飽滿,保持每個音的重音頭,但聲音控制不能爆。給人感覺力量中包含婉轉,舒暢中流露憂傷。左手的發音點和右手的運弓力點要同時發出,才能保證音質的效果。當演奏到一弓多音的時候,特別是一弓演奏十六個音符的時候,弓速適當轉緩,但行弓速度流暢,在從容里左手起落敏捷,靈活地完成每一個音符的按弦,力度均勻適中,與平穩運弓相配合,從而達到柔美的音色效果。並從這十六個音中的最後兩個音“6”和“1”開始漸慢,緊接此段落的最後三小節的演奏,將這個樂段逐漸緩慢結束,以一個呼吸氣口的轉換開始第三段慢起漸快的轉換。

第三樂段

該段是樂曲的高潮部分,也是全曲最激動和富有浪漫色彩的段落,是作者感情集中抒發的激越樂段。這與前兩段的抒情板式形成明顯的對比。不但演奏速度由原來的極慢板轉變成快板,而且力度也由一開始的mf和p兩種力度加強到了f。從而表達作者熱愛,憧憬,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一般採用慢起漸快的方式開始,把第一個音“1”的裝飾音“6”自然延長了時值,和“1”實質感覺上變成了兩個八分音符,但重音在落在“6”上,而“1”落音時聲音稍弱。隨著速度一點點上來,力度也隨之加強。左手大滑音連續運用的時候,手腕要放鬆,上下轉腕動作要協調連貫,手指力度適中,不能僵硬,並配合右手平穩流暢的長弓運行。在連續幾小節的一弓多音的滑音演奏後,緊接的“11”中的“31”可以處理為速度在此急緩下來,並把裝飾音“3”力度加強時值延長,左手貼弦力度加大並慢慢滑到“1”,並將揉弦力量落到此音上,作一個大氣口呼吸後,音樂逐漸放緩,在泛音“1”上結束,樂曲在靜、深、遠的意境裡完成。

社會價值

劉天華具有很深的中外音樂基礎研究,因此他的二胡曲目也大多獨具特色,雅俗共賞,尤其在《月夜》這首樂曲中,體現了很高的音樂審美價值,這是一首內涵豐富的二胡曲。這首樂曲是他十大名曲中左手技法最豐富的一首作品,在樂曲的音調上他採用了傳統的江南地方音樂素材,帶有濃郁的水鄉韻味,同時又借鑑了西洋小提琴的演奏手法,使二胡發出了宛如纖塵的妙音,讓人忘卻世俗的紛擾,聆聽音樂帶來的安逸。

作者簡介

劉天華(1895-1932),江蘇江陰澄江鎮西橫街人,中國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清末秀才劉寶珊之子,與詩人劉半農、音樂家劉北茂是兄弟。自幼受到家鄉豐富的民間音樂薰陶。辛亥革命爆發後,回到江陰參加“江陰反滿青年團”,執掌軍號。1912年隨兄劉半農去上海,工作於開明劇社,業餘加入萬國音樂隊,並學習鋼琴和小提琴,開始接觸西洋作曲理論。曾任教於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1932年因猩紅熱病逝於北京,年僅37歲。代表作有《光明行》、《良宵》、《空山鳥語》、《歌舞引》、《飛花點翠》等。
劉天華劉天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