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小調彌撒(B小調彌撒曲)

B小調彌撒

B小調彌撒曲一般指本詞條

巴赫於1733年寫成了這部彌撒中的“懇求主,賜憐憫”(Kyrie)和“榮耀頌”(Gloria)這兩段,是為了奉獻給薩克遜的選侯西格斯蒙德三世(Sopsmundm)的,當時這位選侯是巴赫所居之地的地方長官,後來成為波蘭的國王,巴赫將這兩段樂曲奉獻給他並附有一信,請求選侯指派他為選侯的宮廷作曲家,信中還說:“這兩首作品可以算作我的作品中非常有特殊意義的樂曲。”巴赫所說的完全是事實,這部作品確實是巴赫有非常意義的頂峰作品。

基本介紹

  • 曲名:B小調彌撒
  • 作曲人:巴赫
  • 時間:1733年
  • 作品編號:BWV232
介紹,作曲,背景,內容,結構,含義,巴赫,其他,曲調,評價,

介紹

巴赫是一位新教路德宗的信徒,人們自然就會問到:“一位新教教徒為什麼還要寫天主教所用的彌撒呢?我們應當知道當1514年馬丁·路德進行宗教改革,成立了新教之後,在新教的崇拜中,並沒有將原來天主教所用的彌撒這一崇拜儀式廢除掉,新教當時在崇拜中還是套用彌撒這一形式,只是有時把彌撒中“奉獻”(Offertory)這一部分改為由牧師宣教,所以“b小調彌撒”中沒有“奉獻”這一部分。這並不是巴赫的創舉,當時新教的作曲家們,也都採用此種辦法。新教崇拜儀式中還有傳統天主教彌撒中的“懇求主賜憐憫”(Kyrie),“榮耀頌”(Gloria),“尼西亞信經”(Credo),“聖哉,聖哉,聖哉!”(Sanctus)和“上帝的羔羊”(Aenus Dei)五部分,但巴赫的這部“b小調彌撒”卻又在路德宗的彌撒儀式中又加上了高度成熟的技術,使之更有濃重的宗教氣氛。

作曲

美國著名指揮家斯托考夫斯基(Stokowski, Leopod1882一1977)曾說過:“巴赫的這部作品確實是音樂領域中最崇高的作品。”他又說過:“巴赫的b小調彌撒是從一個很廣泛的音域中構築成功的,音樂的結構非常複雜而且其技術集中反映出巴赫的靈感是緩慢而很豐富地流露出來的,在巴赫筆下,把傳統彌撒的段落加以擴充了,幾乎在b小調彌撒中,包含了全宇宙所有的情感和意識……”。例如第一段“懇求主賜憐憫”,純粹是一首祈禱,樂曲表現出最純樸的情感,和最沉重的意志!也可以說它包含有任何祈禱中所應當有的情感,後面的“榮耀頌”,“尼西亞信經”“聖哉與和散那”簡直像光輝的太陽一樣,普照大地,聽起來好像大自然,人類,星球和全宇宙都在歌頌上帝,“除掉世界罪的”、“聖靈感孕”和“在本丟·彼拉多手下遇難”等奇妙樂段,若不是真受了上帝感動的人,是不能寫出來的。”

背景

17世紀末歐洲出現了一種新的教會音樂,而巴赫的“b小調彌撒”就屬於這一種,那就是“康塔塔一彌撒”(Cantata-Mass)。在這種彌撒中,獨唱與合唱之間有強烈的對比,管弦樂的色彩宏麗,廣泛地描寫著感情,把一切歌劇及清唱劇(Oratorio)中的手法也引用到彌撒中來了,在“b小調彌撒”中女高音的花腔式的唱法是來自義大利的歌劇,華美壯麗的二重唱是來自阿戈斯蒂諾·斯特凡尼(Agostino Steffani 1654-1728)的手法。

內容

巴赫把這部彌撒分為5部分24段,這種分法完全是他自己的決定,絕無先例。他把“尼西亞信經”分為8段也完全沒有任何先例,而這第8段(總第19段)又明顯地可以再分為兩段,這就使“尼西亞信經”成了9段,這9段中是以“被釘於十字架”(第5,總第16段)為中心,前後各有四段,巴赫作為基督徒,其信仰的中心就是“耶穌被釘於十字架”,這也就是耶穌所以降生於世上的目的,從而我們可以證明巴赫的這部作品是以深刻的神學思考為背景的,如果我們回過頭來再看這部彌撒的第一部分“懇求主賜憐憫”就更會體會巴赫此曲的深遠神學意義。這一部分共分為三段:1.合唱,2.二重唱, 3.合唱。這一部分的中心是二重唱,其詞為“聖子賜憐憫予我們”(或“基督賜憐憫予我們”)因為作為基督徒的巴赫非常崇敬主耶穌基督,所以這第2的二重唱寫得非常親切和富有乞求的氣氛,當然“尼西亞信經”那一部分也是如此,其重點在“由聖靈感孕並由童貞女瑪麗亞生成為人”這一段,寫得非常簡潔,感人肺腑,兩部的中心都在“主耶穌基督”,表明巴赫對主耶穌的偏愛。巴赫的許多有表示性的手法都有其神學上的意義的,一般人寫“聖靈感孕”是基於聖靈從天而降,但巴赫所用的手法遠不止如此。在調性方面,這段“聖靈感孕”是結尾在B大調和弦上,而下一段,第16段“在本丟·彼拉多手下遇難”是由E小調開始。因此,15段的“聖靈感孕”的結尾正是下一段e小調“遇難”的開始,而且緊密的與“遇難”結合在一起,這就完成了基督教信仰!聖靈感孕生了耶穌,是為了遇難受死拯救人類,巴赫就是用此種手法表示了基督教信仰和神學。此外,“受難”這個詞的曲調是以卡農形式而重複出現的。第16段的低音都是“低音型”,每四小節為一組的帶有半音的“低音型”,一共重複了12次,直到曲終。這就加重了在小調樂句中對“受難”的沉痛,悲傷的氣氛,然而卻結尾在G大調的和弦上,這G大調和弦又為下一段(第17段)“第三日復活”作了準備,雖這G大調和弦的詞是“被埋葬”但大調和弦卻暗示從被埋葬中我們看到了復活的亮光。巴赫的這種神學思想在我們了解巴赫的作品時,是需要記在心中的。

結構

作品分為五大段27小節,具體如下:
Kyrie(垂憐經)
1.Kyrie eleison(上主垂憐)第一次,五聲部合唱(女高音1、女高音2、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下同),b小調
2.Christe eleison(基督垂憐),女高音二重唱,D大調
3.Kyrie eleison(上主垂憐)第二次,四聲部合唱(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下同),升f小調
Gloria(光榮頌)
1.Gloria in excelsis Deo(榮耀歸於上帝),五聲部合唱,D大調
2 Et in terra pax hominibus bonae voluntatis(在和平的土地上),五聲部合唱,D大調: Et in terra pax hominibus bonae voluntatis(和平歸於世間良願之人)
3.Laudamus te(我們讚美您),女高音獨唱,A大調:Laudamus te, benedicimus te, adoramus te, glorificamus te(我們讚美您,我們祝福您,我們敬仰您,榮耀歸於您)
4.Gratias agimus tibi(我們向您感恩),四聲部合唱,D大調:Gratias agimus tibi propter magnam gloriam tuam(我們因您的榮耀向您感恩)
5.Domine Deus(上帝我主),二重唱(女高音1、男高音)G大調:Domine Deus, Rex caelestis, Deus Pater omnipotens. Domine Fili unigenite, Jesu Christe, Domine Deus, Agnus Dei, Filius Patris(上帝我主,天上的君王,全能的聖父,主耶穌基督,唯一的聖子,上帝我主,主的羔羊,聖父之子)
6.Qui tollis peccata mundi(您除去世間的罪),四聲部合唱,b小調:qui tollis peccata mundi,miserere nobis;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 suscipe deprecationem nostram.(您除去世間的罪,垂憐於我們;您除去世間的罪,傾聽我們的祈禱)
7.Qui sedes ad dexteram Patris(您坐在天父右邊的主),女低音獨唱,b小調:Qui sedes ad dexteram Patris, miserere nobis.(您坐在天父右邊的主,請垂憐於我們)
8.Quoniam tu solus sanctus(唯有您是聖潔的),男低音獨唱,D大調:Quoniam tu solus Sanctus, tu solus Dominus, tu solus Altissimus, Iesu Christe(唯有您是聖潔的,您是唯一的主,唯有您至高無上,耶穌基督)
9.Cum sancto spiritu (與聖靈同在),五聲部合唱,D大調:cum Sancto Spiritu in gloria Dei Patris. Amen(在父神的光輝中與聖靈同在,阿門
Credo(尼西亞信經)
1.Credo in unum Deum(我信唯一的天主),五聲部合唱,混合里底亞調式
2.Patrem omnipotentem(全能的聖父),四聲部合唱,D大調:Credo in unum Deum, Patrem omnipotentem, factorem coeli et terrae, visibilium omnium et invisibilium.(我信唯一的天主,全能的聖父,天地萬物,無論有形無形,都是他所創造的。)
3 Et in unum Dominum(我信唯一的主),二重唱(女高音1、女低音),G大調:Et in unum Dominum, Jesum Christum,(我信唯一的主,基督耶穌)Filium Dei unigenitum, et ex Patre natum ante omnia saecula.(天主的獨生子,他在萬世之前,由聖父所生)Deum de Deo, Lumen de Lumine, Deum verum de Deo vero.(他是出自天主的天主,出自光明的光明,出自真天主的真天主)genitum non factum, consubstantialem Patri;per quem omnia facta sunt.(他是聖父所生,而非聖父所造,與聖父同性同體,萬物是借著他而造成的),Qui propter nos homines et propter nostram salutem descendit de coelis.(他為了我們人類,並為了我們的得救,從天降下)
4 Et incarnatus est(聖靈感孕)五聲部合唱,b小調:Et incarnatus est de Spiritu Sancto ex Maria Virgine, et homo factus est.(他因聖神由童貞瑪利亞取得肉軀,而成為人)
5.Crucifixus(十字架上)四聲部合唱,e小調:Crucifixus etiam pro nobis sub Pontio Pilato, passus et sepultus est,(他在般雀比拉多執政時,為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受難而被埋葬)
6 Et resurrexit(復活)五聲部合唱,D大調:et resurrexit tertia die, secundum Scripturas,(他正如聖經所載,第三日復活了)et ascendit in caelum, sedet ad dexteram Patris.(他升了天,坐在聖父的右邊)Et iterum venturus est cum gloria, iudicare vivos et mortuos(他還要光榮地降來,審判生者死者)cuius regni non erit finis;(他的神國萬世無疆)
7 Et in spiritum sanctum Dominum(我信聖神),男低音獨唱,A大調:Et in Spiritum Sanctum, Dominum et vivificantem,(我信聖神,他是主及賦予生命者)qui ex Patre Filioque procedit.(由聖父聖子所共發),Qui cum Patre et Filio simul adoratur et conglorificatur:(他和聖父聖子,同受欽崇,同享光榮)qui locutus est per prophetas.(他曾藉先知們發言)Et unam, sanctam, catholicam et apostolicam Ecclesiam.(我信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
8.Confiteor(懺悔經)五聲部合唱,升f小調:Confiteor unum baptisma in remissionem peccatorum.(我承認赦罪的聖洗,只有一個)
9 Et expecto(我期盼)五聲部合唱,D大調:Et expecto resurrectionem mortuorum,(我期待死人的復活)et vitam venturi saeculi. Amen.(及來世的生命,阿門
Sanctus(聖哉經)
1.Sanctus(聖哉)六聲部合唱(女高音1、女高音2、女低音1、女低音2、男高音、男低音),D大調:Sanctus, Sanctus, Sanctus, Dominus Deus Sabaoth; pleni sunt coeli et terra gloria tua(聖、聖、聖,上主、萬有的天主,你的光榮充滿天地)
2.Hosanna(和散那)雙重四聲部合唱,D大調:Hosanna in excelsis(歡呼之聲,響徹雲霄)
3.Benedictus(降福經)男高音獨唱,b小調:Benedictus qui venit in nomine Domini.(奉你名而來的,是應當稱頌的)
4.Hosanna(和散那,第二遍)雙重四聲部合唱,D大調:Hosanna in excelsis(歡呼之聲,響徹雲霄)
Agnus Dei(羔羊頌)
1.Agnus Dei(羔羊)女低音獨唱,G大調:Agnus Dei, qui tollis peccata mundi,miserere nobis.(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求你垂憐我們)
2.dona nobis pacem.(垂賜平安)四聲部合唱,D大調:dona nobis pacem.(求你賜給我們平安)

含義

巴赫寫作這部彌撒時,他並沒有很嚴重的新教觀念,同時新教教堂中也仍然用彌撒作為崇拜儀式,因此巴赫在“尼西亞信經”這一段(直到今日,天主教和基督新教都仍以“尼西亞信經”作為信仰的信條而被遵守著)中,引用了格里高利平詠曲調,即在“信經”中的第一段(第12段)及“信經”中的最後一段(第19段)詞為“我指望身體復活”(Et expectc)這是米索利地安調式(mixolydian mode)。兩處都是五個聲部,一為4/2,一為2/2拍子。巴赫用古老的格里高利平詠曲調以表示從古代基督徒就遵守這一“尼西亞信經”,現在仍同樣遵守著。“信經”中“我信我主耶穌基督”(第14段),巴赫是以“卡農”(先出現一個旋律,然後將此旋律以嚴格的模仿形式再現)方式來表達,而後的“我信聖靈”(第18段)是由以柔音雙簧管(Obei d’ amore)的美麗的二重奏為伴奏的男低音獨唱,這是一首非常美麗的樂曲。柔音雙簧管的二重奏為伴奏的獨唱是表示,這一信條天主教、基督新教都在遵守著,更表示天主教與基督新教在信仰上的協和關係。

巴赫

一生共寫過5部彌撒,但這首彌撒與其它四部有很大不同,其它四部都沒有分如此多的段,例如A大調彌撒(BWV 234)只有6段,G大調彌撒(BWV 236)也只有6段,g小調彌撒(BWV 235)也只有6段,只有這部b小調彌撒(BWV 232)卻有24段!這部彌撒的“聖哉,聖哉,聖哉”(第20段)共分為6個聲部,即:女高音兩部,女低音兩部,男高音一部,男低音一部。巴赫如此安排是根據《聖經》《以賽亞》書六章2節說:“其上有撒拉弗(天使)侍立,各有6個翅膀……彼此呼喊說:聖哉,聖哉,聖哉!”因而設計了6個聲部。

其他

彌撒的最後一曲“垂賜我們平安”(第24段)是與“我們感謝主,因主的大榮耀”(第6段)完全是同一樂曲,同和聲,而小節數也都是46小節,只是因為詞句不同,有的2分音符改成全音符或4分音符改成2分音符而已。巴赫所以如此作是因為第6段是“榮耀頌”的中心,巴赫不是在祈求他的創造主賜給他自己平安,而是要感謝上主賜給真正信靠他的人以平安,因此在這部彌撒的結尾時,他要使聽眾再度聽出“榮耀歸於至高的上主”來在這部彌撒中和在巴赫的康塔塔與受難曲中,我們都可以找到這種以巴赫的信仰和神學觀念為基礎的樂段,因此我們認為巴赫的作品確實是一種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作品,是偉大的作品。

曲調

巴赫為了使他的作品能達到此目的,他曾研究過各種調性,與各種調性之間的關係。例如在第一段“懇求主賜憐憫”中,首先有四小節主調合唱,然而又有25小節的樂隊奏的賦格式前奏曲,這就加重了下一段賦格式合唱的力度,而賦格式合唱中半音又很多,第3段的合唱又非常像帕萊斯特里那的作品。“聖哉,聖哉,聖哉”這一段(第20段)中的小號的聲音又加重了“聖哉”的神聖莊嚴色彩,使人們聽出來天上的聲音。再加上提琴,柔音雙簧管和法國號,更使氣氛雄偉,使人們聽見之後,真心實意願與之同唱“聖哉,聖哉,聖哉!”和“願地上平安歸與人”,這些都將把人們對巴赫的誤解消除乾淨!
雖然巴赫從1733年就開始寫這部彌撒,但這部彌撒直到1845年(巴赫死後95年!)才出版,巴赫在世時,全部彌撒從未演出過,直到巴赫死後184年,(1934年),才由柏林歌唱協會演出。雖然這部彌撒的宗教氣氛非常濃厚,但它太複雜,太大型了,已遠遠超出教堂中崇拜的範圍之外,所以人們一直是將這部宗教氣氛非常濃厚的大型彌撒,搬到音樂會場演出。

評價

這部作品是巴赫何時完成的現在已無考證,但知他死前才把全部樂曲安排好,才完成。只可惜巴赫本人從來沒有聽見過他這部偉大的作品。19世紀30年代第一次公演這部作品時,它已被人們遺忘將近兩個世紀!而當時公演時聽眾並不十分了解它。隨著年代的增加,這部作品的價值則日益增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