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梅林聖母廟
聖母廟,原名天花宮。
天花,是世界上傳染性最強的疾病之一,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傳染病,這種病毒繁殖快,能在空氣中以驚人的速度傳播。相傳,歷史上贛閩粵地區常常爆發天花,無數的客家人因此殞命。為了戰勝人類歷史上這一最大的疫難--天花,客家人民進行了長期的不屈不撓的鬥爭,其中包括梅林客家人興建天花宮,祈禱祛病消災這一特殊的形式。相傳,天花宮建成後,非常靈驗,故出現了香火不斷的景象。每年的農曆四月二十,江西、福建、廣東、湖南等地方圓近千里的百姓都會雲聚到
梅林鎮梅林村的聖母廟來趕廟會,這
一風俗聖母廟落成流傳迄今,已有數百年歷史了。甚至在貢江、贛江流域從事水上販運的南昌、九江以及湖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一帶的生意客,在遇到下雨河水猛漲時,都會熙熙攘攘的來到天花宮燒香祈福或棲息投宿。可惜文化大革命破迷信、破四舊後,就只有贛縣周邊如
贛州市的南康、信豐、於都、興國、章貢區和
吉安市的遂川、萬安、泰和等方圓百里內的百姓來趕廟會了。
歷史上,天花宮有過三次修繕。第一次修繕是清代乾隆年間;第二次修繕是民國丙辰年(1916年);第三次修繕是21世紀的2002年。而每次修繕除了梅林鎮的鄉親還有眾多的四方鄉民自願捐款捐物。每年農曆四月二十長達半月的廟會上除了唱民間採茶戲,還會玩龍燈。新中國成立後消滅了天花,村民們便將天花宮改名為聖母廟,用以祭拜為民辦事消災的“銀宵娘娘”。
聖母廟,是革命紀念地,紅軍指揮所。 1932年3月,
毛澤東、
周恩來、
朱德、
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此開會研究制定第四次攻打贛州城的戰鬥方案。
近年來,隨著贛縣經濟發展和城市化規模的不斷擴大,傳統的客家歷史文化資源愈加顯得彌足珍貴,加大保護力度也顯得更加刻不容緩。所以,贛縣人民政府和梅林鎮人民政府,對保護聖母廟這一不可再生的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十分重視,認為聖母廟擁有數百年歷史,承載著客家先民的精神,能夠傳承客家民俗文化,且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或者著名人物有關,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史跡、實物和代表性建築”。認為“此廟沒有註冊登記”是政府有關部門的管理失職,要求有關部門及時進入程式,立即保護。
現在我們看到的聖母廟是座連體建築,分前中後三棟,總占地面積700餘平方米,地盤上還保留著3棵樹齡千年的榕樹及一口池塘。贛縣梅林鎮梅林村的老年協會也設在這裡。
汾陽聖母廟
又稱
後封廟。在
汾陽市區西北2公里
田村。因廟內奉後聖母,故名,始建於唐,明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重建,現存大殿2楹。殿為單檐歇山式,殿內滿繪壁畫,總面積達59.49平方米。畫分三壁。北壁是聖母神像的襯托。畫題《燕樂圖》,表現聖母后宮生活;東壁是《迎駕圖》,表現聖母出宮奉迎場景;西壁為《巡幸圖》,反映聖母回宮場面,壁畫工筆重彩,瀝粉貼金,畫面壯闊,人物眾多。亭台殿閣,曲橋廊廡,布局謹嚴有致。
鹿耳門聖母廟
為台灣規模最大的媽祖廟。相傳明永曆十五年 (1661年)民族英雄
鄭成功率兵25, 000人、軍艦350艘,橫渡台灣海峽,將占領台灣38年的荷蘭殖民者趕跑,傳說當船行至鹿耳門港時媽祖顯聖助戰,於是後來在港口興建了這座媽祖廟。戰爭勝利後,鄭成功從廣東、福建一帶招募了許多移民來此開發,這些移民均把媽祖看作是自己的保護神。現在廟中供奉的媽祖像也來自福建湄洲,因為香火旺盛被煙燻成了黑色,所以又有“黑煙媽祖”之稱。
山西夏縣聖母廟
聖 母 廟(第三批省保)
時代:元、明、清
地址:山西夏縣埝掌鎮上馮村
創建於宋,元、明、清屢次修葺。現僅存聖母殿與八卦亭(香亭)。
聖母殿始建於元延祐三年(1316年),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懸山頂。立柱皆為八稜柱,柱頭卷剎明顯,有側角,闌額出頭。前檐斗栱四鋪作單下昂,昂咀為琴面昂。梁架採用露明造。八楞形脊瓜柱,下設合沓,平梁下設駝峰,平梁與四椽栿之間增置矮柱支撐,各間皆設攀間斗栱。殿內兩山牆壁之上有彩塑及懸塑的瓊宮樓閣。
廟內保存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光緒九年(1883年)重修碑記三通。
則天聖母廟
則天聖母廟,是千餘年前為紀念武則天所建造的。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歷來史家褒貶不一的人物。有的側重於她的政績,說她在輔佐唐太宗、高宗及執政的數十年間,上承貞觀下啟開元,把一代王朝治理成強盛的東方大國,稱得上“明察善斷”的君主;有的側重於她的“婦德”,說她是荒淫無度的歷史人物,各執其理,直到當代,仍有截然不同的評價。不過,在中國歷史上,能享受如此殊榮的女皇僅此一人。
武則天,山西文水縣南徐村人,生於唐高祖武德七年(623年),卒於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14歲入宮,67歲登基稱帝,在位執政15年。她出身於一個官宦家庭,其父是唐高祖李淵的開國功臣,曾任兵部尚書、荊州大都督等職,因此,武則天幼年即為督府千金。
則天聖母廟位於文水縣城北5公里南徐村、武則天的故里。它西傍呂梁山,東靠文峪河,是一處山清水秀的名勝古蹟。這座祀廟占地2.6萬平方米,從中軸線上看有山門,雕像,舞台,正殿;兩翼殿宇有鐘鼓樓,碑廊,配殿,偏殿;雕像兩邊分別是豐碑和升仙太子碑、八角回音亭等;院內柳樹成蔭,花草遍地。
則天廟規模雖不大,但遺存的建築頗有唐代風格,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據專家考證,武則天廟原建於唐代,最晚不下於唐玄宗天寶年間,後歷代維修過多次,現存結構是金皇統五年(1145年)重建的。至今則天廟頂部與神龕基座上還留有部分唐瓦與唐磚,神龕後側兩根粗大的金柱仍然是唐代的原物,這些堪稱是珍貴的文化遺產。殿內梁架建造中,採用了三角形組合與槓桿原理分散了頂部對大梁的壓力,故大梁跨度很大,經800多年承受壓力而未見彎曲,整座建築被專家評為唐宋建築中的傑作。回音亭是一座全石雕雙頂八角亭,由八根石柱支撐。整座亭子由50噸海底沉積岩雕成。亭子中央一平方米的範圍內形成一個特殊的音響反射區。因此,在亭子中央無論擊掌或歌唱,都會有響亮的回音,恰似北京天壇的回音壁。
清代初年,則天聖母廟曾被改名為水母廟,其原因有二:一是宋代以後直到明清,封建統治者對武則天貶責最甚,故官方將其祀廟改名,以示貶責;二是武則天與水有關,南徐村東南有條小河稱沁水,是從武氏深井泉涌而成,千百年來澆灌農田數百頃,造福一方,因此當地鄉親把這一井泉稱為神福泉,認為是則天聖母所賜。不過這都屬於古老傳聞。到了宣統年間,該廟又恢復了原名。
千餘年來,這座則天聖母廟聞名於古今。1985年,山西省與文水縣對其重新修繕,並在山門前塑武則天雕像一座,塑像台的正面鐫刻著已故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先生的親筆題詞,上書“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這也可以算作當代偉人對武則天的公正評價吧。
九天聖母廟
九天聖母廟在平順縣城西10公里處的北社鄉東河村西的土丘上。據廟內元元統二年(1334)重修碑記載,該廟創建於隋代,北宋初重建聖母殿,建中靖國元年(1101)重修。明崇禎五年(1632)進行了建廟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維修。清代乃至民國年間亦多次修繕。廟座北向南,為一進院。南北較短,東西較寬。前有山門戲樓,中為獻亭,北為聖母殿。兩則配以耳殿。
東西院現存李靖王殿、三宮殿、閻君殿、十帥殿、關公殿、子孫殿及梳妝樓等建築。殿宇錯落有致,殿頂形制各異。廟南、北、西三面懸壁劈立,溝壑縱橫,東面與場院相連。山門戲樓之前為一條形平台,台下為青石拱券的三孔石窯,南向排列,67級青石踏跺呈45°斜面壘砌而上,可直達山門。山門門洞為青磚拱券而成,門上出抱廈形懸檐,筒板瓦裝修。既是裝飾構件,又有遮雨避日之功效。山門門道從戲樓底層明間開通,底層兩次間為封閉式隔間。戲樓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單檐歇山頂。圓柱方額,斗拱華麗,始建於北宋建中靖國年間。拜亭位居聖母殿與舞樓之間。高台築亭,四周青石壘砌,東西南三面出台明,設踏跺。亭面闊三間,進深五間,廡殿頂建築。亭內徹上露明造,梁架裝修等全部構件均為裸露。石柱圓梁,為原始材料砍制後而使用,尚保留元代建築風格。亭頂灰脊灰獸,筒板布瓦裝修。
這種廡殿頂的建築,在上黨地區稱得上是絕無僅有的。聖母殿居拜亭之後,高台築殿,廣深各三間,平面近方形,單檐九脊頂。柱礎覆盆式,蓮瓣雕刻較大,檐柱側角升起較為明顯,梁架斗拱用材碩大,批竹式真昂承托梁架負荷,五抹頭麻葉形隔扇,破直棱窗裝修,顯得十分古樸雄渾。殿頂滿覆琉璃脊獸,筒板布瓦、琉璃剪邊,舉折平緩。出檐深遠,四翼而飛。雖經元、明、清歷代重修,仍不失宋代建築風格。東院梳妝樓,坐東向西,廣、深各三間,二層四檐支出平座,木製欄桿圍欄,四面隔扇門窗裝修,明間辟門,次間破直棱窗,雕樑畫棟,玲瓏剔透。重檐歇山式屋頂,華麗挺拔,引人注目,是明代樓閣式建築。其餘殿宇多為三間面寬,懸山式形制,屬元明清時期的遺物。
廟內現存宋、元、明、清及民國年間重修碑20餘通,大多豎立於拜亭之內。碑文內容大都記載了創修、增建及重修廟堂的歷史沿革和主要事宜。值得引起重視的是:宋、元、明、清四朝建築集於一廟,國內現存的古代建築中為數不多,實屬珍貴。二是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重修碑中記載,在宋代重修聖母殿的同時就創建了舞樓。這說明在宋代戲劇藝術和舞蹈藝術就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並且與宗教文化的發展結合在一起,互為依存,共同發展。記載戲劇舞台的碑刻,在我省及國內極為少見。目前所知除沁縣城內關帝廟宋代建起戲台的記載外,就數平順九天聖母廟了。三是獻亭作廡殿頂形制的也尚屬少見,這是超規模的設計與安排。九天聖母廟,作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具有重要的保護與研究價值。
河北九江聖母廟
位於武安市管陶鄉管陶村北,始建於元代,坐北朝南,建築布局為回字形,主體建築位於中心位置,四周為配殿,共有殿宇14座,總占地面積近一千餘平方米。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主體建築為單檐懸山布瓦頂式結構,面闊三間9.81米,進深二間9.25米,面積91.7平方米,高8.6米,梁架為四椽栿後接乳栿,用三柱。前檐為四鋪作單下昂,為批竹昂,共八朵,柱頭四朵,明間補間兩朵,次間補間一朵。配殿13間,均為清代建築。
土城聖母廟
位置
土城聖母廟位於安南區,正式廟名為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占地15公頃,號稱東南亞最大的中國式廟宇之一,建有五王殿、聖母殿、佛祖殿等三大寶殿,可容納香客上萬人;廟中保存古武廟的大旗桿,廟埕上還有鹿耳門聖母廟三郊立碑,以及鎮船底的烏石、船用絞盤等海港遺留物,以茲證明土城聖母廟為古鹿耳門聖母廟的遺址。
五王殿
第一進五王殿,祀五府千歲,為單詹歇山式屋頂,左右立有重詹八角尖的鐘鼓樓;第二進聖母殿采重詹歇山頂,殿內供奉的兩尊軟身媽祖都出自大陸名家之手,據傳為明朝作品,全身呈黑色,造型莊嚴;第三進佛祖殿包含17開間的大士殿,及三重詹歇山頂的天公殿。廟內每棟建物均采不同的屋頂型式,加上細緻的雕刻裝潢,極為華麗。
廟方於每年春節期間,推出七星平安橋解厄法會、摸春牛、民俗藝展,以及元宵迎春牛、施放煙火和蜂炮等活動,為當地重要的民俗盛會。
交通風向標
自台南火車站前搭2、5、7、11、14、25路市公車至台南站,轉搭29路於聖母廟站下車即抵;或於西門路逢甲總站搭往土城子的興南客運,於聖母廟站下車即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