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原聲
名稱 | 作詞 | 作曲 | 演唱 | 備註 |
---|
《走向共和》 | 曉光 | 徐沛東 | 徐沛東 | 主題曲 |
| 曉光 | 徐沛東 | 宋祖英 | 片尾曲 |
參考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孫淳為演好袁世凱,有一段時間拚命增肥30多斤,後來拍完了又一下減肥30多斤。
李光潔拍戲時是20歲的中戲二年級學生,是他第一次演戲。當時劇組試了好幾個人都不滿意,後來到丟滿演員自薦表的廢紙簍中去找,第一個拿起來的就是他。
王冰拍攝在三九天李鴻章和八國聯軍談判時,戲裡有一個指斥八國聯軍的動作,當時他手都凍的伸不開了。劇組有一個翻譯是20多歲的日本女孩,在拍簽訂《馬關條約》時,當李鴻章跟日本人談能不能少點錢時,拍完一下來她抱著王冰老師痛哭,嘴裡直說我恨死日本人了。
演員經常在飯桌上不斷地聊劇本、聊角色,探討如何表現。歷時十個多月的拍攝,演員們無論有戲沒戲都在劇組裡,從南跑到北,經歷了春夏秋冬,夏天三伏的時候,攝影棚里50多度,演員們還得穿著長袖長褲的戲服。
人物夏天應該戴涼帽穿夏服,劇組因為沒有錢,官員只好夏天戴暖帽。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電視劇《走向共和》確立的就是“找出路”這一貫穿近代史的根本主題,對這段歷史進行深刻挖掘和全景式展現,描寫了像李鴻章、袁世凱、康有為、梁啓超、孫中山這樣的歷史人物,像甲午海戰、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這樣的歷史事件。
主創團隊
《走向共和》醞釀策劃攝製前後歷經3年多的時間,主創人員為《
雍正王朝》電視劇的原班人馬。編劇由作家盛和煜、張建偉出任,導演是張黎,攝像池小寧,作曲徐沛東。而出演劇中主要人物的演員,王冰出演李鴻章、呂中出演慈禧、馬少驊扮演孫中山、孫淳扮演袁世凱等。
拍攝過程
該劇從1999年3月開始籌劃、編劇,2001年10月8日正式開拍,2002年7月28號殺青。
投資製作
該劇投資4000多萬人民幣,拍攝輾轉大半箇中國。演員陣營空前強大,200多名人物形象刻畫細緻飽滿。成功將電影鏡頭與電視的高清晰技術相結合,實現了電視劇拍攝技法上的一大突破。為了拍攝的需要,劇組在北京大興區建設了占地面積1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的國內最大的室內全景式攝影棚。在棚中按照傳統宮殿的軸線式布置安置了議會大廳、垂花門、李鴻章住宅、儲繡宮、純佑門、養心殿、玉瀾堂等七大場景。各場景間用台階以及門閣自然過渡,既可分離又可統一。各場景中景物按1:1的比例真實還原,大到門庭檐柱,小到紋雕彩繪,完全重現了舊時紫禁城的皇家風範。為使劇中的場景不重複,棚內設計了許多活動背景,每一個景區都可以移動、拼接。該劇還進入故宮全天拍攝,在青島動用大批軍艦真實還原甲午海戰的悲壯場面成製作大手筆。
在不少古裝戲中,清朝宮廷服都是灰不灰、藍不藍的色調。此劇中的服裝從顏色、造型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良,從大臣的朝服、皮衣,慈禧的服飾等都非常貼近角色和劇情,從一個方面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和特徵。除此之外,劇中由徐沛東創作的音樂也值得期待,尤其是主題歌《走向共和》、《年輕的嚮往》經徐沛東、宋祖英的演唱盡顯恢弘的氣勢。
劇集評價
正面評價
這部《走向共和》好的地方就在於,從公眾的閱讀和觀賞方面第一次把李鴻章放到比較客觀公正的角度去看。以往只是歷史學家才會以公正的角度認識他的,一般的人對他的印象都是負面的。《走向共和》還原了歷史的真實狀態,沒有拔高一個好人,沒有貶低一個壞人。以前接受的教育從來都是把李鴻章、慈禧、袁世凱描寫為壞人,而《走向共和》卻非常人性化、設身處地地為前人著想了。但是《走向共和》並不是給這些人物進行“平反”,而是告訴人們要善待自己的先人,因為我們也會成為先人。我們不能總用批判的眼光挑剔歷史人物身上的問題,應該多看他們的貢獻,建立一種同情的理解。(金羊網評)
在歷史學家眼中,對李鴻章的歷史評價,早已不是簡單的“賣國賊”三個字就可以結論的。然而,學術成果的“普及”似乎並不得力,李鴻章的螢屏形象一直沒有大的變化。《走向共和》中“全新”的李鴻章形象,讓普通觀眾感到詫異,以至有“平反”、“翻案”之說。 《走向共和》在觀眾面前展示了一個公忠體國、鞠躬盡瘁的李鴻章;一個“苟利國家生死以,不因禍福避趨之”的李鴻章;一個首倡洋務、虛心向西方學習的李鴻章;一個力圖挽大廈於將傾的李鴻章;一個含詬忍辱,掙扎奮鬥的李鴻章;一個奉行經世致用、埋頭苦幹數十年卻終免不了悲劇性命運的李鴻章。該劇最有意義的突破,在於對洋務運動的肯定,進而把李鴻章放在近代非常複雜的歷史脈絡中進行歷史的闡釋,而不是簡單作道德的、充滿義憤且帶有臉譜化的評判。本劇最大的貢獻在於它在恢復歷史人物的真實性方面作出了可貴的努力。這一突破的意義已經超出了電視藝術本身。(深圳商報評)
電視劇《走向共和》的製作者們確實充分注意到了學術界的研究進展,較好地吸收了學術界的研究成果,使人們看到了李鴻章的另外一面。中國的史學工作者對李鴻章進行了大量精細入微的研究,發現李鴻章不僅是中國現代化運動的重要推動者之一,而且是那個時代最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之一。這種“善待先人”的態度,應該說是《走》劇留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解放日報評)
《走向共和》理出了“找出路”“建立共和制度”這一主線,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進行取捨和強調,對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深刻反思。片中歷史人物不再臉譜化,表現出了人物人性化、有感情的一面,有血有肉。全劇起始和落幕的選擇用心良苦。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滅,腐朽的清制度走到了即將滅亡的盡頭。選擇從甲午海戰開始,這樣一開集的第一場就是一個高潮。選擇正劇的落幕事件劇組也用了很長時間。(北京娛樂信報評)
《走向共和》自播放以來引起世人廣泛注目,不可否認的是,這部作品最成功之處就在於,它大膽地突破了五十年來,甚至近百年來歷史學界已經形成的刻板的臉譜化的形象,並大體上使眾多歷史人物更接近於其歷史真實的面目。由於它與人們近百年形成的固定觀念與思維定勢之間,形成巨大反差,也由於它能藉助於現代化的傳媒手段,在數以億計的電視的客群面前盡情地展示自己對歷史的新詮釋,當電視劇演職員們挾如此巨大的特殊優勢,來強化他們與人們刻板形象之間的這種巨大反差時,其影響力衝擊力之巨大,就自然而然了。(網易歷史評)
負面評價
為該劇過度美化慈禧和李鴻章,對於此二人些許誤國誤民的言行輕描淡寫。比如他們認為,此劇甲午之敗上為慈禧和李鴻章開脫淡化,反而推之於翁同龢及張謇,然而他們可能看到的顯然是刪減版,在一刀未刪版可以看到慈禧常常做出錯誤的決策、而等到災難釀成後在試圖改革時又把過去錯誤的責任全推拖於他人,比如為了自己的六十大壽,將國庫支出在興建頤和園上,沒錢再添購軍艦加強國防,導致甲午戰爭慘敗;又例如戊戌政變及庚子拳亂後之新政時將過去自我錯誤責任全推給康有為和光緒帝。而甲午戰爭後雖然史實上為翁同和推舉康有為進行維新變法,然而和李鴻章之爭亦也是事實,在甲午戰役前並屢次拒撥銀子給北洋艦隊,甚至以主戰派之名惡整李鴻章,而完全不顧中日軍艦在甲午年差異懸殊,甲午戰敗翁同和亦難咎其責。(和訊網評)
該劇劇突出洋務派,但對維新變法志士淡化處理,對翁同和及光緒帝的刻畫有醜化之嫌。歷史上的翁同和的思想其實也很新,他可以說是維新變法的第一導師,不像劇中所演的那樣保守和心胸狹窄,為一己之私利與李鴻章爭鬥。《走向共和》有貶低翁同和抬高李鴻章之嫌。《走向共和》為翻案而翻案,為了突出李鴻章而設計的對立面翁同和,被簡單化臉譜化,成為偽君子真小人的反派人物。從創作的方法上看,同以前別人醜化李鴻章異曲同工,實在未見高明;而對於廣大不熟悉歷史的觀眾來說,則造成了嚴重的誤導。該劇劇在對洋務運動、李鴻章等洋務人物作了新詮釋的同時,卻又有“矯枉過正”、過於簡單化之嫌。洋務各派系間的明爭暗鬥非常激烈,李鴻章與張之洞的矛盾就很深,這在這部電視劇中完全沒有反映出來。其實,如實地表現這些,更能使人感到歷史的複雜與豐富。(深圳商報評)
袁世凱在一般影視劇中都是一個絕對反面人物,絕對的野心家,而在《走向共和》中,早年的袁世凱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給人亂世梟雄的感覺,許多觀眾看過這部電視劇後都表示對“袁世凱”頗為欣賞,正因此,袁世凱這個人物從“無爭議”到“爭議巨大“ 。(深圳特區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