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彼得馬克斯韋爾戴維斯
- 外文名:PeterMaxwellDavies
- 國籍:英
- 出生地:曼徹斯特
- 出生日期:1934
- 職業:音樂家
- 畢業院校:皇家曼徹斯特音樂學院
- 代表作品:《第四交響曲》
個人生平,代表作品,演出節目,
個人生平
彼得馬克斯韋爾戴維斯(PeterMaxwellDavies),生於1934年。馬克斯韋爾?戴維斯在曼徹斯特出生、上大學,並在皇家曼徹斯特音樂學院求學至1957年。同學包括伯特威斯爾和戈爾(Goehr),日後合稱“曼徹斯特學派”。
三人均對勛伯格和歐洲大陸前衛作品,以及中世紀和印度音樂抱有當時罕見的興趣。戴維斯於1956年赴德國達姆施塔特暑期班聽課,1957至1959年到羅馬求學,同時改編古代音樂。所作管弦樂“牧歌”《極樂世界》(WorldesBlis)(1966-9年),以十三世紀一首英國歌曲為素材。
1960年赴美,師從羅傑?塞欣斯(RogerSessions)。之後遊歷歐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並發表演講。1967年,他與伯特威斯爾共同建立彼埃羅演奏組。1970年伯特威斯爾離開後該團重建,更名“倫敦之火”。樂團建制依據勛伯格所作《月迷彼埃羅》的配器。勛伯格這部作品所暗含的戲劇性,使戴維斯獲得靈感,為樂團寫下多部音樂-劇場作品,其中《維塞利的肖像》(VesaliiIcones)和《瘋王之歌八首》(1969年)尤為著名。
除了瘋狂,戴維斯所感興趣的主題還有宗教的誠實和懷疑,並在六十年代的主要作品-歌劇《塔弗納》(Taverner)(1962-70年)中加以探索。這部歌劇講的是這位十六世紀英國作曲家當年的信仰危機,據傳他拋棄彌撒的創作,轉而跟從亨利八世迫害天主教徒。
1970年,馬克斯韋爾?戴維斯移居蘇格蘭奧克尼群島(Orkneys)的霍艾(Hoy)島一隅,此後大部分作品均在那裡寫成。他對孤島生活的濃厚興趣,在與奧克尼詩人喬治?麥基(GeorgeMackay)的數度合作中有所反映。如為次女高音、男中音和管弦樂隊而作的《黑色五旬節》(BlackPentecost)(1979年),抗議工業化對奧克尼的侵蝕。而歌劇《聖馬格納斯的殉道》(TheMartyrdomofStMagnus),則根據布朗(Browne)為海島1977年首屆聖馬格納斯節所寫的小說改編。
代表作品
《第四交響曲》
《小號協奏曲》演出彼得·馬克斯韋爾·戴維斯作品
《光之極》(SolsticeofLight)
《瘋王之歌八首》(EightSongsforaMadKing)
《海星頌》(Avemarisstella)
代表作品有大型歌劇《塔沃納》(Taverner)、朗誦與合唱《武士彌撒》(MissaSuperL’hommeArme)、男聲與樂隊作品《瘋狂國王的八首歌》(EightSongsforaMadKing)等。管弦樂作品《伴著日出的奧克尼婚禮》(AnOrkneyweddingwithsunrise)2006年曾在北京演出,是作曲家1985年應波士頓通俗交響樂團(BostonPopsOrchestra)百年紀念之約而創作的作品,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博士李如春曾撰寫論文《的音樂分析》發表在《音樂與表演》。
演出節目
BBC英國廣播交響樂團
演出曲目:彼得·馬克斯韋爾·戴維斯:奧克尼郡的早晨婚禮;
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魯什卡;
演出彼得·馬克斯韋爾·戴維斯作品
愛德華·埃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op.85;
亨利·伍德:大不列顛海之歌幻想曲;
埃德華·愛爾加:(D大調第一首)威儀堂堂進行曲,Op.39
作曲家彼得·馬克斯韋爾·戴維斯曾與伯特斯維爾、戈爾和奧格登創建“曼徹斯特小組”,同時四人還被並稱為“曼徹斯特樂派”。1981年,馬克斯韋爾獲不列顛帝國三級勛位,1987年又授封爵士。近年來,他還接替馬爾科姆"威廉森出任英國白金漢宮樂長。馬克斯韋爾是英國先鋒派中的最重要的成員之一,他的音樂追求錯綜複雜的音樂表達,以強烈的戲劇衝突發展了舞台音樂,善於把中世紀音樂於他自己的音樂語彙加以對照,並大量運用本世紀20年代的狐步節奏表達鄉愁。馬克斯韋爾被譽為是繼班傑明"布里頓之後英國音樂的標誌性人物,出版的作品數量超過三百部,包括交響曲、協奏曲、歌劇和室內樂等。管弦樂《奧克尼郡的早晨婚禮》創作於1985年,其中充滿了很強的革新精神,是馬克斯韋爾的代表作品之一,曾有人將其形容為“狂暴的管弦樂”。此曲系在中國首演。樂曲的高潮部分是風笛從觀眾席中吹奏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