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弗里茨·克萊斯勒
- 外文名:Fritz Kreisler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奧地利維也納
- 出生日期:1875年2月2日
- 逝世日期:1962年1月29日
- 職業:小提琴家、作曲家
- 畢業院校:維也納音樂院、巴黎音樂學院
- 代表作品:《愛之歡樂》、《中國花鼓》
個人履歷,個人作品,作品簡介,職業生涯,作品評價,大事記,
個人履歷
克賴斯勒 Fritz Kreisler美籍奧地利小提琴家、作曲家。1875年2月2日生於維也納,1962年1月29日卒於紐約。4歲開始學琴,7歲進維也納音樂學院從師J.黑爾梅斯貝格爾,學習成績優異。1885年獲金牌獎。同年進巴黎音樂學院,從J.L.馬薩爾深造。兩年後參加小提琴比賽榮獲第一名。1895年回奧地利服兵役。1899年重登樂壇,在柏林、紐約、倫敦等地旅行演出,都獲得成功。英國作曲家E.埃爾加為他寫了《小提琴協奏曲》,1910年11月10日於倫敦皇后大廳首演,由作曲家親自指揮樂隊協奏。由於他的卓越的藝術成就,英國愛樂協會授予他“貝多芬金質獎章”。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再次被召回國服役,後因傷退伍。戰後,他恢復繁忙的演出活動,到世界各地旅行。1923年5月曾到北京舉行音樂會,給中國聽眾留下深刻印象。
個人作品
克賴斯勒是一位博學多才、富有創造力的藝術家。他在小提琴演奏藝術上繼承了維也納樂派和法國樂派的優秀傳統,並有創新。他運弓和顫指都別具一格,音色甘美圓潤富於變化,感情深刻細膩,沁人心脾。他的精湛的演奏藝術,給後世留下深遠的影響。1947年11月1日,他在紐約卡內基大廳舉行最後一次音樂會,他的爐火純青的演奏技藝,受到聽眾長時間的喝彩。他留下的作品有:輕歌劇,弦樂四重奏和40多首短小精緻的小提琴樂曲,包括《維也納隨想曲》《愛的歡樂》《愛的悲哀》《中國花鼓》《美麗的羅絲瑪琳》等。
作品簡介
克萊斯勒為小提琴寫了很多曲子,其中一些模仿了其他作曲家的風格。開始他聲稱這些作品是普尼亞尼(GaetanoPugnani)和塔蒂尼(GiuseppeTartini)等人的原作,直到1935年他才承認這些是他的作品。此舉受到輿論的批評,克萊斯勒的回應是這些作品的價值已經得到了評論家的承認“名字變了,價值不會變”。他也寫過一些小型歌劇(包括蘋果樹之花(1919年))、一部弦樂四重奏和許多小提琴協奏曲的華彩段,如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勃拉姆斯)。他為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貝多芬)所作的華彩段是目前被小提琴家們演奏的最多的一個。
職業生涯
弗里茨·克萊斯勒(1875-1962)是一位白髮蒼蒼,蓄著一縷鬍鬚,顏色莊重的老藝術家。可是,在他演奏的全盛時代,他是舉世矚目的超級明星。一場克萊斯勒獨奏音樂會簡直稱得上是一件盛事。和喜劇明星卓別林和魔術大師霍迪尼一樣,克萊斯勒在公眾心目中是傳奇般的人物。難怪布魯諾·瓦爾特說:"克萊斯勒不是在演奏小提琴,他簡直就是小提琴的化身。"
1875年2月2日,克萊斯勒誕生在也納一個著名的內科醫生家裡。他父親對人文科學有著廣博的興趣和精到的見解。當時維也納有識之士常常到他家聚會,西格孟德·弗洛伊德是他家的座上客。阿圖爾·施納貝爾家與他家毗鄰而居。克萊斯勒在這樣濃厚的文化氛圍中成長,從小就表現出極高的音樂天賦。7歲時,他進入維也納音樂學 院,從師小赫爾梅斯貝格學習小提琴,在安東·布魯克納班上學習初步樂理,是該院歷史上入學年齡最小的學生。他在該院學習三年,1885年畢業,因成績優異,榮獲金牌獎。接著轉到巴黎音樂學院從師著名教授馬薩爾進修。馬薩爾寫信告訴克萊斯勒的父親:“我教過維尼亞夫斯基和其他許多人;但是小弗里茨一定會成為他們中間最了不起的!”克萊斯勒非常感激他的這位老師,多年後,他還得意地告訴別人:“我想馬薩爾是蠻喜歡我的,因為我拉琴頗有點維尼亞夫斯基的派頭。”他同時還跟德利布學習作曲。兩年後,年僅12歲,他參加了巴黎音樂學院的小提琴比賽,在40名比他年長的競賽者中脫穎而出,贏得第一名,榮獲羅馬大獎。
從巴黎音樂學院畢業後不久,13歲的克萊斯勒偕同鋼琴家莫里茨·羅森塔爾赴美演出。於1888年11月9日在波士頓舉行美國首演,第二天晚上在紐約斯坦威大廳演奏了孟德爾頌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評論界表示了審慎的讚賞。在經過大約半年的美國巡迴演出之後,克萊斯勒回到維也納,在醫科大學預科讀了兩年,然後又去巴黎和羅馬學習美術,雕塑和藝術史。廣泛的學習涉獵使他受益匪淺,不僅培養了對文學藝術終生不懈的愛好,還能夠流利地講數種現代歐洲語言,閱讀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原文經典。他雖然興趣廣泛,過著多少有幾分像吉普賽人的流浪生活,但仍念念不忘和維也納的藝術圈子保持密切的聯繫,與勃拉姆斯,胡戈·沃爾夫,勛伯格這些音樂家交流藝術見解。
1895年克萊斯勒服了一年的義務兵役,復員後,決定重返樂壇。“因為我拉小提琴,我才是克萊斯勒,我堅信這一點。”克萊斯勒後來回憶道。前進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這時即使是在他的故鄉維也納,他也被胡貝爾曼和庫貝利克這樣的明星級小提琴家給遮掩了。更糟的是,他申請加入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樂團,考試卻未通過,原因據說是“視奏能力欠佳”。這反而刺激了他發憤練琴,重返獨奏家行列的決心。1897年,他受到著名指揮家漢斯·里希特的邀請,作為獨奏家與曾把他拒之門外的維也納愛樂合作演出,引起轟動,德高望重的約阿希姆聽了他的演出,給予高度評價。重要的聘約接踵而至,1899年11月1日,在德國首都,與尼基施指揮的柏林愛樂樂團舉行了柏林首演,觀眾席上的伊薩伊起立喝彩,歡呼新一代大師的崛起。從此,克萊斯勒作為小提琴家的地位才得到牢固確立
克萊斯勒與著名鋼琴家拉赫曼尼諾夫(Rachmaninoff)一直有深厚的情誼,也常一起演出,但是克萊斯勒不愛練習的性格,常令拉赫曼尼諾夫受不了。克萊斯勒往往將演出曲目奏過一遍便上台,力求完美的拉赫曼尼諾夫便得把他拉住,要他多練幾遍,這時性格隨和的克萊斯勒才會將琴拿出來繼續練習。不過,記憶力超凡的克萊斯勒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有一次,他與拉赫曼尼諾夫在紐約的卡內基音樂廳舉行音樂會,克萊斯勒拉著拉著,發現不知拉到哪裡去了,便輕聲問拉赫曼尼諾夫∶“我們在哪裡了”只見拉赫曼尼諾夫面無表情,向克萊斯勒說:“我們在哪裡我們在卡內基音樂廳!”。
在小提琴演奏技巧方面,與海菲茲相較之下,平心而論,在精準度上的確有其差異。或許是樂天性格使然,曾說"以溫水洗手即可保持靈活"的克萊斯勒,疏於練習倒也非意外之事。但其演奏所自然流露的,令人親近的幽默及感懷,伴以豐厚溫暖的琴音,卻風靡了無數的愛樂人的心。或許海飛茲在小提琴技巧的如臻化境,永遠是後世小提琴家追求學習的典範;而克萊斯勒在詮釋樂曲上,所散發出的人性光輝,卻也是所有器樂演奏者終身企望,但難以達成的目標。克萊斯勒革新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法,第一個使用持續不斷的揉指,有力豐富了小提琴的表現力。他的遠弓與顫指都別具一格,運弓不大而琴音飽滿,經常運用表情滑指,在極快的樂句中,溫暖的顫指了從不消失,他的音樂甘美豐潤,富於變化,沁人心脾,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克萊斯勒風格。"克萊斯勒不似貝多芬有坎坷的人生經歷,他的生活更近似孟德爾頌,優裕而平靜,他完美的繼承了維也納學派和法國學派的優秀傳統,表演清新,細膩,抒情,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