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弗里茨·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1875-1962),美籍
奧地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生於
維也納,四歲學習小提琴,七歲首次公開演出,同年考入
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十歲時因成績優異得金質獎章。十二歲畢業後進
巴黎音樂學院深造。1887年贏得小提琴演奏大獎,曾脫離音樂生活五年,後在莫斯科舉行音樂會。1901年在倫敦作初次演出,1904年倫敦愛樂協會授予他貝多芬金質獎。1915-1924年移居美國,廣泛演出,聲譽日隆。二十世紀初多次在世界各地作旅行演奏。
著名作品
中國花鼓
這是具有東方風格的小品曲。作者克萊斯勒對中國的民間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在美國西部城市舊金山旅行時,曾欣賞過當地中國移民表演的“華埠音樂”。克萊斯勒有感於中國藝人的演奏, 於是選用了花鼓的前奏創作本曲。 一般西洋作曲家在用東方旋律作曲時,總是採用速度徐緩的曲調,亦即東方風格舞曲的“咚、嚓、咚、嚓”的平板。而這首曲子則突破“徐緩平板”的模式,而採用了急速、華麗的細膩旋律,以及快速的節奏,既充分發揮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又描繪了中國民俗中迎神大會上熱鬧、喧囂的歡樂氣氛。全曲演奏時間約為三分半鐘。克萊斯勒曾在1923年訪問中國,並在上海等大城市舉行了個人演奏會,其主要演奏曲目正是這首《
中國花鼓》。
隨想曲
這是一首運用了
維也納鄉土旋律的幻想小曲,內容相當傷感。一段維也納古都風采的序奏旋律首先出現,接下來的中段旋律為緩慢的行板,B大調,3/4拍,徐緩的圓舞曲充分表現了小提琴雙音和波音的魅力,具有詠嘆調和間奏曲風格,之後由序奏材料引出來的第一段旋律再現,全曲結束。整個樂曲的演奏時間僅三分鐘。這首小品的演奏技巧雖然極為複雜,內容卻很充實,不會給人以特意炫耀小提琴技巧的感覺。克萊斯勒出生於維也納,也成長於維也納——這首曲子的中段慢板旋律充滿了他對祖國的戀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被人填上歌詞而成為《戰士之妻的搖籃歌》,直到現在仍有人唱它。
生平
今天,在我們的印象中,弗里茨·克萊斯勒(1875-1962)是一位白髮蒼蒼、蓄著一縷鬍鬚、顏色莊重的老藝術家。可是,在他演奏的全盛時代,他是舉世矚目的超級明星,一場克萊斯勒獨奏音樂會簡直稱得上是一件盛事。和喜劇明星
卓別林和魔術大師霍迪尼一樣,克萊斯勒在公眾心目中是傳奇般的人物。難怪
布魯諾·瓦爾特說:“克萊斯勒不是在演奏小提琴,他簡直就是小提琴的化身。”
獨特技藝
在小提琴演奏技巧方面,與
海菲茲相較之下,平心而論,在精準度上的確有其差異。或許是樂天性格使然,曾說“以溫水洗手即可保持靈活”的克萊斯勒,疏於練習倒也非意外之事。但其演奏所自然流露的,令人親近的幽默及感懷,伴以豐厚溫暖的琴音,卻風靡了無數的愛樂人的心。或許
海飛茲在小提琴技巧的如臻化境,永遠是後世小提琴家追求學習的典範;而克萊斯勒在詮釋樂曲上,所散發出的人性光輝,卻也是所有器樂演奏者終身企望,但難以達成的目標。克萊斯勒革新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法,第一個使用持續不斷的揉指,有力豐富了小提琴的表現力。他的遠弓與顫指都別具一格,運弓不大而琴音飽滿,經常運用表情滑指,在極快的樂句中,溫暖的顫指了從不消失,他的音樂甘美豐潤,富於變化,沁人心脾,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克萊斯勒風格。” 克萊斯勒不似貝多芬有坎坷的人生經歷,他的生活更近似
孟德爾頌,優裕而平靜,他完美的繼承了
維也納學派和法國學派的優秀傳統,表演清新、細膩、抒情、優美。
在過去所有的小提琴大師中,弗里茨·克萊斯勒演奏的音樂可能是最容易理解的。原因顯而易見,不僅克萊斯勒始終都演奏出美妙的聲音——他有著最優美、又最具個性的音色——而且他以一種輕鬆自在方法演奏,看上去就像邀請聽者和他一同進入音樂。
大事記
1875年2月2日克萊斯勒在
奧地利維也納誕生,他的父親是醫生,4歲時開始學習小提琴。
1885年贏得維也納音樂學院比賽金獎。
1885年至1887年在
巴黎音樂學院學習,導師包括約瑟夫·馬薩(JosephMassart)(小提琴),利奧·德里布(LéoDelibes)(作曲)和
儒勒·馬斯內(JulesMassenet)等。
1887年,12歲時,獲巴黎音樂學院畢業比賽一等獎。
1888年-1889年首次與鋼琴家莫利茨·羅森塔爾(MorizRosenthal)到美國演出。回到
奧地利後,申請加入
維也納愛樂樂團被拒,後改行學醫、學繪畫、從軍,但很快回到小提琴。
1889年與阿爾圖·尼基什(ArthurNikisch)指揮的柏林愛樂樂團合作舉辦了一張音樂會,正是這場音樂會以及從1901年至1903年一系列的美國巡演讓他聲名鵲起。
1902年9月與哈瑞特·沃茨(HarrietWoerz)在紐約成婚。
1910年首演
愛德華·埃爾加(EdwardElgar)獻給他的
小提琴協奏曲,由作曲家本人指揮。一戰期間參加奧地利軍隊,後因傷光榮退伍,到美國居住。
1924年回到柏林。
1938年遷往巴黎。
1941年4月27日在紐約遭遇車禍,頭骨破裂。
1942年10月康復,在卡內基音樂廳開復出音樂會。
1943年移民美國,併入美國國籍。
1947年11月1日在卡內基音樂廳最後一次公開演出,之後幾年只在電台演奏。
1962年1月29日在紐約去世。
作品簡介
克萊斯勒為小提琴寫了很多曲子,其中一些模仿了其他作曲家的風格。開始他聲稱這些作品是普尼亞尼(GaetanoPugnani)和塔蒂尼(GiuseppeTartini)等人的原作,直到1935年他才承認這些是他的作品。此舉受到輿論的批評,克萊斯勒的回應是這些作品的價值已經得到了評論家的承認“名字變了,價值不會變”。他也寫過一些小型歌劇(包括蘋果樹之花(1919年))、一部弦樂四重奏和許多
小提琴協奏曲的華彩段,如
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勃拉姆斯)。他為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貝多芬)所作的華彩段是目前被小提琴家們演奏的最多的一個。
職業生涯
弗里茨·克萊斯勒(1875-1962)是一位白髮蒼蒼,蓄著一縷鬍鬚,顏色莊重的老藝術家。可是,在他演奏的全盛時代,他是舉世矚目的超級明星。一場克萊斯勒獨奏音樂會簡直稱得上是一件盛事。和喜劇明星
卓別林和魔術大師霍迪尼一樣,克萊斯勒在公眾心目中是傳奇般的人物。難怪布魯諾·瓦爾特說:"克萊斯勒不是在演奏小提琴,他簡直就是小提琴的化身。"
1875年2月2日,克萊斯勒誕生在也納一個著名的內科醫生家裡。他父親對人文科學有著廣博的興趣和精到的見解。當時
維也納有識之士常常到他家聚會,西格孟德·弗洛伊德是他家的座上客。
阿圖爾·施納貝爾家與他家毗鄰而居。克萊斯勒在這樣濃厚的文化氛圍中成長,從小就表現出極高的音樂天賦。7歲時,他進入維也納音樂學 院,從師小赫爾梅斯貝格學習小提琴,在
安東·布魯克納班上學習初步樂理,是該院歷史上入學年齡最小的學生。他在該院學習三年,1885年畢業,因成績優異,榮獲金牌獎。接著轉到
巴黎音樂學院從師著名教授馬薩爾進修。馬薩爾寫信告訴克萊斯勒的父親:“我教過
維尼亞夫斯基和其他許多人;但是小弗里茨一定會成為他們中間最了不起的!”克萊斯勒非常感激他的這位老師,多年後,他還得意地告訴別人:“我想馬薩爾是蠻喜歡我的,因為我拉琴頗有點維尼亞夫斯基的派頭。”他同時還跟
德利布學習作曲。兩年後,年僅12歲,他參加了巴黎音樂學院的小提琴比賽,在40名比他年長的競賽者中脫穎而出,贏得第一名,榮獲羅馬大獎。
從
巴黎音樂學院畢業後不久,13歲的克萊斯勒偕同鋼琴家莫里茨·羅森塔爾赴美演出。於1888年11月9日在波士頓舉行美國首演,第二天晚上在紐約斯坦威大廳演奏了
孟德爾頌的《e小調
小提琴協奏曲》。評論界表示了審慎的讚賞。在經過大約半年的美國巡迴演出之後,克萊斯勒回到
維也納,在醫科大學預科讀了兩年,然後又去巴黎和羅馬學習美術,雕塑和藝術史。廣泛的學習涉獵使他受益匪淺,不僅培養了對文學藝術終生不懈的愛好,還能夠流利地講數種現代歐洲語言,閱讀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原文經典。他雖然興趣廣泛,過著多少有幾分像吉普賽人的流浪生活,但仍念念不忘和維也納的藝術圈子保持密切的聯繫,與
勃拉姆斯,
胡戈·沃爾夫,
勛伯格這些音樂家交流藝術見解。
1895年克萊斯勒服了一年的義務兵役,復員後,決定重返樂壇。“因為我拉小提琴,我才是克萊斯勒,我堅信這一點。”克萊斯勒後來回憶道。前進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這時即使是在他的故鄉維也納,他也被
胡貝爾曼和
庫貝利克這樣的明星級小提琴家給遮掩了。更糟的是,他申請加入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樂團,考試卻未通過,原因據說是“視奏能力欠佳”。這反而刺激了他發憤練琴,重返獨奏家行列的決心。1897年,他受到著名指揮家
漢斯·里希特的邀請,作為獨奏家與曾把他拒之門外的維也納愛樂合作演出,引起轟動,德高望重的
約阿希姆聽了他的演出,給予高度評價。重要的聘約接踵而至,1899年11月1日,在德國首都,與尼基施指揮的
柏林愛樂樂團舉行了柏林首演,觀眾席上的
伊薩伊起立喝彩,歡呼新一代大師的崛起。從此,克萊斯勒作為
小提琴家的地位才得到牢固確立
克萊斯勒與著名鋼琴家
拉赫曼尼諾夫(Rachmaninoff)一直有深厚的情誼,也常一起演出,但是克萊斯勒不愛練習的性格,常令拉赫曼尼諾夫受不了。克萊斯勒往往將演出曲目奏過一遍便上台,力求完美的拉赫曼尼諾夫便得把他拉住,要他多練幾遍,這時性格隨和的克萊斯勒才會將琴拿出來繼續練習。不過,記憶力超凡的克萊斯勒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有一次,他與拉赫曼尼諾夫在紐約的
卡內基音樂廳舉行音樂會,克萊斯勒拉著拉著,發現不知拉到哪裡去了,便輕聲問拉赫曼尼諾夫∶“我們在哪裡了”只見拉赫曼尼諾夫面無表情,向克萊斯勒說:“我們在哪裡我們在卡內基音樂廳!”。
作品評價
《愛之歡樂》、《中國花鼓》等輕快的小提琴曲均為其傑作。還改編過
塔蒂尼、
舒曼以及德活夏克和
維尼亞夫斯基等人的作品,
貝多芬等人的協奏曲寫過“華彩樂段”,寫有一部弦樂四重奏和兩部輕歌劇。他的演奏技巧精美、飽滿有力、充滿激情、極富感染力,並大量使用雙音、滑音,效果清麗激越,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克萊斯勒”風格,具有新鮮動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