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珠三角)

珠江三角洲

珠三角一般指本詞條

珠江三角洲(Pearl River Delta)既是地理區域,也是經濟區域。位於廣東省中部地區。新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廣州佛山肇慶清遠雲浮韶關深圳東莞惠州汕尾河源珠海中山江門陽江由9+6融合發展的城市所形成的珠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是廣東省平原面積最大的地區。有全球影響力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區域,全國科技創新技術研發基地,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輻射帶動華南華中西南發展的龍頭,是中國人口集聚最多、創新能力最強、綜合實力最強的三大城市群之一,有“南海明珠”之稱。

2015年9月29日,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正式獲得國務院批覆,目標是把珠三角建設成為中國開放創新先行區、轉型升級引領區、協同創新示範區、創新創業生態區,打造成為國際一流的創新創業中心。2016年珠三角地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8880家。

2015年1月26日,世界銀行報告顯示,珠江三角洲超越日本東京,成為世界人口和面積最大的城市群。珠三角9市攜手港澳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是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並肩的世界四大灣區之一,已建成世界級城市群。2016年珠三角9市共吸納37.33萬高校畢業生就業。

基本介紹

歷史,相關概念,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區域,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區位,氣候,岸線變遷,生物生態,社會經濟,綜述,重點經濟數據,特色農業,主要城市,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珠海,惠州,中山,江門,肇慶,交通,鐵路,高速公路,機場,港口,大型橋樑,文化,

歷史

珠江三角洲位於漢地南部廣東省的珠江下游,毗鄰港澳,與東南亞地區隔海相望,海陸交通便利,被稱為中國的“南大門”。
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成為世界知名的加工製造和出口基地,是世界產業轉移的首選地區之一,初步形成了以電子信息家電等為主的企業群和產業群。
珠江三角洲聚集了廣東省重要科技資源,是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的主要研發基地,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帶,是國內乃至國際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生產基地。
珠三角經濟區信息化綜合指數67.6%,高出全省3.3個百分點。珠江三角洲地區和深圳市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全國第一個linux公共技術支持服務中心建成投入使用。
“大珠三角”指原珠三角9個城市,加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三地構成的區域是全省交通運輸最繁忙、最發達的地區,初步形成了以廣州為中心,鐵路公路水路、民航等多種運輸方式相配合,銜接港澳、溝通全省和全國的較為發達的綜合交通網路。
2008年底,國務院下發《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惠州共9個城市。“ 大珠三角”指原珠三角9個城市,加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構成的區域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是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區域之一,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帶動作用和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圍繞著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城鄉規劃公共服務環境保護一體化,珠三角的經濟地理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軌道、綠道“雙道”建設,為珠三角區域一體化提速提供了基礎性條件。11個城市大經濟圈悄然形成,珠三角內部城市走向有機融合。

相關概念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最早由廣東省政府在1994年確立,其發展主要得益於鄰近香港香港一直是珠三角經濟區的主要投資來源,港商資金雄厚,一直扮演重領導角色。據<<廣東省統計年鑑>>公布的數據,2011年,珠江三角洲地區9個地級市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為43720.86億元人民幣,約占中國大陸經濟總量的8.4%。綜合實力排名全國第二,僅次於長三角。而根據聯合國人居署發布的《世界城市狀況報告》,以廣州香港深圳為核心的珠三角都市區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超級都會區。

小珠三角

“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廣東省委在七屆三次全會上提出建設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珠三角”最初由包括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惠州共9個城市。
新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廣佛肇+清遠”(廣州佛山肇慶+清遠+雲浮+韶關)、“深莞惠+汕尾、河源”(深圳東莞惠州+汕尾+河源)、“珠中江+陽江”(珠海中山江門+陽江)等三個新型都市區發展理念率先實現一體化。由9+6融合發展的城市所形成的珠三角城市群

大珠三角

“大珠三角”指由9+6所形成的新珠江三角洲(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惠州清遠雲浮韶關汕尾河源陽江)+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泛珠三角區域

泛珠江三角洲地區概念(即知名的“9+2”經濟地區概念)是2003年7月在國內正式提出來,“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鄰、經貿關係密切的福建江西廣西海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東9省區,以及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簡稱“9+2”。“泛珠三角”面積200.6萬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45698萬,GDP總值52605.7億元(6356億美元)。其中,9省區面積占全國的20.9%,人口占全國的34.8%,GDP總值占全國的33.3%。
香港香港
大珠三角城市群
大珠三角城市群即粵港澳都市圈,大珠三角城市群即粵港澳都市圈,地域範圍包括香港澳門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惠州珠三角城市群,是三個特大城市群之一,是我國乃至亞太地區最具活力的經濟區之一。
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香港發展局和澳門運輸工務司三方,首次合作開展的策略性區域規劃研究《大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2009年10月已完成研究報告。粵港澳三地政府在澳門聯合發布成果,由包括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惠州共9個城市。組成的“大珠三角”地區將建設成世界上最繁榮、最具活力的經濟中心和世界級的城鎮群。作為中國首個跨不同制度邊界的空間協調研究,該報告制定的分區目標是:珠三角要建設成為世界級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及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香港要繼續鞏固亞洲國際都會的地位,進一步提升為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中心之一,努力建設享有優質生活的全球城市;澳門要成為世界最具吸引力的旅遊休閒中心和區域性商貿服務平台。
研究報告提出構建大珠三角的多層次、多中心的空間發展模式,其中,“一灣三區”是指珠江口灣區和廣佛、港深、澳珠三大都市區。對外,它將以“標誌”角色形成類似於紐約倫敦等全球城市功能的核心空間;對內,以“中樞”角色帶動大珠三角城鎮群、環珠三角地區的整體發展。未來,通過軌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大珠三角將實現城際一小時交通圈。
珠三角東西岸
以珠江口為界、以廣州城區為中心,分為東西兩岸城市群,西岸城市群主要以澳門、中山、珠海、江門城區、台山、開平、恩平、鶴山、佛山城區、順德、番禺、花都、南海、三水、高明、肇慶城區、鼎湖、高要、四會、封開、懷集、德慶、廣寧組成。以廣府文化為主。
東岸城市群主要以香港、東莞、深圳城區、寶安、龍崗、龍華、坪山、惠州城區、惠陽、博羅、惠東、龍門、從化、增城組成。以客家、香港廣府文化為主。
珠三角列入國家最佳化開發區域
國家發改委《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下稱《規劃》),按開發方式,全國國土空間將被劃分為最佳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第一個全國性國土空間開發規劃。《規劃》多處內容涉及我省,明確將珠三角地區列為國家層面的最佳化開發區域。
珠三角形成特大城市群
《規劃》在城市化戰略格局中提出,“推進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最佳化開發,形成3個特大城市群”。這意味著將珠江三角洲地區列為國家層面的最佳化開發區域,並明確了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惠州共9個城市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
《規劃》提出,通過粵港澳的經濟融合和經濟一體化發展,共同構建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基地,南方地區對外開放的門戶,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區域,全國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基地,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輻射帶動華南中南西南地區發展的龍頭,我國人口集聚最多、創新能力最強、綜合實力最強的三大區域之一。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從20世紀初開始,中外地質地理水文水利工程學界便對珠江口是否存在三角洲的問題眾說紛紜,後來,否定說一度占了上風,其主張者不乏重量級的中外學者,如瑞典水利專家柯維廉只承認廣州澳門一帶有沙堆積的小規模三角洲,稱為“廣州三角洲”,而當時在中山大學任教的瑞士教授德羅菲斯和哈安姆則乾脆宣稱沒有珠三角,後來成為著名地質學家的陳國達也是當時“否定說”的支持者。
1934年,中山大學地理系的吳尚時與他的學生曾昭璇一起,篳路藍縷,開始了為“珠三角”正名的歷程,他們以紮實的實地考察,結合地貌學水力學原理,證實了珠三角的存在。提出“珠江三角洲溺谷生成學說”,展現了這方土地獨特的“成長曆程”——與其他大河三角洲不同,它擁有特殊的成陸模式,是一個複合三角洲。那些學界質疑最多,星羅棋布在三角洲上的台地與山丘,如廣州白雲山中山五桂山南海西樵山等曾是淺海中大大小小的基岩島嶼,珠江水系攜帶來的泥沙正是以它們為沉積核心逐漸淤積擴展,連線成陸,“釀造”出擁有獨特河網與地形的珠江三角洲。1947年,吳尚時、曾昭璇在《嶺南學報》上發表了總結性論文《珠江三角洲》,完整、系統地建立起了珠三角學說。這如同是一張珠三角的“出生證明”,自此,對珠三角的種種猜測、質疑和反對之聲得以平息。以三水廣州一線為其北界,再往東南延至東莞石龍,面積約6000多平方公里的這片沃土,以一個嶄新的地理概念出現在世人面前。
舊稱粵江平原,簡稱珠三角,是西江北江共同沖積成的大三角洲與東江沖積成的小三角洲的總稱,是放射形汊道的三角洲複合體。呈倒置三角形,底邊是西起三水市、廣州市東到石龍為止的一線,頂點在崖門灣。面積約1.1萬平方千米。沖積層薄,一般20~30米。地面起伏較大,四周是丘陵山地島嶼,占面積 30%。中部是平原,分布在廣州市以南、中山市以北、江門以東、虎門以西。珠江水系年均輸沙量達8000多萬噸,河口附近三角洲仍在向南海延伸。在河口區平均每年可伸展 10~120米,成為中國重點圍墾區之一。

地形地貌

珠江三角洲是廣東省平原面積最大的地區。珠江三角洲地貌的形成,是由西、北、東三江匯聚珠江所挾帶的泥沙,沿流途經數千年的沉積而在中下游形成40~60米厚度的沖積平原。並陸續在新會、順德、番禺、東莞和南海的西樵山及廣州以南的桂島等地出現較大的居民點。隨著自然環境的變遷,由西江、北江兩個三角洲構成的古珠江三角洲逐漸連成一片,並與其後成陸的東江三角洲相連從而形成現代的珠江三角洲。而由於珠江三角洲處在北回歸線以南,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時間長,因而農牧漁業的發展具有得天獨厚之勢。

區位

珠江三角洲在北回歸線以南(小三角洲計),以大三角洲計,亦在北緯23°40'-21°30'之間,即絕大部分屬於熱帶範圍。從氣候上看,大三角洲則屬於南亞熱帶地區(見竺可楨等《物候學》,1962)。
羅平山脈是它的西面和北面的界限,即羅平山脈以西為西江谷地區,習慣上稱為粵西山地;山脈以北為北江水系,或稱為粵北山地。東側羅浮山區是三角洲的東界。
丘陵台地地貌年齡較老;故風化殼多已發育為赤紅壤,屬磚紅壤性紅壤,只有較高山丘才見有紅壤發育,有利於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生長。

氣候

屬於亞熱帶氣候,終年溫暖濕潤。年均溫21~23℃,最冷的1月均溫13~15℃,最熱的7月均溫28℃以上。6~10月,常有颱風影響,降雨集中 ,天氣最熱。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多雨季節與高溫季節同步,土壤肥沃,河道縱橫,對農業有利。這裡海拔200米以下,地勢平坦;高溫多雨,以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
珠江三角洲氣候的南亞熱帶性表現在四季不明,三冬無雪,樹木長青,田野常綠,霜不殺青。據竺可楨在《特候學》一書中稱,熱帶為“四時皆是夏,一雨便成秋”的地方,他認為五嶺以南,即入熱帶。但珠江三角洲在亞熱帶範圍之內。

岸線變遷

珠江三角洲由於基岩淺,來沙量大,故向海伸展快,使番禺珠海斗門成為田地增加的縣市。岸線不斷向海伸展。三角洲大致在大西洋期約距今6000年上下形成,當時岸線可由三角洲上山丘坡腳海岸地形如海崖、海蝕穴、海蝕平台及沙堤等定出。今天三角洲平原山丘腳下多可見到這些海岸地形,如廣州七星崗海蝕崖及海蝕平台即為例子。故廣州溺谷灣岸線基本上可以由山丘和平原接觸線定出。三角洲即在這些海岸地貌前緣開始發育,如西江下游平原即已伸至廣利附近,因該處蜆殼洲貝丘和屈肢葬新石器遺址年代下層為7170±140年,而陶片為5680±284年(熱釋光)、博羅葫蘆山貝丘亦在平原上,即表示各河下游三角洲已有發育。按海相硅藻(鹹水種)、有孔蟲及淤泥層分布,各河下游三角洲區基本反映出大西洋期海侵範圍,即距今6000年的岸線北達清遠盆地、西達肇慶盆地(趙煥庭,1990),東達博羅盆地和潼湖。
2000年前(秦漢時代),東江三角洲由東江、增江兩三角洲合併,下伸至中堂(有漢代應堂廟),南面仍為海域。西北江三角洲向東北伸延已達南華水道之北(即東海水道)。因杏壇已發現漢代陶片等文物埋深2米(逢簡村)。淡水馬來鱷已生長在勒流,年代為2540±120年。石涌為南越相呂嘉故鄉,故其附近當為平原。陳村漢代亦已成陸。
1000年前(唐代)岸線,東江已至東莞城,即東江三角洲頂部已發育。但大部仍為珠池。番禺沖缺三角洲頂部已發育,因《元和郡縣誌》說“廣州正南去大海七十里”,可見地正當今沙灣順德間岸處。中山沖缺三角洲頂端亦已發育,因黃巢已在今容奇、桂洲、馬齊等地駐軍就食,可見附近已是大片水田之鄉。新會沖缺三角洲也有頂部平原發育,如新會即為隋代的州治所在,表示當時已有大片平原生成。唐代地層多埋掩漢代地層,漢唐千年間三角洲岸線推進不大,可能與此期為海面上升時期有關。
700年前(宋代末年),岸線南進到各沖缺三角洲中部,東江已達麻涌、大汾、道滘一線(據族譜);番禺已達攬核、魚渦頭一線,西樵涌已有記載(1233);中山岸線在橫欄、浮圩(今名阜沙)、黃圃、潭州一線(據記載);新會附近宋代已成潮田,禮樂、外海一線成沙;潭江則以雙子、黃沖一線在此期發展較快,這是宋代時珠璣港南下移民湧入三角洲築堤開發的結果,把潮田改為坦田,海平面下降亦有影響。滘為溝通兩河水道。
400年前(明末)岸線,因宋代築堤束水歸槽,各沖缺三角洲加快淤積成沙,如中山宋初屬東莞,南宋始入廣州,因北宋時香山和番禺隔海三百里,不如去東莞方便。這說明南宋時中山沖缺三角洲已伸至石岐、港口一帶,即東海十六沙和西海十八沙已成。番禺沖缺三角洲已至下橫瀝(義沙),洪奇瀝口門初成。新會沖缺三角洲已達南緣九子沙,岸線由禮樂南移連熊子山(即熊洲)。東江三角洲大部成陸於宋末。明末伸至漳澎以東,南支流亦伸至厚街北面。明代三角洲岸線前進加速也是人工影響,明代不再如宋代築堤護田,而是築堤成田,還在灘面種蘆、草促淤。斗門三角洲頂部已開始發育,即今大鰲沙已形成,睦洲三江口亦已漲出。黃布、大沙已成,只在竹洲、粉洲以南才入海島。
總之,珠江三角洲岸線不斷向海推移,有快慢時期,在自然因素上,與海平面升降變化有關,在高海面期,岸線推進減慢,低海面期則較快。人為因素則為建堤圍等,如宋代築堤護田,使下游沙田淤積加快,明代築堤做田,種蘆積泥均使成沙加速。而潮汐作用和上游來沙來水亦有影響,如虎門及崖門水道淤積特慢,即是潮流強勁之故。虎門與崖門間三角洲區則淤積加強。

生物生態

  • 浮游生物
珠江三角洲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組成(毫克/升):浮植物總計1.63,硅藻87.4%,綠藻4.9%,藍藻1.9%,甲藻1.5%,金藻黃藻0.4%,裸藻7.8%。
浮遊動物有原生動物(種) 34,輪蟲(種) 38,枝角類(種) 26,撓足類(種) 49,合計(種) 147。底棲動物數量、生物量:1981年個體數(個/㎡) 249.601,1981年生物量(g/㎡) 29.654,1982年個體數(個/㎡) 163.548,1982年生物量(g/㎡) 28.492,平均個體數(個/㎡) 206.575,平均生物量(g/㎡) 29.073。
  • 植物資源
珠江三角洲生長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不生長赤道性植被,但熱帶性的卻不少,雖然今天人工開墾使天然植被消失,但在一些村前村後的“風水林”和“雜木林”中,仍可見熱帶樹種殘存,如格木(Erythrophyleum fordii)、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等,表明古代山丘台地是熱帶季風雨林植被分布區。在山谷還見有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野芭蕉(Musa balbisiana)群叢分布,林下灌木、藤本、草本植物亦以亞熱帶種屬為主,每成優勢群落。今天廣泛分布的榕、木棉、魚尾葵、鳳凰木亦為亞熱帶樹種。珠江口紅樹林中,有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欖(Bruguiera gymnorrhiza)等,沙灘上有海刀豆(Canavalia mariti-ma)、厚藤(Ipomca pescaprae)、海杧果(Cerbera manghas)、耐鹽植物——老鼠簕(Acanthus ilicibolius)等,在東莞寶安深圳珠海均有分布,據1983年航片量算達5000畝以上,組成紅樹林植物達11科13種。
在三角洲區常見種達500多種,也反映出亞熱帶特點,分屬130多科373屬(陳樹培,1984),其中純熱帶屬占42%,連泛熱帶性屬計則達53%。鼎湖山區熱帶屬占62%,熱帶種占56%,即1291種,羅浮山沖虛觀風水林146屬中,泛熱帶屬占91%(鄭芷青,1987)。常綠季風雨林植被多為風水林及雜木林,多屬次生性,是一種亞熱帶區系成分為主的類型(王鑄豪,1982),面積不廣。在廣大台地低丘區多為常綠灌叢。熱帶成分為主的草坡,生長在磚紅壤性土層之上,易發生水土流失。食蟲植物豬籠草(Nepenthes mirabilis)等都是亞熱帶性植物。亞熱帶植物生態特徵也充分反映在常見的栽培樹木中,如板根、氣根、支柱根可見於榕樹,能獨木成林;老莖生花現象見於楊桃,木鳳梨;全年生花見於白蘭、扶桑;鋃鉗葉見於杧果;衰頹葉見於杧果、荔枝;滴尖葉見於菩提樹。這些亞熱帶植物生態特徵和這裡是亞熱帶季風雨林分布區相一致。其中如白木香(即土沉香)在明代曾廣泛種植在東莞縣,成為東莞名產,稱“莞香”。這都說明珠江三角洲是南亞熱帶性三角洲。
  • 動物資源
三角洲是水網區,以沼澤、窪地和低平林野為主,故也棲息不少典型亞熱帶巨型動物,它們也反映出三角洲原來的亞熱帶特點。如亞洲象、馬來鱷、孔雀等在古書即有不少記述,或更有化石為證。如三國時廣州地方仍有鱷魚生長,《水經注》稱:“黿鼉鮮鱷,珍怪異物,千種萬類,不可記勝”,今天平洲漁民亦曾在河道中采出鱷魚頭骨,說明廣州有鱷。順德、新會且有成條鱷魚骨骼出土,大林的(棠下)14C測定為3020±80年,勒流的為2540±105年。東莞南漢還有象群害稼記載,作者亦曾在廣州古西湖區採得象脛骨於淤泥層中,《南海志》(元)尚記有象的生存。孔雀則在晉代時開平、唐時新會均有記載。可見珠江三角洲自古以來,即為熱帶動物分布之地,其中象牙已被獵用,作商品看待,唐《北戶錄》載:“牙小而紅,堪為笏裁,亦不下舶來者”。鱷魚因吃人畜故被記錄下來,它和長江的揚子鱷很不相同,與今天南洋群島灣鱷(Crocodilus porosus)、馬來鱷(Tomistoma sp.)一致。而象則為亞洲象(Elephas maximus)。今天由於三角洲不斷開發,人口增加,林木破壞,它們已被獵食殆盡。
  • 生態環境
從地理環境組成各要素如地貌、氣候、水文、植被和動物分析,珠江三角洲是個南亞熱帶性三角洲,與黃河不同,地貌水文上表現為多汊道的良好水網,廣寬深水河道眾多;氣候上熱量和輻射豐富;植被生長旺盛,種類眾多,動物繁生,對工農業生產至為有利。從類型上看,珠江三角洲與紅河及湄公河三角洲等熱帶型三角洲近似。
  • 粵港澳都市圈
粵港澳都市圈分別由三地的簡稱粵、港、澳組合而來,通常所說的“大珠三角”即“粵港澳”。決定提出“建設大珠三角優質生活圈”,和“建設亞太地區最具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建設深港、廣佛、珠澳核心都市區。 《意見》中提出從城市規劃、金融服務等多個層面推進粵港澳合作,加快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珠三角城市群區域。到2012年,粵港澳力爭形成全球最具核心競爭力的大都市圈之一,推進粵港澳合作共建世界級城市群。 如今粵港澳都市圈已超越倫敦都市圈成為世界第三大都市圈。

社會經濟

綜述

1. 經濟實現持續快速增長。1980年到1996年,珠江三角洲地區9個城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7.8%,不僅高於全省14.5%、全國9.7%的同期平均增長速度,而且高於“亞洲四小龍經濟起飛階段的平均增長速度,地區的生產總值從1980年的80億美元急升至2012年的7669.9億美元。
2. 外向型經濟總體水平較高。珠江三角洲地區9個城市充分發揮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和僑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條件,以國際市場為導向,以國內市場為依託,推動外向型經濟高水平、快速度發展。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出口貿易總額高達384.6億美元,占全省當年出口貿易總額的76.6%;實際利用外資87.98億美元,分別占全省、全國當年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68%和24%。
3.產業結構最佳化合理。珠江三角洲地區15個城市(含2縣)已經完成了從傳統的農業經濟向重要的製造業中心的轉變,並成功實現了第二、第三產業雙重主導的經濟社會全面聯動發展。總體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結構已經基本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到工業化,再到產業多元化發展的轉變。有制絲織食品造紙機械化工建築材料造船等工業,有南海明珠之稱。
4.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最重要的特點是外向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約一半是通過國際貿易來實現的,外貿出口總額占全國的10%以上。不少企業的絕大部分產品供應國際市場。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基本途徑是從境外引進資金,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同時該地區有臨近港、澳面向東南亞的位置優勢,有僑鄉的優勢,有多優良海港的優勢和勞動力豐富等優勢,再加上國家為這裡制訂的優惠政策,使這裡成為吸引外商投資和外企落戶的風水寶地
5.珠三角地區2012年生產總值達47897.25億元,比2008年(下同)增長了45.8%,占全省79.1%;人均GDP達84563元,折合13454美元,增長29.6%。

重點經濟數據

  • 2017年各城市GDP深圳2.24萬億、香港2.153萬億、廣州2.150萬億、佛山9549億、東莞7582億、惠州3830億、中山3450億、江門2690億、珠海2564億、肇慶2200億。
  • 2017年各城市財政收入深圳3331億、廣州1533億、佛山661億、東莞592億、惠州389億、中山312億、珠海314億、江門222億、肇慶94億、(香港數據暫缺)
  • 2015年各機場旅客吞吐量香港國際機場6850萬人次、廣州白雲國際機場5520萬人次、深圳寶安國際機場3972萬人次、澳門國際機場580萬人次、珠海金灣國際機場470萬人次、惠州機場37萬人次。
  • 2015年各港口貨物吞吐量廣州港51992萬噸、香港港25660萬噸、深圳港21706萬噸、珠海港11208萬噸。
  • 2015年各城市人才儲備(在校大學生數量):廣州112.27萬人;珠海13.3萬人;東莞11.46萬人;深圳9.01萬人;肇慶6.61萬人;佛山4.94萬人;江門4.77萬人;中山4萬人;惠州34658人。
  • 2015年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廣州46734.60元、深圳44633.30元、東莞38651元、佛山38501元、珠海36157.9元、中山35712元、惠州25220元、江門22364元、肇慶18991.4元。
  • 2015年各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廣州7932.96億、深圳5017.84億、香港4752億(港元)、佛山2687.22億、東莞2154.7億、中山1079.74億、惠州1070.72億、江門1032.31億、珠海913.20億、肇慶632.36億。
  • 2016年各城市住戶存款總額(居民儲蓄存款):廣州14430.11億元、深圳10361.19億元、佛山6736.22億元、東莞4943.56億元、中山2309.44億元、惠州1945.23億元、珠海1457.49億元、肇慶1272.68億元。
  • 2016年各城市人均存款廣州102752元、佛山90265元、深圳87007元、珠海86999元、中山71499元、東莞59839元、惠州40738元、肇慶31158元。

特色農業

珠江三角洲位於南亞熱帶,當地人民創造了“桑基魚塘”、“果基魚塘”、“蔗基魚塘”等經營方式,即利用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又護養了農業生態系統。又由於修築堤防,建立電力排灌系統,防止了洪澇災害海潮侵襲,更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盛產水稻甘蔗蠶繭黃麻以及香蕉鳳梨木瓜荔枝龍眼檸檬等,淡水漁業亦稱發達。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在中國名列前茅。熱帶亞熱帶水果有荔枝柑橘香蕉鳳梨龍眼楊桃芒果柚子檸檬等 50 多種。發展了桑基魚塘果基魚塘蔗基魚塘等立體農業結構形式,成為中國生態農業的典範。

主要城市

廣州

廣州是廣東省省會副省級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國際商貿中心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國家綜合門戶城市,首批沿海開放城市,是南部戰區司令部駐地。廣州地處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緣,瀕臨南海,鄰近香港、澳門,是中國通往世界的南大門,是粵港澳大灣區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核心城市以及一帶一路的樞紐城市。
廣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秦朝開始,廣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行政中心;一直是華南地區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科教中心,是嶺南文化發源地和興盛地。廣州從3世紀30年代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時期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明清時期是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大港,是世界上唯一2000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
廣州市總面積7434km2,轄11個市轄區,人口達到2015萬,是華南地區最大的城市。廣州被全球權威機構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每年在廣州舉辦的“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吸引了大量客商以及大量外資企業世界500強企業的投資。廣州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8700多家,總量居全國前三;廣州集結了全省80%的高校、70%的科技人員,在校大學生總量居全國第一。
廣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住戶存款總額(居民儲蓄存款)、人均住戶存款均居全國前三,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省第一。聯合國報告指出廣州人類發展指數居中國第一。以廣州為首的珠三角9市將聯手港澳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世界四大灣區之一。廣州網際網路企業超過3000家,誕生了微信唯品會UC瀏覽器YY語音酷狗音樂網易等。
廣州港口貨物吞吐量居華南第一位、世界第五位。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是中國三大國際航空樞紐之一。跨境電子商務規模居全國第一。正形成國際航運中心物流中心貿易中心金融服務體系融合發展格局。廣州作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已建成華南規模最大的科技企業孵化器集群,7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被科技部評為優秀,數量居全國第一。廣州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連續6次位居世界第一
2008年12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廣州市要充分發揮省會城市的優勢,增強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創新、文化引領和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最佳化功能分區和產業布局,建成珠江三角洲地區一小時城市圈的核心。優先發展高端服務業,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率先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增強文化軟實力,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強化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城市和區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提高輻射帶動能力。強化廣州佛山同城效應,攜領珠江三角洲地區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聯繫緊密的城市群。將廣州建設成為廣東宜居城鄉的“首善之區”,建成面向世界、服務全國的國際大都市

深圳

深圳,又稱為“鵬城”,位於中國南方珠江三角洲東岸,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是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經國務院批准於1980年8月26日正式設立。全市土地總面積為1953km2。是中國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新興現代化城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
深圳(Shēnzhèn)與香港山水相連。在短短的30年裡,深圳從一個南疆邊陲小鎮發展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創造了世界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的奇蹟。深圳是中國口岸最多惟一擁有海陸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主要門戶之一,有著強勁的經濟支撐與現代化的城市基礎設施。深圳的城市綜合競爭力位列內地城市第一。到2010年,深圳將建設成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區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貿中心、運輸中心及旅遊勝地,將成為現代化的國際性城市。
2008年12月7日,深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路認定為“設計之都”成為中國首個獲此殊榮的城市。2010年8月26日是深圳特區建立30周年的日子,而且深圳舉辦2011年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2011年2月28日經廣東省政府批准。深圳 與汕尾市汕尾市西部共建中國首個特別合作區-----深汕特別合作區深汕區已納入深圳板塊。
深圳作為全國房屋租賃業統計調查唯一試點城市,率先將房屋租賃業增加值等新興經濟業態納入GDP核算。深圳2016年新業態經濟增加值為1565.53億元,占GDP的8.0%。其中,房屋租賃業增加值1037.39億元。深圳也是國家“研發支出計入GDP”唯一試點城市,就研發支出作為固定資本形式計入GDP核算進行試算。

佛山

佛山,廣東省第三大城市,廣東獨具嶺南文化特色的城市,粵劇的發源地,位於中國最具經濟實力和發展活力之一的廣東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腹地,地處亞太經濟發展活躍的東亞東南的交匯處,東倚廣州,南鄰港澳,地理位置優越,中國古代四大名鎮之一。
佛山佛山
與廣州地緣相連、歷史相承、文化同源,共同構建成“廣佛都市圈”,是“廣佛同城”、“廣佛肇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重要組成部分,在廣東省經濟發展中處於領先地位。
佛山在“一帶一路”中的重要性也不亞於其他城市,成立了佛山新城中歐中心。2017年1月6日晚間,美的集團公告稱,公司完成要約收購庫卡集團股份的交割工作,並已全部支付完畢本次要約收購涉及的款項。
佛山文化底蘊深厚,嶺南氣息濃郁,為嶺南文化興盛之地。佛山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及其支流貫穿全境,屬典型的三角洲河網地區。

東莞

東莞是廣東歷史文化名城,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東岸,北接廣州,南連深圳。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建郡。1985年9月撤縣設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全市陸地面積2465km2東莞經濟總量規模不斷擴大。製造業實力雄厚,產業體系齊全。是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基地之一,製造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90%以上,形成以電子信息、電氣機械、紡織服裝、家具玩具造紙及紙製品業、食品飲料、化工等八大產業為支柱的現代化工業體系。擁有全球500強企業45家,境外上市公司800多家,投資者來自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諾基亞雀巢美極、三星生益科技等一批國際知名企業。
2016年全年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42家,總數達2028家,位居省內地級市首位。全市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為56653件和28559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為17024件,同比增長52.46%,占專利申請總量的30.05%,數量排全省第四位;發明專利授權量為3682件,同比增長31.74%,數量排全省第三位;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為876件,同比增長60.71%,排全省第三位。科技資源加快集聚,全市新增創新型研發機構1家,總數達32家,科技企業孵化載體達到59家,其中國家級11家;成功舉辦2016中國(東莞)國際科技合作周;全市目前引進省創新科研團隊立項總數達到26個,居全省第三;新引進11個市級創新科研團隊,總數達到27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工作穩步推進。科技金融結合得到加強,大力推進科技信貸、科技保險等工作,推動12家簽約銀行為我市655家企業發放貸款1017筆,貸款金額達44.62億元,推動39家企業購買科技保險,保額34億元,保費399.49萬元,申請保費補貼共114.56萬元,專利質押融資累計貸款1.22億元。

珠海

珠海是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位於中國廣東省南部,是一座著名的花園式海濱城市,東與香港水域相連,南與澳門陸地相接。珠海是中國最早設立的經濟特區之一,享有全國人大賦予的地方立法權,2008年被國務院確立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珠海市現轄香洲區斗門區金灣區陸海總面積7660km2,其中陸地總面積1630km2海岸線長達690公里,擁有146個海島,有“百島之市”的美稱。
珠海區位位置優越,東鄰香港,南與澳門陸路相接,是我國重要的口岸城市,擁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珠海金灣國際機場和華南第一深水港珠海港。隨著港珠澳大橋、廣珠城際輕軌、珠海至珠海機場城際軌道、廣佛江珠城際輕軌、廣珠鐵路等一系列交通基礎設施的興建,珠海將成為連線我國西南地區與港澳間的交通樞紐和珠三角區域性中心城市。
為確保本身的高科技旅遊地位,珠海抑制重工業發展。珠海是全國唯一以整體城市景觀入選“全國旅遊勝地四十佳”的城市,2013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指數報告珠海綜合排名全國第一,屬國家頒布的“幸福之城” ,有“浪漫之城” 的稱號。珠海按總工業輸出額計,主要工業依次為:電子通訊設備電子儀器機械、辦公室儀器。以高科技為重點的工業體系,綜合發展的外向型經濟。珠海從昔日一個經濟落後的邊陲小縣,一躍成為新型花園城市。一個以高科技為重點的工業體系,綜合發展的外向型經濟格局初具雛型;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經濟實力大大增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珠海市作為中國的經濟特區,是外商投資的熱點地區之一。已有52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投資珠海,外商直接投資項目7303項。日本三菱三井伊藤忠松下東芝佳能、日通,美國埃克森美孚、塞拉尼斯、偉創力英國的BP公司,德國戴姆勒克萊斯勒西門子法國家樂福荷蘭飛利浦等30多家著名跨國公司已落戶珠海。

惠州

惠州位於廣東省中南部東江之濱,珠江三角洲東北端。惠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隋唐已是“粵東重鎮”,一直是東江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嶺南名郡”、“粵東門戶”、“半城山色半城湖”之譽。惠州市南臨南海大亞灣,西部與深圳香港毗鄰,東部與汕尾相鄰,是中國大陸深圳外距離香港最近的城市,其境內有廣府人,東江土著,福佬人,客家人等多種民系,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旅居海外華人華僑、港澳台同胞居客家所稱的客家四州之首,稱為客家僑都。2015年10月,國務院將惠州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惠州市屬珠三角經濟區,現轄惠城區惠陽區兩區和博羅縣惠東縣龍門縣三縣,設有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兩個國家級開發區惠州港華南地區的天然優良深水港惠州港為國家一級口岸,水路距香港僅47海里。惠州水深港灣多,具有建設年吞吐量一億噸以上大港口國際港口城市的條件。惠州成為中國南方通向國際市場的重要的進出口口岸。
惠州博羅縣珠三角最大的可連片開發的縣區。

中山

中山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處,北接廣州市番禺區和佛山市順德區,西鄰江門市區、新會區珠海斗門區,東南連珠海市,東隔珠江口伶仃洋與深圳市香港特別行政區相望。行政管轄面積1800.14km2。市中心陸路北距廣州市區86公里,東南至澳門65公里,由中山港水路到香港52海里。中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發祥於中山的香山文化是中國近代文化的重要源頭,享有廣東省曲藝之鄉粵劇)、華僑之鄉的美譽。連續多年保持廣東省第5的經濟總量,並與順德東莞一起被稱為廣東四小虎。曾獲中國和諧之城,聯合國人居獎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榮譽。

江門

江門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側,全市總面積9541平方公里,江門市屬河流三角洲沖積平原,沿海有大小島嶼96個,海岸線總長328.7公里。江門屬亞熱帶海洋氣候,少霜無雪,溫和多雨,陽光充足。江門素有“中國第一僑鄉”的美譽,也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以及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城市,躋身“中國綜合實力百強城市”之列。
江門江門

肇慶

肇慶市位於中國廣東省,屬珠江三角洲,是“廣佛肇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重要組成部分。
珠江三角洲(珠三角一般指本詞條)
西靠桂東南珠江主幹流西江穿境而過,北回歸線橫貫其中。背枕北嶺,面臨西江,上控蒼梧,下制南海,為粵西咽喉之地。先後被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市、中國創建文明城市先進城市和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等稱號。2006年,肇慶市又被國家環保總局認定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
肇慶東接廣佛都市圈,西連廣西省,地緣區位優勢突出。地處沿海與內陸的交通要衝,市區距廣州不足80公里,於廣州一小時經濟生活圈內。距深圳200餘公里,距澳門180公里,距香港水路143海里,是沿海發達地區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交通樞紐。國道321線、324線,三茂鐵路廣州湛江)貫穿全境,廣肇高速公路、廣佛肇高速和在建中的江肇、汕昆高速都預示著肇慶的高速發展。橫穿肇慶的西江是徑流量僅次於長江的全國第二大河,由西江北江支流綏江賀江組成的江河水網,可東通廣州深圳香港,西抵廣西梧州,南達江門珠海澳門,北上韶關,素有“黃金水道”之稱。肇慶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形成了水陸銜接、江河相通、客貨配套的水陸運輸網路。

交通

鐵路

以下軌道交通資料不包括過度超前規劃、近期無法動工建設的交通項目。
國家幹線鐵路
區際幹線鐵路
區域貨運支線鐵路
城際客運專線鐵路
城市軌道交通線路
廣深鐵路(途徑東莞)
廣州捷運(含廣佛)
廣珠城軌(途徑佛山、江門和中山)
廣惠城際鐵路(莞惠段建成、剩餘在建)
京九高鐵(在建)
廣汕鐵路(在建)
深汕高速鐵路(規劃)
廣清城際軌道(在建)
沿海鐵路(深惠段建成、深茂段在建)
廣湛高鐵(規劃)
京九支線龍汕鐵路
廣佛環線城際軌道(在建)
佛山捷運(含廣佛)
贛廣高鐵(規劃)
杭廣鐵路(規劃)
廣州有軌電車
深汕高鐵(規劃)
深湛高鐵
廣佛江珠城際鐵路(規劃)
深圳有軌電車
廣中珠澳高鐵(規劃)
澳門輕軌(在建)
珠海至珠海機場城際軌道(在建)
珠海捷運(規劃)

高速公路

機場

港口

廣州黃埔港
廣州新沙港
廣州南沙港
深圳蛇口港
深圳鹽田港
東莞虎門港
小漠國際物流港
香港內河碼頭
澳門貨櫃碼頭

大型橋樑

澳氹大橋
珠江大橋(東橋+西橋)
東圃特大橋
龍穴島特大橋
崖門大橋
富灣大橋
蓮花山大橋
閱江大橋(建設中)
深中大橋(在建)
南沙大橋(虎門二橋)
北江大橋

文化

珠江三角洲主要以漢族廣府民係為主,其中以廣州作為廣府文化的中心城市,自古以來是廣東乃至嶺南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建築藝術宗教戲劇音樂文學繪畫工藝飲食園林風俗等各個文化領域,處處表現出悠久的歷史淵源和鮮明的個性,給人以多層次、立體的和豐富的感受,使廣府文化廣東各民系文化中占有優越的地位,是嶺南文化的主要代表。
文學
宋代,珠三角地區逐漸取代粵北成為嶺南文學中心,崔與之李昴英是當時有全國影響的人物,崔與之更是開嶺南宋詞之始。明代,廣東以南園前五子南園後五子詩社為代表的文人社團盛行。元朝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多位青年詩人在廣州南園創立南園詩社,對明代嶺南詩歌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代表人物有孫蕡黃哲、王佐、李德、趙介,人稱“南園前五先生”(南園前五子)。明嘉靖年間,歐大任梁有譽黎民表吳旦李時行五人因追慕“前五先生” 而重結南園詩社,被尊稱為“南園後五先生”(南園後五子)。明末,在陳子壯的發起下,黎遂球、曾道唯、高齎明、謝長文、區懷年、蘇興裔、梁佑逵等12人,再結南園詩社,復興南粵詩壇,稱“南園後勁”。
清代,廣東出現了以“嶺南三大家”和“嶺南七子”為代表的一批詩人,包括屈大均陳恭尹梁佩蘭程可則王邦畿方殿元方還方朝張維屏梁鼎芬等,使嶺南詩壇與中原、江浙詩壇三足鼎立。“嶺南三大家”的詩作在清代詩壇享有極高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居於重要地位。近代,珠三角地區仍保持宋元以來的中心地位,出現了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物。據統計,從西漢到近代,廣東境內有籍貫可考的、有文集行世的文學家近1800人,其中珠三角地區就有1405人,占總數的78.1%。
語言
珠江三角洲是漢族廣府民系最重要的聚居地,故大部分地區通行粵語,包括廣州香港澳門佛山中山江門珠海肇慶東莞以及惠州惠東縣深圳寶安區羅湖區南山區福田區等。惠州的惠城區博羅縣深圳龍崗區鹽田區亦有分布。珠三角粵語可分為廣府片、四邑片、南番順片和莞寶片。廣府片粵語流行於廣州香港澳門佛山中山珠海肇慶江門城區,香港原住民之一的疍家話也屬於廣府粵語四邑粵語主要流行於江門和靠近江門珠海斗門區一帶;南番順片粵語主要流行於佛山市的順德區南海區和廣州市的番禺區南沙區花都區西南;莞寶片粵語流行於東莞深圳寶安區羅湖區南山區福田區香港深圳廣府原住民方言圍頭話也屬莞寶片粵語
戲曲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粵劇流行於廣東廣西台灣港澳。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高棉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都有粵劇的演出。粵劇是溶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中國南方一大劇種。
粵劇粵劇
粵劇的名稱,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葉。建國以前的三十年間,粵劇基本上分為“省港大班”與“過山班”(或稱“落鄉班”)兩大派系。“封仔封王”的李文茂,是世界戲劇史上絕無僅有的由藝人成為農民起義領袖。首任粵劇“八和會館”會首的鄺新華,不但是“同治中興”的代表,也是著名的文武老生,清末民初之交,更是群星閃耀,名伶輩出,如千里駒肖麗湘小生聰、周玲利、李雪芳等等,俱皆馳名于海內外。千里駒有“花旦王”之稱,李雪芳則被康有為譽為“南雪北梅”,與梅蘭芳並提等,在美國多年,也深受歡迎。三十多年來,思想和藝術質量較高、比較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傳統劇目,有《平貴別窯》、《羅成寫書》等。新編的歷史題材和現代題材劇目中,影響較大的,有《搜書院》、《關漢卿》。移植改編的劇目所占比重最大,其中較好的有《柳毅傳書》、《寶蓮燈》。
民俗
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五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都由二個人
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它是廣東各個節慶日中最常見的表演活動。
舞獅舞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