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梁佩蘭
- 別名:字芝五,號藥亭、柴翁、二楞居士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省南海
- 出生日期:1629年
- 逝世日期:1705年
- 職業:詩人
- 代表作品:《六瑩堂前後集》
人物簡介,個人成就,詩作,書畫,名號由來,人物墓葬,代表詩作,
人物簡介
梁佩蘭生於明崇禎二年(1629)年臘月,少年時從學於陳邦彥,攻讀經史百家之學,他聰敏過人,記憶力強,能“日記數千言”,素有才名。順治十四年(1657)鄉試第一,此後三十年間斷斷續續6次赴京會試,均落第,自號漫溪叟,潛心治學,一時風雅稱盛。梁佩蘭每有所作,均被人們爭相抄傳。梁詩在當時名氣極大,名公巨卿、達官貴人,都以獲得他的題詠為榮。
康熙二十年(1681)冬,與朱竹垞等結詩社。康熙二十七年(1688)徐乾學主持會試,使用“通榜法”錄取大批名士,梁佩蘭第七次赴考,金榜題名得中進士,但這時他已是60歲的花甲之年了。朝廷任他為知縣,他以年老而不赴任,被選授翰林院庶吉士,梁以留京寫詩為樂,士大夫爭相延請品題吟喔。其間,他與中原的名詩人交往唱和甚多,詩作頗受好評,被公認為詩壇宗匠,名士王公多與其交往。滿清貴胄、著名的詞人納蘭性德,因慕其名,特修書邀他共同選編宋、元詞集。納蘭性德死前七日,還與他和姜宸英、顧貞觀等人飲宴賦詩。。他考取進士後因年事漸高而無意仕途,未久因故離開翰林院,南歸隱居廣州以詩酒自酬,並與友人結成詩社以再振嶺南詩風為己任,致力培養詩壇新秀。
次年梁佩蘭即告假歸里,隱居於廣州叢桂坊(今叢桂路附近),集騷人,結詩社,共唱吟,一住十四年。梁佩蘭早年曾與一批粵中詩人在廣州城西結西園白蓮詩社。告假還鄉後,他召集一批詩友,在法性寺重開蘭湖白蓮詩社,由他和屈大均、陳恭尹主持,長期組織詩會,吟詠唱和,交流切磋,扶掖後學。客以他事請者,引疾不聽聞;持詩文者,則披衣倒屣,講論不休。經他教導的後輩詩人,著名的有被王士禎稱為“嶺南二妙”的王隼、梁無技,以及陳阿平、韓海和女詩人王瑤湘等,很多外地詩人也慕名前來就教。此外,梁、屈、陳還主持過越台詩社、東皋詩社、探梅詩社等。據《清史列傳》記載:“是時嶺海文社數百人,推梁佩蘭執牛耳。”他的詩歌創作為詩壇各方矚目,所作意境開闊,功力雄健俊逸,為各大詩派一致推崇,被時人尊為“嶺南三大家”與“嶺南七子”之一。梁佩蘭亦善作詞、書法、繪畫。詞作被譽為清初粵詞大家。書法合李邕、蘇軾、米芾三家為一體而自成風格。
康熙四十一年(1702)歲末,為慶祝翌年三月康熙帝五十壽辰,詔敕庶吉士久在外者赴館供職。梁佩蘭奉召進京,抵京不一月,例值翰林院散館考試,梁佩蘭等三十人以不習滿文而被革去庶吉士職位。梁佩蘭不肯屈身赴選知縣,翌年深秋便離京回鄉。他與詩人沈用濟結伴南下,沿途吟賞唱和,抒懷弔古。次年春,梁佩蘭抵粵。 越年病逝廣州,卒後門人私諡文介先生,葬於廣州市東北郊白雲山柯子嶺南麓,現保存尚好。
個人成就
詩作
書畫
梁佩蘭兼擅書畫,畫善山水、蘭花,但並不多見;書法則以行書見長,為清初嶺南書壇的佼佼者。《國朝書畫家筆錄》稱其書法受王羲之影響,近人麥華三、馬國權等則稱其書法由蘇、米上溯李北海、鐘繇、王羲之等,並形成自己風格。據《廣東傳世書跡知見錄》稱,梁佩蘭傳世主要書跡大致約37件,《壯陶閣書畫錄》與《風滿樓書畫錄》均有記載。其書法以《行書七言聯》(廣東省博物館藏)為代表。該作品書文為“偶值放衙閒嘯詠,何妨拄笏對雲山”,很有一種厭倦官場、偷得清閒的放浪形骸。此作是送給當時兩廣總督吳興祚的,其意義也就更加耐人尋味。近人陳伯任稱此書“順筆縱書,尚存明代風習”。今觀此書,則雄奇高古,筆力勁健。近有好事者將之鐫刻於廣州白雲山碑廊。
“嶺南三家”的詩文各擅勝場,在書法上也是各有千秋。古人《書法彙編序》中專門論及三家書法之不同處。書中道:幼曾記吾粵屈翁山、梁藥亭、陳獨漉三先生相聚論書。三君惟獨漉以八分擅名,梁謂之曰:“公書有本領,有學問,然世上多有之。仆書沒本領,沒學問,然掩其姓字,出書示人,識者必曰:想見此子不俗。”因謂屈曰:“公書何如?”曰:“仆書不管有本領,沒本領;有學問,沒學問,只自己寫成一屈翁山耳。”三公之言,得毋亦貴有天趣之謂耶?從中可看出三家之書,均能自鳴天籟。在書法史上均有其一席之地。再觀梁佩蘭的行書,這種感覺則愈顯。
名號由來
梁佩蘭之所以名列“嶺南三大家”,而且名列首位,說來不為無因,原來是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有番禺詩僧王隼(自號蒲衣,嘗入丹霞為僧,後返初服。及卒,私謚清逸先生),編選梁佩蘭及屈大均、陳恭尹之詩,命名為《嶺南三大家詩錄》。按當時梁、屈、陳3人都是在世,而且彼此均有過從唱和。如果就主題思想傾向、題材價值等社會效果而言,梁詩在現實性、人民性的深度、廣度顯然不及屈、陳。但屈、陳兩人終生以布衣終老,不事新朝,抗清的民族意識較強。而梁佩蘭畢竟是功名中人,而且名馳京華,結識公卿。也許由於這些因素,梁佩蘭由是位列兩者之前,而且收入詩作最多。又據近人鄧之誠在《清詩紀事初編》里的考證,王隼之所以選定這3人,並命名為“嶺南三大家”,其目的“隱以抗‘江左三家’(即當時清初的江蘇詩人錢牧齋、吳梅村、安徽詩人龔鼎攣)”。但不管編選者主觀意圖如何,“嶺南三大家”的稱號一直為人們所公認,流傳至今,仍有其強大的藝術生命力。更為廣東一代的詩風,起了繼往開來的推動促進作用。而在這之前,嶺南詩人的藝術價值就全國的地位而言,大多數是叨陪未座的。
人物墓葬
梁佩蘭墓位於市東北郊白雲山柯子嶺南麓,已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存尚好。墳面用灰沙構築,分有墳頭(山圈)、山手和前台。南向,全長約13.4米。地面鋪灰沙,分3級,墳頭最高,山手、前台依次而下。墳頭用版築的灰沙牆繞成半圓筒狀,直徑2.7、正中處最高為1.2米,當中有碑龕,石碑早被挖去,根據留下的痕跡得知,原碑高98、寬45厘米。龕前有灰沙拜桌,高出地面。兩齣手之間橫寬約5米。墓誌石2塊,分嵌於兩邊平肩的灰沙壁中(掛榜),碑石黑色,風化嚴董,志文多已剝落。前台向兩側擴展,寬約8米。因墓址所在的山坡較陡,在墳頭後面依陡坡再圈築兩重擋土灰沙牆(會嶺),裡面的一重灰沙牆頭有浮雕式祥雲涌月裝飾,牆中嵌一灰黑色碑召,高60、寬38厘米,正中並排刻:“賜進士出身征仕郎翰林院庶吉士顯考藥亭梁公府君敕封孺人顯妣梁門何氏太夫人之墓”。下款由“康熙五十年歲次辛卯十二月十九日癸酉之吉孝男僧宮”以及孫、曾孫共14人立石署刻。墓地周圍已成整片松林,墳面雜草灌木叢生,幾與人齊。東邊山手處有1穴用水泥新築的墳,打破了梁墓前台的東側,新墳正中有花崗石碑“新會梁公賢信之墓”,是1951年入葬的。據吳榮光撰的重修墓誌得知,灰沙墳面是道光六年(1826)重修的,墳中山手兩邊掛榜的2塊志石即為吳榮光撰書。重修時還在墳後加築2重擋土的灰沙護牆(會領),又在墳頭中另立新碑(已被挖去,不存),原墓碑則移置於內重的護士牆(會領)當中。
代表詩作
【舟發閶水至饒陽道中作八首(其四)】
小雨濕自好,秋花鮮向人。
秋花照江水,一片江南春。
白露節未降,白雲懷已新。
扁舟語舟子:花下且垂綸。
【秋夜宿陳元孝獨漉堂讀其先大司馬遺集感賦(其一)】
大節平生事,文章復不刊。
墨痕尤似漬,碧血幾曾乾。
自得乾坤正,誰知世事艱。
草堂燈一點,霜氣迫人寒。
【粵曲二首】
春風試上粵王台,錦繡山河四面開。
今古興亡猶在眼,大江潮去復潮來。
琵琶洲頭洲水清,琵琶洲尾洲水平。
一聲欸乃一聲槳,共唱漁歌對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