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期

大西洋期

大西洋期(Atlantic)是北歐冰後期古氣候分期的第三階段,它延續的時間,一般採用以下兩種方案,或為距今8500~4500年,或為距今7700~6200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西洋期
  • 外文名:Atlantic
  • 名詞解釋:北歐冰後期古氣候分期的第三階段
  • 延續時間:距今8500~4500年或6200~3300年
時期,特點,大西洋期沉積的特徵,

時期

這一時期相當于波羅的海的濱螺海的早期。陸地上木本植物以喜暖的等闊葉樹為主,還生長著大量的常春藤。氣候溫暖濕潤,平均氣溫估計比高2~3℃,這一時期的氣候最為適宜,故稱為氣候最宜期(climate optimum)。

特點

大西洋期是全新世期間溫度最高、海面最高、降雨量最多時期。那時帶有全球性洪水活動被記錄在各民族的早期文明中。在這種環境背景下,黃海沉積環境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形成了惟有大西洋期才具有的“ 層偶” 型沉積結構。它記錄了當時黃海沉積環境的若干基本特徵,為恢復大西洋期環境變遷史提供了科學依據。
當大西洋氣候適合時,降水增多、特別是以洪水時段為主時,來自陸源的物質偏多,沙的含量偏多,黃海的大部分海區,沉積了色調較淺的粗粒物質;在枯水時期只能沉積有旋渦帶來的泥質沉積。 這樣, 就在地層中就出現了“ 層偶” 型沉積結構. 從沉積速度來分析, 這種` 層偶”烈沉積結構, 並不是年際變化層 (也就是說, 它不是年內的洪水期與枯水期的沉積層),而可能是由洪水時段 (系由多年組成) 和枯水時段所組成 (也是多年組成)。 由此可見,人西洋期沉積在外觀上與潮灘沉積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 即都具青` 層偶” 型沉積結構 : 但是前者記錄的是多年氣候變化的平均值, 也就是時段性沉積; 而後者則記錄了潮汐的變動。 人西洋期沉積的形成與海洋環境及全球性的氣候變化密切相關, 這些特殊的薄層理出現的頻率與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周期具有可比性。

大西洋期沉積的特徵

在南黃海的許多淺孔地層中,都具有大西洋期沉積的特徵。值得注意是,在相當於大西洋期的地層中,存在一種“層偶”現象,即出現一層粗、一層細,形成明顯的韻律結構 (類似的沉積結構在潮灘沉積中也常常出現)。 具體來說,在南黃海的若干鑽孔中,形成以粉砂、粘土為主的不同半劍變、不同顏色的沉積薄層,以華目蟲特的沉積韻律層理有別於其它沉積層。 不同粒度,不同顏色的沉積物組成報;薄層理具有1一3mm的厚度變化,組成薄層"層偶” 。通常較粗的薄層顏已較淡,由粉砂組成,含有一定量的細砂,層理較薄不平直。 大西洋期沉積薄層的平均半婦變較人, 比上覆的粉砂質粘土沉積物明顯地偏粗,它的礦物成分主要由角閃了: 綠簾石等組成,白生黃鐵礦的含量上覆的粉砂質粘土沉積則以白生黃鐵礦為主,這些人西洋期沉積薄層廣泛分布於南黃海海底,與上覆的氣旋型渦旋沉積 (粉砂質枯長) 相比,有含水量較低,質地較硬的特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