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氣候
全國一級氣象地理區劃分說明:
全國二級氣象地理區劃分說明:
華南地區:南北向基本以
北回歸線分為南部與北部,東西向以福建與廣東、廣東和廣西交界線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
本區北界,是
南亞熱帶與
中亞熱帶的分界線。這條界線以南的華南地區,最冷月平均氣溫≥10℃,極端最低氣溫≥-4℃,日平均氣溫≥10℃的天數在300天以上。多數地方年降水量為1400—2000毫米,是一個
高溫多雨、
四季常綠的
熱帶-亞熱南帶區域。
植物生長茂盛,種類繁多,有
熱帶雨林、季雨林和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等地帶性植被。現狀植被多為熱帶灌叢、亞熱帶草坡和小片的
次生林,熱帶性森林動物豐富多樣,有許多典型的東洋界動物種類。地表侵蝕切割強烈,
丘陵廣布。在長期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下,
丘陵台地上發育有深厚的紅色風化殼。在迅速的生物積累過程的同時,還進行著強烈的脫矽富鋁化過程,成為我國
磚紅壤、
赤紅壤集中分布區域。區內擁有廣闊的熱帶海洋。
珊瑚島景觀獨具一格。全區自然面貌的熱帶-南亞熱帶特徵突出,這與
華中地區的亞熱帶景色有明顯的區別。充分利用豐富的熱量和水分資源,發展熱帶作物,合理利用和保護熱帶性植物和動物資源,開發熱帶海洋資源等,是華南地區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突出問題。
行政區劃
廣東省 | 廣西壯族自治區 | 海南省 | 香港特別行政區 | 澳門特別行政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順風堂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註:華南五省/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劃大致如表。 |
民族
華南地區各省以
漢族為主,主要由南遷的中原移民所形成。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後,為了鞏固對嶺南的統治,從中原遷來了50萬人。自秦朝統一嶺南2200多年來,本地歷史上至少發生過6次較大的移民潮。漢武帝平定嶺南,留下占領軍駐守,歷經西漢覆亡和王莽篡政等政治變革,先後又有5批移民來到嶺南。晉代嶺南移民被稱之為“流人”,北方士族和黎民百姓紛紛逃到東南沿海。北宋滅亡和南宋末年,兩度形成士族豪門、平民百姓和抗元將士南逃,兩宋時期的移民潮從規模上遠遠超出了兩晉。明朝末年,再次有中原移民遷徙嶺南,逐漸形成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漢族民系。
另外有中國長江以南的省級
少數民族自治區— —
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人口在1700萬左右,不僅是中國
南方地區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亦是全國少數民族之中人口最多的。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占全區總人口35%。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的漢族居民主要使用漢語族的
客家話、
西南官話、
湘南土話和
平話、桂南白話等,漢族占全區總人口2/3;區內除
壯族、
漢族外,尚有
仫佬、
仡佬、毛南、苗、京等本土民族和一些因工作關係定居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外來少數民族連線等。嶺南各族文化主要由南遷的北方中原文化形成。
歷史文化
嶺南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在漢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在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等多方面,嶺南文化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史上居於重要地位,起著重要作用。近代嶺南文化更是近代中國的一種先進文化,對近代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嶺南文化以其獨有的多元、務實、開放、兼容、創新等特點,采
中原之精粹,納
四海之新風,融匯升華,自成宗系,在中華大文化之林獨樹一幟,對嶺南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
學術
漢代時期,
陳欽、
陳元父子是當時嶺南著名的
經學家,
陳元更設館
洛陽,傳授《春秋左氏學》,被譽為“嶺南之儒宗”。廣州漢
議郎學者
楊孚向皇帝極力主張以
孝治天下,得到
漢和帝的採納,下詔命令“臣民均行三年通喪”,同時獎勵有
孝行的臣民,救濟孤寡貧老者,使“
孝治”禮教影響後世千餘年。
楊孚還寫出了我國第一部地區性的物產專著《
異物志》。
宋代,廣東出現了
林巽、
馮元、
王大寶等一批
經學大師。南宋時期,南宋名臣
崔與之與弟子
李昴英在廣州創立了嶺南歷史上第一個學術流派--菊坡學派,是當時嶺南學術的主流學派,他們強調的是
經世致用的學問,要培養的是有正氣、有學識、有能力、有功績的讀書人。菊坡學派在思想上重仁治,重君,重才觀。
李昴英便是菊坡學派培養的嶺南歷史上第一位
探花,其重要門生有
陳大震、
張鎮孫、李春叟、何文季等。
明代,廣東大儒
陳白沙提出了以“自然為宗”、“學貴自得”的哲學主張,打破
程朱理學沉悶和僵化的模式,
開啟明代
心學先河,創立了“
江門學派”,在宋明理學史上是一個承前啟後、轉變風氣的關鍵人物。陳白沙學以“宇宙在我”的主體自我價值,突出個人在天地萬物中的存在意義。他一生致力於授徒講學,弟子遍天下。為表彰其在學術上的重大貢獻,
明朝於萬曆十三年(1585)將陳白沙從祀
孔廟,追諡文恭。陳白沙的主要門生有
湛若水、
林光、
張詡、
賀欽、
鄒智、
陳茂烈、
何維柏、
葉夢熊、
陳吾德等。
文學
嶺南文學從唐代開始興盛,當時以廣東粵北地區為中心,代表人物有
張九齡、
邵謁等。張九齡是嶺南第一位進士,第一位宰相,也是第一位有影響的詩人。張九齡走上詩壇,進而走上政壇,成為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宋代,珠三角地區逐漸取代粵北成為嶺南文學中心,
崔與之、
李昴英、
余靖是當時有全國影響的人物,崔與之更是開嶺南
宋詞之始。
明代,廣東以
南園前五子、
南園後五子詩社為代表的文人社團盛行。元朝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多位青年詩人在廣州南園創立南園詩社,對明代嶺南詩歌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代表人物有
孫蕡、
黃哲、王佐、李德、趙介,人稱“南園前五先生”(
南園前五子)。明
嘉靖年間,
歐大任、
梁有譽、
黎民表、
吳旦、
李時行五人因追慕“前五先生” 而重結南園詩社,被尊稱為“南園後五先生”(
南園後五子)。明末,在
陳子壯的發起下,
黎遂球、曾道唯、高齎明、謝長文、區懷年、蘇興裔、梁佑逵等12人,再結南園詩社,復興南粵詩壇,稱“南園後勁”。
飲食
粵菜是中國的四大菜系之一,粵菜即
廣東菜,是中國傳統
四大菜系、八大菜系之一,發源於嶺南。粵菜由
廣州菜(也稱
廣府菜)、
潮州菜(也稱
潮汕菜)、
東江菜(也稱
客家菜)三種地方風味組成,三種風味各具特色。
廣州菜範圍包括珠江三角洲和韶關、湛江等地,用料豐富,選料精細,技藝精良,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擅長小炒,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溫恰到好處。還兼容許多西菜做法,講究菜的氣勢、檔次。
潮州菜發源於潮汕地區,匯閩、粵兩家之長,自成一派。以烹製海鮮見長,湯類、素菜、甜菜最具特色。刀工精細,口味清純。
東江菜起源於廣東東江一帶,菜品多用肉類,極少水產,主料突出,講究香濃,下油重,味偏鹹,以砂鍋菜見長,有獨特的鄉土風味。
漢語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