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少為縣廳吏。有客倉猝至,令怒其不搘床迎待,逐去之。謁遂截髻掛縣門上,發憤讀書。隱居離縣十餘里之某湖,環室皆水。平居如里中未冠兒,鬅髺野服。遂工於詩。累應舉,年三十,猶未得第。
鹹通七年,(公元866年)至京師,為國子生。時
溫庭筠為主試,頗憫寒苦,乃榜謁詩30首,廣為譽揚。釋褐後赴官,不知所終。謁著有詩集一卷,《
唐才子傳》傳於世。
晚唐時期,邵謁在翁源縣衙任小吏。一日,有客至,縣令指使其鋪床接待,邵謁不應,縣令怒而斥之,邵謁不服,奮然拔刀截其發懸於縣門,並發誓曰:“學苛不成有於發”,之後匆匆離去。邵後來到羅江水(即今翁江)河心小島上隱居攻讀,苦讀三年,
學業大進,於唐鹹通七年(公元866年)赴長安入
國子監,得詩人
溫庭筠賞識併力舉,詩名大振,後登
進士第。邵謁有詩32首選入《
全唐詩》。
溫庭筠稱其詩“識略精微,堪裨教化,聲詞激切,曲備風謠,標題命篇,時所難著”。明代
進士黃佐贊邵謁曰:“五嶺以南,當開元盛時,以詩文鳴者,獨謁與曲江公(
張九齡)巍然並存。”後來為何邵謁默默無聞?想必是其詩多抨擊時事,敢為被壓迫者鳴不平,故不得當政者的賞識。如邵謁詩《歲豐》曰:“皇天降豐年,本憂貧士食,貧士無糧疇,安能得稼穡。工傭輸富家,日落長太息。為供豪者糧,設盡匹夫力。天地莫
施恩,施恩強者得。”另有《
自嘆》、《寒女行》等篇,都反映了他的疾世的思想。
代表作品
【寒女行】邵謁
寒女命自薄,生來多賤微。家貧人不聘,一身無所歸。
養蠶多苦心,繭熟他人絲。織素徒苦力,素成他人衣。
青樓富家女,才生便有主。終日著羅綺,何曾識機杼。
清夜聞歌聲,聽之淚如雨。他人如何歡,我意又何苦。
所以問皇天,皇天竟無語。
【覽鏡】邵謁
一照一回悲,再照顏色衰。日月自流水,不知身老時。
昨日照紅顏,今朝照白絲。白絲與紅顏,相去咫尺間。
【輕薄行】邵謁
薄薄身上衣,輕輕浮雲質。長安一花開,九陌馬蹄疾。
誰言公子車,不是天上力。
【苦別離】邵謁
十五為君婚,二十入君門。自從入戶後,見君長出門。
朝看相送人,暮看相送人。若遣折楊柳,此地樹無根。
願為陌上土,得作馬蹄塵。願為曲木枝,得作雙車輪。
安得太行山,移來君馬前。
【覽張騫傳】邵謁
採藥不得根,尋河不得源。此時虛白首,徒感武皇恩。
桑田未聞改,日月曾幾昏。仙骨若求得,壟頭無新墳。
不見杜陵草,至今空自繁。
【白頭吟】邵謁
漢家天宇闊,日月不暫閒。常將古今骨,裨作北邙山。
山高勢已極,猶自凋朱顏。
【瞽者嘆】邵謁
我心豈不平,我目自不明。徒雲備雙足,天下何由行。
人物小傳
書堂石簡介
在
粵北翁源縣,有一個讓翁源百姓引以為傲的唐代文化遺址——書堂石。書堂石築於三華鎮翁江河中心的一個小島之上,形狀極似一艘在激流中逆水而上的航船。島上岩層重疊,山石嵯峨,書堂石室倚岩而築,岩牆交錯,渾然一體。現雖已殘牆斷壁,但其結構奇特,古樸天然,傲然屹立,尉為奇觀,時常吸引過往遊人駐足觀望、拍照留影。書堂石之所以讓翁源人引以為傲,不僅僅在於其歷史的悠久、風景的秀麗,還在於它是翁源名人——晚唐詩人邵謁讀書的地方。
邵謁是晚唐時期現實主義詩派的客家詩人,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有詩十集,今不存。唯《
全唐詩》存其一卷,共三十三篇。因其久居長安,詩名熠熠,世稱“嶺南五才子之一”。
個人出身
邵謁出生貧賤,但自幼就有鴻鵠之志。他說:“丈夫之志不大,何以佐乾坤。報仇不用劍,輔目不用兵。”希望以自己的才學,為朝廷效力,實現“願君似堯舜,能使天下平”的政治抱負。
據清代《韶州府志》及清嘉慶版《翁源縣誌》記載:邵謁年青時,屈為縣吏。一天。縣令有私客到訪,再三令邵鋪床待客,邵認為縣令有意作賤自己,決不應從,並說:“我是給你們鋪床的嗎?大丈夫怎能當你們的勞役呢?”縣令聽後怒髮衝冠罵道:“下賤侍從如此大膽,綁出縣衙去!”於是,左右差使便將邵謁拖出縣衙。邵謁怒不可遏,一邊撥刀割斷頭髮掛在門上,一邊發誓道:“學苟不成有如此發!”然後振臂離去。
勤學苦讀
邵謁離開縣衙後,逆流而上,來到距縣城十里路的羅江水(即今翁江河)中心——豬麻沖急灘石上築造書堂。從此,邵不分晝夜,發憤攻讀,髮髻蓬亂也懶得梳理。鄉親笑他痴呆,他也不以為然,只是束髮苦讀不已。
功夫不負有心人。數年後,他博通經史百家,長於樂府,尤其精通古音律。鹹通八年(公元866年),他被舉薦到京城最高學府——國子監讀書,成了一名國子生。邵在京城期間,或勤學苦練,攻習學業;或聚友集士,吟詩作賦;或談古論今,譏諷時弊,度過了一生中最暢快的時光。
為官剛正
邵謁在
國子監讀書很久,和他相好的都是名士,但由於他剛正不阿,寫詩作文多針砭時政,不得當政者重用。如其一首《論政》有“內政由腹肱,外政由諸侯;股肱政若行,諸侯政自修;一物不得所,蟻穴滿山丘”等詩句;另一首《
歲豐》則曰:“皇天降豐年,本憂貧士食,貧士無糧疇,安能得稼穡。工傭輸富家,日落長太息。為供豪者糧,設盡匹夫力。天地莫
施恩,施恩強者得。”正如明朝嘉靖間翰林學士
黃佐所說,邵謁“作詩多刺時事”,“其言凌突而觸剛”,敢於抨擊統治者和剝削階級,因此,苦讀詩書,詩作“聲華奕奕”,“競不第甲科”。
也不知過了多少個春秋,國子監助教
溫庭筠(晚唐著名詩人)十分賞識邵謁才學,對其屢不得志的遭遇頗為同情,便匯集邵詩作《
歲豐》、《春日有感》、《寒女行》等數十篇,為之揄揚,以振公道,才使邵謁登上
進士第。
人物影響
溫庭筠稱其詩“識略精微,堪裨教化,聲詞激切,曲備風謠,標題命篇,時所難著”。
黃佐則贊邵謁曰:“五嶺以南,當開元盛時,以詩文鳴者,獨謁與曲江公(
張九齡)巍然並存。”
邵謁自
鹹通八年離開家鄉後,一直未再歸故里,然而家鄉人一直懷念他。相傳有一年鄉里人降巫,巫公自稱邵先輩回來了,念詩一首:“青山山下少年郎,失意當年別故鄉。惆悵不堪回首處,隔溪遙見舊書堂。”
從那以後,翁源百姓便把他當作神化了的先輩,在書堂石旁建造廟宇供奉。明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
翁源縣知縣朱景運特意將邵謁塑像移置堂前正座,並提一聯曰:“青山半壁疑黑髻;明月中流尚讀書。”
邵謁的數十篇詩今猶在,雖然,在整個唐朝收進《
全唐詩》的有近五萬首詩,詩人多達二千多人,邵謁及其詩作只能算是滿天星斗中一顆閃亮的星星。但是,從現僅存的詩作中可以看到,早在唐代,粵北偏僻客家山村里出了一位勇於正視現實,敢於抨擊統治者,同情勞動人民疾苦的現實主義詩人,是難能可貴的。
如今,書堂石的古牆屋跡仍然存在。石山附近,青山對峙,草木叢生。翁江河流經書堂石山腳,一瀉而下,數里之內猶可聞嘩嘩水聲,宛如陣陣讀書聲,又似“日暮啼鷓鴣,芳草萋萋綠。緬想古賢跡,為鼓琴一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