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概述,歷史,路線資料,使用車輛,M-train,M-train在港島線的車佇列表,Q-train(未投入使用),預計港島線O-train的車佇列表,西港島線,未來發展,北港島線,小西灣延線,特點,所經車站,附註,
概述
1985年5月31日分段通車,到1986年5月23日全線正式通車。截至2015年,這條線共有17個車站,當中有4個為轉車站,杏花邨站及柴灣站2個車站分別為地面及架空車站;其餘則為地底車站。港島線在路線圖中以藍色代表。
歷史
1980年12月23日,當時的香港政府正式批准耗用95億港元,動工興建捷運港島線,並否決把電車伸延到柴灣的計畫。1983年底完成基本隧道結構,工程正式進入高潮。直至1985年5月31日,金鐘站至柴灣站一段正式投入服務,而金鐘站就成為港島線和荃灣線的轉車站。及後,列車組成增加至8卡。最後於1986年5月23日,港島線的列車服務正式伸延至中環及上環,以上環站為終點站,增添中環站為港島線和荃灣線的轉車站。
值得一提的是在港島線通車初期,由於車隊不足,捷運曾一度設金鐘站(金鐘側線)至太古站(太古側線)的短程特別班次,由1986年10月1日起,所有港島線列車皆行走上環至柴灣段。隨著觀塘線的服務於1989年10月1日伸延至香港島,鰂魚涌站成為了港島線和觀塘線的轉車站。為了進一步紓緩鰂魚涌站轉乘的擠迫情況,政府提出了“紓緩鰂魚涌站乘客擠塞工程”,決定擴建北角站,使之成為當時第二個接駁觀塘線的港島線車站。工程於1998年7月正式動工。新建的北角轉車月台於2001年9月27日正式啟用,證實跨月台的轉乘設計非常有效,能夠把在鰂魚涌站轉乘時需要的4分鐘,大大縮短至在北角站的少於1分鐘。
1998年東涌線和機場快線正式通車,在香港島的總站為香港站。捷運將香港站和中環站以多組行人自動運輸系統貫通,使上述兩線能夠和港島線互通。
隨著將軍澳線通車,北角站和鰂魚涌站於2002年8月4日成為將軍澳線的轉車站。在2009年6月9日起港島線逢周一至五上午繁忙時段增設北角站至上環站的短程特別班次疏導北角站大量乘客。短程特別班次於太古側線或柴灣車廠開出,中途不停筲箕灣、西灣河、太古站及鰂魚涌站,到北角站才起載往上環站。短程特別班次在周一至五上午繁忙時段不定期開出,視乎北角站乘客量和車隊供應數目而決定開出短程特別班次數目。
路線資料
站數:17個
長度:約16公里
軌距:1,432毫米
雙線區間:全線
電化區間:全線(直流1,500V)
閉塞方式:車內訊號閉塞式 (A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