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灣線(Tsuen Wan Line)是港鐵營運的鐵路線,起始於香港中西區中環的中環站,途經尖沙咀,旺角,止與香港荃灣區的荃灣站。屬於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西端的總站設於荃灣站而得此名。 截至2008年,荃灣線共有16個車站,當中有8個為轉車站。荃灣站為地面車站;葵興站、葵芳站及荔景站3個車站為架空車站;其餘則為地底車站。
荃灣線有8個轉車站,可轉乘6條路線,包括東涌線、西鐵線、觀塘線、港島線、南港島線及機場快線,是港鐵各條重鐵路線之中,可轉乘路線數目最多的。(九龍南線通車前亦同樣可換乘6條,包括東鐵線,但不包括南港島線;將來2021年,東鐵線過海段通車後會增至7條可轉乘路線。)
本線在通車至1989年8月8日東隧通車前,是唯一一條過海鐵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荃灣線
- 外文名:Tsuen Wan Line
- 通車日期:1982年5月10日
- 營運公司:港鐵
- 車站數目:16個
- 路線代碼:TWL
- 路線長度:16km
- 平均行車時間:32分鐘
- 軌距:1432毫米
- 最高速限制:80km/h
歷史,地下鐵早期,整體運輸研究,東涌線轉車站,西鐵線轉車站,意外事件,路線資料,用車,M-trian(港鐵現代化列車),Q-train(未投入使用),預計荃灣線Q-train的車佇列表,車站列表,附註,
歷史
地下鐵早期
荃灣線是1970年研究興建捷運時最早計畫的4條路線之一,落成後的設計與初期規劃大為不同,主要是車站名稱和位於新界的車站建設。計畫中的終點站荃灣西站是建於荃灣站西面的山谷,以便未來延伸至屯門,但在《屯門新市鎮計畫》當時指出造價太高,加上乘客量及荃灣西站收地問題,故擱置有關計畫。值得一提的是,西鐵線的荃灣西站所在地並非原先捷運荃灣線計畫的荃灣西站選址,而是荃灣新填海地區。除此之外,荃灣站至荔景站一段最初的設計是建於地底,並非如現建於高架橋之上,更改設計的起因是要遷就荔景站,避免車站離地面太深,影響效率。
整體運輸研究
1976年,政府再邀請顧問公司再作香港交通發展作出研究,發表首份《香港整體運輸研究》,當中建議興建捷運荃灣線。
1977年,荃灣線工程獲批,隨即動工。雖然位於九龍彌敦道地底的一段已經於1979年建成並開始運作,荃灣站至太子站(轉線月台)一段要到1982年5月10日才正式投入服務。而所有位於深水埗區的車站(深水埗站、長沙灣站、荔枝角站及美孚站)要於荃灣線通車後1個星期才開啟使用。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太子站在荃灣線通車時已經啟用,但是只開放轉線月台(在荃灣線通車頭七日,太子站只用作轉線用途,乘客是不能夠進出車站),而該車站大堂設施到5月17日才全面啟用。
荃灣線有最少8個車站的名稱,跟最初計畫的名稱不同。中環站、油麻地站和旺角站的英文名字最初是以車站所在的街道命名,分別是遮打道(Chater)、窩打老道(Waterloo)和亞皆老街(Argyle),後來才改以所在地區命名。此外,旺角站本來是計畫建於更北的位置,取代現有的太子站;而深水埗站則原本建於比現時較南的位置。
另外,美孚站原稱荔枝角站;而荔枝角站原稱長沙灣站;長沙灣站原稱蘇屋站。位於葵青區的葵芳站本來原稱垃圾灣站的,取自葵芳填海前的醉酒灣(又稱“垃圾灣”)。而葵興站本來是被命名為“葵涌站”的。葵芳站、葵興站、荔枝角站及長沙灣站4個車站,均於通車前更改為現時的名稱。美孚站則由荔枝角站改名為荔灣站。其餘車站的中文名稱也於開幕前全部更改。“荔灣站”後於1985年改名為現時的美孚站。
東涌線轉車站
為配合東涌線通車,荃灣線需要興建轉車站,否則乘客要乘坐全程到達位於香港島的金鐘站才能轉乘其他路線,會加劇彌敦道擠迫情況。捷運公司選擇了荔景站作為東涌線及荃灣線的跨月台轉車站,於是荃灣線北行路軌經過重新鋪排,以便騰出空間建造一個可供轉乘東涌線的月台。基於工程需要及方便乘客轉車,荃灣線位於該站的1號月台搬遷至新月台,上層的新月台於1997年7月2日正式啟用。荔景站的原有1號月台(現4號月台與2號月台之間的空間)被擴建,原有1號月台的位置(即現東涌線下行月台與荃灣線下行月台之間的無柱空間)被改為通道,以連線新興建的4號月台,原位於1號月台的上行路軌則被停用(現已棄置,部份路段之路軌已被拆除,並且不再與正線連線,只有高架橋)。另外在荔景站以南設有唯一一條接駁東涌線、機場快線及迪士尼線與其他市區線的轉線軌,供工程車或非常特殊的車務調動使用,例如市區線在2001年抵港的韓製列車和2011年至2012年間抵港的中國北車制列車,把上述列車由小濠灣車廠調往九龍灣車廠,另外在2008年起,迪士尼線的列車每3年須用手動駕駛由小濠灣車廠駛往九龍灣車廠大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