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荃灣 古稱
淺灣 ,據說是因該處海灣水淺而得名。在清初的時候,荃灣稱為荃灣約;後來又稱全灣約(簡稱全灣),至於何時被稱作荃灣則不可考了。
據戰前考古學的發現,荃灣區早在年前便有人居住,考古學家所發現的遺物與
李鄭屋古墓 十分相似,相信是屬於同一個時期(東漢中,期即公元第一世紀至第二世紀中葉)。傳說荃灣區在宋時有一「淺灣村」,宋末元兵南下,二帝南逃,帝正便曾一度逃到「淺灣」,且與元兵相遇激戰。
較確切的歷史記載要追溯到清初。1649年,有張姓的居民在荃灣居住,稍後有曾,黃,許,鄧等姓前來居住,至清沿青山路建立了大約二十六個村落,其中最早建立的便是
老圍村 。
1898年,荃灣區約有人口三千人,但所屬村落已有家廟及祠堂。三十年代以前當地居民多以種植禾稻,
鳳梨 ,蕃薯等。二次大戰以前荃灣區的發展仍是尚當緩慢。但1950年前後,大量的內地人士湧入香港,引入了資金,技術及廉價勞工.各種製造業在
德士古道 ,
楊屋道 和
柴灣角 一帶開設起來.及後,六十年代已發展成具規模的新市鎮。
荃灣發展得如火如荼,移山填海之工程進行不輟,而當局徵收民地,時有問題發生,村民搬遷也有困難存在,因此作為官民橋樑之荃灣
鄉事委員會 日趨繁,忙會所亦不敷套用,後才在荃灣
沙咀道 二百七十七號建立一完備的會所,乃荃灣鄉事委員會之永久基礎。
荃灣人口在七十年前只有三千餘人,六十年代己增至三十多萬,至八十年代人口己增加至七十多萬.荃灣之建築己近飽和,如欲再擴展,得賴填海而成之。
戰前荃灣鳳梨馳名遐邇,海濱地帶,也有鄉人建設捕魚,以助生計。荃灣早期也有工廠,不過為數較少,只有一間醴泉制酒廠及一間青山陶業工廠較著名而已。當日軍侵華後,荃灣有較大規模的
南海 紗廠出現,搪瓷廠則位於
荃錦公路 入口側一帶地區,至今該等用品已因少人購用而遭淘汰。時至今日,荃灣地價急刻上升,己達寸金土的地步,一般行業停業他遷,但亦促使荃灣成為繁榮之新市鎮。
19世紀末,荃灣分為四個「約」:海壩、
葵涌 、青衣及
石圍角 ,四約首領組成「荃灣安全局」,維持荃灣地區的治安。
1898年,英國租借「
新界 」,並把新界分成「八約」管治,當時荃灣屬於「九龍約」。
1906年,政府開始成立「
理民府 」制度來管治新界,把新界分成南北兩約,荃灣以北之地歸「北約」,荃灣則屬「南約」,所在地設在
香港島 。
1941年12月,日本領占香港,
荃灣 被歸入九龍,自成一區稱為「荃灣區」。
1948年,立法局通過「新界行政法例」,荃灣再次歸入「南約」管轄。1966年,荃灣從「南約」分治出來,獨立成約,稱為「荃灣約」。
荃灣區 1977年,政府宣布在
新界 成立不同地區的諮詢委員會,在荃灣設立「荃灣地區諮詢委員會」,鞏固了日後成立「荃灣區議會」的基礎。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地形 隨著新市鎮發展而令荃灣區人口不斷增加,政府為了減輕區會資源分配的負擔,重新劃分地方行政區,在1985年4月1日成立「葵涌及青衣區議會」(1988年4月1日改稱「
葵青區 議會」),集中服務葵涌及青衣居民。荃灣區重新劃界,東面以
和宜合 道、城門道、
青山公路 及
德士古道 為界,南面以
汀九 海岸線和馬灣海峽為界,西面仍以青龍頭嘉龍村為界,北面仍以
大帽山郊野公園 近荃錦坳和
城門郊野公園 近鉛鑛凹為界,馬灣及大嶼山東北部仍歸屬荃灣區。全區總面積約60.01平方公里(現時數字)。
荃灣區 地貌 位於
新界 荃灣 的
大帽山 又名
大霧山 ,為香港第一高峰海拔959米,因形狀象大帽而得名,環在四周的是占地1440公頃的
大帽山郊野公園 ,是登山遠足的理想地點,山頂在嚴寒時會有結霜現象。在山頂上可以俯瞰新界和港島。景色非常迷人,晚上更是看世界聞名的
香港夜景 的絕佳地方。
水文 又稱銀禧水塘。位於新界沙田西北。1923年開始興建,由荃灣至蘋果坳闊16英尺長1.92英里的水道於1925年完成。至由城門河引水入塘的堤壩,長達6,000英尺的臨時水坑,長達2,900英尺的北堤,長達2,000英尺的南堤,長達2,160英尺通過走私橋的北山洞,以及長4,689英尺通過金山的南山洞,於1926年間先後完成。至1936年才完成全部工程,歷時13年。儲水量30億加侖。
位於新界屯門與荃灣之間。該水塘於二次世界大戰前即計畫建設,由於戰爭影響,拖至1951年才開始動工。水塘建築工程宏偉,耗資共達1.25億元。水塘隧道共分三段:第一段由大欖涌通至深井,長達10,720英尺;第二段在深井山邊,長達1,600英尺;第三段由深井山邊至汀九,長達13,900英尺。水塘主壩長1,000餘英尺,高200英尺,厚153英尺,還有副壩3道,堤壩全長9,000餘英尺。至1957年3月全部完工,儲水量達45億加侖。
氣候 香港屬
亞熱帶氣候 。冬天清涼且乾燥;春夏季則和暖多雨;秋季不是涼爽,陽光亦很充足。香港偶爾會被颱風侵襲。
基礎設施 交通 荃灣路(舊稱荃灣支路)是
香港5號幹線 的一部份,位於
新界 荃灣,連線位於
葵涌道 及
屯門公路 。全線為三線雙程分隔道路,為一條高架道路,限速每小時70公里。
荃灣路 沿海繞過荃灣市中心,連線屯門公路的出口。荃灣路沿途有3個分層道路交匯處,分別為葵青交匯處(往
青衣大橋 及葵芳興芳路)、荃青交匯處(往青衣北橋及
德士古道 )和
海興 交匯處(往
荃灣新市鎮 中心)。
荃灣區
捷運荃灣線(Tsuen Wan Line),
香港捷運 營運的6條路線之一,由
香港島 途經九龍西部,連線到
新界 南區 的荃灣。1982年5月10日通車,因總站設於荃灣而得名。截至2004年,荃灣線共有16個車站,當中有8個為轉車站,
荃灣站 、
葵興站 、
葵芳站 、
荔景站 4個車站為架空或
地面車站 。
荃灣線 在路線圖中以紅色代表。
荃灣線是1967年最初計畫香港地下鐵路的4條路線之一,其初期規劃與後期落成興建時的設計大為不同。特別在於車站名稱,及位於新界地區的車站建設。當初計畫的時候,本來打算在現今荃灣站的西面,興建一個“
荃灣西站 ”作為終點站,以便接駁未來的
九廣西鐵 。但車站並不是建於填海土地上,而是打算建於山谷之上。除此之外,
荃灣站 至
荔景站 一段最初的設計是建於地底,並非如現在建於高架橋之上。
荃灣線的興建於1975年獲批准後隨即動工。縱然位於九龍
彌敦道 的一段已經於1979年建成並開始運作,荃灣站至
深水埗站 一段要到1982年5月10日才正式投入服務。不過,所有位於
深水埗區 的車站(深水埗站、
長沙灣站 、
荔枝角站 及
美孚站 )須於
荃灣線 通車後1個星期才開啟使用。
另外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最少有8個車站的名稱,跟最初計畫的名稱均有出入。
中環站 、
油麻地站 和旺角站本來的英文名稱,最初是以車站所在的街道而命名的。分別是
遮打道 、
窩打老道 和
亞皆老街 。但後來三個車站的名稱,均用所在地區命名。此外,旺角站本來是計畫建於比現時更北的位置,取代現有的
太子站 。而
深水埗站 則會建於比現時較南方的位置。
美孚站本來是叫“荔枝角站”;而荔枝角站則叫做“長沙灣站”;長沙灣站應該是叫“
蘇屋 ”的。而位於荃灣區的
葵芳站 本來是叫“垃圾灣站”的。因為車站本來是定位於較現時南的位置,靠近一個已廢用的堆填區。而另一個車站,
葵興站 ,本來是被命名為“
葵涌 站”的。
最終,葵芳站、葵興站、
荔枝角站 及
長沙灣 站四個車站,均於通車前更改為現時的名稱。而
美孚站 則由“荔枝角站”改名為“荔灣站”。其餘車站的中文名稱也於開幕前全部更改。“荔灣站”最終於1985年命名為現時的“美孚站”。
東涌線 轉車站,當東涌線正式落實興建時,捷運明白需要在
荃灣線 興建轉車站。否則,乘客就要坐畢全程,到達位於
香港島 的香港站才可以轉換到其他路線。捷運選擇了
荔景站 作為轉車站,於是荃灣線北行路軌經過重新鋪排,以便騰出空間建造一個可供轉乘東涌線的月台。有趣的是,新月台於1997年正式啟用,竟較東涌線在後一年才投入服務。
城市環境 荃灣是香港首個新市鎮,
九龍半島 的捷運在
太子站 分為東、西兩線,西路線的終點就是荃灣。該街道在捷運站的北端與南端差異很大,北面車站附近是大山,樓房很少,山中有佛教寺院,建有白鐵皮的小屋。東北面是香港式的
高層住宅樓 ,南面是商店街。該鎮不太大,有遊船及香港第一吞吐量的
貨櫃碼頭 ,一直延伸到東部的
葵涌 。另外,隔著海灣,西部有重工業的島嶼
青衣島 。近來急速的發展使荃灣成為
新界 西部的交通樞紐,更是進出機場的門框,每當旅客從機場進入市區,宏偉的
青馬大橋 和
汀九 大橋必會令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了近年不斷落成的私人屋苑和商業大廈外,區內也保留了不少具有地區特色的建築物,如位於荃灣捷運站旁的
三棟屋博物館 和
馬灣島 上的“九龍關”,可讓遊人一睹昔日農村時期的遺蹟。此外,荃灣區更是著名廟宇林立之地,
圓玄學院 ,
西方寺 及竹林襌院均是善心信眾參拜之地,遊人善信每天絡繹不絕。
遊人還可以在深井品嘗美食外,然後漫步於鄰近沙灘,細聽浪濤聲,欣賞荃灣恬靜的一面。喜愛冒險的人士可選擇前往
大帽山 郊野公園遠足,于山頂上俯瞰荃灣和九龍的迷人景色。另外,從
荃灣站 有前往屯門、元朗、錦田、
新界 等西部方向的公汽,這裡是前往這些街道的重要的交通樞紐。站前有叫做
南豐 中心的購物中心及眾多餐館,適合途中休息、用餐。
經濟概況 荃灣工商業活動主要集中在兩個工業區:「
柴灣角 工業區」和「德士古工業區」。
柴灣角工業區的範圍,東面至大涌道,西面至
荃灣西約 的
麗城花園 ,北面至
青山公路 近
愉景新城 ,南面至海盛路海旁,包括青山公路 (荃灣段) 中段及
沙咀道 前段的工廠大廈。二十世紀初,在美環街附近的水坑(即
曹公潭 ),已經有磨香粉和染布行業駐足。1950年代前後紡織業興盛,南豐紗廠在
汀九 近現時麗城花園開設。隨著香港製造業日漸息微,現時這區的工廠大廈早已紛紛改為商業大廈,有不少不同種類的公司遷入,其中的表表者乃全香港最大的收費電視總台──有線電視。
德士古工業區的範圍,東面及南面至
德士古道 ,北面至沙咀道及荃榮街,西面至聯仁街及馬頭壩街,包括沙咀道後段、
楊屋道 、德士古道的工廠大廈。最早在該區發展的是德士古石油公司,在這區建立了油庫,1950年代周邊地區陸續有工業發展,例如太古汽水廠在這裡設有廠房。在1970年代油庫遷出後,原地發展成住宅
海濱花園 。隨著物流業的發展,這區在近年更加有大量
物流公司 遷入,形成一個物流區。
風景名勝 荃灣現在大約有100萬名的居民,但直到1977年為止,它仍是個僅僅擁有數千人口的寂靜村莊。回溯到17世紀,這地區因常受到沿海盜匪的攻擊,居民為了抵禦外侮,遂築了一座由城牆包圍約村鎮聚落。而且每一村都只住著單一的氏族,當初三棟屋所住的是陳姓客家氏族。這些客家族群源於中國北方,在12、13世紀時移居至中國南方,但由於土地糾紛迫使他們往更南的地方遷徙,最後到達香港、台灣和新加坡。這個村落人約建於公元1786年。
三棟屋博物館占地2000平方公里,地處已有200年歷史的圍村內。
三棟屋博物館 其實是座由圍牆固防起來的客族村落,它是由個相連的大廳所組成,而這三個大廳則是此村落的生活核心。之所以稱為三棟屋,是因為這座三房屋分別出三支大主梁所支撐。供奉祖先的大廳坐落在房子的最前端,裝潢得十分華麗,廳中的裝飾布置已經過修復,且色澤鮮艷恰如原貌。另兩座廳堂則較為自然質樸,適合作為淳樸居民日常生活作息的中心。
三棟屋博物館 目前館內陳列了當時的農具與家具,還有廚具和一些日常家庭用品,以供遊客參觀。屋外尚有一魚池、打穀場和出來守衛整個村落的門房。它真實地反映出中國南方的舊農村生活。
名優特產 珍珠 按產地可分為西珠、
東珠 和
南珠 ,且有“西珠不如東珠,東珠不如南珠”的說法。中國北部灣一帶所產的珍珠就屬於“南珠”,香港附近海水中亦有
出產 。
“南珠”粒大、珠圓、珠層厚、粉色嫩、晶瑩璀燦。史書上有記載,自漢代以來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均要合浦太守上貢
合浦珍珠 作為宮廷最高珍禮。
珍珠除了是一種貴重的裝飾品外,也是一種珍貴的
藥材 。
蝴蝶 蝴蝶是香港名產之一,香港出產的蝴蝶已有142種之多。
香港蝴蝶 最多的地方是
蝴蝶谷 、大學堂一帶。蝴蝶谷原在九龍
荔枝角 的背後,這是港九學生時常集體旅行野餐的地點,也是觀察、蒐集
蝴蝶標本 最理想的地方。這個山谷的林木很茂盛,大多是小松樹,和一種土名叫“
鴨腳樹 ”的矮樹,是蝴蝶蛹最喜歡棲息的植物。因此一旦孵化出來,就構成整千整萬蝴蝶繞樹紛飛的情景。這種蝴蝶以黃翅的粉蝶居多。所以看來一片金黃,使
蝴蝶谷 享有盛名。
蝴蝶 莞香 香港真正土生土長的特產並不多,稱得上特產的是這裡出產的一種香料,用本地香樹製成,這香木點燃後冒出的煙特別香,遠近聞名。有錢人家甚至普通百姓都願意買這種香,在逢年過節用以供奉祖先。當地人稱之為“
莞香 ”。
莞香樹 是
常綠喬木 ,樹皮暗褐色。葉薄,草質,光亮,卵形,通常不超過10厘米。花小,芳香,黃綠色,幾朵或多朵結成腋生傘形狀花序。蒴果似
連翹 ,長約2厘米。花期為每年3月至4月,種子成熟期在6月。成熟種子圓形,黑色。從育種、培植,到小苗長大成樹,須6至7年時間。莞香長成大樹一般為8米至15米高,枝繁葉茂,鬱鬱蔥蔥。莞香樹生長於
亞熱帶地區 ,土層深厚,土質肥沃濕潤。
莞香 樹苗一次移植成活率低,須二次或三次假植,形成宿根,豐富其根系後再到目的地種植。成樹之莞香,乃鑿香頭如
馬牙 狀,取其木塊,即為成品。
莞香樹 是一種著名的經濟植物,其含有香脂的木部就是著名的中藥
沉香 ,富集香脂的沉香呈黑褐色,堅實而重,入水即沉,這就是莞香樹又稱
沉香樹 的緣故。莞香的樹皮色白質細,纖維柔韌,自古以來便是製造高級紙張的原料,用莞香樹作原料製成的紙統稱
蜜香紙 、香皮紙。
據說連“香港”的地名都與此有關:早先,運往各地的莞香被堆放在碼頭,散發出沖天的香氣,來往船隻上的人都能聞到,因而將這個港口命名為“香港”。
地方相關 大型商場
荃灣區內的大型商場首先在1980年代,捷運
荃灣線 開通後,在荃灣捷運站附近建成。如南豐中心﹑荃豐中心和直屬捷運公司物業
綠楊新邨 的
綠楊坊 。然後,
荃灣 市中心逐漸在
青山公路 形成,荃錦中心﹑荃灣
城市廣場 等商場皆在期後建成。
但荃灣區內最大型的商場則在1991年才在舊
荃灣碼頭 附近出現——
荃灣廣場 ,樓高六層和兩層地庫,亦是區內首見有大型中庭廣場和繼
太古城 後全港第二個真雪溜冰場(溜冰場已搬至
海濱廣場 )。而在1997年落成的
愉景新城 更以地方寬敞﹑高樓底﹑超大型廣場而成為荃灣區的其中一個地標。
其他大型商場:
英皇娛樂廣場——區內首個銀座式商場,位於沙嘴道,前身是大光明戲院。
中染新城——在愉景新城側,原址為中國染廠工業大廈,現改建為工商和大型商場。
如心廣場 (建造中)——在1994年3月由當時
華懋集團 主席
龔如心 在舊
荃灣碼頭 側1建造一幢樓高468米的高樓,其後她在發現馬來西亞雙子塔高度超出這個數字後,她又將高度上調至520米,共108層。但由於荃灣區在新機場的飛機航道上,港府當局限制如心廣場的高度,最後如心廣場「一分為二」,改為一幢42層高的酒店和一幢80層高的商業大廈。工程亦拖延至預計2005年竣工。
表演場地
康樂設施
城門谷游泳池
蕙荃體育館
圖書館
荃灣公共圖書館(前荃灣中央圖書館)
公眾泳灘
(注意: 荃灣區之泳灘水質惡劣,不適宜游泳)
大專院校
基礎教育
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中學
博愛醫院歷屆總理聯誼會梁省德中學
醫療服務
仁濟醫院
荃灣港安醫院
旅遊
旅遊景點
酒店
公共運輸
捷運
巴士
九巴 :30、30X、31、32、32B、32M、33A、34、34M、36、36A、36B、36M、38A、39A、39M、40、41M、42C、42M、43、43B、43X、48X、49X、51、53、57M、58M、59A、59M、60M、61M、66、66M、67M、68A、68M、69M、73X、234A、234B、234X、235、238M、238X、243M、251M、263M、265M、269M、278X
小巴
綠色專線小巴
80、81、81M、82、82M、83A、85、86、86M、87、87K、87M、89、89A、89B、91、93、94、94A、95、95A、95K、95M、96、96A、96B、96C、96M、97、98、99、141、301、302、308A、308M、310M、312、313、401、404M、481、481A
紅色公共小巴
渡海小輪
深井至馬灣舊墟 (街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