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地形地貌,自然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政治,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社會,教育,醫療,交通,地方特產,歷史人物,古代人物,現代人物,海興歷史上的進士、舉人,風景名勝,榮譽,
建制沿革
炎黃前期為東夷蚩尤地,商代屬蒲姑國無棣邑。
西周屬齊國地,春秋戰國在齊、燕之間變動。
秦代先後屬齊郡、濟北郡的柳縣(治:今黃驊羊二莊村)。一說部分區域屬厭次縣(時治:今陵縣神頭鎮),有待考證。
漢時分屬柳縣(期間曾改置
柳侯國)、高城縣(鹽山前身,治:今鹽山古城趙村)、章武縣(治:今黃驊故縣村)。
魏、晉、南北朝時期分屬章武縣、高城縣(治:今黃驊
舊城村)。
隋、唐、五代時分屬鹽山縣(治:今黃驊舊城村)、無棣縣(治:慶雲縣於家店村)地。自設無棣縣海興縣境始終處於鹽山、無棣兩縣之間,界線多次變動,難以查考。
宋、金為鹽山縣(治:今黃驊舊城村)、無棣縣(治:今無棣城角村)地。
元屬中書省河間路滄州鹽山縣(治:今黃驊舊城村),濟南路棣州無棣縣地。
明屬京師河間府鹽山縣(治:東隅,即今鹽山縣城)、山東濟南府海豐縣(治:今無棣舊城區)。
清代屬直隸天津府鹽山縣、山東武定府海豐縣。
民國十七年(1928年)後分屬河北省海津道鹽山縣和山東省武定道無棣縣。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8月為紀念1939年在鹽山縣第四區(即羊二莊區)許管管區大趙村(今黃驊市境內)犧牲的楊靖遠縣長,改鹽山縣為靖遠縣。
1958年4月縣境屬河北省天津專區鹽山縣和山東省淄博專區無棣縣。
1965年3月27日,國務院批准設立海興縣
1967年12月,滄州專區改稱滄州地區。
1993年6月1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滄州地區,海興縣歸滄州市管轄。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8月為紀念犧牲的
楊靖遠縣長,改鹽山縣為靖遠縣。縣轄地分屬新海縣二、三、四區,靖遠縣一、三區及無棣縣四、五區。
1949年靖遠縣復稱鹽山縣。縣轄地分屬鹽山縣六區(高灣)、七區(趙毛陶),無棣縣四、五區及黃驊縣二、三區。
1964年11月將山東省無棣縣所屬四女寺鹼河(即漳衛新河)左岸的辛集、良戶、山後、宋王、朱王、傅趙、楊埕7個社、51個自然村劃歸河北省,由鹽山縣暫時管轄。
1965年3月27日,國務院批准設立海興縣。6月26日海興縣在小山正式建立。以原屬鹽山、黃驊2個縣各一部分行政區域及由鹽山縣暫時管轄的區域為海興縣行政區。海興縣共有13個公社、3個農場,180個自然村為海興縣行政區域。縣政府駐地初擬定小山,後確定駐蘇基。
1980年海興縣有蘇基、高灣、張會亭、趙毛陶、小山、丁村、傅趙、朱王、香坊、尤莊子、郭橋、辛集共12個人民公社和縣農場、明泊窪、青峰、青先4個國有農場。
1983年和1984年,公社一律改為鄉鎮,新增孔莊子鄉。
1995年11月撤鄉並鎮,建立蘇基、辛集、高灣三鎮,趙毛陶、小山、張會亭、香坊四鄉。以及海興、青先、青峰三個農場和東城、西城兩個社區。
區劃詳情
張會亭鄉面積61平方千米,人口3.01萬轄
三王莊、張會亭、豆腐營、趙莊、道口、小路、小徐、北齊、南齊、雙廟、溫暖莊、小莊、北台、魏莊、楊店、馬莊、郭橋、板橋、才元、前宅、後宅、東王、西王、前潘、後潘、徐東北、徐西北、徐西南、康莊、段莊、東清、西清、沃土、東范、大范、西范36個行政村。
蘇基鎮面積109平方千米,人口4.25萬。轄2個社區分別為東城區、西城區
34個行政村:蘇基西、蘇基東、馬廠、蔣常豐、張常豐、陶常豐、付常豐、李常豐、趙常豐、安常豐、王常豐、武常豐、鄭龍窪、王龍窪、大曲河、張王文、邢王文、翟王文、大良戶、大梨園、褚宋、劉宋、蔡宋、周宋、中李、姜莊、獻莊、西李、中尤莊子、西尤莊子、東尤莊子、西白莊子、東白莊子、許良戶莊。
趙毛陶鄉面積135平方千米,人口3.18萬,轄中趙、南趙、北一、北二、北三、北四、高廟、湯龍窪、小尤村、尤東、尤西、南吳、翟褚村、張褚村、呂吳、店子、許莊子、後尤、前丁村、後丁村、小丁村、小梨元、董莊子、大摩河、小磨河、房莊、高莊、大張莊、劉家院、孫莊、劉莊、於十二集、小張莊、東常莊、西常莊、五十二集、楊槐莊、崔郭莊、李郭莊、董二莊、張辛莊、李辛莊、劉辛莊、西曲河44個行政村。
香坊鄉面積63平方千米,人口1.77萬,轄海豐、劉家、二官、邊莊、香坊、楊埕、拋莊、坨里、東王、韓趙、小韓、大韓、寇莊、馬莊、任莊、朱王、郭莊、北王、
官莊等19個行政村。
高灣鎮面積79平方千米,人口2.69萬。轄茶棚、窪馮、前代、後代、前良、後良、位橋、劉巡莊、前路、西路、北路、田莊、宋莊、齊莊、前刁、後刁、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何莊、前程、後程、孔莊子、劉佃莊、苗莊子、欒莊子、
馬莊子、鄧莊子、小黃、大黃31個行政村。
辛集鎮面積48平方千米,人口2.08萬。轄14個村委會:辛集、西馬莊、宋王莊、新立莊、於家莊、甘草莊、魏家莊、苑家堤頭、孫家堤
頭、鞏家堤頭、趙汪堤頭、
劉王莊西、劉王莊東、劉王莊前。
小山鄉面積131平方千米,人口2.34萬。轄19個村委會:小山西、小山南、小山東、小山北、張皮莊子、前畢王文、後畢王文、傅家莊、曹莊子、西侯莊、東侯莊、李良志、周良志、孫良志、趙高莊、蔡家莊、常莊子、盤窪、山後。
海興縣農場
面積27平方千米,人口0.23萬。
青先農場
面積16.2平方千米,人口0.08萬。
青鋒農場
面積15平方千米,人口0.13萬。
灘涂 面積275.8平方千米。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海興縣位於河北省東南,渤海之濱,位於東經117°20′03″至117°58′09″,北緯37°56′10″至38°17′31″,東西長57千米,南北長39千米,海興縣總面積915.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45萬畝,鹽鹼地30萬畝,灘涂50萬畝,海岸線長18千米。海興縣南接齊魯,北望京津,距北京200千米,距天津100千米,南距濟南200千米,擁有海岸線18千米,縣城距港口垂直距離僅15千米,緊連黃驊大港,處於環渤海經濟圈和京津冀都市圈重要位置。海興縣所在的滄州市內
京杭大運河縱穿全境,是國家確定的沿海
開放城市之一,是全國聞名的石油化工基地和北方重要陸海交通樞紐,是
環渤海經濟區和
京津冀都市圈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2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滄州入圍全國
兩岸四地十年來競爭力提升最快的十個城市之一;在全國294個城市中,
滄州城市
競爭力位居第53位。
氣候
海興縣屬暖溫帶亞濕潤氣候區,年均溫12.1℃,年降水量600毫米。
地形地貌
海興縣地處河北平原東部海濱平原,只有1座小丘,海拔34.6米,平地海拔5~6米,海岸線長18.5千米。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止到2008年,海興境內發現了儲量30億噸左右的煤礦和630億立方米的煤層氣資源以及儲量超過8000萬噸的磁鐵礦。
生物資源
海興縣共有鳥類232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7種,二級保護鳥類27種,省重點保護鳥類15種,海興縣是渤海地帶重要的鳥類棲息地。
海興縣有
小麥、玉米、大豆、
葵花子、時令瓜果和蔬菜等,林果有金絲小棗、冬棗、鴨梨、富士蘋果等名特稀農產品。
政治
縣長 | 回永智 | 主持縣政府全面工作。分管:監察局、審計局。
|
副縣長 | 曹勇 | 負責縣政府常務工作。 負責政府機關、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統計、財政稅收、人事社保、公安等方面的工作。 分 管:政府辦公室(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發改局(工信局)、統計局、財政局、國稅局、地稅局、建投公司、人社局、編辦、公安局、公積金管理中心。協助回永智同志分管監察局、審計局。 負責與渤海新區、縣人大、老幹部局的工作聯繫。
|
副縣長 | 張丁根 | 協助劉維德同志抓好扶貧和信訪工作;協助郭峰同志抓好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工作。 |
副縣長 | 孫文強 | 負責農業農村、水務、交通、鹽業、菸草、石油等方面工作。 分 管:農業局(畜牧水產局)、水務局、交通運輸局、鹽務局、供銷社、氣象局、菸草專賣局、石油公司、縣農場。 負責與縣政協、漳衛南運河海興河務局的工作聯繫。
|
副縣長 | 付榮鳳 | 負責衛生和計畫生育、食品安全、文化體育、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司法、檔案等方面的工作。 分 管:衛生和計畫生育局(愛衛辦)、食藥監局(食安辦)、文廣新局、司法局、檔案局、縣醫院。 負責與婦聯、團委、工會、紅十字會、計生協會的工作聯繫。
|
副縣長 | 劉維德 | 負責負責教育、民政、扶貧開發、科技、信訪、殘聯、郵電、保險等方面的工作。 分 管:教育局、民政局(民族宗教局)、扶貧和農業開發辦公室、科技局、殘聯、信訪局、海中、二中、進校、職教中心、農職中、郵政局、人壽保險公司、人民保險公司。 負責與武裝部、科協、文聯的工作聯繫。
|
副縣長 | 郭 鋒 | 負責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國土資源、安全生產、金融等方面的工作。 分 管:商務局(招商合作局、糧食局)、國土資源局(海洋局、地理信息局)、安監局、人行、中行、農行、工行、農發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聯社、滄州銀行海興支行。 負責與地方鐵路、工商聯的工作聯繫。
|
副縣長 | 張樹根 | 負責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城市管理、市場監管、環境保護、電力、電信等方面的工作。 分 管:住建局(地震局、城市管理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市場監管局、環保局、供電公司、聯通公司、移動公司、電信公司。
|
人口
2005年底海興縣總人口21.5萬,城鎮人口5.93萬人,城市化率達27.47%。
經濟
綜述
2009年,海興縣生產總值完成20.04億元,同2008年比增長10%;入統工業增加值完成3.09億元,同2008年比增長10.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66億元,同2008年比增長51%;全部財政收入完成15075萬元,同2008年比增長7.9%;農民人均純收入3028元,同2008年比增長4.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3億元,同2008年比增長18.5%;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6.25%,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113噸。
2012年,海興縣生產總值完成30.6億元,同2011年比增長1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4.4億元,同2011年比增長2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9.2億元,同2011年比增長30%;全部財政收入完成4.01億元,同2011年比增長32.8%,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2億元,同2011年比增長50.3%;直接利用外資930萬美元,同2011年比增長38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9.5億元,同2011年比增長15.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326元,同2011年比增長12.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30元,同2011年比增長12.4%。
2017年10月,海興縣通過國家專項評估檢查,由河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退出貧困縣。
第一產業
2009年,海興縣糧食產量1.4億公斤。共發放上級糧食直補、綜合直補和良種補貼2670萬元,修建村道90千米;投資380萬元,實施危舊橋改造工程,改造中低產田2700畝,增加有效灌溉面積2.2萬畝;投資354萬元,新建沼氣池667個;全年造林綠化4.5萬畝。
2012年,海興縣糧食總產達13萬噸,發放良種補貼、糧食直補資金2233萬元。
第二產業
2012年,海興縣工業增加值完成4.4億元,海興縣共安排超千萬元項目91個,完成投資12億元。
社會
教育
2009年,海興縣完成香坊、高灣、辛集、小山、蘇基等五所中學學生餐廳、宿舍樓建設和蘇基中學、孔莊子國小教學樓建設,建立了海興縣特教學校。
醫療
2007-2011年,海興縣投資1200萬元,完成疾控中心、婦幼保健站和154個鄉村衛生室建設,7個鄉鎮衛生院全部建成門診樓,總投資8000萬元的縣醫院搬遷工程完成主體建設。
交通
海興縣基本形成外有“三高三鐵”的外通內聯、四通八達的交通格局。境內有省道3條:正港路、黃辛路、秦唐滄沿海路;高速路3條:石黃高速和津汕高速全線通車,沿海高速2008年2月動工建設,另外邯港高速2014年動工建設;鐵路3條:邯黃鐵路,黃大鐵路,
地方鐵路。
地方特產
紹氏酥魚富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核酸和鉀、鈉、鎂、鈣、鋅、硒、碘等微量元素;“紹氏酥魚”既是一道下酒菜,又是一樣休閒小吃,同時可做成鹹、甜、鮮、麻、辣等多種口味。
歷史人物
古代人物
巴肅:東漢史稱“八顧”的穎州太守,為人剛毅正直,與士大夫七人聯手,對宦官集團進行猛烈抨擊,被世人譽為“天下臥虎巴恭祖”。
刁宣:北魏的滄州刺史,以功封高城縣侯,食邑功城。
清大理寺正李道昌(蘇基鎮人),除惡揚善,興利除弊,治水有功,多有建樹。
有“老主同年少主師”之稱的孫葆元(趙毛陶鎮人),歷官四部,至署兵部尚書。“累司文柄”,學識淵博。教治人才,上至皇帝(鹹豐帝),下至重臣(、張之萬、李鴻章等)、學者(俞樾等)。晚年主講鹽山香魚書院(後改鹽山中學),為中國近代教育做出了卓越貢獻。
道光進士孫鳴珂,歷官翰林院編修、江西道監察御史、歸德府知府,與族叔葆元並稱“老翰林、小翰林”。
清初著名詩人楊彤庭(高灣鎮人),為明萬曆舉人。歷官磁州知州、陝西鄜州副使,清定鼎後隨撫江南,加右參議,博學工詩。著有《內院清詠》、《北游草》、《秦闈唱和》諸集。陳眉公、蔣楚珍皆為之序。
清四大奇案之一“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的初審官員餘杭縣知縣劉錫彤,海興縣蘇基鎮人。
現代人物
郭玉峰:
齊一飛:
著名法學家、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原副秘書長,蘇基鎮人。先後參加了《婚姻法》、《刑法》等法律法規的起草。
周璣璋:上海戲劇學校(今上海戲劇學院)原校長周璣璋,為我國早期著名劇作家和戲劇教育家,與夏衍、周信芳齊名。名劇《紅色娘子軍》即由其原作《瓊花》改編,當代實力派畫家周曉光則其族人。
金玉如: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技藝精湛,自成流派。
海興歷史上的進士、舉人
祁 鳳 明 文舉 正統 李郭莊
李生春 明 文舉 李常豐
張孔嘉 明 文舉 孔莊子
楊彤庭 明 文舉 高灣
孫佩之 明 文武 文進士 北趙
劉 彝 明 文舉 楊店
劉 渠 明 文舉 楊店
劉 采 明 文舉 楊店
楊 巍 明 文舉 文進士 海豐縣
孫重光 明 文舉 文進士 大良戶
鄭繼芳 明 文舉 文進士 鄭龍窪
劉永昌 明 文舉 獻莊
孫佩文 明 文舉 文進士 北趙
孫 瑋 明 文舉 文進士 北趙
楊王休 明 文舉 翟褚村南
姜應龍 明 文舉 文進士 姜莊
李道昌 清 文舉 文進士 李常豐
楮士升 清 文舉 文進士 褚王
孫儼 清 文舉 北趙
霍純熙 清 文舉 中尤
孫廷弼 清 武舉 武進士 北趙
孫毓俊 清 文舉 北趙
趙廷炎 清 文舉 甘草莊
劉龍址 清 文舉 獻莊
孫槃 清 文舉 北趙
李閎中 清 文舉 李常豐
邢屆遠 清 太學生 後刁
孫安庭 清 文舉 西范
李於絳 清 文舉 文進士 坨里
韓永昌 清 文舉 大韓
孫玉浦 清 文舉 文進士 北趙
劉千雲 清 恩貢 獻莊
張熙 清 文舉 前刁
孫鵬九 清 文舉 文進士 北趙
孫述庭 清 文舉 文進士 北趙
張怡曾 清 文舉 高灣
孫葆元 清 文舉 文進士 北趙
孫鳴珂 清 文舉 文進士 北趙
劉 酯 清 文舉 丁村
王伯熊 清 文舉 王龍窪
孫承烈 清 文舉 北趙
姜之珍 清 文舉 文進士 潘家庵
邢念華 清 文舉 高莊
李於沅 清 文舉 李常豐
劉五瑞 清 文舉 大摩河
劉錫嘏 清 文舉 獻莊
劉金城 清 文舉 獻莊
劉龍址 清 文舉 獻莊
劉錫彤 清 文舉 獻莊
何志榮 清 文舉 何莊
楊憲文 清 文舉 文進士 辛集
楊禮耕 清 文舉 辛集
郭紹武 清 貢生 西清
孫玉驥 清 文舉 北趙
孫秋 清 文舉 文進士 北趙
韓玉昺 清 文舉 韓趙
楊士城 清 文舉 康莊
姜書田 清 武舉 武進士 姜莊
風景名勝
1、小山
小山位於縣城東十公里處。先秦時稱“夾”、“先檻”,秦漢稱“柳丘”。隋唐稱“峽”、“馬騮”,亦稱“騮”。歷代多俗稱“小山”。它形成於三萬年前第四紀晚期的火山噴發。原海拔36米,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7公里。山雖小,卻是冀東平原上唯一的一座山。
小山一帶東臨渤海,南望齊魯,北倚京津,自古為華北平原九河入海處,是九河文化的最終交匯點。早在秦代,始皇嬴政即遣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女由此入海,求長生不老之藥。徐福一去不返,始皇乃親臨此地,期盼千童歸來。海興境內的望子島即由此名。今鹽山、海興一帶民俗“信子節”即為秦時“尋子”祭祀活動演化而來(當地方言“尋”讀作“XiN”)。至漢武帝劉徹,亦親臨小山“望祀”,遙望蓬萊仙山諸神,以求長生。他不僅“乃益發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數千求蓬萊神人,宿留海上”,而且還在陸上撥驛車,派方士千餘人悄悄尋仙。並因之在小山東修築了兩個望海台,以觀察和聯絡兩路求仙眾人。今兩台遺址尚存,當地襲稱“武帝台”。南北二台相距30公里,北台在小山東北30餘公里處,南台近幾年經海興文化工作者據相關文物和文獻考證,已準確定位在小山正東6公里處。
公元206年,魏武帝曹操親帥大軍東征海賊管承,至小山和大山(山東無棣縣馬谷山,又稱碣石,與小山隔20公里相望。)一帶“遇山臨海處”,登高遠眺,寫下了著名的《觀滄海》詩篇。小山東北30公里處(武帝台北台略南)的“扳倒井”傳為曹公飲馬處,明吏部尚書王翱(今孟村縣人)《扳倒井》詩:“帝台南下冽寒泉,威猛非凡暫息鞭;妒婦奪罌吝飲馬,翻然扳倒不知年。”王天官又有《武帝台》詩云:“地築高台百丈余,登臨望海有仙居;晚年下詔方哀悔,欒大文成總是虛”。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小山是一座歷史名山,更是一座人文景觀豐富雋永的傳統文化豐碑。據史料記載,山上原有望海寺、玉皇廟、藥王廟、龍王廟、七龍口仙人橋、八角琉璃寶塔、白衣奶奶廟、青龍寺等多處古建築。曾有古柏、古茶等壯觀大木,蔭翳蔽日。時過境遷,這些古蹟已蕩然無存,但留遺址。唯四十年代由龍王廟拆下的木刻楹聯一副尚存民間,為清著名學者、書畫家何紹基所書,曰:“春來天上原無色,雨到人間方有聲。”
良禽擇木而棲。小山依仗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絕佳風水,一直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舊有民謠“小山的山,馬騮山,血流成河骨成山......”。經考察,已發現自新石器時代以來不同歷史階段的大量古遺存,尤以古墓為多。山上還先後出土了眾多的陶器、瓷器、銅鏡、銅劍、銅壺、錢幣等文物(另有虎符一枚,出土於小山山後村,早年流失。),現多藏於縣文物保管所。
小山大遺址本身,就是一典型的古墓葬群。四面山坡古墓遍布,尤以戰國及漢墓葬為多。南部最突出的有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陽墓”(據考墓主為劉邦曾孫、漢武帝堂兄弟劉陽),俗稱“團山子”。2003年八月,因某軍事單位不當施工,致使小山主峰遭到嚴重破壞。但也解開了困擾文物工作者多年,關於主峰疑為人工築成的謎團。省、市、縣三級文物管理部門聯合考古隊對小山主體及古地道(小山有多條戰國或漢代地道,疑為當年大型地下工事。)進行了為期兩周的勘探和調查。發現小山主峰確非自然形成,如海興文物人員所疑,正是由人力將混和沙土層層夯實後壘築而成的。夯層中,每隔兩米就加一層米漿灌黃沙的堅硬質。專家據現場勘查和對以往其周邊出土過玉衣散片等發現考證,確定其為1800年前人工夯築的大墓封土,極有可能是東漢質帝劉纉父、渤海王劉鴻之墓。上世紀六十年代,小山大舉開鑿備戰地道,與古地道挖通後,曾見有青銅鼎等銅器和灰陶罐、壺等文物六七件(惜已不存)。
小山覆表歷經萬年風化,遍地沃土,西部之沙丘更是沙質細柔,獨具風景。山中泉水甘甜爽口,緣於自然降水沁入層層頁狀綿石,逐年累積,歲歲濾篩,富含偏矽酸鹽及鍶、硒、鋰、鋅、碘等二十餘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石井遍布(估計古井及現代石井約200眼左右),泉出深潭,滋養了勤勞智慧的代代英才。山泉含氟量極低,飲用絕佳,又可灌溉,人稱勝於嶗山礦泉。以其澆灌的菜蔬色鮮味純(小山韭菜等古已聞名百里),瓜果則皮薄汁甜,皆為佳品。清鹽山王慶元《鹽山竹枝詞》云:“春分已過又秋分,打棗聲喧隔隴聞;三兩人家十萬樹,田頭屋脊曬紅雲”。筆者前有歌詞《騮山謠》:“自古滄州有座山,小小山上泉水甜;蝶飛鶯囀花千樹,香蔬異果出天然......”亦出於此。
小山不僅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更有美麗的自然景色。小山霽雪、東海聽濤等早已列入古鹽山勝景,每每使人流連忘返。諸多的文人雅士至此,也常常即興賦詩以抒情懷。唐太宗東征高麗過小山,為景所動,留下了清麗的《小山賦》和《詠小山》如畫佳作。(多年來學界對兩件作品注釋莫衷一是,今春海興文獻考古有兩項新突破,一是韓滉故里實為海興小山,二即唐太宗所詠亦為海興小山。)《詠小山》詩云:“近谷交縈蕊,遙峰對出蓮;徑細全無磴,松小未含煙”。宋人陸游登臨小山,以《即景》詩詠之:“齊州山水窟,登眺有佳處;秋夜海東船,春薺鬲灘樹。”明文士祁鳳(今海興趙毛陶鎮人,燕趙都市報記者祁勝勇家族先賢。)亦有《小山霽雪》:“同雲曉散露晴峰,獨聳瑤台觀碧空;霽雪蒼蒼銀錯落,寒光隱隱玉玲瓏。禪僧出戶驚猿嘯,樵子肩薪步客蹤;我有草堂相對近,坐吟如在水晶宮。”明楊巍與小山寺僧友好,有詩《宿小山望海寺》:“岩頭燈火起,幾處見僧房;蘿薛昏初夜,星河滿上方。人歸山店遠,磬入海天長;明日正東望,蓬萊接混茫。”明嘉靖光祿寺署丞李永壽(海興縣人)亦有《騮山》詩:“騮山西下水漫漫,東望滄溟眼界寬;客馬升顛霄漢近,佛燈高照火星圓。沿途百草藏山藥,忘餌游魚吞釣竿;借問老僧余古蹟,向予北指七龍灘。”(“七龍灘”又稱“七龍口”,小山故景,在山之西北部。)
清兵部尚書、帝師孫葆元詩作《山水有清音》:“忽至無人處,山青水亦清;林密聞俗韻,溪澗起和聲。泉籟岩中咽,松濤月里明;鏗然韶池過,宛爾畫圖呈。孤岫風和度,空潭浪自平;直與絲竹響,音類金石鳴。”又有《巨魚縱大壑》:“盛世符魚水,悠然任泳游;順時歸飛壑,得路縱長流。倏忽金梭躍,蒼蒼玉尺浮;浪翻千里雪,鱗涌百川秋。奔海誰堪至,騰濤汝獨龍。懲時看活潑,奮竄入渠溝。”(詠山西窪渤海梭魚)
清鹽山人王慶元有詩《鹽山竹枝詞》:“鹽山應近東海灣,篋山應比古琅嬛;篋山何處鹽山問,行過大山看小山。”清趙元福(海興人)《游馬騮山》:“驅車馬騮山,煙巒郁叢窱;危盤轉石徑,人家依芳草。騫步凌巑岏,府躬入幽杳;中有千年樹,奇姿何蒼矯。熟藝四時花,香深色復縹;窮顛起孤剎,塔影照林表。淙淙濱百泉,流盛當春杪;人閒山水僻,此地經過少。靈精溯九河,地勢控三島;攜壺坐翠微,靜聽禽歌繞。”
“自古來游多聖賢,今朝過客又空前。”(筆者《題騮山人家民俗文化村》句)小山已定為省級火山地貌自然保護區、文物保護區和市級重點旅遊開發區,遠近慕名而來的遊客源源不斷地來此觀光採風,相信會有更多的雅詩美文歌詠小山。“天外遠遁徐方士,山巔長眠渤海王”(筆者舊聯)。隨著黃驊大港的不斷建設和環渤海經濟圈的迅速崛起,小山必將成為點綴在滄州渤海新區王冠上的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
2、丱兮城及楊埕水庫古遺址群
楊埕水庫是美麗海興濕地的主要構成部分,為人工淡水湖泊,上世紀五十年代隨就地勢修築。內有50餘科、230餘種鳥類棲息繁衍。近年海興文物工作者考察發現,庫區有兩條大的古貝殼堤,十餘處古村落遺址,一處古城遺址。經考,古城東部東西向的一段城牆遺址當為戰國齊長城,正合了唐五言長城劉長卿“無棣何年邑,長城作楚關”詩意。此處古城即古無棣邑,城址中出土的戰國“楚關”銅印(齊長城東端關防“楚關”守軍官印)又為齊長城遺址的確定提供了有力佐證。
通過對從遺址群採集到的陶器殘片、金屬器殘片、玉器石器殘件、蚌殘骸、古貝殼殘骸標本進行分析鑑定,較早的為新石器時代及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存,而更多的則是秦漢至明代的遺物。1998在貝殼堤上一處秦遺址中,發現了百餘具瓮棺及蓋弓帽等文物。從墓葬群中出土的屍骨判斷,墓主都是十三四歲的童男女。加之文獻考證,即可準確定位,多年來爭論不休的“丱兮城”遺址正在此處。海興是古代“大鹽山”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童文化的重心應在海興。(建議改“鹽山千童文化”為“滄州千童文化”)
“丱兮城”靠海臨河,為秦時徐福東渡所招募三千童男女的航海集訓營地。瓮棺所葬乃當年因傷病或溺水甚至懲戒逃逸等原因致死的渤海少年。明王翱、霍堂、清劉曾珂、韓以仁等(均舊鹽山人)都有詩作詠之。王詩云:“秦帝求仙築丱城,千童意換爾長生;羨安誑誘無訊息,萬古猶慚二世名。”霍詩:“丱兮城裡鳥關關,詞客行看淚欲潸;西北漸添新杜若,東南無改舊青山。登台武帝終須悔,入海徐福終不還;日本至今風浪惡,教人空恨水潺湲。”韓詩:“徐福遺蹤渤海濱,荒城野蔓少行人;千童一去知何處,渺渺春潮莫問津。”劉詩:“荒原蒼莽地勢起,原是丱兮城舊址;丱兮城名從何始,始自祖龍秦天子。祖龍為帝願為仙,國享萬世歲享千;眼前欲覓長生藥,下詔徵求遍垓埏。徐福應詔來鹹陽,臣有異術求仙方;請選三千童男女,隨臣遠覓白雲鄉(後有白雲鄉地名,明時猶延用,楊巍故里即在白雲鄉尚義里)。秦王聞之心深許,搜刮閭間小兒女;兒泣女涕聚此城,悉聽徐福乘風舉。吁嗟乎!徐福巧借帝王權,攜此男女海中天;第一或在蓬萊峰,否則得意亦虬髯。秦王望福福已渺,轀車魚載關東道。”
楊埕水庫北側,為古代大型製鹽遺址,當是國內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製鹽遺址。僅在暴露出水面的一處120平方米的較小範圍內,就發現了大量鏽蝕的銅、鐵塊,繩紋、素麵陶片,及密布的漢半兩銅幣。表層以下則是厚達一米餘的草木灰原土。據考證,該遺址為商周至漢早期的煮鹽遺址。而且極有可能是我國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製鹽遺址。(省重點文保單位)
自古以來,海興東部沿海一直是我國鹽業的重要產區和魚鹽的規模集散地。早有“萬灶青煙皆煮鹽,喧然雞犬鬧豐年”的文獻記載。清鹽山人張印潭《海濱即事》詩真切記述了當地的煮鹽盛況:“異鄉羈獨客,河濱度歲華;客稀情似水,路遠夢歸家。結網盈村巷,熬鹽遍海涯;銜春巢燕至,一瓣貝殘花。”
3、楞嚴寺遺址及楊巍墓
“南有醴泉寺,北有楞嚴寺。”楞嚴寺為古代渤海岸邊最著名的寺院之一。其遺址位於香坊鄉西部,唐貞觀間由大將軍尉遲恭督建,明正德五年重建,清時毀於戰火。文革前曾出土碩大之鑄銅唐鐘,高約兩米,銘文千百。可惜的是隨挖隨毀,碎為廢材賣之而無存。1975年,又在此處發現明吏部尚書楊巍祠堂“冢宰楊巍堂”和“楊巍讀書處”碑。當時碑石已斷毀,但字跡尚清,(今殘碑已無存)1987年“楊巍讀書處”碑的碑趺(贔屓)又得面世,現保存完好。史料記載,楊巍少年時期曾借住楞嚴寺,且以寺僧為師,潛心讀書,終成大才。上世紀七十年代,漳衛新河堤防工程施工中,在楞嚴寺遺址附近,又發現了眾多的馬、牛、羊等石相生。可斷定此處即楊巍墓實冢。(文革中楊巍墓在無棣被破壞,為空冢。)
明代官員孫重光(號騮山,楊巍姐丈。)《海豐楞嚴寺》詩曰:“寂寂孤村外,禪林映碧渠;高粱留晚照,頹岸下寒魚。寺古唐文在,台蕪宋草余;塵緣脫未得,日月幾盈虛。”(碧渠即漳衛新河,唐文乃大鐘銘文。)
4、古木雄姿
海興古蹟眾多,難以贅述,但域內幾株古樹卻不能不提。西來入縣城必經的蘇基鎮馬廠村,原村國小院內,有一蒼勁雄偉的唐槐(千餘歲以上,最晚為唐代所植),冠高十數米,圍數米,中有空洞,可容小學生五人,碩大的枝杈部分枯而不朽,部分枝葉猶生。每值開學以後,學童擁簇,則更加繁茂,十分壯觀。(高灣鎮的兩株古槐,估計也有數百年樹齡。)
縣城南下,沿海崔公路(海興至山東崔口)行約十公里,至高灣鎮程村,即可向西望見位於刁家花園遺址上的三株漢柏(兩千歲以上,不晚於漢)。三古柏樹圍數米,高約二十米。歷經滄桑,古貌新榮;凌風傲立,相依相伴,實為難得。
位於縣城東南部的香坊鄉北王村外,更有一株鮮為人知的榆木椏,樹齡估計也在兩千年左右。這種樹生長緩慢,是一種北方極其罕見的樹種,留存至今,可謂難得的活標本。
榮譽
2017年12月13日,海興縣獲評第一屆河北省文明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