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侯康,字君謨,廣東番禺人,祖籍江蘇無錫。幼孤好學,喜讀史。家貧無書,母張氏稱貸得錢買《十七史》,讀之久,卷帙皆敝。愛南北朝諸史所載文章,為文輒效其體。
阮元督粵,開學海堂課士,賞其文,由是知名。後益研精註疏,盡通諸經。好《左氏傳》,欲著書以申杜解,未成。治《穀梁傳》,考其涉於禮者,為《穀梁禮證》。又考漢魏六朝禮儀,貫串三禮,著書數十篇。其餘群經國小,皆有論說,多前儒所未及。為人孝友惇篤,性兼狂狷,質直疏易。喜飲酒,招呼朋好,諧謔間作,不治家人生產,惟以授徒自給。以優貢生中道光乙未科舉人。會試歸,發病,逾年卒,享年四十。
主要功績
侯康尤深史學,正史之外旁搜群籍,仿
裴松之注《
三國志》例,注隋以前諸史。自負勝於李氏《南北史合抄》;堪與梅氏算書、顧氏《讀史方輿紀要》稱鼎足。嘗曰:“注史與修史異,注古史與注近史又異。史例貴嚴,史注宜博。注近史者,群書大備;注古史者,遺籍罕存。當日為唾棄之餘,今日皆見聞之助,宜過而存之。”,考證精嚴為《後漢書補註續》一卷,以惠定宇曾補之,故稱“續”。又《三國志補註》一卷,則以杭大宗雖補而不完善,故不稱“續”。又以隋以前古書多亡,著書者多湮沒不彰,補撰《後漢書》《三國》《晉》《宋》《齊》《梁》《陳》《北齊》《周》《魏》十書《藝文志》而自注之。但僅成《補後漢書藝文志》、《補三國藝文志》各4卷,著錄圖書390餘種,2900餘卷,《後漢》《三國》成經史子三部,餘未成。
成《後漢書補註續》、《三國志補註》等。又補《後漢》、《三國志》、《晉書》至宋、齊、梁、陳、北齊、北周各史之藝文志,並加注釋,借僅限於經、史、子部,集部全缺。著《春秋古經說》、《穀梁疏證》等。
個人作品
學術代表作有《穀梁禮證》、《三國志補註續》(商務印書館1937年6月)等。
家族成員
弟弟侯度,字子琴,原名廷椿。廣東番禺人。
少貧困,傭書於外,夜歸,燈下讀書,兒女雞犬環繞之,不顧。年三十七,始為縣學生員。與兄康同年舉鄉試。道光二十四年,大挑一等,試用知縣,分發廣西,署河池州牧。例有饋禮於上官,獨不饋,知府銜之。廣西賊起,河池州居萬山中,無城郭,先生伐木為柵,因山勢聯絡,堅固可守。又使民十家為牌,民有從賊者,仿趙廣漢銗筩法,使良民告奸民,十得六七。南丹土知州差役莫應和以事被拘,上官命先生鞫之,得實,將治其罪。時巡撫鄒鳴鶴命民團絨,應和訴於府,謂出家財團練,而知州索賄。知府稟巡撫,
巡撫奏之;既審其誣,猶回護前奏罰先生俸。賊攻桂林,巡撫命先生守城,宿堞旁數月。賊退,又命至梧州辦鹽事。遂告病歸。甫至家,病卒。時鹹豐五年五月,年五十七。
為人靜朴和厚,經傳貫洽,尤長於禮。自大挑後,志在吏治,常讀諸史循吏傳及兵書。又以世風衰壞,采古書名言為一編,曰《述古軒家訓》,在梧州為賊所焚;其副本在番禺志書局,為夷寇所焚,遂無傳焉。所著說經文,刻於《學海堂集》。又通算學,所著書,亦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