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征學派

儀征學派

儀征學派是清人阮元所創立的學派。阮元(1764~1849),字伯元,號雲台,清儀征(今屬江蘇)人,此學派因其籍貫而名。

阮元家學有其子隴常生、阮福承傳。阮元弟子甚眾,較著者有嚴傑、王引之姚文田張惠言嚴元照陳壽祺曾釗侯康李富孫李遇孫許宗彥吳東發、徐養原、金鶚洪頤煊洪震煊周中孚朱為弼、汪家禧、孫風起、譚瑩等。其交遊者有臧庸任大椿王昶錢大昕汪中王念孫劉台拱孫星衍凌廷堪、江蕃、焦循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儀征學派
  • 創立人阮元
  • 宗旨:實事求是
  • 傳承人:隴常生、阮福
簡介,學術成就,評價,

簡介

儀征學派是清人阮元所創立的學派。阮元(1764~1849),字伯元,號雲台,清儀征(今屬江蘇)人,此學派因其籍貫而名。
阮元家學有其子隴常生、阮福承傳。阮元弟子甚眾,較著者有嚴傑、王引之姚文田張惠言嚴元照陳壽祺曾釗侯康李富孫李遇孫許宗彥吳東發、徐養原、金鶚洪頤煊洪震煊周中孚朱為弼、汪家禧、孫風起、譚瑩等。其交遊者有臧庸任大椿王昶錢大昕汪中王念孫劉台拱孫星衍凌廷堪、江蕃、焦循等。

學術成就

儀征學派論學宗旨在實事求是,自經史、國小、歷算、輿地、金石、辭章無所不包,尤以發明大義為主。阮元為漢學最後一位重要人物,他在學術和思想上最重要的貢獻,在於對漢學思潮的總結和對文化史的研究。他在浙江任職時,組織編著《經籍纂詁》,聘用四十餘名學者參與其事。此書一百零六卷,取材範圍廣泛,包括群經、諸子、史部、集部舊注以及古代字書如《爾雅》、《方言》、《說文》、《釋名》等等,將唐以前之訓詁幾乎網羅殆盡,給學者以極大方便。他又組織人力根據宋本重刻《十三經註疏》並附校勘記,使其成為最規範的版本。他還組編纂了《皇清經解》(又稱《學海堂經解》)。此書蒐集清初至乾隆、嘉慶年間的經學著作七十四家,收書一百八十餘種,為乾嘉漢學學成果的大規模匯集。
除經籍的輯錄與匯刻外,阮元還對漢學學術方法以及學風進行了總結:一曰以訓詁求義理,提出“古今義理之學,必自洲詁始”;二曰以漢儒為準繩,認為“兩漢經學所以當尊行者,為去聖賢最近,而二氏之說尚未起也”;三日實事求是,自謂“余之說經,推明古訓,實事求是而已,非敢立異也”。上述主張,概括了清代漢學家的一般學術方法與學風。
阮元很重視對古代文化的研究,他力圖通過對古代文字原義的分析以推測古代的社會制度和思想,闡述古代語言與古代文化的關係。他還善於利用考古成果來研究古代文化,如引用周器“散氏盤”特佐證經學,並從韻讀上認識了一些周金文字,此種方法,開創了近人研究古央的新途徑。
阮元繼承了江永、戴震焦循等漢學家的傳統,接觸到西方的天文數學知識,但又對西學抱有一種虛無主義態度,認為一切都是祖宗的好,反映出偏狹的文化態度。
他固守以孔孟為宗的為學宗旨,提出:“萬世之學,以孔孟為宗,孔孟之學以《詩》、《書》為宗,學不守孔孟,必人於異端。孔孟之學所以不雜者,守商、周以來《詩》、《書》古訓以為據也。”表現出復古保守的思想傾向。
阮元嗣子阮常生“研究經術,能嗣家學,精鐘鼎、大小諸篆”,著有《後漢洛陽宮圖考》等。其子阮福“博雅好古,夙承家學”,嘗受業於江藩凌曙。著有《李經義疏》、《小□□叢記》等。
阮元弟子皆長於經學,為清代著名學者。
嚴傑亦為段玉裁弟子。
王引之為石□學派重要代表人物。
姚文田秋農學派創始人。
嚴元照“治經史,務實學”,著有《爾雅匡名》八卷,“旁羅異文較訓,鉤稽疏證,補邢疏所不逮”,又有《娛親雅言》八卷。
陳壽模為左海學派創始人。
曾創篤學好古,長於訓詁、考證及校勘,著有《周易虞氏義箋》、《周禮註疏小箋》、《詩說》、《詩毛鄭同異辨》、《春秋國都爵姓考補》、《論語述解》、《讀書雜誌》、《面城樓集》等多種。
侯康曾從游於林伯桐,“研精註疏,盡通諸經,著《春秋古經說》二卷,謂三傳經文頗有不同,以左氏與公、□互校;則左氏義長者多,因參訂而排比之,疏通證明,有足補毛氏奇齡之《春秋簡書刊誤》、段氏玉裁之《春秋左氏古經》所未備者”,又作《□梁禮證》,惜全書未竟。其於群經、國小亦皆在論說,而於史學致力尤勤,撰《後漢書補註續》、《三國志補註》、《補後漢書藝文志》、《補三國藝文志》等。
李富孫李遇孫與其兄超孫,“並以文學名於時,號“後三李先生”,富孫也曾請業於盧文□、錢大昕孫星衍諸人,阮元撫浙,入詁經精舍,遂一意治經,著有《易解□義》、《易解校異》、《七經異文釋》、《校經商集》、《說文辨字正俗》、《漢魏六朝墓銘例》、《鶴徵後錄》諸書。
李遇孫長於金石之學,著有《金石學錄》、《金石原起說考補》、《北宋石經補考》、《日知錄補正》、《芝省齋碑錄》、《芝省齋集》等多種。
許宗彥“其學務求六經大義。持漢宋學者之平,不屑屑校仇文字、辨析偏旁,訓詁不樂掇拾零殘,經說不惑於百家支離蔓衍迂疏寡效之言,討論經史,皆稽古證今,獨具神識,有補經義”,阮元重其學行,曾采其說人《皇清經解》,著有《鑒止水齋文集》。
吳東發“潛心經學,尤邃於《尚書》,兼通金石文字,著有《群經字考》、《尚書後案質疑》、《釧鼎款識釋文》等,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多采其說。
徐養原通三禮,宗鄭玄之說,兼通六書、古音、歷算、輿地、氏族之學,曾助阮元校諸經註疏,所校《尚書》、《儀禮》“特精”,著有《明堂說》、《□郊辨》、《井田議》、《飲食考》、《古樂章考》、《周官五禮表》、《尚書黑水考》、《渤海考》、《書經文字異同》、《說文聲類》、《經傳音證》、《律呂臆說》、《琴學原始》、《周髀解》、《九章重差補圖》、《朝鮮疆域考》、《氏族譜》諸書,其《周官故書考》、《儀禮今古文異同疏證》、《論語魯讀考》、《頑石廬經說》刻入《續皇清經解》。
金鶚阮元選人詁經精舍肄業,精三禮之學,著《求古錄》,取宮室、衣服、郊把、並田之類,貫串漢唐諸諸之說,條考而詳辨之,又嘗輯《論語·鄉黨注》,釐正舊說。
洪頤煊洪震煊就學於話經精舍,時有二洪之稱,頤煊尤精究經訓,貫串子史,又好聚書,家藏善本書三萬卷,碑版二乾余,著《禮經宮室答問》、《孔子三朝記》、《管子義證》、《讀書叢錄》、《台州札記》、《經典集林》、《漢志水道疏證》、《孝經鄭注補證》、《諸史考異》、《筠軒詩文鈔》等;洪震煊人詁經精舍“助為《十三經校勘記》,任《小戴禮》,分輯《經籍纂詁》,任《方言》,所刊諸書,多經其手,尤精選學”,著有《夏小正疏證》、《石鼓文考異》等;周中孚曾佐阮元輯《經籍纂詁》,著有《孝經集解》、《逸周書注補正》、《子書考》、《鄭堂讀書記》、《金石識小錄》、《鄭堂札記》等,毆後稿本多散佚。
宋為弼生平嗜金石,多識三代鼎彝、秦漢碑蹋之古文奇字,阮元編《經籍纂詁》、《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皆倚之成”,著有《積古圖釋》、《系聲館詩文集》等。
汪家穆“尤長七略之學,嘗言著書之旨,以修己治人為本,學務沈博,而歸極於理”,著有《意林翼》等,歿後毀於火。
孫風起人佑經精舍“為高材生”,阮元編《經籍纂估》,以其分纂《毛傳》、《鄭箋》、《韓詩》及《詩異同考》,著有《九九通考》。
譚瑩“博考粵中文獻,凡粵人著述,搜羅殆盡,屬其友伍崇□匯刻其孚見者曰《嶺南遺書》五十九種,曰《粵十三家集》一百八十二卷,選刻近人詩曰《楚庭督舊遺詩》七十四卷,復博採海內書籍孚見者,匯刻曰《粵雅堂叢書》一百八十種,又刻宋王象之《輿地紀勝》二百卷,皆先生所校定,為學海堂學長三十餘年,英俊之士多出其門。”(徐世昌《清儒學案》)
著有《樂志堂詩集、文集》,又撰《豫庵札記》、《南海縣誌》、《廣州府志》,未竟。

評價

徐世昌《清儒學案》評阮元曰:“所著《性命》、《古訓》、《論語孟子論》、《仁論》、《曾子十篇注》,推闡古聖賢訓世之意,務在切於日用,使人人可身體力行。再人翰林,采諸書為《國史儒林傳》,合師儒異派而持其平。其餘說諸經之精義,載於所著《□經室集》者尤。所編《經籍纂詁》、《十三經註疏校勘記》傳布海內,為學者所取資。《疇人傳》、《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山左兩浙金石志》、《淮海英靈集》並為考古者所重,而所輯《皇清經解》為言漢學者之總匯,嘉惠後學,主持風會者五十餘年,士林尊為山斗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