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桐

林伯桐[清](公元一七七八年至一八四七年)字桐君,號月亭,廣東番禺人。生於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卒於宣宗道光二十七年,年七十歲。

基本介紹

  • 本名:林伯桐
  • 字號:桐君
    月亭
  • 所處時代:清朝
  • 籍貫:廣東番禺
林伯桐(1775~1844),字桐君,號月亭,世居廣州高第街。自幼跟父學習文史,瀏覽百家書。嘉慶六年(1801)中舉。後因父親病逝,居喪守孝,素食三年。從此,在家侍奉慈母,再沒有去帝都考試。
他居家讀書做學問,授徒為業,誨人不倦,凡持經問難,必盡情講授,務使求學者有所得益,深受時人歡迎。阮元督粵時,為培養人才,興建學海堂,聘他為學長。後來兩廣總督鄧廷楨也懇請林伯桐為他應考兒子做家塾教師。當時在穗的官員學者,沒有不尊重林伯桐的。
他治學,以宋儒為法;治經,以漢學為宗。他既主張如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兄弟那樣,尊師重道;又主張遵循明清之際學者顧炎武等的“通經自用”與樸實的學風。他合宋學漢學二者所長,學有所歸。他反對空談宋儒理學,主張以通《詩》習《經》而求自用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他對經學、音韻、地圖和地方風土禮儀,都認真研究。
清嘉慶、道光年間,粵東學者都推崇林伯桐。林伯桐曾與張維屏、黃喬松、譚敬昭、段佩蘭、黃培芳、孔繼勛築雲泉山館於白雲山,被稱為“七子詩壇”。
他的五言古詩寫得相當簡樸,而七律亦見清淡和平。《天柱灘》是一首五言長詩。寫上灘的難與易,寫到人的行藏,立意深遠。他很愛鄉土風物,如他的《秋日》詩中就有“豆花棚處稻花稠,綠野青山一片秋。詩思渺然人獨立,夕陽林外看耕牛。”寫出一派田園風光,寫得十分親切自然。但他也不忘時事,他的詩中常露悲憫的心情。如《漫興》詩中有“烽火連三夢”、“見說沅湘路,流民轉徙多;室家心已絕,衣食計如何?”等句。
林伯桐著述相當多,有《修本堂叢書》,當時已刊行的就有《毛詩通考》30卷、《毛詩識小》30卷、《史記蠡測》1卷、《供冀小言》2卷、《古諺箋》11卷、《冠婚喪祭儀孝》12卷、《公車見聞錄》4卷、《修本堂稿》4卷、《月亭詩抄》2卷。未刻的尚有《兩粵水經注》等20多種,可惜大多已散失,僅存書目及凡例。
道光二十四年(1844)朝廷選賢能,林伯桐被授為德慶縣學正。不久病逝。
嘉慶六年(公元一八o一年)舉人。道光六年,(公元一八二六年)試禮部歸,父已卒,遂不復上公車,一意奉母,教授生徒百餘人。粵督阮元、鄧廷楨皆敬禮之,元延為舉海堂學長,廷楨聘課其二子。二十四年,選授德慶州舉正。閱三年,卒於官。伯桐工詩文,好為考據之學。著有《修本堂稿》四卷,詩文集二十四卷,《粵風》四卷,《兩粵水經注》四卷,《古諺箋》十一卷,《供冀小言》二卷,《史舉蠡測》三十卷,《毛詩通考》三十卷,《左傳風俗》二十卷……等十六種,均《清史列傳》並傳於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