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儀三作序、巫晨主編的《阮元與儀征》一書,日前由廣陵書社正式出版發行。
阮元是儀征人,清代名臣,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歷任山東、浙江學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撫、漕運總督、湖廣、兩廣、雲貴總督,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太傅銜,無論理政還是治學都有不俗建樹,被譽為“一代文宗、三朝閣老、九省疆臣”。
《阮元與儀征》全書38萬字、20多幅插圖,分儀征學派、一代完人、占籍儀征、天才崛起、破格重用、九省疆臣、威震南疆、怡志林泉等八章,以詳實的史料細緻考證了阮元與儀征的關係、明清兩代儀征鹽業的興衰、官宦富商紛紛占籍儀征的緣由、阮氏家族占籍儀征全過程、阮家在儀征的墓廬田產房舍母校等,介紹了阮元從儀征縣學起步直至九省封疆的仕途歷程,是了解儀征、研究阮元不可多得的文獻。
基本介紹
- 書名:《阮元與儀征》
- 作者:巫晨
- ISBN:978-7-5554-0096-7
- 定價:¥86.00
- 出版社:廣陵書社
- 出版時間:2014.3
- 裝幀:平裝
- 開本:26*19
目錄
序前頁
序
阮元是我的五世祖,他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進士,歷仕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官至體仁閣大學士,道光時晉加太傅,逝後賜諡文達。在長期的仕途生涯中,阮元始終兢兢業業,為官清正,持身謹嚴,親身參與並處理了地方及中央的許多重要政務,在強化吏治、安定地方、整頓海防、抵禦外侮、禁止鴉片、繁榮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與此同時,阮元終身勤奮不懈,鑽研學問,在國小、經學、金石、書畫乃至天文歷算方面,都有相當造詣;並於宦跡所到之處,提倡學術,開辦學堂、獎掖人才,整理典籍,刊刻圖書,大大推動了文化事業的發展,成為當時引領文壇的一代宗師。
阮元對自己和家族占籍儀征並不忌諱,而且無論在官方或學術場合都公開表明自己是儀征籍,稱自己為“儀征阮元”。他在道光年間為纂修《儀征縣誌》所作《儀征縣誌序》文中後署“道光二十九年,歲次己酉孟春,邑人阮元謹序”。阮元的弟子、文友也反覆稱之為“阮儀征師”、“阮儀征”。林則徐等許多同僚也在許多文章中稱之為“阮儀征”。阮元自己對儀征也十分有感情,他在76歲(道光十九年)時,特地將自己的嗣長子阮常生遷葬於儀征的阮氏祖籍地白洋山南坡(現劉集鎮牡羊山)。阮元祖父阮玉堂,阮元本人都與儀征名門江氏家族聯姻,往來密切。這些史料在本書中都有詳實的考證。
本書編者不但考證了阮元與儀征的關係 ,還以豐富的史料闡述了儀征作為重要的鹽運城市在明末清初直到清中期的由勃興到衰落的過程,對研究儀征城市史、歷史文化脈絡以及漕運興衰、鹽商家族史等等都會有極大的參考意義。尤其對阮元的生平蒐集了大量的史料,我建議編者可以繼續深入研究,把中清時期的官場和文壇通過阮元這位“三朝閣老、九省疆臣”,“文壇巨擘、一代宗師”的人生經歷如實地反映出來,也不失是對清史研究的一個補闕和貢獻。
這部書的能夠編成和出版,我作為阮元的後人,非常感謝執筆人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同時也要感謝儀征市領導及有關方面的鼎力支持。只要有更多的政府部門切實地保護地方文化遺產和不斷發掘歷史文化寶藏,那末我們中華民族的文脈就一定能得以傳承發揚,就一定能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中國夢!
後記
挖掘和弘揚本地歷史文化是個好事,各執一詞搞學術爭論也很正常,但以偏概全、甚至只講一葉不講泰山,就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了。筆者在論壇微博等信息場就阮元話題與網友爭辯久矣,擦出了不少思想火花,決心出一本論證阮元與儀征淵源的書,正本清源。在同道網友的大力幫助下,在儀征市領導的支持和有關單位的贊助下,經阮元後裔阮儀三(同濟大學教授)、阮涌三(蘇州建委退休幹部)、阮家鼎(儀征二中退休副校長)和著名學者王章濤先生的悉心指點,終於成功出書,可謂機緣所賜。
筆者1984年到儀征工作,對儀征歷史頗感興趣,1998年自建儀征風情網站,網站上“儀征名人”目錄中有阮元一頁,收錄了家父巫祖才(江蘇省楹聯學會理事)發表在《對聯》雜誌上介紹阮元的文章;網站介紹儀征歷史沿革,使用網路化語言表述,即本書開頭第一段,這是網路上最早介紹儀征歷史沿革的文字,至今搜尋儀征歷史,很多網站都是拷貝的這段內容。
阮元是儀征人,《道光儀征縣誌》、《同治揚州府志》、光緒朱批、《清史稿》、《清史列傳》等正史都有明確記載。他生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卒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享年八十六歲,諡號“文達”,歷乾嘉道三朝,無論理政還是治學均有不俗建樹,被譽為“一代名儒、三朝閣老、九省疆臣”,後學尊他為“儀征師”“儀征相國”。阮元一生為同僚、門生題寫序跋、匾額無數,落款大都是“儀征阮元”。僅在為北湖人焦循的《北湖小志》作序時說:“元但通籍儀征而已,實揚州郡城北湖人也”,一句客氣話,被揚州某區某鄉鎮做足了文章,這種敬業精神,確實值得儀征人學習。
筆者在儀征工作生活30年,未曾發現有阮元與儀征專題的文獻,深感當今招商引資大潮各地比拼軟硬環境,阮元是儀征厚重歷史文化的代表,是儀征值得驕傲的軟環境,宣傳儀征就應該宣傳阮元,2014年恰逢阮元誕辰250周年,正是出版《阮元與儀征》的機緣契機。
阮元是儀征史上最大的名人,也是揚州古代最大的名人,他在治學考證題跋諸多文獻和題匾時,落款大都是“儀征阮元”,用今天的話來說,是大大提高了儀征的知名度。阮元是儀征的名片,更是一座文化富礦,蘊藏的精神財富可謂取之不盡,筆者祈望:同道齊努力,挖掘新題材,共同創造下一個機緣。
阮元事跡
阮元家風三五事
拾金
拒賄
丟印
阮元乃是封疆大吏,精明幹練,怎么如此疏忽,“丟”掉官印呢?這是因為浙江吏治腐敗,而阮元防範重重,於是有人狗急跳牆,才會發生偷印和“丟”印大事。
嘉慶五年正月,阮元實授浙江巡撫,當時浙江虧損嚴重,吏治腐敗,海盜猖獗,水患頻仍,魚米之鄉早已千瘡百孔。阮元上任後清查府庫,發現省屬倉庫竟然虧空白銀四百六十多萬兩。查其原因,首要一條是各級上司平時收受陋規,勒索錢財,下屬就挪用公款送禮獻媚。或者主動侵吞公款,既可中飽私囊,有可巴結逢迎上司。逐級仿效攀比,腐敗愈演愈烈。阮元一面嚴整吏治,嚴格監查督、撫、司、道各級衙門,不允許有絲毫掠取州縣錢銀的情節,嚴懲貪官;另一方面,要求各州縣必須痛改前非,摒除浪費,節省開支,將節省的費用按月解繳藩庫,以補本縣的虧空。這種宜緩不宜急的年清年款的方法,逐步取得實效。
當時,浙省沿海州縣財政虧空的另一個原因是修建海塘貪污嚴重,阮元革除修復海塘工程“由各州縣幫辦”這個陋規,委派精通水利工程的技術人員將用工用料仔細核算,再嚴加審核,再由地方有聲望的民眾信得過的公正人士主持工程,堵死了州縣和塘官從中貪污漁利的渠道。
這樣一來,各級官吏就無公可貪、無肥可食了,貪污成癮的他們便大動腦筋,找門路,妄想開撫院的後門了。但是,阮元不理這一套,他不僅自我清廉,還在撫院設定重重關卡,防範極嚴。正直的幕府人員是第一道關卡,本家叔父阮逵陽是第二道,而其父阮承信是第三道。因此,妄圖私通撫台衙門的關節真是“難於上青天”。有人就想打點阮元的僕役,其僕役中有王某者,得利以後心生歹念,妄圖盜竊撫台大印。偷印事件被察覺,全院心急如焚,丟印就是丟命,不僅官位不保,性命也難保全。官印若落於他人之手,後果不堪構想。於是,阮元一面嚴密封鎖訊息,一面多方尋找,但是翻遍整個撫台大院,也難覓蹤影。這時阮元父親阮承信還比較鎮定,思之再三,指令說:淘井!一顆撫台大印果然就從井中撈出,大家方才鬆了口氣,這時離丟印已經一天一夜了。為這件事,阮承信把阮元批評了一頓。
蔣二
阮“園”
阮元為官清正,以“相國”退休後,竟然無力置辦私家園林,他為後代樹立了良好的家風榜樣。
阮元的兩位夫人
阮元9歲時,父親阮承信為他訂了娃娃親,聘江元韜先生(江春的堂房侄子)第四女為婦。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二月初九,阮元20歲時,把江夫人迎娶回家。
啥叫旺夫命?請看阮元起飛年譜:
乾隆四十八年,阮元20歲,娶妻江氏;
乾隆四十九年,阮元21歲,歲試取入儀征縣學第四名;
乾隆五十年,阮元22歲,科試一等第一名,補儀征廩膳生員;
乾隆五十一年,阮元23歲,九月初九揭曉,中式第八名;
乾隆五十二年,阮元24歲,生女兒阮荃,所著《考工記車製圖解》成;
乾隆五十三年,阮元25歲,所著《考工記車製圖解》付梓;
乾隆五十四年,阮元26歲,會試中式第二十八名;四月圓明園複試,欽取一等第十名;殿試二甲第三名,賜進士出身;朝考欽取第九名;引見,改翰林院庶吉士;旋充《萬壽盛典》纂修官,國史館、武英殿纂修官。
乾隆五十五年,阮元27歲,四月散館,欽取一等第一名,授職編修;
乾隆五十六年,阮元28歲,二月初十日,圓明園大考翰詹......次日奉諭:“第二名阮元比一名好,疏更好,是能作古文者。”親改擢為一等第一名。十三日,奉旨陛授詹事府少詹事,旋奉旨南書房行走。修纂內府書畫《石渠寶集》。十四日,謝恩,召見於勤政殿東暖閣,諭云:“要立品,毋燥進”。 次日召見軍機大臣,諭阿文成公云:“阮元人明白老實,象個有福的,不意朕八旬外又得一人。”十五日,奉旨充日講起居注官。
乾隆五十七年,阮元29歲,冬十月,女荃因痘殤。江夫人有疾。十一月二十二日,江夫人病卒。
乾隆五十八年,阮元30歲,奉旨放山東學政。
江夫人從嫁入阮家到去世僅九年時間,自己的命運不佳。但阮元從一介布衣,經過童試科試取得生員資格,連闖鄉試、會試、殿試三關,獲乾隆召見,9天時間連升三次,30歲即放山東學政,這樣的官運,首先靠的是阮元自己的學識實力,其次是江夫人“旺夫”,就是說藉助了江家的勢力。
江阮兩家是親上加親的關係。
阮元的祖母(老江夫人)是揚州大鹽商江昉的親姐姐,阮元二伯父阮承義夫人是江春(兩淮總商、江昉的堂兄)的堂房侄女,阮元夫人是江春的侄孫女。也就是說,江春、江昉是阮元堂房舅公公。
江春(1721-1789),字穎長,號鶴亭,安徽旌德縣江村人。江春行鹽旗號“廣達”,人們稱呼他“江廣達”。他出身鹽商世家,祖父江演幼年至揚州,父親江承瑜,為兩淮總商之一。其父死後,江春繼為總商。江春善於寫詩,愛結交天下賓客。
江春不僅是商人,他還獲得過清朝廷誥封光祿大夫正一品銜,“內務府奉宸苑卿”,賞戴孔雀翎。江春因捕捉宮中逃離的太監有功而被乾隆皇帝賜予“布政使”銜。乾隆在鎮江金山行宮召見過他,他先後得到過皇帝賜予的御書、福字、貂皮、荷包、珍珠、鼻煙壺、玉器、藏香、錫杖等物。
清朝宮廷盛宴“千叟宴”每50年舉辦一次,江春受乾隆皇帝的邀請赴京城參加過乾清宮的“千叟宴”,作為商人,江春得到的恩寵可以說登峰造極。
江春出身鹽商世家,他的祖父“擔囊至揚州”,“用才智理鹽策”,“數年積小而高大”,成為兩淮鹽商的中堅人物。江春的父親江承瑜也從事鹽業經營,為兩淮總商之一。春早年讀書,22歲那年參加鄉試考舉人,名落孫山。雖未中舉,其聰明才智卻在商界得以施展。他棄文從商,協助父親經營鹽業,父親去世不久,江春接任兩淮總商。他廣交官府王侯,熟悉鹽法,精通商務運籌,練達多能,在擔任“兩淮鹽業總商”的40年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謀略與才華,先後蒙乾隆賞賜“內務府奉宸苑卿”、“布政使”等頭銜,薦至一品,並賞賜頂戴花翎,為當時鹽商僅有的一例。
乾隆六下江南,均由江春籌劃張羅接待,即所謂“江春大接駕”。乾隆曾於金山行宮與江春奏對稱旨,親解御佩荷囊,面賜佩帶,並兩次親臨江春的別墅“康山草堂”,賜金玉古玩,題寫“怡性堂”匾額,並以“鹽商之財力,偉哉”,讚嘆江春富可敵國。
乾隆五十年(1785年),江春等鹽商獻銀100萬兩,賀乾隆登基50年大典,江春受邀赴宴於京城乾清宮舉行的“千叟會”,並與皇帝進同與宴,受錫杖。這“千叟會”每五十年舉辦一次,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宮廷盛宴,是清宮中規模最大、與宴者最多的御宴,此為江春又一“牛”處。
江春在揚州構築的園林建築,共有8處之多,有“康山草堂”、“退園”、“淨香園”、“深莊”、“秋集好聲寨”、“江氏東園”、“西莊”、“水南花墅”等。江春雖長居揚州,然而卻一直生活與拼搏在他刻意營造出的“徽州殖民地”氛圍中:住的是徽派特色濃郁的別墅以及私家園林,吃的是從老家徽州帶去的家廚團隊與主要原材料烹製出的徽菜佳肴,玩樂的是自家組建的“春台班”等徽劇,甚至於平常的生活會話也照舊用家鄉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江春家的“春台班”,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與“三慶班”、“四喜班”與“和春班”一道,奉旨入京為乾隆皇帝80大壽祝壽演出,演繹出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四大徽班進京”,導致京劇誕生的重大事件。
晚年,江春因家財耗費一空,不得不靠“皇帑”方式維持營運。乾隆三十六年(1771),因江春“家產消乏”,乾隆賞借他30萬兩皇帑,以資助他營運鹽業。乾隆五十年(1785),乾隆又一次賞借25萬兩皇帑給江春,按一分起息。江春去世後,到嘉慶六年(1801),嘉慶皇帝又因江春之子江振鴻資本未充,賞借5萬兩白銀作為營運鹽業的資本,乾隆和嘉慶對一介商人如此關懷備至,在中國歷史上實屬罕見。
江春平生樂善好施。《揚州畫舫錄》中記載了他踴躍急公、務實辦事等突出事跡達18處之多。據《兩淮鹽法志》載,從乾隆十六年(1751),首次南巡,駕臨揚州,至四十九年(1784),江春與他人“急公報效”、“輸將巨款”達1120萬兩之多。
阮元中進士憑的是成績,江春與和珅關係密切,在和珅的引見下,乾隆皇帝親自接見了阮元。此時的大鹽商江春已經病入膏肓,乾隆皇帝和阮元談了什麼?史書上沒有記載,阮元也沒有記載。但是可以肯定,這么關鍵的時刻,召見江春的外孫一定會談到江春的健康問題。很快給新科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這在清代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所有的進士中,只有一甲三人可直接進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選精英考試才可成為庶吉士,他們的職責是給皇帝講解經史書籍,並幫皇帝起草詔書,是皇帝的秘書,地位很高。也許乾隆皇帝要用破格提拔江春外孫的形式,讓這位布衣朋友能夠含笑離開人間,同時,也暗示江春,即使他離開人間,乾隆皇帝也會關照好揚州鹽商的利益。相信大鹽商江春在得知自己的外孫已經到了皇帝身邊任“翰林院庶吉士”時,一定會含笑九泉的。
乾隆六十年,阮元32歲,任山東學政,八月二十四奉旨調任浙江學政。他父親阮承信先回揚州路經曲阜,遇到了時任山東巡撫的畢秋帆。當初阮承信為畢秋帆做媒,將秋帆的女兒配給了第七十三代衍聖公孔慶鎔。當下畢秋帆對阮承信說,我也給你家做個媒吧,將七十一代衍聖公孔昭煥孫女、誥封衍聖公孔憲增長女孔璐華,配給了阮元。
這裡有些繞,筆者考證後理清關係。七十一代衍聖公是孔昭煥,七十二代為孔憲培,因無子,由弟弟孔憲增的兒子孔慶鎔繼位七十三代衍聖公。由此孔憲增獲誥封。所以孔璐華應是七十一代的孫女、七十二代的侄女、七十三代的姐姐。
孔府與乾隆有姻親關係,正史、孔府和阮元都沒有記載,但是正如“阮元丟印”的故事一樣,此事也在阮元後裔口口相傳,大意如下:
從乾隆十三年(1748)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皇帝九次巡幸曲阜祭拜孔子,除了尊重孔子發揚儒學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乾隆的女兒下嫁孔府。
據說乾隆有一女兒,是孝賢皇后所生,公主臉上長了一塊黑痣,相術上說這塊黑痣主災,破災的惟一方法是公主嫁給比大富大貴人家,但清廷制度滿漢不能通婚,乾隆就將女兒認于敏中(金壇人,文華殿大學士、戶部尚書、軍機大臣)為義父,然後以於家閨秀的名義嫁給第七十二代衍聖公孔憲培,孔府後人稱之為於夫人。公主無子,過繼侄兒孔慶鎔為後。孔慶鎔剛一出生就被抱到公主這邊,並立即呈報皇上有了御外孫,乾隆十分喜悅((孔府內宅軼事》)。
在曲阜孔林內,有一著名的“于氏坊”, 規模宏大,頗為引入注目。這就是孔憲培與其妻于氏之墓。因為于氏是乾隆皇帝的女兒,所以當她死後,孔府為其立了這座“鸞音褒德”牌坊。
孔璐華(乾隆四十二年1777—道光十二年1832)字經樓,世號“經樓夫人”,為七十一代衍聖公孔昭煥孫女。她幼承庭訓,嫻於詩禮。出嫁後,阮元每有興事,常常作詩誌喜,夫唱婦和。著有《唐宋舊經樓稿》6卷續1卷。內有《恭迎宮輦》七律一首,及《題石室藏書圖》、《飼蠶紀事》、《冬日雷塘墓廬有感》等,皆一時佳作。孔氏著述不止於此,其子阮孔厚曾曰“先妣讀史有識,有雜文十數篇,今亦錄《項羽論》《金日碑》等四篇”,惜未見。
孔璐華兼工繪事。江都博物館收藏了孔璐華的仕女圖一幅。孔璐華仕女圖屬於工筆淡彩,線條為流暢的鐵線描,有高古之感。她亦通蠶桑和制酒。她將江南蠶桑技術傳播於揚州,有詩《江北不養蠶,因從越中取蠶種來揚州,採桑飼之,得繭甚多,詩以紀事》。
孔璐華美食。阮元在清朝嘉慶年間漕運總督任上,查勘運河河道途經寶應時,欣聞已有近半個世紀的德成燒酒坊出產的美酒在江淮一帶頗具名氣,為解途中之乏和興趣使然,請隨船同往的妻子孔璐華前去酤酒小酌。孔璐華深受孔府家酒的嫡傳,親自用夫君拿出的青銅酒器將德成燒酒坊的酒重新配製。一日阮元悠閒之餘欣然品飲,當即吟道:“民騰善氣春如海,官有清聲酒亦賢。”
清朝自定鼎北京後,為了討好文人,加強其君主統治,極為尊孔,乾隆每到曲阜孔廟祭禮,必下榻孔府。孔府接待貴客自然以吃喝為第一要務,何況孔夫子提倡“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飲饌非常講究,一套“府菜”大筵席,可達一百三十六樣,並定期朝貢。孔小姐下嫁阮元時,隨孔小姐陪嫁過來的,還有四名廚師。這些廚師個個身懷絕技,深諳孔府烹飪之奧秘。阮元後來仕途一帆風順,做到如他自書的門聯那樣:“三朝閣老,九省疆臣”。由於歷任重臣,俸祿充裕,阮元重用著一大批清客幕賓。這些文人雅士除了幫助阮元翻古紙、究倉籀、勒金石外,亦有佳肴小樂。加之內有名師主廚,外有雅士品味,此時的阮元在飲饌上也就不斷花樣翻新。他在兩廣總督任內曾以府菜為基礎發展出一道席面,雖不及府菜規模,但也遠遠超出一般市面上的水平。由於這種席面能兼顧滿漢人員的習慣,因此人們便稱之為“滿漢全席”。可見“滿漢全席”便始自阮元。
孔璐華賢內助。阮元家庭和睦,以孔璐華為正室的阮元的一妻三妾,沒有像平常的一些大家庭那樣出現爭風吃醋、勾心鬥角、禍起蕭牆的現象,她們和睦相處,結社吟詩,與阮亨(阮元的堂弟)的妻子王燕生,王豫的妹妹王瓊、女兒王乃德、王乃容及外甥女季芳,黃文暘的妻子張因等唱酬最密,結“曲江亭詩社”,曾刻《曲江亭唱和集》。唐慶雲著有《女蘿亭稿》。嘉慶十九年(1814)刻本,卷首有孔璐華序:“閨中得此良友,何樂如之,隨餘十數載,每吟舊吟舊篇,常得佳句。”嘉慶二十年(1815)夏,阮元得元版韋珪《梅花百詠》一卷,孔璐華於是約劉文如、謝雪、唐慶雲、劉蘩榮、阮安等人分詠。“同賦五律百首,爭奇角勝,各有新句”。冬,孔璐華編撰《擬元人梅花百詠》,並作序。
嘉慶六年,孔夫人生子阮凱(1801-1803),早殤;
嘉慶八年,孔夫人用自己的體己銀子,贖回阮元出生地揚州白瓦巷舊宅並改造成海岱庵,幫助阮元和公公阮承信完成了心愿,結束了阮家隱痛。
嘉慶十年,孔夫人生子阮孔厚(1805-1862),一品蔭生、福建按察使、特用員外郎。
道光十二年,孔夫人逝世,享年56歲。此時阮元69歲,任雲貴總督。
自孔夫人嫁入到去世,阮元歷任浙江學政、兵部右侍郎、禮部右侍郎、浙江巡撫、工部右侍郎、漕運總督、江西巡撫、河南巡撫、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
道光十五年阮元著充體仁閣大學士,管理兵部;十八年致仕,晉加太子太保銜;道光二十六年晉加太傅銜。
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月十三日,阮元卒於揚州康山私宅,享年八十六歲。
阮元一生歷乾嘉道三朝,九省封疆,在政務繁忙的情況下著作等身,享86歲高壽,除了他才華橫溢和自身努力外,與他的兩位夫人的默默奉獻和夫人們家族的鼎立支持是分不開的。
阮元與儀征縣學
乾隆四十九年年(1784)至1785年(乾隆五十年)阮元二十一、二十二歲,阮元在儀征應試,歲試取入儀征縣學第四名,這么好的成績,讓阮元的全家高興不已,皆連曰:“可造!可造” !阮元憑著自己的真才實學獲得了“廩生”待遇,相當於全額獎學金,從此以後,阮元就有生活補助了。
但是,此時的阮元家境貧寒,在辦理入學手續時,工作人員按慣例索要五百文喜錢,否則不給辦。阮元身上只有二百文,懇請辦理,但“吏眾咻之”,去去去,回家拿去!有一位好心的小吏看不下去,對大家說,我看這小年青家裡也不富裕,考上了也不容易,出二百文買一張紙,我們也不虧,何必做這等齷齪事?但眾吏將此人痛罵一頓,你做什麼好人?壞了大家的好事!這位小吏氣不過,自己掏錢三百文,這才給阮元辦好手續入學。
阮元是占籍儀征的,平時都住在揚州城裡,到儀征來上學是為了日後的科舉進身,上學這年把時間住在哪裡呢?陳集舅舅家太遠,史書記載他住在儀征城裡的資福寺。
各位都知道阮元後來定名的真州八景吧?他上學的地方是一景:泮池新柳,現在是儀征市實驗中學;寄宿的地方也是一景:資福晚鐘,現在是儀征市人民政府。
縣學裡必須配備祭器、樂器,自乾隆初年修補後,儀征縣學裡的設施多所殘缺,關心家鄉教育事業的阮元得知後,於嘉慶十三年為儀征縣學捐備編鐘十二件,使縣學教學設施煥然一新。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十日,已經退休的阮元自禮祀洲中長蘆庵乘舟至真州,與儀征兩儒學重遊儀征縣學的泮宮,采芹拜聖賢於欞星門墀下。他回顧當年從這裡出發,六十年來的崢嶸歲月,豪情滿懷,欣然作詩:
春冰長蘆夜泊舟,
齊肩葭葉滿沙洲。
煙江疊嶂尋常見,
月色柴門相見不。
賞雨茅檐留宿客,
重遊芹泮到真州。
青衿六十年前事,
感憶先生頌魯侯。
六十年一甲子,彈指一揮間。六十年前的乾隆四十九年(1844),英俊才子阮元以第四名的好成績考取儀征縣學,經過一年的學習,以一等第一名考取秀才,補廩膳生員,從此走上了中舉人、中進士、任職封疆治國平天下的道路。儀征是阮元仕途的起點,六十年後重遊故地,怎不叫人感慨萬千!
紀念阮元話陳集
陳集原屬江都縣,清雍正九年(1731)分江都置甘泉縣,陳集屬甘泉縣,解放後屬儀征縣。
陳集歷史悠久,丁橋村境內的神墩商周古文化遺址,初期出土有細石器斧、錛、環等器物。1995年由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進行第一次科學發掘,發掘出成片的居住草木泥牆房屋和紅燒土塊等遺蹟,上層達到戰國文化、下層是商文化,其中出土的麋鹿角骨戈文物為全國考古首次發現,銅器作坊遺蹟出土了銅箭簇,還有成組的陶器生活用品,是蘇、皖、魯、豫地區夏、商、周文化的一處重要的科研基地,也是江蘇現存保護完好的商周文化遺址。
陳集是一個歷史古鎮。原名大唐村,宋、元時改名為孟家崗,明初,因官封監察御史、雲南巡按的陳琰曾居於此,遂改名陳御史集,又稱陳家集。
因陳集地理位置適中,地當揚州通六合、天長官道,往來車馬不斷,甘泉縣移上官巡檢司於此,管轄揚州西山的十三集,江(都)甘(泉)食鹽總店又設於此,負責經銷揚州西北鄉十三集的食鹽,陳集逐漸發展成為西山十三集之首。陳集鎮是揚州西部的重鎮,歷史因其商貿繁榮而素有“西山小揚州”之稱。清朝林溥《揚州西山小記》有詩形容:“西山自古擅風流,喬木森森棨戟修。甲第極多商賈盛,由來人說小揚州” 。
陳集還是一個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陳集是我軍湖西辦事處所在地,同時,也是淮南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儀征縣第一屆縣委就誕生在此;甘泉縣抗日民主政府、中共甘泉縣委和甘泉縣地方抗日武裝甘泉支隊也誕生在陳集,1946年9月撤銷。1948年恢復陳集區,下轄界墩、沙集、丁橋、青蓮、鐵牌、盤古、劉集、司徒、高集等9個鄉,隸屬東南縣。1949年2月東南縣撤銷,陳集區劃屬儀征縣。1956年3月撤銷陳集區,將所轄鄉鎮劃歸大儀、月塘、凌橋區管轄。1957年3月建立陳集鄉,1999年12月,撤銷陳集鄉設立陳集鎮。
阮元母親的祖父林文璉,字聖輿,號德齋。一生不求仕進,飽讀詩書,特別精於史學,曾編《史畸》20卷,《德齋文稿》二卷,《德齋詩稿》四卷。尤愛唐詩,編選過王維、高適、孟浩然和岑參四家詩選。林文璉生有四子,阮元母親的父親即阮元外祖父林廷和是第一個兒子,舉人出身,曾任福建大田縣知縣。
林廷和生有五子一女,長子即阮元的大舅父林開,字玉珂,號霏崖,援例為國學生。善吟詠、工書法,著有《霏崖詩草》四卷。三子即阮元三舅父林閬,字苑西,號蘭汀,廩貢生,也工詩善畫,精於行楷,著有《蘭汀詩存》三卷。阮元評價:“與兄霏崖公並以詩翰名於時”。四子林閏,字歲成,號桐江,廩生,作有《江詩革》一卷。
阮元的堂舅父林書門,曾任曲阜衍聖公府六品官,所著《邗江三百吟》至今猶存。
林閏的長子林述曾是阮元的表弟,阮元任浙江巡撫時,曾邀請他到杭州協助辦事。在阮元指揮剿滅安南海盜的海戰中居功甚偉。阮元親臨海防前線,他在杭州負責將士的後勤保障,將籌辦的糧餉和作戰物資源源不運往前線,使阮元無後顧之憂,將士的士氣受到鼓舞,保證了作戰勝利。林述曾出任浙江武康知縣,在任六年,後來認為做官會束縛自我,堅決辭官還鄉。臨行作詩留別,詩中有句云:“歸家高臥夢魂安,只仗清風兩袖還。”其清白志趣可見一斑。可惜他天不假年,五十五歲就去世了。阮元八十多歲回顧四十多年前林述曾的往事,仍不禁老淚縱橫。
林述曾的長子林溥,道光十七年舉人,卅十年進士,曾在山東做知縣,工詩文。《揚州西山小記》就是他編撰的。這本書以竹枝詞形式,記載了以陳集為中心的揚州西山地區的形勝古蹟,人物軼事、風俗人情等,計有詩135首,每首詩後都有簡要的文字解釋。這是了解道光、鹹豐年間陳集情況的一部簡略地地方志書。在阮元編的《北湖續志》和《北湖續志補遺》內載有他的詩詞多首。
這樣的詩書之家,對阮元的成長很有影響,因為阮元是在外祖父家接受啟蒙教育的。
阮元的母親林氏二十三歲適阮元父親阮承信,二十九歲始生阮元。阮元出生後家庭十分貧困,兩歲時家人便將祖屋出賃給他人,自己家另租陋室棲身。阮元四歲時因大雨至房屋牆壁倒塌,書物濕燜殆盡,不得不重新租屋。到阮元十三歲時,已搬遷四次了。在這樣的窘境下,幼年的阮元不得不經常隨母親住到陳集的外婆家,在書塾讀書。阮元五歲時,母親便教他識字。母親不滿足於塾書所教的四書五經,還囑其誦讀外曾祖父編選的唐詩,並傳授作詩的四聲屬對之法,所以阮元八九歲時就會作詩了。
林家是個大家族,全家數十口人,舅舅們都在外面做事。阮元作為窮親戚隨母親寄食於外家,難免受到有些人的嘲諷和歧視。然而幸運的是阮元卻得到外祖父側室高氏的呵護。高氏主持家務,對阮元關懷備至,經常督促其刻苦學習,所以阮元能在“書聲與訪聲相互和”的氛圍里受到很好的啟蒙教育。也正因為此,阮元對陳集外婆家常懷感恩之心,發達以後,也總想為外婆家做些事情。不僅在陳集建天后宮,還建了舊德祠。
據林溥在《揚州西山小記》中記載:“天后宮在集南街,其東側數武即天后樓,阮文達公撫浙時征安南海盜,神庇獲捷,感而建此”。這座天后宮,是阮元在清嘉慶十二年四月,用陳集林氏“舊宅一區劃中宅而改建成的。160多年後的1967年,還在當時陳集公社的大院內。大院東側陳集農行的空地上,還有阮元題寫的“天后宮”石額一方,長近一米,寬約四十公分,隸書刻石,可惜天后宮今已不存,不知石額尚存於人間否?
阮元為什麼在陳集建天后宮呢?除上述阮元對外家感恩之心外,還有另一層原因。天后,民間稱媽祖,是保護航海之神。道教傳說,媽祖是福建湄洲人,姓林名默,又稱默娘,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死時二十八歲,“死而有神”。據說陳集林氏原籍福建是媽祖後裔,所以阮元將天后宮建在陳集。天后宮中除奉祀媽祖外,也奉祀阮元母親林太夫人。天后宮內原有對聯一副:“靈感著閩天,宋代從姑傳子姓;神威宣浙江,中年湯寇復安南”。上聯說陳集林家是以媽祖(姑姑)傳的姓氏,下聯是指阮元在浙江巡撫任上於嘉慶五年六月乘颱風一舉剿滅安南海盜的歷史事實。
舊德祠原地在天后宮後面,是阮元於道光十六年所建。祠中奉祀十四位木主。他們分別是唐朝西台侍郎上官儀,通事舍人王慎辭,宋朝瑞明殿學士泰、右員外郎陳瑄,明朝御史陝西布政使陳琰,清朝國學館大學士王永吉,撫督楊捷,漢陽知府王明德,明經孝子余士瑄,明經王心湛以及林家的林文璉、林延和、林延岳等,都是揚州府縣本地人。阮元建祠奉祀由唐至清的揚州籍官宦、名人,主要是為了宣揚他們的事跡和道德文章,使家鄉後來人得到傳統道德教育,相當於現今建烈士紀念館和修復名人故居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