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頤煊

洪頤煊

[清](1765~1837)字旌賢,號筠軒,晚號倦舫老人,浙江臨海人,洪坤煊之弟。嘉慶六年(1801)拔貢生,官直隸州州判、廣東新興知縣、羅定州同。初為孫星衍門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洪頤煊
  • 朝代:清
  • 籍貫:浙江臨海人
  • :旌賢
  • :筠軒,晚號倦舫老人
  • 官位:廣東新興知縣
簡介,少年,成就一,成就二,作品,洪瞻墉,故居,評價,藏書之家,

簡介

苦志力學,與兄坤煊、弟震煊同讀僧寮,每夜借佛燈圍坐,談經不輟。時有“三洪”之稱。阮元招之就學行省。嘉慶六年(公元一八o一年)拔貢生,為孫星衍門人。星衍署山東督糧道,頤煊客其幕,為撰《孫氏書目》及《平津館讀碑記》十二卷。入貲為直隸州州判,署廣東新興縣事。阮元督兩廣,知頤煊吏才短而文學優,延之入幕。頤煊著有《筠軒詩文鈔》十二卷,《台州札記》十二卷,《倦舫書目》十卷,《經典集林》三十五卷,《讀書叢錄》二十四卷,《管子義證》八卷,《諸史考異》十八卷,《漢志水道疏證》四卷,《孔子三廟記注》八卷……等,《清史·文苑》有傳。

少年

洪頤煊從小就愛讀書、好聚書,因為才學過人,得到浙江學使阮元的賞識,阮元親自書寫“鄂不館”的匾額贈給頤煊、震煊兄弟,後來又召洪氏兄弟倆到杭州詁經精舍學習。

成就一

在杭州,洪頤煊幫助阮元校編著名的《經籍纂詁》,負責分纂《釋名》、《小爾雅》,並且參與編韻。他經常與臧鏞堂丁傑等“浙士之能經者”切磋質疑,經學功底日見深厚。臧鏞堂稱洪頤煊兄弟之學為“大洪淵博、小洪精銳”。嘉慶五年(一八○○年),孫星衍在西湖第一樓曾撰聯:“專家絕學通中法,二俊才名過古人”稱讚洪氏兄弟(這副對聯今存)。“二洪”之稱名揚杭州詁經精舍內外。

成就二

清朝嘉慶六年(一八○一年),洪頤煊入山東德州孫星衍館。孫氏館內藏書很豐富,據洪頤煊在《倦舫書目》自序中說,他在那裡如魚入水,“盡窺書之藩籬”,並為孫氏撰編了《孫氏書目》。洪頤煊又根據孫氏所藏碑刻銘文,詳加考證,撰寫了《平津館讀碑記》十二卷。著名金石學家翁方綱在序言中說此書博洽,可與錢大昕的《金石跋尾》相匹,甚至比王昶的《金石萃編》更精密。洪頤煊因此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年)夏,洪頤煊撰寫《倦舫書目》十一卷(《兩浙著述考》稱,洪頤煊撰寫其中九卷,此書原寫本今存),在序言中他談到了自己藏書的經過。“台州僻處海濱,聞見有限”,他之所以成為藏書家,是因為在孫星衍那裡擴大了眼界,增長了見識。他說,那時候“予空囊如洗,十指如錐,不能繕錄副本,徒有望洋而已!”洪頤煊真正致力於藏書,是在他任廣東省羅定州州判、新興縣知縣期間。在那裡,他開始“稍稍購集,廣東風氣醇樸,市上時多舊書,而收藏人少,價值亦不甚昂,予歷年既久,因得積有卷冊”。晚年回故里後,洪頤煊又致力於藏書事業,他“多方購求,漸臻富有”。於是,洪頤煊在他的舊居建築了小停雲山館。小停雲山館是浙江著名的藏書樓、臨海文物保護單位,在今天臨海市區巾子山北麓旌(一作“興”)賢坊,俗稱“芝麻園”。這裡昔日是清朝著名學者、藏書家、文物收藏家洪頤煊的藏書樓。

作品

小停雲山館占地十多畝,建有蘭雪軒、烷香亭等,又“有花木泉石之勝”。書樓西邊原有池塘,池塘邊的石碑上刻有“愚有源頭活水”。清朝陳均、陳務滋分別作有《小停雲山館圖》,有宋翔鳳、姜安等題詠,嘉興馮登府撰有《小停雲山館記》、張南山有“小停雲山館”詩。據晚清學者、臨海藏書家黃瑞統計,洪頤煊在這裡積藏了二千八百三十六部三萬二千六百七十五卷(一作四萬卷)典籍、二千餘件碑版和無數的鐘彝書畫等。

洪瞻墉

洪頤煊去世以後,他的兒子洪瞻墉成了小停雲山館的新主人。洪瞻墉,字容甫,號少筠,例授布政使理問銜。著有《建元分類考》、《錢王鐵券考》、《蘭雪軒錢譜》、《倦舫法帖目錄》、《倦舫書畫金石目》、《台州金石略》等。遺憾的是,小停雲山館的厚藏沒有像洪頤煊父子在“子孫世守”藏書印中所期望的那樣而保存下來。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也就是洪瞻墉去世的同一年,太平軍從台州撤退時,城內的地痞流氓以為洪家是大戶,乘機入內搶劫,火落書中,一代藏書樓和洪頤煊父於盡力收藏的世多罕見的書冊、書版等盡化灰燼,僅存阮元題贈的“小停雲山館”的匾額和藏書樓東邊三間小軒,遺留書畫數百軸。

故居

今洪頤煊故居是他的後裔在“小停雲山館”西邊朝西的三間小軒基礎上擴建的。故居的主體建築布局精巧,藏而不露。走進破落的外合門,抬頭望見高聳的臨海中山古塔,仿佛塔在園中,如此借景之妙,深得“因地制宜”之法。故居兩邊兩米多高的圍牆遮擋了園內的景色,讓人遐想,引人入勝。走過十來米坑坑窪窪的石板路,迎面的牆群是一米高的石板,上面有清晰的石刻圖案。
洪頤煊
轉彎可見內台門。內台門很普通,它的對面是一塊石屏,高高的石屏擋住了嘯嘯的北風,石屏上面的石刻圖案早已模糊,頂上的瓦片卻保存完好。雖說不是秦磚漢瓦,距今也有一百多年了。走進內台門,裡面是一塊正方形的天井,幽蘭葉茂。迎面是洪頤煊故居的兩層樓主體建築,共有七間。左右兩邊也是兩層樓的房子,各有三間,洪頤煊的後裔還有人在這裡居住。環視樓房,雕拱木沉,移步廊道,景趣頓生。洪氏故居左邊原有“小停雲山館”主樓,樓旁有一口池塘。入左樓小門,豁然開朗,站在園裡,“荒涼”之感油然而生。“小停雲山館”主樓毀於火以後,一直沒有重新建造,今雜草叢生,令人感慨萬千。
洪頤煊
事過境遷,斗轉星移,遺留的故居舊宅,尤其是朝西的最有價值的三間小軒也柱斜蟲蛀,需要修復了。近代學者、臨海項士元先生曾經從洪頤煊的後裔那裡得覽舊藏,手加札錄,撰《小停雲山館金石書畫過眼錄》,又作《七區文物展覽會雜詠二十首》(一):“山館荒涼久化埃,劫餘喜有未寒灰。最嘆吳越留余跡,鉤勒分明摹本開。”詩中敘述的是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浙江省文物展覽會,洪氏後裔拿出錢王鐵券摹本及金石書畫多件應徵。這些遺存的珍貴之物,以後又陸續流散,羅華有詩嘆其書被售道:“十年前記過筠軒,今日猶存竹滿園。先後與君同一慨,買書人有賣書孫。”
新中國成立以後,洪頤煊的後裔把他的金石書畫遺存部分捐獻給了台州文物管理委員會,人們今天見到的只是洪頤煊小停雲山館藏物中的吉光片羽了。
洪頤煊

評價

洪頤煊通經博古,收藏甚富。他還潛心著述,終日不倦,成書數十種,共有數百卷,在文史、碑版、地理、鄉邦文獻方面無不涉獵。洪頤煊的著述多行於世,其中多有影響深遠的著作,“海內爭重其名”,保存至今的有《尚書洪範五行傳論輯本》五卷、《禮經宮室答剛二卷、《漢志水道疏證》五卷、《漢志水道考證》、《校正竹書紀年》二卷、《校正穆天子傳》七卷、《台州札記》十二卷、《讀書叢錄》二十四卷、《讀書叢錄節鈔》、輯《經典集林》三十二卷、《孔子三朝記注》八卷、《鄭康成年譜》一卷、《國朝名人詞翰》二卷和《倦舫書畫金石目錄》三卷等。洪頤煊自己的詩文專著有《筠軒文抄》八卷、《筠軒詩抄》四卷、《倦舫叢書》十二冊等。
洪頤煊還通過選刻《倦舫法帖》八種卷、《傳經堂叢書》十二種等書來保存、傳播文化。前者今存,前些日子筆者還見過,後者在嘉慶、道光年間出版,是台州最早的私家單撰叢書。一百餘年間,失傳了的洪頤煊著述有《古文敘錄》、《孝經鄭注補正》、《工史》等。
洪頤煊是台州幾千年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傑出人物,他缺少吏才,卻成了著名的學者。

藏書之家

嘉慶間在孫星衍主持的糧道署就職,取“平津館”所藏碑文讀後,成《平津讀碑記》。後自己購得名碑文,成續記、再續、三續讀碑記。後又撰《平津館藏書記》,由是盡窺書道。阮元督兩廣,知他以文學見長,加以聘用。性好藏書,嶺南多古書舊本,不惜重資購買。聚書4萬卷,碑板2000餘通,多世所罕見者。藏書處有“倦舫”、“蘭雪軒”、“玉蘭仙館”、“小停雲山館”等,撰有《倦舫書目》9卷,補遺3卷,著錄圖書2836種,3萬餘卷,今不傳。當時台州藏書家,首推洪頤煊和宋世犖。藏書印有“小筠書印”、“洪氏小雲停山館珍藏金石書畫碑磚瓦之印信”、“臨海洪氏蘭雪軒藏書”、“寧靜以致遠”、“小筠平生珍賞”等10餘枚。鹹豐十一年(1861),有人乘太平軍撤退之機,將火把丟入“倦舫”藏書樓,所藏書盡付灰燼。刊刻有《經典集林》,輯佚書32種。著有《讀書叢錄》、《諸史考異》、《漢志水道疏證》、《校正竹書紀年》、《台州札記》、《管子義征》、《尚書古文敘錄》、《倦舫叢書》、《筠軒文抄》、《筠軒詩文抄》、《諸史考異》等20餘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