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歷史,名稱演變,管轄治理,地形地貌,海底地貌,島礁地貌,島礁分布,氣候條件,自然資源,海鳥資源,植物資源,海底資源,漁業資源,海洋開發,島礁開發,社會人口,資源保護,測繪考察,交通運輸,主權爭端,
人文歷史
名稱演變
名稱及現地名 | 著作 |
---|
漲海崎頭(南海珊瑚島礁) | |
崎頭(南海諸島) | |
珊瑚洲(南海諸島) | |
石塘、萬里石塘(南沙群島) | |
萬里石塘(南海諸島) | |
長沙(西沙)、石塘(南沙) | |
千里長沙(西沙群島)、萬里石塘(南沙群島) | |
石星石塘(中沙群島)、石塘(西沙群島)、萬生(里)石塘嶼(南沙群島)、九乳螺石(西沙群島,永樂群島一帶) | |
七洲(西沙群島)、七洲洋(宣德群島一帶) | |
千里長沙(千里長沙) | 元代 |
萬里石塘(南海諸島)、千里石塘(西沙群島一帶島礁)、萬里長堤(南沙群島) | |
萬里長堤(南沙群島)、鬼哭灘(鬼喊線) | 明代顧玠《海槎余錄》 |
石星石塘(中沙群島)、石塘(西沙群島)、萬生石塘嶼(南沙群島) | |
南海諸島(西沙群島) | 清初徐葆芬《中山傳信錄·皇朝通》 |
長沙海(西沙)、石塘海(南沙) | |
氣(東沙)、長沙(西沙)、石塘(南沙) | 《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東洋南洋海道圖》 |
南澳氣(東沙群島)、氣沙頭(東沙)、長沙(中沙)、七洲洋(西沙)、石塘(南沙) | |
落漈(東沙群島)、東沙(中沙群島)、西沙(西沙群島)、石塘(南沙群島) | 1842年清 鄭光祖《醒世一斑錄》中的《中國外夷總圖》 |
沙坦(中沙群島)、紅毛淺(中沙群島) | |
萬里長沙(東沙、中沙和西沙群島)、千里石塘(南沙群島) | 1887年徐雅蓀《洋防說略》 |
東沙島(東沙群島,5月將東沙島改名為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團沙群島(南沙群島) | 1935年“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 |
南海諸島(四大群島總稱)、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 | 1947年12月1日 |
資料來源: |
管轄治理
秦始皇統一嶺南,在今廣東地區設定南海郡,1992年,中國學者在南沙群島最大島嶼-太平島上,發現了秦漢米字壓印紋硬陶片,表明上古時代中國人最早發現南沙群島。
兩漢時期,漢武帝在地處南海海域的海南島置珠崖、儋耳二郡,據《海南省況大全》記載:西漢伏波將軍馬援在南征交趾過程中到過西沙群島,東漢人楊孚著《異物志》,對當時或以前中國人對南海及南海諸島的認識做了原始性的地理記載。
三國時,中國古代人民對南沙群島航行的方位、距離和海況已有詳細記錄,
東吳孫權派朱應、康泰出訪東南亞各國,船隊航經南海到達扶南(今
高棉)等國,與這些國家建立了友好關係。康泰回國後根據經歷所寫成的《扶南傳》,對南海諸島的地理情況作了準確的記載。初,海南島環島已建置有北部的崖州、西部的儋州、南部的振州(今三亞市),振州,前身為臨振縣,隋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增設臨振郡,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郡為州,時號振州。自此以後大陸中原王朝對南海諸島的行政管轄從未中斷過。
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由
僧一行等人主持的子午線測量,南至範圍達南海及南海諸島,並曾在南海上觀測有關星座進行測理。這是行使主權之舉。
東晉時,中國人已開闢了穿越南海的航路。
南北朝時期,大陸人民已在西沙群島一帶活動。中國考古學工作者在西沙群島的永興和九礁等11個島嶼和礁盤上,發現了南北朝(主要是南朝)的六耳罐、陶環及隋、唐、宋、元、明、清的陶瓷器2000餘件,產地多為今廣東、福建、江西等地。
隋唐時期,從南海諸島發現的考古遺存看,此時中國人不但在西沙群島有活動,在南海其他島嶼上也有大量活動,《舊唐書·地理志》(嶺南道:振州)中已有振州管轄海南島南部海域的記載。隋煬帝時,曾派常駿、王君政等經南海海域抵達赤土國。
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由
僧一行等人主持的子午線測量,南至範圍達南海及南海諸島。
兩宋時,隨著航海實踐的增多,南海諸島又有新稱,並趨於細化。如《宋會要輯稿·占城國》以“石塘”專指南沙群島。此後史書多用“千里長沙,萬里石塘”以及類似的稱呼泛稱或專指南海諸島。宋人周去非在其《嶺外代答》一書中指出交趾洋(今北部灣)與崑崙洋(今越南昆化島附近海域)一線為中越海域分界線。此外,據考證南宋端宗皇帝曾逃到西沙群島避難。
宋代,唐時位於島北的崖州南移,改振州為崖州,後易名為朱崖軍,繼後又改為吉陽軍。由吉陽軍直接管轄南海諸島。當時,北宋朝廷首命水師出巡至“九乳螺州”(即今西沙群島),這是海軍最早的巡海活動。
元代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將海南的
瓊州改為瓊州路。仍由吉陽軍管轄南海諸島。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皇帝派遣大將史弼領兵5000,遠征爪哇。該艦隊經西沙海域,天文學家郭守敬曾奉元世祖之命,在至元十六年(1279年)主持全國性“四海測驗”,往南海某島嶼上觀測其緯度。
明初,海南設立統一的地方行政管理機構-瓊州府,隸屬廣東。恢復崖州、儋州、萬州。將南海諸島劃歸瓊州府領屬的
萬州管轄。
明代,萬州在明時轄有“長沙”、“石塘”,開始巡邏南海,確立明政府對南海諸島及其海域的主權和管轄。著名航海家鄭和等率領數十萬人馬,分乘幾十艘巨艦,橫越南海航線,出使西洋各國,遠達西亞和東非;在《鄭和航海圖》中標繪的“石塘”和“萬生石塘嶼”,為今西沙和南沙群島。
清朝,前期和中期基本沿襲明制不變。至清明後期,東沙群島歸屬惠州管轄。西沙群島、
南沙群島、中沙群島仍由海南的萬州管轄。自此南海諸島分屬於不同的兩個州級地方行政機構管轄。
清代,開始有大量南海諸島主權與歸屬的記載,清康熙《瓊州府志》中已將南沙群島籍入中國版圖;康熙四十九年至五十一年間(1710~1712年),廣東水師副將吳陛曾率領水師巡視西沙群島海域。雍正時高涼總兵陳倫炯著《海國聞見錄》,內附有《四海總圖》,是現在能見到的關於南海諸島較早的地圖,明確把南海諸島劃分為四大群島,並為以後各類著作所轉載。西沙群島海域由廣東省海軍負責巡邏,在1716年的《大清中外天下全圖》、1724年的《清直省分圖》、1767年的在《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全圖》、1800年的《清繪府州縣廳總圖》和1818年的《大清一統天下全圖》等等這些官方輿圖中,都在海南島的東南方繪有南海諸島,列入中國疆域版圖。宣統元年(1909年)四月,兩廣總督張人駿派遣廣東水師提督李準率領海軍官兵170多人前往西沙群島視察,逐島查勘,並在永興島上升旗鳴炮。
1911年,
辛亥革命後,廣東省政府宣布把西沙群島劃歸海南崖縣(今三亞市)管轄。
1921年,南方軍政府又重申了這一政令。
1933年,法國殖民者非法侵占南沙島礁,製造了“九小島事件”,此舉引起中國政府及社會各界的一致抗議,7月26日國民政府外交部致電法國政府提出嚴重抗議,指出南沙群島“僅有我(國)漁人居留島上,在國際間確認中國領土”,8月4日向法國駐華公使提出對法國所謂主權宣告保留權利的外交照會。
1935年,國民政府公布南海諸島132個地名的中英文對照表。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出版《中國南海各島嶼圖》。
1945年,東沙群島劃歸廣東省管轄。
1946年,中國政府從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復南沙諸島。
1947年2月28日,國民政府發布完成西沙、中沙、南沙群島接收公報。之後,國民政府再次審定南海諸島及其所屬各島礁沙灘名稱,於12月1日公布了“南海諸島新舊地名對照表”,總計167個島礁沙灘洲。(
九段線、十一段線)
1948年2月,內政部公布了《中華民國行政區域圖》,其附圖即《南海諸島位置圖》,該圖明確標示了南海諸島名稱和南海11條斷續線。
1949年10月,
中國國民黨退居台灣省,繼續控制東沙。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進一步對南海諸島實施管轄。1959年3月海南行政區在西沙群島的永興島設定西、南、中沙群島辦事處,屬海南行政區管轄。
1969年3月4日,改為廣東省西沙、中沙、南海群島革命委員會。
1979年7月,台灣政府將東沙群島連同
南沙群島劃歸高雄市管轄。而中國大陸則將此地劃歸廣東省陸豐市碣石鎮。
1981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在永興島設立西沙、南沙、中沙群島辦事處(為縣級),作為廣東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由海南行政區公署直接領導。
1984年5月31日,第六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關於設立海南行政區政府的決定,再次明確規定海南行政區政府統一管轄西沙、南沙、中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
1988年4月13 日,在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關於設立海南省的決定》中,再次重申西沙、南沙、中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歸海南省管轄。
1996年,新中國頒布《領海基線聲明》,宣布了大陸領海的部分基線和西沙群島的領海基線。
地形地貌
海底地貌
南海海盆是一個斷陷盆地,中部有一條東北-西南向斷裂帶,在地質史上向東、西兩邊擴展,形成了
深海盆地。在海盆擴展過程中,殘留的陸塊碎片,成為
海底高地或下陷為
海槽,其間有斷裂發生,成為海底火山噴發堆積的熔岩高地,露海面形成高尖石式的海島。南海盆地形成一系列東北-西南向的隆起高地和深邃海槽相間排列的海底地貌。
海底自外圍至中心順次為
大陸架、
大陸坡、中央海盆,略呈同心圓式的三層環狀結構圖式。南海海底劃分為9個地貌區:北部堆積型陸架區、北部斷裂階坡區、西部堆積-侵蝕型陸架區、西部堆積-侵蝕型陸架區、西部斷裂階坡區、南部堆積型大陸架區、南部分割高原陸架區、東部侵蝕-堆積型島架區、中央深海平原區。
島礁地貌
西沙群島海域遼闊,陸域低、平、小,最高的石島為海拔15.9米,低於5米的島嶼20座,占62.3%;島礁均為海洋型島嶼,除高尖石為火山角礫岩組成的基岩島外,其餘全是以珊瑚、貝屑為主組成不同岩土的珊瑚島礁,珊瑚礁盤大;部分海岸發育有海灘岩,地形平坦,地貌類型較簡單。
西沙群島鄰近海域沉積物主要來自遭受破壞的珊瑚礁或其他生物碎屑提供的砂源,其次是海岸侵蝕所提供的砂源,再次是現代珊瑚及海洋生物生長發育的碎屑沉積,表層沉積物分為礫砂、中粗砂、中砂和細砂4個等級。
根據島嶼物質組成、岩性結構和形態成因原則,將西沙群島地貌劃分為陸域地貌、潮間帶地貌、水下地貌3類。陸地地貌包括沙堤礫堤、階地、渴湖、窪地、殘丘、火山岩台地6種。
中沙群島分布在南海北部陸坡的台階上,巨觀地貌形態表現為中沙海底高原,為珊瑚礁地貌。
中沙群島為珊瑚礁地貌,其主體中沙大環礁為為橢圓形沉溺礁,也是南海中最大的環礁,長141公里,寬55公里,面積近8000平方公里;礁環為彼此間斷的暗沙群,形成許多獨立的個體,達幾十座之多。環礁整體為北東向展布,周緣隆起較高,水深13~20米,潟湖內水深75~85米,局部達90~100米,也有零星散布的暗沙和礁灘,潟湖底與礁環頂部高差達60~70米;從礁環到潟湖中心依次可見20米、60米、80米的3級水下階地。環礁周緣坡度西北坡較緩,一般為11°~22°,東南坡的布德暗沙外緣坡度達52°。中沙環礁西、南側均有海槽發育,均為裂谷演變而成,礁環頂部與海槽高差2.4~4.0公里。黃岩島(即民主礁)為一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大環礁,長18.5公里,寬約15公里,三角環礁底邊為北西走向;潟湖水深10~20米,周圍散布有數百塊礁石,高出水面0.3~1.5米,礁塊表面大小為1~4平方米,以底邊北、南兩端礁塊最為密集,北端礁塊即北島,南端即南島,合稱黃岩島,是中沙群島唯一出露水面的島嶼,島嶼下的礁盤約在水下1米左右。
南沙群島屬珊瑚礁地貌,島礁沙灘星羅棋布,散布海域面積88萬多平方公里,基座主要為南海南部的大陸坡和少部分大陸架的隆起台階,海底槽溝縱橫交錯,地貌情況十分複雜。島嶼由礁石和珊瑚砂及貝殼堆積而成,地勢低平,海拔多在4米以下。
島礁分布
西沙群島海域面積50多萬平方公里,共有40座島礁,其中露出海面的29座,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是南海諸島中露出水面島洲最多的一群。可分為2大群組:位於東北面的是
宣德群島;位於西南面的是
永樂群島。永興島是西沙群島的主島,是西、南、中沙群島的行政中心。
南沙群島位於南海南部海域,北起
雄南礁,南至
曾母暗沙,西為
萬安灘,東為
海馬灘,是南海最南的一組群島,島嶼灘礁最多、散布範圍最廣的一組群島。地理坐標為北緯3°35′~11°55′,東經109°30′~117°50′;東西長約905公里,南北寬約887公里,海域面積為88.6萬平方公里。
南華水道由東經112°35′~116°30′之間橫穿群島,通過北緯10°55′、9°55′及8°40′成為三點連線,把群島的北部和中部分開。有島嶼11座,沙洲6座;暗礁105座,暗沙34座,暗灘21座。
氣候條件
西沙群島位於熱帶中部,屬熱帶季風氣候,炎熱濕潤,但無酷暑。永興島年平均氣溫為26℃,最熱月為5、6月,約為28.9℃,最冷月為1月,約為22.9℃,最低氣溫為15.3℃,熱帶作物可正常生長。夏秋(6~11月)為雨季,降雨占全年的86%,8月和10月為降雨高峰期。年平均風速為5.3米/秒。每年影響西沙群島的颱風有7~8個,颱風雨約占雨量的65%左右。
南沙群島最大的島嶼是太平島。太平島年平均氣溫為27.9℃,最熱月是四、五月,約為29.0℃,最冷月為26.8℃。年平均風速為5.0米/秒,最大為8月的65米/秒。南沙群島除南部沒有颱風外,其受颱風的影響較西沙群島、中沙群島為小。
西南
中沙群島一年間受到太陽兩次直射,太陽總輻射值140千卡/平方厘米,各月份的總輻射值在11~14千卡/平方厘米之間,日平均溫度≥10℃的年積溫高達9230~10180℃;西南
中沙群島全年為夏季天氣,氣溫呈北低南高趨勢,北部
西沙永興島年平均氣溫為26.5℃,南部
南沙太平島為27.9℃,南北溫差約1.4℃;年溫差都較小,也由北向南遞減,
西沙永興島年溫差為6.0℃,
南沙太平島只有2.2℃;最熱月的平均氣溫,
西沙永興島和
南沙太平島分別為28.9℃(5~6月)和29℃(4~5月),呈北低南高、北遲南早態勢;最冷月平均氣溫,永興與太平兩島分別為22.9℃和26.8℃,也是北低南高。
站名 | 1月 | 4月 | 7月 | 12月 | 全年 | 記錄年代 |
---|
東沙島 | 20.6 | 25.4 | 28.8 | 21.8 | 25.3 | 1963-1975 |
永興島 | 22.9 | 27.1 | 28.6 | 24.0 | 26.5 | 1958-1980 |
太平島 | 26.8 | 29.0 | 27.9 | 27.0 | 27.9 | 1964-1975 |
資料來源: |
西南
中沙群島地處熱帶海洋季風區,氣候長夏無冬,
熱帶海洋水汽蒸發旺盛,導致高溫多雨,而以季風雨和颱風雨為主,年平均雨量在1500~1900毫米之間。雨量的空間分布自北向南遞減,北部的
永興島年平均雨量為1506毫米,南部的
太平島為1842毫米。雨量的時間分配各月多寡不均,永興島12月~(次年)5月的月平均降雨量均140毫米,為多雨期(即
濕季)。太平島1~5月的月平均降雨量均<89毫米,為少雨期(乾季),其中2~4月更<35毫米;6~12月為多雨期(
濕季),其中9月為高峰期,降雨量達到290毫米,11月為次高峰期,雨量為251毫米。一年中沒有四季之分,只有乾、濕兩季之別。
西南
中沙群島地處北緯03°35′~17°08′之間,南部屬
赤道低氣壓帶,北部屬東北信風帶,並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冬季亞洲大陸為
西伯利亞高壓所盤踞,形成乾冷的偏北風,處於熱帶的西南中沙群島氣壓較低,由大陸吹向海洋的偏北風,在地球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轉成東北風,與
東北信風相結合進入南海,導致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為
東北季風盛行期,平均風速為6米/秒,陣風風力6~7級,天氣以少雲晴熱為主。夏季
亞洲大陸增溫快于海洋而成為低壓區,暖濕的
海洋氣團以偏南風侵入大陸,與由
印度洋進入南海的
西南季風和
南半球東南信風帶隨日射點北移而越過
赤道進入南海形成的
西南季風結合,導致5~9月為
西南季風盛行期,近地低空的風速為6米/秒,陣風為>10米/秒,天氣以多雲、陰天為主,有
雷陣雨。
颱風系形成於熱帶海洋上空的強熱帶
氣旋,南海和西太平洋北部都是熱帶颱風的發源地。生成於
菲律賓以東的西太平洋熱帶洋面上的
颱風,直徑約200~1000公里,自東向西或向西北方向以每小時10~20公里的速度運行,進入
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帶北側,然後迅速折向東或東北方向移動而消失,多數影響
中國華南、
東南一帶;有時也經由
巴士海峽進入南海海域,影響南海諸島與
海南島和
越南等鄰國。生成於南海的北緯12°~22°,東經112°~118°之間海區上的
颱風,海南漁民稱為“土颱風”,形成較快,範圍較小(直徑僅200公里左右),方向多變,主要運行路線是經
西沙、
中沙群島和
海南島、
廣東西部、
廣西南部以及
越南等地,少數由
廣東的東部、南部沿海登入或移入
太平洋,個別的也消失在南海之中;而
南沙群島南部由於接近赤道,一般不受
颱風干擾。據氣象資料記載,
颱風的70%來自西太平洋,30%來自南海;歷年襲擊西南中沙群島的颱風從數次到10多次不等;受颱風影響的季節很長,每年4~5月開始至12月止均為颱風季節。
西南
中沙群島熱量大,水量豐,蒸發旺盛,因而雲系較多,雲量較大。主要有高雲族中的
捲雲、低雲族中的
層雲和
積雨雲組成的冷鋒雲系,伴隨
颱風出現的螺旋結構的颱風雲系,出現於南海北緯10°以北由
積雲、
濃積雲和
積雨雲組成的熱帶輻合雲系,及颱風期前由低雲族的白色積雲群組成的
雲團等。西南
中沙群島全年各月雲量均在5成至9成之間,其中北部
西沙群島的雲量比南部
南沙群島要大一些,因此陰天(日平均雲量>8)的日子也較多,
西沙與
南沙的年陰天日數分別為169天和129天。
西南
中沙群島海區水氣蒸騰,相對濕度較高,由於氣溫較高,缺乏一定的水平溫度梯度,因而成霧不多,海區能見度大。如
南沙1974年平均能見度達到6.1海里,最低月為3.2~5.2海里,最高月為2~4月。
自然資源
海鳥資源
在西南中沙群島大部分島嶼上,林木茂盛,花草遍地,四時如夏,島嶼周圍廣闊的海面上有豐富的海洋食料,吸引著大批的島類在這裡繁衍生長。分布在各個島嶼上的鳥類總計有六十多種。比較常見的有白鰹鳥、軍艦鳥、海鷗、藍翡翠鳥、銹眼鳥等等。
植物資源
西南中沙群島島礁陸地總面積不過10多平方公里,但是由於氣候適宜、雨量充沛,生長著200多種高等植物。其中人工栽培的植物近50種。島上植物具有耐鹽、耐高溫、耐旱、喜鈣、嗜肥的特徵。
人工栽培的植物也不少,樹木類都與海南島的樹種有關。另外,各島嶼還種植有各種熱帶水果、部分糧食作物和多種蔬菜。
海底資源
西南中沙群島海域的
海底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
海底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巨大。中國地質學家認為,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盆地是南海石油和天然氣開發最好的地區之一。蘊藏量約200億噸,有“
第二波斯灣”之稱。同樣,西沙群島、中沙群島的水下階地也有上千米的新生代沉積物披復,這些沉積物與中國
北部灣、海南島的新生代沉積物有密切的聯繫。因此也是大有希望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氣產地。
海底資源還包括有各種
金屬礦產資源,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海洋開發的深入,西南中沙群島海底資源有著非常廣闊的開發前景和巨大的利用價值。
除了上述之外,西南中沙群島島礁上績麗的熱帶海島環境和海域中波瀾壯闊的自然景色開發
海洋旅遊的潛在資源。現代科學還發現海洋蘊藏巨大的潮汐能、波能、溫差能、密度差能、壓力差能等
海洋動力資源,若能科學地加以利用,其社會和經濟效益將不可估量。
漁業資源
南海是中國四大漁區之一,漁場面積達182萬平方公里。地處赤道帶、熱帶,海水溫度適宜,水質肥沃,飼料充足,是經濟魚類的索餌場和越冬場,漁產資料豐富。已經鑑定的魚類有1500多種,具有經濟價值的約200多種,主要有石斑魚、馬鮁魚、烏鯧魚、
銀鯧魚、紅魚、魷魚、鯊魚等等。還有很多珍貴的海產品種,如海龜、海參、海蜇、海蟹、海馬、
龍蝦等等。
西南中沙群島眾多的島嶼礁灘是海洋漁業的優良基地。漁汛季節一般從每年的10月開始,此時海南島、廣東、福建、台灣、香港、澳門等地的漁民,紛紛揚帆南下到西南中沙群島海區進行漁業生產。據報導,1996年僅
瓊海市潭門一地就有170多艘漁船前往西沙、南沙作業。高峰時,該海區雲集大小漁船約有500艘之多,捕撈到大量的漁貨產品。漁汛季節一般延續到次年颱風到來之前的5月,這時大多數漁船返回海南島或中國東南沿海一帶。也有一部分漁民在西南中沙群島嶼上居住下來,堅持長期生產,他們將較大的漁船作為母船,從母船上分乘小舢板分散到各個島嶼上,築屋或搭蓬居住,常年從事淺海捕撈或據島進行一些農業生產,母船則定期來島供給生活用品和收集漁貨。
漁民習慣上將西南中沙群島廣闊的海域劃分為西沙、南沙、中沙三大漁場。各漁場水產資源分布無顯著特點,但略有差別。除了普遍盛產魚類以外,西沙漁場盛產大馬啼螺、籬鳳螺及觀賞貝類,南沙漁場盛產大馬蹄螺和硨磲等,中沙漁場盛產各種海參。漁民根據來島作業的目的,分別到選定的漁場進行捕撈,每趟必定滿載而歸。
目前,來島的漁船因其噸位小,設備相對簡陋,仍以分散作業居多。中國遠海捕撈業還比較落後,缺少遠海作業必需的大噸位漁船,和先進的航海技術、海上通訊技術、魚群跟蹤探測技術、深海圍網作業以及漁產品加工設備等等。因此,西南中沙群島深水漁場開發的潛力非常誘人。
海洋開發
南海諸島磷礦厚度10~100厘米,總儲量約200萬噸。除去
東沙群島儲量60萬噸外,西南
中沙群島儲量約140萬噸,其中
西沙群島儲量高達100萬噸,南沙群島儲量30多萬噸,其他各島嶼約在10萬噸左右。
西南
中沙群島海底蘊藏著大量包括
鐵、
錳、
銅、
鎳、
鈷、
鉛、
鋅等數十種金屬元素和
沸石、珊瑚貝殼灰岩等
非金屬礦產,及
熱液礦床。1986年和1988年南海調查資料顯示,在水深1500~1900米的憲北海山、珍貝海山和雙峰海山地區發現鈷結核資源。鈷結殼厚度一般為1~3厘米,最厚達4~5厘米。1984~1987年間的海底礦產資源詳查,確定北緯14°~21°31ˊ,東經115°~118°,水深2000~4000米海底為
錳結核富集區,集中分布於
中沙群島南部深海盆至
東沙群島東南和南部平緩的陸坡區地帶,錳結核直徑一般為5~14厘米,是錳結核富集區。
南海是世界上主要的
沉積盆地之一,發現有37個
沉積盆地具有聚油氣的地質條件,總面積約5000萬公頃,約為西歐北海產油區面積的6倍,是中國最大的海洋油氣儲存區,已探明石油儲量為6.4億噸,天然氣儲量9800億立方米。根據1994年完成的全國第二輪油氣資源評價結果,南海石油地質儲量約在230億~300億噸之間,南海海底至少可以找到250個油氣田,其中有12個可能成為大型油氣田,總探明可採石油儲量為200億噸,天然氣儲量約為4萬億立方米,是世界四大海底儲油區之一。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南海北部陸架油氣聚集區和南部巽他陸架油氣聚集區,以及
中沙群島海區一帶。南海海底蘊藏有大量的可燃冰,資源量約達194億噸油當量。
島礁開發
社會人口
西南中沙群島有史以來的開發建設,由於受到各種歷史原因的影響和特殊地理位置的限制,經濟開發僅僅限於漁業捕撈生產和少量的農業種植生產。只是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進入八十年代以來,西南中沙群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文化事業才有了較快的發展。
據1990年
全國人口普查的統計,西南中沙群島總人口為1245人。這個數字記錄的是在1990年6月31日24日時居住在西南中沙群島各島嶼上的人口(不包括台灣省駐守的太平島等島嶼的人口數),基本上是戶籍管理中行政登記的人口,其中,漢族人口占99.5%,少數民族只有
黎族6人;年齡在15歲以上人口占98.55%,0~14歲僅有18人。
西南中沙群島的人口有其特殊的活動規律。其一,各群島藉地居民人口較少。西南中沙群島海域面積廣闊,但是島嶼陸地狹窄,幾十個島嶼面積相加僅有約10平方公里;又由於遠離大陸、交通不便、島上缺乏食用淡水,糧食肉萊及日用品依靠島外供應等原因,使島上世居和長期居住的居民人口數量增長受限制。人口普查數字反映的就是這部分居民的人口總數。其二,人口居住分散。西南中沙群島有可居住的島礁約有40多個,常年有居民居住和生產的島嶼有20個以上。據考證,中國漁民至遲在1000多年前就已經在西沙群島一帶居住和生產,而且世代相傳連綿不絕。以前的駐島方式是,自己沒有漁船的漁民結夥搭乘別人或莊家的漁船到目的島嶼上居住下來,進行淺海捕撈和捕捉海龜,同時從事一些農業種養。向莊家或過往的漁船交售漁貨,購買生活用品,一年或幾年後再返回海南島或大陸。這種生產、交換方式現在仍然沿用。其三,人口的季節性變動非常明顯。每逢春、夏、冬三季,海上風浪不大,海水溫度適宜,海產異常豐富,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漁民到來進行漁撈生產,許多海洋科學工作者和工程技術人員也紛至沓來。這時的西南中沙群島景象萬千,只見海上千帆穿梭,各島人頭涌動,一派繁忙。
根據西南中沙群島人口的活動情況,一般認為,西南中沙群島每年中人口活動高峰期的人口總數當在25000人以上。主要包括戶籍人口、漁民、工程技術人員和海洋科學工作者等。這些人口散居在二十多個島嶼之上。
資源保護
西南中沙群島開發的歷史極其漫長。很早以前,中國人民就懂得在經營、開發島嶼和利用海洋資源時,加以相應保護。例如,在諸多島嶼礁灘上種植的林木、放養繁殖的各種
陸生動物,給海島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祖先留給後代的寶貴遺產。新中國成立後,西南中沙群島的海洋環境、自然資源的保護工作得到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和鼎力支持。就目前來說,西南中沙群島的島嶼礁灘及其海域的環境就得到很好的保護。但不容忽視的是,海洋捕撈和海島開發出現的一些不端行為,給海洋資源和生態環境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海洋污染從濱海向深海蔓延的趨勢;同時,遠海航運、深海開發產生的廢棄物質也不同程度地影響到海洋的自然環境。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中國政府及廣大海洋工作者不斷加強海洋的研究與保護,不斷強化海洋保護措施。在西南中沙群島,現劃定的自然保護區和設立的保護項目主要有:
1.東島白鰹島自然保護區。白鰹鳥,全身潔白,漁民們稱為“鳥白”。是西南中沙群島的主要鳥類。主要集中在西沙群島的東島。白鰹鳥頗善飛行,早出晚歸,飛行方向隨季風變化很有規律,被漁民親切地稱為“導航鳥”。即可根據鰹鳥的飛行規律確定航行方向和島嶼位置。自古以來,在漁民中是禁止捕殺鰹鳥的1981年中國政府劃定東島為白鯉鳥自然保護區。
西南中沙群島辦事處派出專人上島管理。駐島人員大量植樹造林,為鳥類提供棲場所,適風季或雨天,救助幼雛小鳥;並教育過往人員,保護鳥上生態環境和保護鳥類資源。
現在,東島白鰹鳥自然保護區環境優良,鳥類生長繁衍如常。全島已有鳥類50多種,白鰹鳥達約3萬隻,成為名副其實的海鳥的天堂。
2.保護造礁珊瑚。人們通常所說的珊瑚,是海洋生物中一種 低等動物——珊瑚蟲,屬於腔腸動物,它生長在鹽度正常、透明度好、水溫18℃以上、離水面較淺的熱帶海洋中。西南中沙群島海域有非常適宜珊瑚生長的環境,共有造礁珊瑚40屬,134種和亞種。珊瑚從海中獵取浮遊動物、吸收營養、不斷地生長繁殖,並從身上分泌出一種石灰質,死亡留下它的石灰質外骨骼。珊瑚礁就是由這些細小的珊瑚經過幾百年、幾千年的沉積而形成島礁的。保護珊瑚,就是為珊瑚生長提供有利的繁殖環境和條件,促進各島礁環礁地形的發育。
在西南中沙群島居民和流動漁民當中,保護造礁珊瑚已經形成長期的自覺行動。不向珊瑚礁盤上排放生產和生活廢水,保護海水清淨;不在珊瑚環礁的礁盤上踐踏或採集珊瑚。一直以來,西南中沙群島各島嶼礁灘的造礁珊瑚得到良好的保護。
3.保護漁場魚類資源。捕撈業是西南中沙群島經濟發展主要產業,廣闊的海場和豐富的魚類,每年吸引大批各在漁民來島作業,由於中國遠海捕撈技術還比較落後,在西南中沙群島的漁場的浦撈量遠未超過魚類資源的再生能力。但是,大量的捕撈特別是某些經濟價值較高的魚類的集中捕撈,已經使魚類資源有了減少的趨勢,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重視。西南中沙群島水產漁政部門不斷加強對來島作業漁民的教育,不斷加強對漁場的行政管理,嚴禁濫捕濫殺,嚴禁在漁場炸殺、毒魚、電魚。
4.保護海龜。海龜是少數幾種
海洋爬行動物之一,是世界性保護的海洋動物。多年以來,中國政府就把海龜列為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加以保護。嚴禁捕捉海龜,嚴禁買賣海龜,嚴禁拾取龜蛋,嚴禁破壞海龜長生海域和海島的生態環境。現在每當夏季西南季風盛行時,隨西南暖流從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附近海區進入西南中沙群島的海龜愈來愈多,它們在各島嶼礁盤上交配,爬上沙灘產卵,許多還滯留在島嶼礁盤上越冬。
紅珊瑚,屬腔腸動物類。同其他珊瑚一樣,終生水媳型,紅珊瑚由中膠層形成骨骼,骨質堅硬,顏色艷美,狀如繁枝之樹,出產極其稀少。可作高級裝飾品。
庫氏硨磲,屬軟體動物類。殼大而厚,略呈三角形;殼面有高壟,壟上有重疊的鱗片。殼內光澤平滑。硨硬殼是古稱七寶之一,與金銀、琉璃、瑪瑙、珊瑚、琥珀、珍珠齊名。其肉可共食用,是為稀品。
鸚鵡螺,屬軟體動物類。其殼甚大,平旋而無頂。表面灰白,內面具極美麗的
珍珠光澤。棲息海底,夜間群游海中。現為珍稀動物之一,己很難捕獲。
測繪考察
民國17年(1928年),廣東陸軍測量局派人到西沙群島施測林島(今永興島)1:1萬地形圖共2幅。
民國35年(1946年)11月,南京國民政府派內政部方域司司長會同廣東省政府派的省政府技術室主任麥蘊琦、省政府委員肖次尹以及省地政局測量總隊隊長黃緯史等20餘人,接收被日本占領的南海諸島有關島嶼時,測繪了西沙群島的林島、石島、半路島和中沙群島的長島、鐵山峙等海島1:1萬比例尺地形測圖。
1978年2月,國家測繪總局測繪科學研究所與廣東省測繪局共同組織海島衛星聯測試驗組,由廣東省測繪局局長羅挺領導開赴南海西沙群島,進行海島衛星都卜勒定位聯測試驗,從而完成了西沙群島的永興島、珊瑚島、中建島和東島4個島嶼與大陸4個國家大地網點之間的聯測工作。
1987年,由廣東省測繪局組織南沙考察小組,參加中國科學院南沙考察隊,進行南沙群島島礁衛星聯測定位,利用遙感技術研究南沙群島島礁水下地形,編制南沙群島1:25萬衛星影像地圖、南海諸島島礁衛星影像圖集等科學考察測繪。
1991年5月29日至6月17日,海南省農墾綜合勘測設計院承擔西沙群島海域海島資源綜合調查的土地調查和底圖測(調)繪修正工作。
交通運輸
散布在浩翰南海上的西南中沙群島,因其島嶼面積狹小,島嶼數量多,島上缺乏淡水等條件限制,各島嶼所需的生產物資、駐島軍民的生活用品以致於食用淡水都必須從遙遠的海南島或祖國大陸供應;同時,西南中沙群島出產的大量水產品也必須及時運往各地。所以,海上運輸任務十分艱巨。
運輸量最大的是食用淡水和建設物資。西南中沙群島各島嶼雖然都可掘井汲取淡水,但是所含礦物質過高,大多只能用於洗滌而不能供人飲用。隨著駐島居民和來島人員不斷增多,使得淡水需求量越來越大。“(淡)水比油貴”在西南中沙群島是完全的事實。海島上經濟建設的發展,各種建設物資的運輸量也急劇增加。就拿一幢大樓的建設來說,包括水泥、鋼材、石磚、木材等等,甚至連建築用的河沙和淡水(兩者島雖有但鹽分高)也要從島外運進來。可以毫不誇張他說,西沙群島的樓房是從海南島用輪船“散裝”駁運過來的。
西南中沙群島的人們把海上運輸線視為“生命線”。當地政府採取有力措施發展海上運輸。目前擔負主要運輸任務的是兩艘大型客貨輪,即“瓊沙輪”和“瓊沙2號輪”。兩艘輪船穿梭往返,把大批物資源源不絕地運往各島嶼。當地政府還鼓勵來島作業的大小漁船擔負一些零散物資,特別是島嶼與島嶼之間運輸任務。
港口碼頭的建設速度很快。在海南島的清瀾和
榆林港建有西南中沙群島的專用
碼頭;位居各島嶼交通樞紐的永興島,其碼頭建有多個可停泊5000噸級以人輪船的舶位。主要島嶼都辟有漁港和建有中小碼頭,以適應生產和開發建設的需要。
八十年代未,為了發展西南中沙群島經濟,國家投資在永興島建設了大型機場。可起降737型等大型客機。飛往西沙的航班採取不定期或包機的形式,經常有班往返於西沙,解決了部分來島人員和郵政信件的運輸任務。
主權爭端
自鴉片戰爭失敗後,根據1841年清政府簽訂的《
南京條約》,中國割讓
香港給英國;1885年和1886年根據中法和中英條約,
越南和
緬甸分別淪為法、英殖民地。南海沿岸政治地圖發生了根本變化,中國不再是南海沿岸諸國的宗主國和強大國家,反而成為西方殖民主義國家企圖瓜分的對象,由此帶來了南海諸島及其海域主權歸屬的爭端。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中國政府在《關於美、英對日和約草案及舊金山會議的聲明》中嚴正指出:“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主權和整個東沙群島、中沙群島一樣,自古以來,為中國領土。”並得到包括越南政府在內的不少國家政府和國際會議決議的公開承認。因此,戰後相當長的時期內,並不存在南海問題,南海周邊地區也沒有任何國家對中國在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權提出過異議。
隨著亞太地區戰略地位和經濟地位的上升,南海諸島的地位日益重要。1956年,
南越西貢政權派海軍占領南沙群島,入侵西沙。至1974年
西沙海戰,中國海軍將西貢南越軍趕出西沙。1975年,越南非法侵略
南沙群島一些島嶼,提出對西沙、南沙的領土要求。在南海諸島爭端中,以
越南同中國對南沙群島的爭議最為激烈。
20世紀70年代以後,
越南、
菲律賓、
馬來西亞等國以軍事手段占領南沙群島部分島礁,在南沙群島附近海域進行大規模的資源開發活動並提出主權要求。
南海周邊國家侵占南海諸島的現象主要發生在南沙群島,對中國南沙群島全部或部分島礁提出主權要求的國家主要有:
越南、
菲律賓、
馬來西亞、
印度尼西亞和
汶萊。其中,
越南侵占島嶼和礁石30個;
菲律賓侵占6個;
馬來西亞侵占3個,巡視監控4個;
汶萊占領1個;
印度尼西亞雖未占領島礁,但對鄰近海域有主權要求;中國實際控制8個(包括台灣駐軍的太平島和中洲島),巡視監控2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