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汪大淵
- 別名:汪煥章
- 國籍:元朝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西南昌
- 出生日期:1311年
- 職業:航海家,旅行家
- 主要成就:創作《島夷志略》
發現新加坡 - 代表作品:《島夷志略》
- 稱號:“東方的馬可·波羅”
- 民系:江右民系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主要事跡,個人著作,作品影響,
人物簡介
元代著名航海家汪大淵,字煥章,江西南昌人,其出生地尚存一首排工們的號子《南昌城南掌故多》:“南昌城南掌故多,將軍渡口波連波嘿;象湖源上風光好喲嗬,施家堯去划龍舟來嘿;王老丞相來迎接喲嗬,相府千金坐花樓羅嘿。汪家壟住航海客喲嗬,飄洋過海到夷洲羅嘿!汪大淵第二次出海回來後,應泉州地方官之請,開始整理手記,寫出《島夷志略》。《島夷志略》分為100條,其中99條為其親歷,涉及國家和地區達220餘個,對研究元代中西交通和海道諸國歷史、地理有重要參考價值,引起世界重視。1867年以後,西方許多學者研究該書,並將其譯成多種文字流傳,公認其對世界歷史、地理的偉大貢獻。”西文學者稱他為“東方的馬可·波羅”。
人物生平
幼時
青年
他先遊歷了當時中國南方最大的商港、也是當時世界最大商港之一的泉州。看到各種膚色和操各種語言的人們,摩肩接踵;看到琳琅滿目的中西奇貨,堆積如山;港灣里停泊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各樣的大小船隻;特別是那些中外商人、水手所講的外國風情,是那樣的生動、有趣。這些都深深地打動了汪大淵的好奇心,後來促成了他兩度遠洋航行的壯舉。
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年僅二十歲的汪大淵搭泉州遠洋商船,從泉州港出海了。一直到元統二年(1334年)夏秋間才返回泉州。這次航行從泉州經海南島、占城、馬六甲、爪哇、蘇門答臘、緬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再橫渡地中海到西北非洲的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紅海到索馬里,折向南直到莫三比克;再橫渡印度洋回到斯里蘭卡、蘇門答臘、爪哇,再到澳大利亞;從澳大利亞到加里曼丹島,又經菲律賓群島,最後返回泉州。
主要事跡
個人著作
汪大淵著《島夷志》的態度是很嚴肅的,曾說書中所記“皆身所游焉,耳目所親見,傳說之事則不載焉”。為它作序的泉地方官、著名文人張翥說: “汪君煥章當冠年(即二十歲),嘗兩附舶東西洋,所過輒採錄其山川、風土、物產之詭異,居室、飲食、衣服之好尚,與夫貿易()用之所宜,非親見不書,慢信乎其可征也。”另一作序者,泉州方誌主修吳鑒說:“其目所及,皆為書以記之。以君傳者其言必來信,故附《清源續志》(即《泉州路清源志》)之後。”後來明朝永樂年間,隨鄭和七下西洋的馬歡說:“隨其(鄭和)所至,……歷涉諸邦,……目擊而身履之,然後知《島夷志》所著者不誣。”可見該書的內容是真實可靠的。
島夷志略
節略後的《島夷志略》還涉及亞、非、澳各洲的國家與地區達二百二十多個,詳細記載了他們的風土人情、物產、貿易,是不可多得的寶貴歷史資料。書中記載了台灣、澎湖是我國的神聖領土,當時台灣屬澎湖、澎湖屬泉州晉江縣,鹽課、稅收歸晉江縣。書中多處記載了華僑在海外的情況,例如泉州吳宅商人居住於古里地悶(今帝汶島);元朝出征爪哇部隊有一部分官兵仍留在勾欄山(今格蘭島);在沙里八丹(今印度東岸的訥加帕塔姆),有中國人在1267年建的中國式磚塔,上刻漢字“鹹淳三年八月華工”;真臘國(今高棉)有唐人;()泥(今加里曼丹島上坤甸)“尤敬愛唐人”;而龍牙門(今新加坡)“男女兼中國人居之”;甚至馬魯澗(今伊朗西北部的馬臘格)的酋長,是中國臨漳人,姓陳,等等。
島夷志略 澳大利亞見聞
《島夷志略》記載澳大利亞的見聞有兩節:一、麻那裡;二、羅娑斯。當時中國稱澳大利亞為羅娑斯,把達爾文港一帶稱為麻那裡(marani),泉州商人、水手認為澳大利亞是地球最末之島,稱之為“絕島”。汪大淵記載當時澳大利亞人的情況:有的“男女異形,不織不衣,以鳥羽掩身,食無煙火,惟有茹毛飲血,巢居穴處而已。”有的“穿五色綃短衫,以朋加刺布為獨幅裙系之。”還記載有一種灰毛、紅嘴、紅腿、會跳舞、身高六尺的澳大利亞鶴,“聞人拍掌,則聳翼而舞,其儀容可觀,亦異物也”。他稱之為“仙鶴”。又稱澳大利亞一種特有的紅得象火焰一樣的樹為“石楠樹”。
汪大淵還記載了澳大利亞北部某地“周圍皆水”,即指今澳大利亞達爾文港以東一大片沼澤地。所記“有()如山立”,即指澳大利亞西北高峻的海岸附著很多牡蠣。還記載有澳大利亞北部海岸的安亨半島和高達八百米的基培利台地,“奇峰磊磊,如天馬賓士,形勢臨海。”這些都是真實無誤的。《島夷志略》在歷史地理的研究上有重要史料價值,因此很早就引起世界的重視。自1867年以來,西方學者中有十人研究該書,並將該書翻譯成西方文字。在《島夷志略》中有兩節詳細記載了澳大利亞的風土、物產,應該是見著於世的關於澳大利亞最早的文字記載。可是西方學者,卻不敢承認汪大淵到過澳大利亞,因為在汪大淵到澳大利亞後近二百年,歐洲人才知道世界上有這一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