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汶島

帝汶島

帝汶島(Timor):東南亞努沙登加拉群島中最大、最東邊的島嶼。面積30777平方千米。南隔帝汶海澳大利亞相望。高山連綿,海岸陡峭,有火山。最高點法塔邁洛海拔2960米。岸外有珊瑚礁。地震頻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帝汶島
  • 外文名:Timor
  • 位置:東南亞努沙登加拉群島
  • 面積:30777平方千米
  • 海拔:2960米
  • 人口:300萬
  • 物產:紅木、青龍木、檀木
  • 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
  • 官方語言德頓語葡萄牙語
  • 所屬國家:印尼、東帝汶
概況,氣候,居民人口,物產,歷史,戰亂,

概況

狹窄的海濱平原有泥火山和地裂縫,多溫泉。氣候炎熱,年雨量1500毫米,乾雨季分明。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的人種與文化在此交匯,民族和語言複雜,人口300萬。產紅木、青龍木、檀木、桉樹木、柚木和竹;礦藏有砂金、銅、錳、鐵、石膏、鹽和石油;農產有玉米、稻米、番薯、西谷、椰子、咖啡、橡膠、菸草、甘蔗、豆類、茶葉等;飼養豬、羊、牛、馬和蜜蜂;漁業主要捕撈海參、玳瑁和珍珠。城鎮有帝力古邦等。本島分東西兩部分,西部屬印度尼西亞,為東努沙登加拉省的一部分;東部為東帝汶
帝汶島
馬來群島,位於薩武(Savu)和帝汶兩海之間的小巽他群島最東端的島嶼。西帝汶面積15850平方千米,屬印度尼西亞東努沙登加拉(Nusa Tenggara Timur)省的一部分。帝汶東半部面積14874平方千米,1975年以前是葡萄牙的海外領地,1975年11月28日宣告獨立為東帝汶民主共和國12月7日印度尼西亞軍隊入侵,於1976年宣稱其為印度尼西亞的領土東帝汶省(第27個省),1998年成為聯合國的託管地,2002年5月20日正式獨立。東帝汶現在包括島的東半部及西部的歐庫西(Oe-Cusse)地區。全島人口1382207(1980年)。
帝汶多山,有一些沿海平原屬定期泛濫的紅樹沼澤區,最高峰塔塔邁洛山(Mount Tata Mailau,拉美洛〔Ramelau〕;2963米)。有多處泥噴泉但無活火山。東南季風期氣候乾燥,短暫而不規律的西季風期(12月-月)則濕潤。年雨量1475毫米,雨季開始時很不穩定。森林有桉樹、竹子、木麻黃、椰子、檀香,草原有高草和矮樹,高海拔處則為牧地。典型野生動物包括有袋類、鱷魚、鸚鵡、鴿、鹿、猴及蛇類。沿海居民大多為印尼-馬來人。他們將原住的美拉尼西亞原住民趕進山區。雖然已有伊斯蘭教及基督教傳入,但萬物有靈論及祖先崇拜仍盛行。獵取人頭直到最近才廢止。每個村落有一間四周為禁地的聖屋,內有一名祭司。重要的場合都會行祭禮,疾病和死亡也被認為是由巫師造成的。由於以往的海岸戰爭,村莊及獨立的住屋都以柵圍繞,住屋常建於樁上。

氣候

氣候炎熱,年雨量1500毫米,乾雨季分明。

居民人口

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的人種與文化在此交匯,民族和語言複雜,人口300萬。

物產

帝汶產紅木、青龍木、檀木、桉樹木、柚木和竹;礦藏有砂金、銅、錳、鐵、石膏、鹽和石油;農產有玉米、稻米、番薯、西谷、椰子、咖啡、橡膠、菸草、甘蔗、豆類、茶葉等;飼養豬、羊、牛、馬和蜜蜂;漁業主要捕撈海參、玳瑁和珍珠。

歷史

葡萄牙可能因為檀香而在1520年左右開始與帝汶貿易,1613年荷蘭人古邦(Kupang)西南端一處隱蔽的海灣定居,葡萄牙人則移往北部及東部。1860及1914年生效的葡、荷間的一些條約將島分為兩部分,畫設的界線一直留存到1975年。1975年印度尼西亞軍隊入侵占領東帝汶後,東帝汶的人口因饑荒、疾病、戰爭及處決而減去1/10。成千上萬的人被驅入軍隊監管的“再定居營”中。印度尼西亞以內戰為名否認其在戰爭中入侵者的角色。雖然名為弗萊提林(Fretilin)的抵抗合併游擊活動在80年代中持續進行,印度尼西亞軍隊卻很少受到國際間的反對。
位於北部海岸的帝力(Dili)曾是葡屬帝汶首都及港口,現為東帝汶民主共和國首都。東帝汶與以往葡萄牙屬地範圍相同,包括西北岸圍繞歐庫西鎮四周的飛地以及坎賓(Kambing)、雅可(Jako)等離島。東帝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被日軍占領。1975年以前,東帝汶出口收入的80%以上來自咖啡,其他出口物包括皮革、茶葉、橡膠及椰乾。古邦東努沙登加拉省的省會、港口及行政中心。除了英國在1812-1815年統治期間外,西帝汶一直被荷蘭占領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占領為止。在1946-1949年間曾一度屬於荷蘭支持的東印度尼西亞,後來在1950年成為印度尼西亞的一部分。在20世紀初荷蘭平定這個偏遠而半乾燥的島嶼前,經濟成長是不可能的。輪耕及旱稻、玉米、甜洋芋等的種植,構成了傳統的農業。土壤沖蝕及砍伐森林的現象已受到控制,灌溉工程也幫助了水稻種植。主要的土產工藝品有棉布及花紋細緻的籃子。鐵制的武器及工具來自鍛造,黃銅的裝飾品則經由去蠟過程鑄造。

戰亂

1653年(清順治十年),葡萄牙帝汶總督病死,一些歐亞混血的葡萄牙人為爭奪該島的統治權進行了激烈的戰爭。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奧爾內(Antonio de Hornay)獲勝,遂拒絕承認葡印總督指派的原是在澳門居住的葡萄牙紳士皮門特爾(Antonio de Mesquita Pimentel)擔任帝汶新總督。從1688年開始,澳門葡萄牙人就積極支持皮門特爾與帝汶土著葡萄牙人進行戰爭。1695年,奧爾內病死,皮門特爾獲得了帝汶的統治權。但由於他橫徵暴斂、肆意盤剝,很快就激起眾怒,並被驅逐。1701年,葡印總督又任命格雷羅(Antonio Coelho Guerreiro)為新總督去鎮壓帝汶的叛亂。澳門葡萄牙人又對格雷羅大力支持,以低廉的價格提供各種武器和器材,還派出32名葡萄牙兵參戰,全力以赴地介入這場戰爭。到1704年底,格雷羅最終還是被驅逐出帝汶。這場持續了16年的戰爭,使澳門葡萄牙人遭受了極為慘重的損失,戰前在澳門居住的1000名葡萄牙男子,戰後剩下不足50名;戰前澳門擁有40艘船艦,戰後剩下不足5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