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汶紅翅鸚鵡

帝汶紅翅鸚鵡

帝汶紅翅鸚鵡(學名:Aprosmictus jonquillaceus)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羽毛艷麗,具粉絨羽。晚成雛。棲息於森林、棕櫚樹林、開闊的平原以及林地、農耕區等。通常成對或是小群體活動,主要的食物為水果、漿果、種子、堅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分布於印尼的帝汶島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帝汶紅翅鸚鵡
  • 拉丁學名:Aprosmictus jonquillaceus
  • 別稱:帝汶島紅翅鸚鵡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鸚形目
  • 鸚鵡科
  • 紐澳鸚鵡
  • :紅翅鸚鵡屬
  • :帝汶紅翅鸚鵡
  • 亞種:2種
  • 命名者及年代:Vieillot, 1818
  • 英文名稱:Jonquil Parrot
  • 英文名稱:Olive-shouldered Parrot
  • 英文名稱:Timor Red-winged Parrot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帝汶紅翅鸚鵡身長依照不同亞種,為34到35厘米不等,體重130克。鳥體為黃綠色;背部綠色並帶有淺藍,背部下方和尾部為亮藍色;翅膀彎曲的地方為藍色,翅膀的小覆羽和內側中間的覆羽為黃色,並且帶有很亮的綠色;翅膀外側大覆羽和中間的覆羽為紅色,其餘部分為綠色;翅膀內側覆羽黃綠;尾巴上方綠色,尖端黃綠,內側深灰,尖端黃色;鳥喙橙色,尖端黃色,虹膜橙色。母鳥翅膀外側的小覆羽和中間的覆羽,以及翅膀彎曲的地方均為綠色,虹膜略深。幼鳥和母鳥體色相似,要18個月才能長成像成鳥般體色。

棲息環境

帝汶紅翅鸚鵡主要棲息於主林區和次生林、樹木茂密的平原區,有時候會高達海拔2600米的區域活動。

生活習性

平時大多成對或是小群體活動,有時候也會單獨行動;對人類戒心並不重,可以在有限的距離內接近觀察它們;大部分被看見都是在飛行的時候。飛行的時候會伴隨刺耳的叫聲,相當顯而易見。帝汶紅翅鸚鵡主要以種子、水果、漿果、堅果、植物嫩芽等為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尼的帝汶島。
帝汶紅翅鸚鵡分布圖帝汶紅翅鸚鵡分布圖

繁殖方式

在野外的繁殖季不詳;人工豢養的帝汶紅翅鸚鵡難度不低,加上數量稀少,因此繁殖飼養成功的紀錄相當有限。人工豢養的帝汶紅翅鸚鵡主要繁殖季為4月開始,一次會產下3到5枚卵;孵化期為20天,幼鳥羽毛長成約需6周。在育雛期間,公鳥有時會對母公鳥發動攻擊,因此必須適時的將公鳥移走。

亞種分化

帝汶紅翅鸚鵡(2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Aprosmictus jonquillaceus jonquillaceus
2.
Aprosmictus jonquillaceus wetterensis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ver 3.1 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低危——近危(NT)。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