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莆仙語又稱莆仙方言、興化方言、興化話等,屬於
漢藏語系漢語方言。莆仙話,顧名思義可劃分為兩種,一種是以莆田縣城荔城話為代表的莆田話,一種是以仙遊縣城鯉城話為代表的仙遊話。莆仙話分布於莆田市(荔城區、涵江區、城廂區、秀嶼區)、
仙遊縣 、泉州市泉港區北部、
烏丘嶼(現由
台灣地區實際管治,包括大烏丘和小烏丘下嶼兩個島嶼)、永泰縣部分、福清市部分。莆仙話以莆田話和仙遊話為代表,使用人口大致500萬。
興化人外出經商很多, 在莆仙地區旁邊的福州市和泉州市的很多莆仙民系居民人也使用莆仙話。 新加坡很多興化人,也會講莆仙話。因歷史上該地區屬於興化軍、
興安州、
興化府、
興化分省等,故莆仙話又稱為興化話。以莆仙話為載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
莆仙戲、莆仙木偶戲等。 也可參見
莆田三坊七巷、
縣巷古街和
縣巷等詞條。莆仙話在整個語言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所有語言都是從一個原始語言經過各種變化來的,所有任何語言的歷史都是悠久的。
2010年12月2日,福建莆田市委召開五屆十次全體(擴大)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莆田市委關於制定莆田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在審議時,參會同志認為,《建議》體現中央、省委精神,又結合當地實際,既講國語,又講莆仙話。 要加強保護莆仙話,別讓它失傳了。
推廣莆仙話,給莆仙話標音,最早使用的是羅馬字。 清朝光緒十六年(1896年) ,美國衛理工會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的美國人威廉
蒲魯士開始在莆田縣、仙遊縣推行教會羅馬字。 清朝光緒十八年至二十三年(1892年-1897年) ,教會出版羅馬字第一份《起信者》。美國衛理公會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在莆田縣城開設羅馬文、中文鉛字印刷的“奮興報”,創設“美興印書局”、“美興書局”; 而羅馬字拼音版的《奮興報》 半月刊更在莆田縣出版到1950年12月才被強制停刊 。羅馬字拼音方案主要由基督教傳教士制定。
很多年來,隨著國語的普及, 本地話的保護和使用受到嚴重衝擊。歷史很長的莆仙方言面臨著失傳的危機。 作為福建莆田人、仙遊人,大家應該自覺參與到保護莆仙話的行動中來。莆仙方言對於聯絡兩岸感情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更要加強保護和推廣, 避免因無人使用傳承而失傳。
聲韻調系統
聲母
各地的莆仙話話聲母數量大致相同,包括零聲母有15個聲母,如下:
p布巴平 pʰ破怕評 m目馬明
t低知團 tʰ體抽展 n尼南寧 l呂禮朗
ts才曾精 ʦʰ出秋昌 ɬ小先思
k高家吳 kʰ開慶氣 ŋ我嚴顏 h喜風鄉
Ǿ衣威容
註:ɬ是莆仙話特有的聲母,但並不是所有的莆仙話都有這個音。莆田市涵江區大洋鄉、福清市東張鎮、仙遊鐘山石蒼游洋等地的莆仙話則是把其它地方都讀ɬ的音讀θ。
韻母
各地莆仙話話的韻母數量並不一致,但之間的差別還是有規律可循的。
莆田城裡話共有43個韻母:
單韻母9個:a巴查馬 e帝厲千 ɛ十 ø卵全改 o刀次思 ɒ下茶敢 i悲米皮 u牛府邱 y豬書如
複韻母10個:ia車行者 ieu石橋了 iu由丟守 ai愛台奈 au歐狗兜
ɔu吳蘇雨 ua花山何 uei月帥風 ui偉雖歸 yɒ贏蛇泉
鼻音尾韻母12個:aŋ安江松 ɛŋ更先騙 ɒŋ公風莊 ɔŋ分本孫 œŋ泉濃種 iŋ英冰晶
iɛŋ鹽尖墊 uŋ光浪霜 uaŋ歡管段 yŋ永根勤 yɒŋ洋襄將 ŋ黃
塞韻尾韻母12個:aʔ合壓押 ɛʔ額踢別 ɒʔ國福族 ɔʔ佛蜀(一)物 œʔ叔竹旭 iʔ一實筆
iaʔ食 iɛʔ頁蝶捷 uʔ uaʔ 發刮活 yʔ疫役域 yɒʔ約略卻
莆田寧海話(通行於黃石鎮北部)共有40個韻母:
單韻母9個:a巴查馬 e帝厲千 ɛ十 ø卵全改 o刀次思 ɒ下茶敢 i悲米皮 u牛府邱 y豬書如
複韻母10個:ia車行者 ieu石橋了 iu由丟守 ai愛台奈 au歐狗兜
ɔu吳蘇雨 ua花山何 uei月帥風 ui偉雖歸 yɒ贏蛇泉
鼻音尾韻母10個:aŋ安江松 ɛŋ更先鹽 ɒŋ公風莊 ɔŋ分本管 œŋ泉濃將
iŋ英冰晶 uŋ光浪霜 yŋ永根勤 yɒŋ洋襄將 ŋ黃
塞韻尾韻母11個:aʔ壓北法 ɛʔ額踢澀 ɒʔ國福木 ɔʔ佛發滑 œʔ叔約略 iʔ一實筆
iaʔ食 ieʔ頁蝶葉 uʔ uaʔ 活 yʔ疫役域
仙遊話城關腔【與該腔一樣的囊括西鄉(龍華、大濟、度尾)、鯉南、賴店大部、西苑、鳳山等地方,東鄉榜頭的韻母系統少了一個單韻母ø】韻母共有49個,一些口語才使用的韻母沒錄入,韻母如下:
(注意:其中差異較大的記音,比如其中“o”的實際音值不是標準的元音“o”,仙遊腔的“o”發音位置比標準的“o”靠前,與莆田腔的“o”不同,聽感上仙遊的“o”韻母接近元音“ɵ”、“ɘ”、“ə”,讀可以自行感受,且記為“o”;仙遊的“ue”實際介於“ue”與“uɛ”之間,與真正的“ue”音相比舌位較低,且記為“ue”。仙遊的鼻音韻尾“n”實際不是“n”,而是介於“n”與“ŋ”之間的鼻音韻尾,總之不是這兩者,有人認為是“ɲ”,且記為“n”。)
單韻母9個:
a沙硩牙啞;ɛ這 tɛhɛ 會;e 西地帖矮;i絲治旗椅;ø梳袋改歇;y書箸娛雨;ɒ紗道牙拗;o私桌熬惡;u蛛牛有浮;
雙韻母10個:
ia 些爹額野;iu 收秞球友;iɛu 燒趙橋舀;ai獅代㾏介;au 豆茅留孝;ua沙大何磨;ou輸墿吳捂;ue 飛火衰月;ui 危機開肥;ya鵝蚮紙攑蟻;
鼻化韻母12個:
ã牲鄭哽桁;ɒ̃三誕銜餡;ĩ先前橂懸還;ỹ酸斷褪鑽;aĩ haĩ2(“打”)haĩ5(喘氣);aũ 猴haũ1(抓癢)kʰaũ(小鑼)aũ1(哭喪臉)aũ2(吵著嘴);iã聲定行影;iũ箱丈強羊腔;uã山段寒碗;uĩ風飯元門傳丸;yã泉件換煎贏領;iɛũkʰiɛũ1( 鐵器互敲打的聲音)iɛũ1(撲克牌A的說法);
鼻音尾韻母9個:
an匾含飲雙動蜂;ɒn桑洞豐狂講;ɛn仙電善虔演宏;in心緊新京興英;yn恨斤迅允鑫言瓊榮;iɛn 森點沉詹鹹險;uon 頑判團文閏軍;yøn 戀村權建傷鄉重勇;ŋ方霜倉丈光姆;
塞韻尾韻母9個:
aʔ合踏八殺逐角壓;ɒʔ束撲福毒國合盒;ɛʔ伯色笛孽結別;iʔ筆七十及翼直激;yʔ 肉ɬyʔ7(速度飛快)橘肉域;iɛʔ 接十蝶業頁澀;uoʔ 發刮律物刷奪曲;yøʔ 熟叔竹玉約略;uʔ 即即久:tsuʔ ku(剛才) puʔ7(屁聲)
聲調
各地的莆仙話多由七個傳統調類和一個新調類組成。七個傳統調類分別是: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其中上聲不分陰陽,部分濁上歸陽去,其餘仍歸上聲。而部分陰入白讀字舒化轉陽去,陽入白讀字舒化轉陰去,仙遊陽入白讀字舒化轉陽平。
新調型指的是因為聲母類化影響導致少數字促化(大多為上聲字)成類似上聲、但短促的調型。例如三個人稱。
莆田城裡話各調類調值:陰平533 陽平24 上聲453 陰去42 陽去21 陰入21 陽入24
仙遊城關話各調類調值:陰平54 陽平24 上聲32 陰去52 陽去21 陰入2 陽入4
分布情況
莆仙地區位於福建中部沿海地區。現代莆田市以重商聞名,它獨特的人文氣韻為外人所不知。有這樣一群人文守護者,以不同的方式挖掘、保護紅磚厝、方言民謠、龍眼木雕等莆仙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經由他們,可以重新感知一地文化的興味和溫度,也得以發現更多文化自覺的可能性。
莆仙方言可以說是中國最古老的聲音之一,保留了大量上古漢語、中古漢語的入聲,構成完整的八音。清代學者錢大昕提出的“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等古音方面的論斷,在莆仙方言中可找到許多例證。這些唐以前中原古漢語的遺存在莆仙方言中鮮活存在,並在日常生活中熱熱鬧鬧地傳承下去。
可參見莆田三坊七巷、縣巷古街和縣巷等詞條。老街樂隊唱的,就是漢民族古老的方言歌曲,獨特的押韻、細微的迴轉,別具美感。興化人聽到這些歌謠會會心一笑,因為歌中唱的真是再熟悉不過的生活場景,它是鄉下孩童相約去野的話語,是過年時老友相見的話語——《走去踏聊(玩)》;《海龍王娶親》說的是祈雨;《海謠》是海邊漁民生活的寫照——“日光出月頭”,男人“打捕去討魚”,請“媽祖保平安”;《元宵夜》會讓離家在外的興化人眼眶紅紅,“搬了長板凳,阿公阿媽(爺爺奶奶)齊去占位置,戲台上十音八樂樂隊演奏開始了”……令人不禁思鄉,想起過大年、拜拜(拜神)、看“啊啊”(莆仙戲)的場景。
興化的年俗豐富而“堅定”,即使到今天,儀式感與氛圍依然不減。喜慶熱鬧的節日離不開“十音八樂”——原為唐宋中原的宮廷雅樂,由歷代躲避戰亂的漢人南傳,與鄉間生活結合,形成新的音樂形式,其中有一種演奏樂器八角琴,是漢民族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月似朦朧故鄉遠,方言民謠能讓更多人感知南方的風土,認識它的寶貴之處,實是一大幸事。守望故鄉的山、故鄉的月,每一個生活片段,每一句熟悉的問候,
都在提醒遊子,毋忘鄉音。
大多數分布在福建省。
分布地點:
莆仙地區全境,包括莆田市、仙遊縣、
烏丘嶼(包括大烏丘和小烏丘下嶼兩個島嶼,現由
台灣省代管)。
泉州地區德化縣水口鎮毛厝村;泉港區界山鎮等;塗嶺鎮秀溪村、白潼村等;南埔鎮南埔村、侖頭村;洛江區、南安市北部邊界地帶等,因為這些地方外圍地處德化話、 惠安話 、南安話為主的地方, 因此還有地方在長期歷史過程中被莆仙話分布區外圍的方言同化了。
福州地區平潭縣(平潭綜合實驗區)
南海鄉塘嶼全島及其附近島嶼(原來塘嶼鄉)北樓村、南中村也為莆仙話分布區, 居民主要從莆田市
涵江區一帶遷移而來,通過
興化灣興化水道的南日水道和莆田半島相連。
福州地區永泰縣葛嶺鎮萬石村等;
城峰鎮高峰村的一半等;
嶺路鄉的七斗、葉洋、雲山、對山、長坑、寨下等;
赤錫鎮淡油村、石竹村、東坑村、念後村、蕉坪村等;
梧桐鎮潼關村、後溪村、西林村(西林、長太洋)、丘演(芹菜胡)、小白杜等;
嵩口鎮的赤水村、里洋村、月洲村青坑嶺、村洋村仙爐、大喜村陳坑、佳洋村的下林坑等;
洑口鄉吉坑村、紫山村;東洋像侖坪村、彭洋村、長畲村;同安鄉尾林村等。
福清市 新厝鎮絕大部分(除棉亭村、北山自然村以外的地方);
漁溪鎮東漈村、聯華村梧瑞自然村、紅山村(下姚、半嶺、赤岐)、水頭村部分、建新村部分、蘇田村部分、鐘前村馬頭崎自然村、柳厝村石塘頂自然村、南升村部分、雙墩村新厝一部分等;
東張鎮崔後村、嶺下村、金芝村、雙溪村部分、蘆嶺村、漈山村部分、玉林村部分等;
一都鎮後溪村、善山村(松山、吳斜、菜林底、田萬)、羅漢自然村以及鳥囝山等(和莆田市新縣鎮和大洋鄉相接;
鏡洋鎮墩頭、東風、梨洋、玉埔、下施、浮山、長征村部分、鏡陽村部分、北張村部分、前張村部分等;
音西街道雲中村嶺口自然村;江陰鎮小麥村、下石村部分等, 因為這些地方外圍地處福清話為主的地方,因此還有地方在長期歷史過程中 被當地的閩南語和閩縣話、福清話同化了,前述地方 語音情況較複雜,加上那時語言普查交通不便,普查時間倉促短,不少居民點漏了統計。 此外除了前述莆仙話分布地方還有莆仙話未被其它語言同化而混合的地方,比如莆仙話和閩縣話混合區域,比如鏡洋鎮的琯口村、東張鎮的泗洲村等,莆仙話和福清話混合地方:比如一都鎮的王坑村部分 。
福鼎市澳腰村、後港村。
福安市下白石鎮的部分村落。
莆田縣界東北,千年以來一直以莆田縣新厝鎮北邊蒜嶺與福清交界,新厝一帶在自從莆田縣成立時就隸屬莆田縣,自古就居住著幾萬莆田人,該地自古就使用莆田話,是莆仙話區的一部分。
和莆田市江口鎮區相接的新厝鎮在解放後因為福清要發展工業而被劃給福清。原來的莆田縣文秀鄉蘇田裡,安香里,明朝時割給福清縣,是今
福清市漁溪鎮西部 (和莆田市江口鎮 和
新縣鎮相接)、
東張鎮西部( 和莆田市新縣鎮和
大洋鄉相接)。
泉港區前身為興化府仙遊縣(今莆田市仙遊縣)部分和
惠安縣部分地方融和而成。莆田縣設縣於南朝,100多年後劃莆田縣西部地設清源縣,後改名為仙遊縣,莆田縣立300多年後設立惠安縣。泉港一帶由於泉州話與莆仙話的融和和莆仙話被泉州話的不同的同化程度而形成一些與泉州南部話有些不同的方言。
明朝末以前,後面改名為界山鎮的地方---和
楓亭鎮相接壤的多個地方的語言則是莆仙話(楓亭話),這些村一直隸屬於興化府仙遊縣下區連江里(即今楓亭鎮),
界山鎮等,講的是以莆仙方言為主的楓亭話,流行的是以莆仙習俗的楓亭習俗,有莆仙戲——至今,這些村落的婚喪節慶的諸多繁文節,還保留著濃厚的莆仙色彩。但由於地理位置鄰惠北,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曾任湖廣按察副使的惠安籍貫的
李愷,以上述村連同本來同在楓亭境內的秀溪、黃田、寨後、樟腳、白潼等幾個村(今屬
塗嶺鎮)與惠北地緣鄰近,提議把這些村從仙遊縣劃出,劃給惠安。爾後,李愷出面籌得一筆資金,把這些村買下,從此這七個村落計有1萬多畝土地、一萬多人,便劃給惠安縣管轄,並把位於白水坑的惠仙兩縣界碑北移幾公里到 一個自熱村的山名字叫界山的地方 ,並把界碑新址重新改名為界山村交界塘。 後來界山從小地名,自然村建制擴大為界山鎮。據古代《莆田縣誌》、《楓亭志》載,當時這些村落雖劃歸惠安管轄,但這些村稅糧仍由楓亭負責。後龍、峰尾、南埔三鎮的方言介於閩南語支泉州話與莆仙話之間,由於兩種方言片區的交叉同化融匯,而形成獨特的“頭北話”或稱“下路話”;而界山鎮等鎮,特別是相接楓亭的某些村的語言則仍然保留是莆仙腔還沒有被泉州話同化——人稱“頂路話”。
自明末至今,由於地域管轄的變化,“頂路話”也多少融進了“下路話”的某些成分,是被泉州話部分同化的莆仙話。由於泉港一帶和莆仙相接,交流頻繁,不像泉州或漳州的其他地方不與莆仙相接或離莆仙很遠,部分莆仙話得以保留還沒有被泉州話同化或部分被泉州話同化而有泉州話的辭彙。
還分布在廣東潮州、汕頭、揭陽、普寧、汕尾部分、 大埔縣、豐順縣、海南 ,湛江、雷州、茂名電白區、茂港區,茂名旁邊陽江部分、四邑部分,化州部分。千年以來本來是隸屬莆田縣的新厝鎮在1949年後割給福清等地的大部分地方。 部分分布的有:泉港北部、東部,永泰南邊、福清西南邊和西邊、西北邊 和原來的莆田縣新厝鎮東邊、北邊的鎮的某些村 ,廣東的韶關、廣西東部、南部,浙江 溫州南部、東部,舟山群島、 江蘇宜興,興化,安徽的歙縣等市、縣的部分地方。“
厝”, 莆仙話,意思是房子。或飄洋過海,隨著他們的足跡,興化方言也被帶到各地。遠的如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都有興化方言的分布。在台灣,有不少寮、廊、莆、“莆”字的同音字埔、蒲、浦、厝、坑、店地名前冠以“興化”,這表明在今日的台灣,也有大量莆仙方言的蹤跡,只是有的很快就被就被當地話同化了。
雖然隨著移民外地的興化人的莆仙話受到當地周圍的方言影響,廣東和海南的莆仙話分布區多由興化人直接移民過去的,這部分的興化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幾百年後再次移民到其他地方,他們的莆仙話已經同化成泉州話或漳州話,但上述這些廣東、海南、浙江、廣西等地地方方言來源於莆仙話, 廣東和海南的莆仙話分布區多由興化人直接移民過去的。
大致在唐朝後期,南宋末年,元朝後期
亦思法杭兵亂,明朝,清朝的沿海遷界時陸續有興化人移民現在的潮州汕頭、湛江、雷州和海南島,移民原因是莆仙人口過多和逃避戰亂,南宋末年那一次規模最大。
媽祖崇拜,經過千餘年的發展、早已從發祥地莆田縣走向了全國各地、乃至世界上絕多數的華人聚集國度。祭祀媽祖的廟宇宮殿多達四千座,單單
媽祖的故鄉興化府就有上規模的媽祖宮廟超過300座,原莆田縣是世界上媽祖宮廟最集中的地方。除此之外,潮汕、海南、閩南等地的媽祖宮廟也都超過百座,而台灣全島更是多達1000多座。媽祖信仰,這一獨具特色的民間自發崇拜、以及由崇拜信仰而衍生的一系列文化現象,也正式被命名定義為“媽祖文化”。而
媽祖能夠成為偉大的神祗,
媽祖文化能夠有今天如此的廣泛性,莆仙歷史上人口的對外遷移,是一種重要的發展因素和一支強大的推動力量。
翻開中國的移民史,莆仙更是對外移民的原鄉。廣東的潮汕、
湛江以及海南等地區,民間都有“先祖遷自莆田”的說法。廣州戶籍吏部尚書方獻夫,漳州戶籍宰相黃道周,潮陽戶籍明代兵部尚書翁萬達、狀元林大欽、潮州八賢的
盧侗、
張夔、
劉允、抗清名士
郭之奇、清翰林佘志貞等,其原籍或先世皆是興化或由興化遷入。在潮汕民居門樓額匾仍可見到“莆田舊家”、“莆陽世系”等莆仙印記。海南可考的入瓊始祖有九十多個,數量為來自莆仙為最,包括陳、吳、李、張、周、鄭、何、楊等傳統大姓。考其族譜可見這些移民多為土生土長的興化人,祖上均在興化居住過幾代乃至數十代,出仕和避難是這些莆籍鄉民移民該地的兩大重要因素。又由於地理上的封閉性、人多地少,興化一直以來都是全國範圍內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這個因素也使一部分人選擇了遷移。而興化崇尚美德、堅守家鄉傳統的文化氛圍,薰陶影響了這些遷移者,加上濃重的戀鄉情結,來自家鄉的媽祖崇拜自然而然就隨著這些遷移者來到了全國、海外各地。
在隔絕了半個世紀之後,烏丘嶼2002年與福建莆田湄洲島首次實現了直航,55名烏丘嶼鄉親乘搭金門“太武號”客輪迴湄洲探親。
出版的《福建日報》報導說,烏丘嶼與湄洲島相隔18海里,過去是湄洲鄉的一個村,島上居民均系莆田湄洲島上的打魚人。由於歷史原因,兩岸咫尺天涯,隔絕了半個世紀。
闊別了50多年的烏丘鄉親高金德一上岸,就與前來迎接他的白髮老母抱頭痛哭。隨同他回鄉的女兒高愛華28年第一次見到奶奶李春桃,她摟住奶奶悲喜交集。烏丘嶼鄉親湯金輝昨天全家回湄洲探親,他妻子李阿英背著兩歲兒子湯承勛,是這次烏丘鄉親湄洲尋根團最小的團員。
探親團成員回到湄洲島備感溫馨,過去他們要回一趟故鄉,需繞道金門、台灣、香港等地,不僅咫尺水路要周轉好多天,而且花費要增加一倍。他們希望兩岸儘早實現“三通”,讓兩岸親人隨時可以團聚。
莆仙地區史上文化發達、科甲鼎盛,湧現了“九牧林”“莆陽黃”“玉湖陳”“白塘李”等影響全國的名門望族,以及大批的進士仕者,僅兩宋時期就有近二十任泉州知府為興化人,出現了莆仙士人出仕全國的局面,在向目的地出發前,他們祈求媽祖保佑,來到為官處之後他們也直接把媽祖崇拜帶到了那裡,有的隨即建廟奉祀、有的把媽祖神像供奉在居所之處。暨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王元林博士在對海南媽祖信仰現象進行系統梳理時發現,在明清兩代新建和重修媽祖廟宇的活動中,有確切姓名記載的近70人,其中政府官員有58人,他們大多數是當地的縣令,可見官員及政府機構是推動媽祖信仰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這一論點是有根據的。廣東、海南、閩南、台灣等地至今還保留著很多當時莆人仕者及仕人後裔所倡建的媽祖宮廟,比如貴州的鎮遠天后宮、湛江市文章灣天后宮等等。
宋末,莆田、仙遊二縣是全國抗元最慘烈的一個地方,明朝,
倭寇數次洗劫興化,莆田荔城在宋末和明朝兩次被誅城,很多人為了避難移民外地特別是潮汕湛江海南等地。他們被迫背井離鄉、離開故土,懷著對家鄉的無限眷戀,他們懷揣香土、媽祖令旗、神符,以求平安的尋找到新的家園。在外地落腳後,為了答謝媽祖,也為了寄託對故土的思念,他們倡建媽祖廟。“四海恩波頌莆海,五洲香火祖湄洲”、 “湄祖分靈遙湛土,文母香火繼莆田”,這兩副對聯在廣東海南一帶的媽祖宮廟經常可見。潮州的古地名,曾帶許多“莆”字,如東莆都、上莆都、外莆都、韓莆都,明代狀元
林大欽,人稱“東莆先生”,這些決不是機緣巧合,而是一種必然,是流落他鄉的莆田人及其後人對故園眷戀和對昔日鄉親念念不忘的一種情感體現。向善、助人、抑惡是
媽祖信仰的核心精神,正是由於媽祖信仰包含了中國傳統美德的因子,所以容易被人接受和認可,很快在這些移民的努力和當地居民的認可下,媽祖信仰很快在當地得到了傳播發展,徹底融入了當地社會。
媽祖文化是中國海洋文化的代表之一,但同時也包含移民文化的成份,媽祖文化中的移民文化成份是世界性的。莆田史上的人口對外遷徙,促進了媽祖信仰在
廣東、
海南等地的傳播發展,又隨著廣東、海南的對外移民再次遷徙到了南洋各地,這一支傳播力量是媽祖信仰向海外傳播的主體力量。
唐朝後期、宋開始,大量莆仙人因謀生或遷徙他鄉,例如移民泉州漳州並且不久就被當地話同化了,莆仙話,泉州話,漳州話都是
閩方言,在泉州、漳州的莆仙話比較容易地轉化成泉州話或漳州話,所以在泉州漳州不容易形成興化方言島。還有的莆田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幾百年後再次移民到潮州、汕頭、海南島等地, 因此這部分移民到潮汕的莆田人帶有某些泉州話或漳州話的特點。
主要移民路線:莆田直接到——潮汕;少量移民路線:莆田-泉州-潮汕、莆田-漳州-潮汕、莆田、泉州-漳州-潮汕 。
潮州話主要來自於閩方言莆仙話,而莆仙話本身就和
泉州話、漳州話等有區別,所以潮汕話開始就和
泉州話等有很大區別,
潮汕話已經嚴重偏離泉州話等。由於潮州和漳州相鄰,所以有受到漳州話的影響。雖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移民廣東
海南,但仍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留在了莆田,而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的莆田話則繼續發展,和潮州話有了差距。
潮汕長期遠離祖籍地莆田,不和福州相鄰,和漳州相鄰,容易受漳州話等其它方言的影響,但是潮州話是以閩語莆田話為基礎的受漳州話等影響的閩語。
而由於莆田不與漳州相鄰,所以莆田話難以受漳州話影響。
莆田是人地矛盾突出的地方,唐朝後期開始大量莆仙人因謀生或遷徙他鄉,例如移民泉州漳州並且不久就被當地話同化了,由於莆田人移民泉州漳州很大部分的每年是幾百人到幾千人,很少有萬人以上的,相對於已經在
泉州、
漳州的人來說是少數,所以容易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何況有的莆田人已經移民幾百年到幾千年,早就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了。因此如果一個莆田人很長時間在泉州漳州,他能比較容易地學會泉州話漳州話,在泉州、漳州的莆田話比較容易地轉化成泉州話或漳州話,因此移民泉州漳州的莆田人的莆田話不久就被當地話同化了,所以在泉州漳州不容易形成興化方言島。
莆田縣界東北,千年以來一直以莆田縣
新厝鎮北邊蒜嶺與福清交界,新厝一帶在自從莆田縣成立時就隸屬莆田縣,自古就居住著幾萬莆田人,該地自古就使用莆田話,是莆田話區的一部分。
莆田與
台 灣的關係:莆田古代海運業、遠洋貿易發達,在唐朝末期,
莆田已經地少人多,迫使多數莆田人背井離鄉移民外地,在宋朝時就有莆田人遷徙到台灣,南宋末期,元朝後期,明朝中後期的倭寇侵略,清朝的沿海遷界時陸續有莆田人遷徙到台灣,移民原因是人口過多和逃避戰亂。還有的莆田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幾百年後再次移民到台灣,他們的莆田話已經同化成泉州話或漳州話,在台灣,有不少
寮、
廊、坑、
厝、店地名前冠以“
興化”,這表明在今日的台灣,也有大量興化方言的蹤跡,只是有的很快就被當地話同化了。祖籍莆田的的台灣同胞最少占台灣人總數的30%以上,還有部分莆田人是遷徙到泉州漳州幾百年後再次遷徙到台灣,這部分的莆田人被登記認為是泉州人或漳州人,他們的莆田話已經同化成泉州話或漳州話,他們在明朝和清朝的籍貫是泉州或漳州,但他們的更早祖籍是莆田。
清代,清廷為防鄭氏遺民,頒布渡台禁令,設下條件人民渡台,清朝官府有登記的莆田人、泉州人只能從晉江縣蚶江港口官方登記渡船,還有大量莆田人直接從莆田到台灣,有登記的人數只占莆田人渡台總人數的很小比例,這和漳州、泉州的自渡台灣的情況是相同的,大量的人不是通過官渡而是自己渡台。早在明末清初,福建就開始大批向台灣移民了。明朝天啟四年(1624年)荷蘭人竊居台灣後,曾招募福建沿海移民去台灣墾殖;清朝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收復了台灣,他還到漳、莆田(興化)、泉等地招募青壯年到台灣墾荒。這個時期漳、莆田(興化)泉赴台者達15萬人之多;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鄭成功之孫鄭克王、爽歸順清朝後,漳、泉、莆田(興化)沿海赴台又有幾十萬人之多;清朝康熙中葉,清政府放寬海禁,莆田和廣東東部移民也大批遷往台灣。 1862年,欽差大臣沈葆禎來台辦理防務,以“開山撫番”為名,招徠墾野,因而再次解除了長達近200年的官渡渡台禁令。
形成條件
在漢語方言特別是福建諸方言中,興化方言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是由其語音特點所決定的。莆仙歷史上人才輩出,自古就有“文獻名邦、
海濱鄒魯”的美稱,由莆仙兩縣組成的古興化府、舉進士者多達2400多名、其中文武狀元22名、宰相14名、尚書(中央政府各部部長)近70名,以上數據沒有包括已經移民外地的莆田人所產生的人才,是歷史上在全國有名的科舉名邦。
保護行動
莆仙地區已漸漸沒有了那淳樸而又古老的氛圍。由於莆仙人大都在外地經商,除了
涵江,江口,
黃石,仙遊等地區的還在說莆田話,在莆田市區等較發達的地區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習慣了說國語,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這部分愛講國語的人忘記了自己的母語,拋棄了自己的母語。
興化方言的處境相對較好,除了相當部分90年代生人以外,幾乎或多或少的都在講莆仙話。但是保護莆仙話的任務十分嚴峻。說母語是一個種族傳承祖先文化最基本的能力,一些人只會說國語不會說母語本地話,就等於是放棄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但以國語這樣不是本地莆仙文化載體的語言,要怎么去承擔接續祖先文化的責任呢?因此,要復興文化,要延續文化,請善待母語。
2010年12月2日,莆田市委召開五屆十次全體(擴大)會議,會議通過了《中共莆田市委關於制定莆田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在審議時,與會同志認為,《建議》體現中央、省委精神,又結合當地實際,既講“國語”,又講“莆田話”。當前,各級各部門都在迅速行動,抓好全會精神的學習貫徹。立足實情、結合實踐、取得實效,學習貫徹同樣既要講國語,也要講莆田話。緊緊圍繞中央和省委的決策部署精神,牢牢把握我市的客觀實際,綜合分析現有發展基礎和未來五年的發展趨勢,做好“十二五”開局之年的各項籌備工作,推動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台階。
學習貫徹市委全會精神,首先要講好“莆田話”。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精神,要著眼於我市發展的基礎、條件、潛力、優勢,充分利用,大幹湄洲灣、突破
興化灣,努力實現“跨越發展、宜居港城”的奮鬥目標。要全面推進湄洲灣北岸臨港產業發展,以鐵路支線、高速公路等為突破口,統一規劃、統籌開發環
興化灣南岸等新增長極,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全力推進臨港產業崛起,加快構建以臨港工業為主導的工業體系,把我市建設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先進制造業和能源基地。同時,著重突出荔林水鄉特色、建設生態環保家園,堅持“跨溪、
面海、環灣、集聚”的方向,形成“五山簇擁、四水相依、三灣環繞、二島添輝、一心為源”的宜居城市建設格局。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莆仙話也與時俱進地融入到網路社區中。很多莆仙話被莆仙網民們附予了現代的漢語故事,使得外地人學起莆仙話來更為輕鬆、方便。
方言研究
簡要學習
(補:莆仙方言有很多入聲,保留很多古漢語的辭彙及發音。受宋代白話影響比較大。)
莆仙話古香古色,莆仙話的一些辭彙和發音如下:
莆仙話是很有趣的,會把一個詞倒過來念,其實也不奇怪,這些都是古白話,如下
公雞——雞(ke)公(kɒŋ); 母雞——雞(ke)母(ou)(仙遊:雞母——ke βo);客人——人(儂)(naŋ)客(kha)(仙遊:nan ŋau) 等等
以下用國際音標標識
(聲調1至7分別是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陰入、陽入)
食,意思是“吃”,讀 ɬia2。但是城裡人的口語中會將其促化變成ɬiah2。另外莆田江口、山里以及秀嶼區東部地區常常讀成ɬie2。
吼,意思是“哭” ,hau3,仙遊發音為haũ3。
厝,房子之意,讀 tsʰɔu4。(引申義有家的意思)。
箸,筷子之意,讀ty5(莆田);仙遊楓亭一帶為:骹箸,讀kʰɒ2 li3(仙遊其餘地方依然是“箸”,ty5)。
冊,書籍之意,讀ʦʰah6。
鼎,煮飯用的鍋,讀tia3(莆田),tiã3(仙遊)。
鋪,床鋪之意,也可以是動詞“鋪設”,讀pʰɔu1(莆仙一樣)
也是興化傳統的里程單位,大約合今天的五公里(十里),讀pʰɔu4,上述的去聲。
㾏儂,壞人之意,讀kai2 nang2(莆田),kai2 nan2(仙遊)。
歡喜,高興之意,讀hua2 i3(莆田),huã i(仙遊)
困,睡覺之意,城裡人讀kʰeng4。但是沿海有人讀kʰong4。仙遊是kʰuon4。
另外,午睡則是“歇晝”,讀hø1lau4。小睡則是tʰing3。
齒,1)牙齒,讀kʰi3(莆田)。而莆仙話當中“牙”不指牙齒;
2)喙齒,發音ʦʰui i3,仙遊說“牙齒”為“喙齒”。
嘻,笑,讀hi2,而“笑”字讀tsʰieu4。
我,第一人稱,讀kuoh/kuah。(獨立調值)早期可能是讀kua3,但是三個人稱的讀音都出現了入聲化。仙遊以及忠門鎮南部一些地方也說【亻貢】,讀kŋ3。
伊, 第三人稱,讀ih或者i1。
我輩,第一人稱複數,讀kuoh1 muei4。也有讀kum1 muei4;
仙遊說第一人稱複數我們為“kŋ3”。
汝輩,第二人稱複數,讀tyh1 muei4;
仙遊說第二人稱複數你們為“tyøn3”。
伊輩,第三人稱複數,讀ih1 muei4。也有說成oem1 muei4;
仙遊說第三人稱複數他們為“yøn3”。
索,繩子,仙遊或者莆仙交界讀ɬer5,而莆田大部分都讀ɬo5。
洗,ɬe3。
面,臉之意,讀ming4。而在正體字當中有加“麥”字旁的則是ming5,麵食。
卵,nø5,仙遊發音為nỹ5。但是周邊許多地方也讀ne5。
衫,ɬɒ1(ɬɒ̃1),衣服。
沖狂,tsʰeng2 korng2,tsʰyøn kɒn,生氣。也有說成“生火(ɬa2 huei3)”,“受氣”(ɬiu kʰi)。
天光,天亮,讀tʰing1 kung1。
先生,教師、算命先生、醫生都可以如此稱呼,讀ɬɛn2 na1。
食糜,吃飯,讀ɬia2 ma2。此詞和吃晚飯同音,但是吃晚飯寫成“食暝”。
食飯,吃早飯,讀ɬia4 muei5。
食晝,吃午飯,讀ɬia1lau4。
去厝,回家,讀kʰoeh1 lou4。仙遊話中該詞發音較大差異:kʰy ou3,亦或有人為kʰy lou3。忠門半島和東莊半島亦有合音成khieu3的。
讀書,讀tʰah2 tsy1。但是南日島說成tʰat2 tu1。仙遊話則有說“讀冊”,讀tʰat4 tsʰah6(有嗎???)。
甚物,讀ɬεŋ2 muei1,莆田人疑問詞“什麼”,但是仙遊話極少這樣說,而且形式較多,有“huĩ1”、“huĩ4 nɒʔ6”、“huĩ4 nieu”(說明:單個字的什麼“huĩ1”後面可以用於接續詞,其餘的雙字的什麼不能這樣使用,“huĩ1”這裡且寫為“佪”,比如可以說“佪物乇”(什麼東西),但是不能說“佪乇物乇”,“huĩ1”本字不明,但“nɒʔ6”寫成乇)
這裡列舉一個句子:國語:“我要去吃飯。”莆仙話:“我卜去食糜。"(kuo3 pεh kih4 ɬia2ma2)(表示去做某事的“去”發音不再是去原型的“khy”發音)
【勿+會】緊,不要緊,讀pɛ2 ing3。
白緊/罷緊,不要緊,讀“pa in”。
蜀,莆仙話的“一”,是種比較古老的表達方式,讀ɬɔh2/ɬεh2。當然莆仙話當中也有“一”的使用,讀“ih5”。
北京,pah1 king1。
莆田,pʰou2lɛng2或者pʰou2 ɛng2。
福州,horh1 tsiu1。
開水,kʰai2 lui3。有時候也說“沸水”(pui1 lui3)、“滾水”(kung3 nui3)
草猴,螳螂,讀tsʰau2 kau2。
目珠,也寫成目睭,眼睛。讀mah2 tsiu1。
【勿+使】,nai5,不必。
知,tsai1,知道。也有表達成”知曉(tsai2 hieu4或者tsai2 hiu4)、也有埭頭平海鎮讀,tsai2 lou4 “。
【勿+知】,nai1 ,未知。也表達成”毋知(ng2 nai1)”、“【勿+知】向(nai2 hieu4或者nai2 hiũ4)”。同上有讀,nai1 lou4。
日頭,太陽,讀tih2 tau2或者lih2 tʰau2、li2 au2(仙遊)
米,pi3。界外地區不產米,稻米缺乏,所以如果在三餐中有吃米飯會特別說成“食米(ɬia2 pi3)“。
糴米,tia2 pi3,“買米”的意思。
糶米,thieu4 pi3,“賣米”,現在說得比較少。
阿公,稱祖父和外祖父都可以,讀a5 korng1。
阿媽,或寫成”阿嬤“,稱外祖母或祖母都可以,讀a2 ma3。
神經病,ɬing2 nging2 ma5。
仙遊,莆田人說ɬin2 niu2,仙遊人說ɬɛn2 niu2或ɬɛn2 iu2。
(註:發音中的s在莆田話中發成" ɬ "。)
莆田特色發音
國語中發s和sh的音在莆田話中念做" ɬ "。
清齒齦邊擦音有如下特徵:
發音方法是摩擦,表示要讓氣流通過位於發音部位的狹窄通道,發生湍流。
發音部位是齒齦,即以舌尖或者舌尖後的扁平面(舌葉)抵住上齒齦脊發音。
發聲類型是清音,意味著發音時聲帶不顫動。
本輔音是口腔輔音(口音),表示發音時空氣從只從口裡流出。
本輔音是邊輔音,氣流從舌兩側流過,不從中部流過。
氣流特點是從肺部直接流出,而不是從口腔或喉門流出。
慣用語研究
慣用語是一種結構比較穩定,比喻性較強的短語,莆田話中的慣用語主要有三字格和四字格兩類,三字格的多含貶義,結構以述賓式為主,四字格的結構和含義略似成語。以下分別例舉:
1.三字格的
如,食三戈,又作食三先[謂占小便宜]。
食大擔{猶挑大樑]
落大鋪[猶高枕無憂]
搭大船[吃大鍋飯]
拗手骨[不給面子]
摻清水[猶潑冷水]
拍嘴花[有口無心]
無味道[無人理睬]
以上為述賓式,也有非述賓式的,如:
三月時[立場或主意不堅定如三月天氣變幻無常]
魚炒蝦[喻混亂]
目光淺[小心眼]
肺花開[開心,心情好]
2.四字格的數量較多,如:
三歲兩秋[年齡幼小]
厝邊隔壁[左鄰右舍]
孤面獨相[性格孤僻]
大腔小氣[言語大方,行動小氣]
單丁孤姓[小戶人家]
日曝雨沃[風吹雨打]
起早冥暗[早晚時侯]
張形做狀[虛張聲勢]
拉紅泄白[胡說八道]
困久夢長[夜長夢多]
嘴歪目躡[狡猾神態]
撐戈舞手[手舞足蹈]
牛筋馬力[力氣很大]
精彩諺語集萃
●有人救劉壽,沒人救三娘
語出莆仙戲《華岳三娘》,此語比喻別人家有人去救(或幫助),卻沒有人來救(或幫助)自己。
●陳三磨鏡
語出莆仙戲《陳三五娘》。
陳三因愛慕五娘美色,便假扮
磨鏡匠到五娘府中磨鏡,他故意把鏡打破而賠不起,賣身為奴,這樣可以天天見到五娘。此語類似“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即另有其他目的。
●益春留傘
語出莆仙戲《陳三五娘》中一段情節。益春為五娘的丫環,此語意為借物留人。
●伯喈一心掛雙頭
語出莆仙戲《蔡伯喈》。伯喈既思念舊人又愛戀新人,此語比喻某人對兩方都懷有感情,依依不捨,掛念心頭。此語也意同“一腳踩兩船”。
●徐永年親眼見過
語出莆仙戲傳統劇目《高繼祖》。徐永年是高繼祖的老僕人,繼祖一家被害,他都親眼看見過。此言比喻某人對某件事發生的全過程都看得一清二楚,完全可作為證人。
●包龍圖捉風
包龍圖即包公、包拯,北宋大臣,任監察御史,知開封府時,為官廉潔,執法嚴峻,不畏權貴。傳說一次往陳州放糧時,風吹掉了他的帽,便派差役去捉風,竟破了一個奇案。其實風是捉不住的,所以此言是比喻叫人去辦的事(或找的人)是根本辦不到(或找不到)的。
●封神榜,無人見
封神榜即古代小說《封神演義》,所描寫人物能呼風喚雨,上天遁地,玄而又玄,但這些神奇人物誰也沒有見過。此言諷喻某人所言乃
無稽之談,不可相信。
●海瑞衙門
海瑞是明朝清官,曾被捕入獄和革職閒居。萬曆十三年(1585年)再起,先後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和南京右僉都御史,懲治貪污,提倡勤儉,一生為官清廉,平反許多冤獄。他病死時家無長物,由同僚出資辦喪。此言比喻某人正派,家徒四壁,也稱為“
清水衙門”。
●周堅替死,夏蓮補缺
周堅與夏蓮是莆仙戲傳統劇目中的人物。此言比喻某人作了替罪羊,某人走了好運。
●程咬金三下斧。
程咬金,隋末從李密,任內軍驃騎,密敗,屬王世充,後投唐,任秦王府左三統軍,因功升瀘州都督、左領軍大將軍,封宿國公,玄武門之變後,改封盧國公。古典小說《隋唐演義》寫程咬金所用兵器為八卦宣花斧,雖然力氣過人,但招數只有三板。此言諷喻某人本領只有二三下,無法持久戰。
方言辭典
莆仙方言第一部工具書《
莆仙方言辭典》日前由香港天馬出版社正式出版。該辭典共有80萬字。雖然其對研究莆仙方言、挖掘、保護地方文化有著重要意義,仙遊縣有關部門也表示支持全縣各圖書館將它當作參考書館藏,但未見該字典出版,保護地方文化的作用仍舊是空談。
本書作者
林金火祖籍仙遊,現為
三明八中教師。他經過6年的努力,翻閱了無數古籍,決定以自然現象或社會屬性分篇,以漢語拼音為主,
國際音標和
英語音標為輔,音按7
聲調,用阿拉伯數字標在拼音的後上角,特設“對照表”、“聲調錶”、“語例表”、“查字表”等,方便人們學習、研究莆仙方言。此外,他還將莆仙有關的民諺、俗語、
口頭禪、典故等一一羅列,向讀者展示莆仙地區獨特的民俗風情。
相關信息
古典文學與莆田話
足朱仙遊方言快捷行走叫“ 足朱呀足朱”。其源出於《
左傳》。魯文公之世童謠《瞿鳥鵒歌》:“……往饋之馬,瞿鳥鵒足朱足朱。公在
乾侯,徵褰與襦。……”清·沈德潛註:“足朱足朱,跳行貌”。原來用於形容鳥兒跳行疾走,仙遊方言裡說明人快速趨前行走的身姿。 畏:作“怕”解,至今仍在莆仙口頭語上使用。如“誰都不怕”叫“不畏一人”,倘若對某些權勢不敢對抗,說:“畏你,還不行嗎?”“畏”字漢魏時已常用,唐代使用更普遍。
魏·文帝曹丕《
雜詩》:“吳會非我鄉,安得久留滯。棄置勿復陳,客子常畏人。”唐·杜甫《羌村》詩:“
晚歲復偷生,還家少歡趣。嬌兒不離膝,畏我
卻復去。”
王維《宮槐詩》:“應門但迎掃,畏有山僧來。”
孟浩然《早發漁浦潭》:“飲水畏驚猿,祭魚時更獺”。
特故:莆仙話“故意如何如何”叫“特故如何如何”。如有人損壞東西,賠禮說:“對不起,我不是特故的!”元·關漢卿《
救風塵》第四折
趙盼兒唱:“我特故抄與你個休書題目……”
緊關:莆仙話“要緊”“緊要”叫“緊關”。如“這件事很
緊關趕快去辦!”“緊關”在元代是口頭俗語。元·雜劇《東堂老》楔子,
楊州奴云:“你這一夥
弟子孩兒們,
緊關里叫個使一使,你走得無一個。……”第一折:楊州奴云:“哎喲!你那裡是我兄弟,你就是我老子,緊關里誰肯提我一句……”
祖公:莆仙話“祖先”叫“祖公”。我原以為“
祖公”是“祖先”“祖宗”的轉音,現查元雜劇《虎頭牌》第一折,正未雲“叔叔,休那般說。(唱)一半兒則俺那祖公是開國舊功臣,……”同書正未(唱)
“〔賺煞〕則今日過津度州郡……托賴著俺祖公是番宿家門!”可見“祖公”叫法由來已久。看電視河南、廣東潮汕一帶亦有如此稱呼。
盡行:莆仙話“全部”、“全都是”叫“盡行”。如“你盡
行說謊話。”“盡行”也是元代俗語。
元·雜劇《東堂老》第四折,正末云:“……我存下這一本帳目,是你那房廊屋舍、條凳椅桌、琴棋書畫,套用物件,盡行在此。我如今一一交刈……”
瞑:莆仙話“夜”叫“瞑”。“夜裡”叫“瞑頭”。
六朝宋·東陽無疑《齊諧記》“其子號泣而葬其母如法,朝瞑哭臨”。這裡“朝瞑”即“早晚”之意。
嘴尖:莆仙話把多口多舌、搬弄是非叫“嘴尖”。也是古代俗語。古代相書有云:“鼠
口讒毀人,口尖愛爭競。”元·雜劇《簫淑蘭》第
二折:正旦唱〔醉中天〕:“怕什麼你母舌兒塹,
梅香嘴兒尖。”
花嘴:莆仙話花言巧語叫“花嘴”。如:“這個人
花嘴,他的話一句也信不得!”《
醒世恆言》二十八卷:夫人道;“聽那老光棍花嘴!……”
半生熟:莆田話把辦事呆滯、對事物反應不敏捷的人叫“煮熟的”;把不很聰慧、精神不十分正常的人叫“差一灶火”,即“半生熟”。此語頗古。
宋·《撫掌錄》:北都有*美色,人謂之生張八。因寇忠愍(
寇準)乞詩於
魏野,野贈詩云:“君為北道生張八,我是四川熟
魏三。莫怪尊前無笑語,半生半熟未相諳。”
半中央:莆仙話事物之半或事體的一半叫“半中央”。如“你不能有頭無尾,事體辦到半中央,扔下不管”。明·徐樹丕《識小錄》“
張子房”條:“蓋自家都不犯手,又凡事只到半中央便止。如香花切勿看披離是也。”
昨暮:莆仙話“昨天”叫“昨暮”,這也是古漢語。《史記》卷四十一,
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楚貴人驚告朱公長男曰:‘王且赦’。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錢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史記》卷六十七:“不云乎?‘
月離於畢,俾滂沱矣!昨
暮月不宿畢乎?’”這裡的“昨暮”就是指昨天。
明旦:莆仙話“明天”叫“明旦”。六朝宋·劉敬叔《
異苑》:“洛城小人失妻者,
管輅為卜,教使明旦於東陽城外……”
今旦:莆仙話“今天”叫“今旦”。這也是古漢語。《史記》卷七十五:(蘇)代謂曰:“今旦代從外來,見木禺人與土禺人相與語……”《
後漢書》卷三十九“平朝出求食,逢餓賊,將烹之,平叩頭曰‘今旦老母求菜,老母待曠為命,願得先歸,食母畢,還就死。”
白居易《小歲日喜,談氏外孫女孩滿月》詩:“今旦夫妻喜,他人豈得知”。
綴:莆仙話有兩種含義,一是縫衣裳、被服?(針線相連的意思)二是跟隨、跟蹤。這與古代對此詞的理解與運用完全吻合。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八:游曰:“賊強我,若賊分軍以綴我,直取奉天,奉天兵亦弱,何來攻之有?”
宋·彭乘《墨客揮犀》“彬連秀才”條:乃私謂生曰:“是家將謀殺秀才祭鬼,宜早且為計。我亦
良家子,為其所劫到此。所以遣妾侍君道,欲以綴君留也。……”
衰:莆仙話“衰”不但有身體衰弱之義,而且把運氣差,遇到倒楣事、處境尷尬或不吉、不利叫“衰”。例如:碰到不順心的事或被上級指責,往往說:“唉,今天大不吉,大衰!”這種用法與
秦漢時期用法
完全相同。
《後漢書》卷五十八:鄧鳥兄弟以詡異其議,因此不平……乃以詡為朝歌長。故舊皆吊詡曰:“得朝歌何衰!”
此生:莆仙話“此生”有兩義。一作“一世”“一生”解。二作代名詞解。如說別人很有才華,說:“此生很有才”、“此生很會拼!”這也是古漢語。
《資治通鑑》卷十八漢記十:軹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譽
郭解。生曰:“解專以*犯公法,何謂賢?”解客聞,殺此生,斷其舌。
請告:仙遊方言“請假”叫“請告”。《後漢書》卷四十六註解(三)云:“古者名吏休假曰告,吏二千石有予告、賜告。予告,在官有功,法所與得也。賜告,病三月當免,天子優賜其告,使帶印綬,將官居歸家養疾也。”這個註解是
武則天太子
李賢注的。可見,“
請告”是很古的漢語語彙。至少在唐以前用“請告”。至唐,則已兩詞並用。
《資治通鑑》二百四十三卷“才周歲,轉憬為
門下侍郎。憬由是深銜之,數以目疾請告”。
唐·劉肅《大唐新語》:“王及善為文昌左相國”條:“及善固請假月余,(武)則天不之問……”。
青盲:莆仙話“瞎眼”叫“青盲”,這也是秦漢古語。
《後漢書》卷八十一“是時
犍為任永及業司同那
馮信,並好學博古。
公孫述連徵命,待以高位,皆青盲以避世難。”
鑿:莆仙話除了指木匠工具“鑿子”外,用拳頭打人也叫“鑿”。此言宋代已有。
《
水滸傳》第二十五回:那婆子揪住鄆哥,鑿上兩個粟暴。鄆歌叫道:“做什麼打我?”……這婆子一頭*,一頭大粟暴鑿,直打到街心上去。
《拍案驚奇》初刻卷十七:吳氏說罷,兩點紅直從耳根背後透到滿臉,把兒子鑿了二個粟暴。
話說仙遊話(五)仙遊方言與古代漢語之三
廝:仙遊方言“廝”字通“相”,如“相打”叫“廝打”;“相熟”叫“廝熟”;“相罵”叫“廝罵”;“相認”叫“廝認”;“相害”叫“廝害”。用法與古代同。
《拍案驚奇》二刻卷三十五:姑嫂兩人多是與他賣糖廝熟的……
看顧:莆仙話有二義,一是“照顧”、“照應”、“服侍”;如:“家母煩你看顧多年,不知如何感謝”;二是“報復”,如:“你那樣做,不怕他日後看顧?”“我總要看顧一下他!”
《醒世恆言》卷三十三:老嫗睜眼看是:“……
相公會試中了,看顧老身,就有在裡頭了。”同書卷三十三:劉官人嘆道:“如今的時勢,再有誰似泰山這般看顧我呢”?
街路:莆仙話城關、城裡、街道叫“街路”。如“我明早要去街路”。“我昨天去街路,那裡變化真大,我都認不得了!”此語亦古。
《
資治通鑑》卷二“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據其街路”。
《拍案驚奇》二刻卷三十五:程家人看見了道:“昨天晚上吃晚飯時,正是主翁同這個小廝在那裡唧噥甚么……那廂又不是街路,死得蹊蹺”。
矢:莆仙話“矢”,糞也,下糞叫“屙矢”。
《資治通鑑》卷六:
趙王使使者視
廉頗尚可用否。廉頗之仇
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廉頗見使者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可用。使者返報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
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老,遂不召。
絕:莆仙話形容十分、異常,用“絕”。如“絕聰明”、“絕漂亮”、“絕調皮”等。
《資治通鑑》卷二十八:“郅支單于鄉化未醇,所在絕遠”;卷三十一“皇后既立,寵少衰,而其女弟絕幸。”
目睛:莆仙話眼睛叫“目睛”。
宋·趙令疇《侯鯖錄》:“商臣、王敦蜂目”條:“余昔年曾任汀州掌獄錄,見殺母黃曾,其目睛小而光跌,宛若蜂狀。
無好:莆仙話事情不妙、預後不良或不是好東西、好事叫“無好”,而不用現代漢語“不好”。這是古代用法。
《資治通鑑》卷二十九:伯超懼,說休茂曰:“主帥密疏官過失,欲以啟聞,如此恐無好。”
自我作古:莆仙話不循古制、自作主張或不依別人的囑咐辦,叫“自我作古”。此語唐代已有。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戊壬,立皇孫重照為
皇太孫。上(
唐高宗)欲令開府置官屬,問吏部郎中
王方慶。對曰:“……未聞太子在東宮而更立皇太孫也。”上曰:“
自我作古,可乎?”
大窮:莆仙話事情很壞、處境很不妙、體力受不了等叫“大窮”。這裡的“窮”字,意為“悽慘”、“悲慘”,非“貧窮”之意。這也是古代的用法。
《史記》卷七十五:孟賞君懼,乃遺秦相穰侯魏丹書曰:“君聞秦欲以
呂禮收齊……若齊不破,呂禮復用,子必大窮。”(你的處境必然很不妙)
《後漢書》卷十三:(公孫)述謂延岑:“事當奈何?”岑曰:“男兒當死中求生,當坐窮乎?”(能坐以待斃嗎?)
三般兩樣:莆仙話同一家的人,卻特別被看輕、另眼看待、待遇不公叫“三般兩樣”。如“你年紀大了,想再續娶,將來子女被
三般兩樣看待,你不心疼?”
《拍案驚奇》初刻卷二十九:趙琮夫妻倆個,不要說看了別人眼高眼低,只是父母身邊,也受多少兩般三樣的怠慢。
奢遮:莆仙話“奢遮”有得意、驕橫、炫耀、體面之意。多為貶義。
同書第三十六回:那人道:“大哥等誰?”那大漢道:“等個奢遮的好男子。”那人問道:“有什麼
奢遮的好男子?”上述兩個“奢遮”作體面解,是褒義。
同書第十七回:河清問嫂嫂道:“哥哥大欺負人!我不中,也是你一個親兄弟,你便奢遮殺,只做一個緝捕觀察……”這裡是貶義。
話說仙遊話(六)仙遊方言與古代漢語之四
冰人:莆仙話媒人叫“冰人”。這是古漢語。明·徐樹丕《識小錄》“冰人”條云:“令狐策夢立冰上,與冰下人語。曰‘冰
上陽,冰下陰,陰陽事也。詩:士如歸妻,
造冰未泮,婚姻事也。冰上與冰下語,
為陽語陰介事也。君當為人作媒。’稱媒為冰人始此。”有人把“冰人”寫作“明人”,謂男女雙方情況皆明,故曰“明人”。此實為杜撰。
丈人:古代漢語有二義,一是長輩的意思。如《史記》
留侯世家張良在圯橋上與“丈人”穿鞋,這裡“丈人”指長輩、老者。而《
匈奴列傳》第五十:單于初立,恐漢襲之,乃自謂:“……漢天子,
我丈人行
也!”因其時漢以公主(或翁主)下嫁,故稱漢天子為“丈人”,即岳父。莆仙話稱“岳父”為“丈人”,可見其淵源之古。
子婿:莆仙話稱“女婿”為“子婿”,也源於上古漢語。
《資治通鑑》卷九十七:代王什翼犍求婚
於燕,燕王使納
馬千匹為禮,什翼犍不與,又倨慢無子婿禮。
《拍案驚奇》初刻卷二十三:
崔生“思念婚事不在,隻身孤苦,寄跡人門,雖然待如子婿一般,不知如何是個結果。”
小郎:莆仙話已婚女子稱丈夫的弟弟(小叔)為“小郎”。這種稱呼自晉朝開始。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八:上(
唐宣宗)責之曰:“豈有小郎病,不往省視,乃觀戲乎?”其下註:自晉以來,嫂謂叔為小郎。
新婦:莆仙話稱兒媳為“新婦”或“新婦娘”。家庭長輩或鄉里皆可如此稱呼。其源很古。南朝宋·劉義慶《
世說新語》:
林道人詣謝公東陽……
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婦少遭
家難,一生所寄,唯在此兒。”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四:劉尋阝使周母乘板與登城,謂
葛從周曰:“……新婦輩皆安居,人各為其主,汝可定之。”原註:新婦,謂葛從周妻也。
《世說新語》
王平子條:“郭大怒,謂平子曰:‘昔夫人臨終,以小郎囑新婦,不以新婦囑小郎’”。
外家:莆仙話稱已婚女子娘家為“外家”。其源極古。
《漢書》卷十二:
安漢公(王莽)世子宇與帝(漢平帝)外家衛氏有謀。宇下獄死、誅衛氏。
《資治通鑑》卷十二:呂氏(
呂后)以外家惡而幾危宗廟……先、生:莆仙話稱“先生”時,可簡稱為先或生。如“桂林生”、“六生”、“某某生”。這是秦漢時期的叫法。
《後漢書》卷三十七:每朝會,輒會榮於公卿前敷經書。帝
稱善,曰:“得生幾晚!”
《史記》晁錯傳:錯初學於
張恢先所。《漢書》則云:初學於張恢生所。一稱先、一稱生。
顏師古注云:皆先生也。(見清·趙翼《二十四史劍記》校證66頁)
小娘子:莆仙話小姑娘叫“小娘子”,通常也稱未婚女子。其源也古。
唐·闕名《玉泉子》:
鄭路昆仲有為江外官者,維舟
江渚,群盜奄至……。賊一不犯,曰:“但得侍御
小娘子來,足矣。”其女有姿色,賊潛知之矣。
《拍案驚奇》二刻卷十七:老道:“小娘子說來,此間來萬去千的人,不曾見有似舍人這等丰標的。”
親情:莆仙話“親戚”叫“親情”。此語唐代亦然。《玉泉子》“李克勤為大理寺卿”條:“大理寺數月不奏,(韓)建問李尚書:‘催令乃親情耶?何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