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親王時期
永徽五年(655年)十二月十七日,李賢出生於父母祭拜太宗昭陵途中,是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則天第二子。永徽六年(655年)冊封為潞王。
顯慶元年(656年),太子
李忠被廢,改立武后長子
李弘。李賢遷任岐州刺史,同年加封雍州牧、幽州都督。龍朔元年(661年),改封沛王,加揚州都督兼左武衛大將軍,仍任雍州牧。龍朔二年(622年),加揚州大都督。麟德二年(665年),加右衛大將軍。鹹亨三年(672年),更名李德,徙封雍王,授涼州大都督、雍州牧、右衛大將軍,食實封一千戶。上元元年(674年),又依舊名李賢。
李賢長大後容貌俊秀、舉止端莊,深得高宗讚賞。唐高宗曾對司空
李勣說:“這個孩子已經讀了《
尚書》、《
禮記》、《
論語》,背誦古詩賦十多篇,一看就能領會,也不會忘記。我曾叫他讀《
論語》,他讀到‘賢賢易色’,再三誦讀。我問為什麼反覆讀,他說自己內心特別喜愛這句話,才知這孩子的聰敏出自天性。”
乾封元年(666年),沛王李賢招募“
初唐四傑”之一的
王勃作為王府修撰,十分器重。兩年後,李賢與其弟英王李顯鬥雞,王勃助興而寫《檄英王雞》文。高宗得知後大怒,認為此舉挑撥二王相爭,遂逐之出王府。
太子時期
上元二年(675年),皇太子
李弘猝死,李賢繼立。不久,高宗命李賢留守長安監國。李賢處理政務明確公允,為朝廷內外所頌揚。李賢招集當時的學者
張大安、
劉納言、
格希元、
許叔牙、成玄一、史藏詰和周寶寧等人注釋
范曄的《
後漢書》。書成之後,呈奏給高宗,收藏於皇宮內閣。
儀鳳元年(676年),唐高宗親筆下詔表揚李賢:“皇太子自留守監國以來時間不長,但留心政務,撫愛百姓,非常盡心,對刑法所施也細審詳察。加之政務之餘,能夠專心精研聖人經典,領會深意。先王所藏書冊都能研討精華。好善正直,是國家的希望,深副我所懷。命賞賜絹帛五百段。”
李賢為太子期間,與武后關係緊張。當時,術士
明崇儼深得高宗和武后信賴,曾對武后說“太子不堪承繼,英王(武后第三子李顯)貌類太宗”,又言“相王(武后幼子李旦)相最貴”,李賢聽聞後深感厭惡。當時,皇宮中有流言說“李賢不是武后親生,而是武后的姐姐
韓國夫人與高宗的兒子”。李賢頓生疑慮,感到恐懼。武后送《少陽政范》和《孝子傳》給李賢,以責備他不懂得為人子、為太子,還曾親手書信斥責,李賢越發感到不安。
廢為庶人
儀鳳四年(679年),明崇儼被強盜殺害,卻又遲遲抓不到兇手。武后因此懷疑是太子所為。調露二年(680年),武后派人揭發太子陰謀,在東宮馬房裡搜出數百具鎧甲,作為謀反憑證,命令
薛元超、
裴炎、
高智周辦理此案。高宗一向喜愛李賢,想要寬恕他。武后卻說:“為人子心懷謀逆,應該大義滅親,不能赦免罪行。”於是,李賢未能洗清罪責,被廢為庶人,幽禁在長安。收繳的鎧甲在
天津橋焚毀,藉以昭告天下。太子的近臣張大安、劉訥言等遭到貶職流放,高政被家人私刑處死,曹王
李明受到牽連終遭廢殺,連坐者十多人。
《
資治通鑑》對太子事發記載了一段插曲:李賢平日頗好聲色,養戶奴趙道生為男寵,多賜之金帛,東宮官員
韋承慶上書勸諫不聽。太子事發後,趙道生供認是太子命他刺殺明崇儼。但據《舊唐書》記載,
韋承慶曾獻《諭善箴》勸諫太子親賢能而遠小人,太子聽後“善之,賜物甚厚。”不僅認可諫言,還賞賜了韋承慶。時至今日,太子被廢的真相仍缺乏可信史料佐證。
永淳二年(683年),幽禁數年的庶人李賢被流放到偏僻的
巴州,走時妻兒僕從衣縷單薄,十分淒涼。皇太子
李顯為此上書懇請帝後憐憫,稍賜春冬衣物。
被迫自盡
文明元年(684年),高宗駕崩,中宗李顯繼位,但僅一個多月就被武后廢黜,改立睿宗李旦,武后由此把持朝政。不久後命令左金吾衛將軍
丘神勣前往巴州搜查庶人李賢的住宅,以防備謀反隱患。丘神勣到巴州後將李賢囚禁別室,逼令自殺,年僅二十九歲。武則天得知李賢死訊後,曾在洛陽顯福門舉哀,並將丘神勣貶斥,但不久重獲啟用。
身後追封
垂拱元年(685年),武則天詔令恢復李賢雍王爵位。神龍初年(705年),唐中宗李顯復辟,追贈李賢司徒,並遣使者到巴州迎回李賢靈柩,以親王身份陪葬
乾陵。景雲二年(711年),
唐睿宗追加李賢皇太子身份,諡號“章懷”,與太子妃房氏合葬於
章懷太子墓。
人物評價
章懷太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頗為知名而又身世悲慘的皇太子。論出身,他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兩個皇帝的兒子,他的同母長兄雖未即位,死後卻被追尊為“
孝敬皇帝”,兩個弟弟是
唐中宗和
唐睿宗,妹妹是權傾一時的
太平公主。可以說,李賢生活在一個不折不扣的皇權家庭里,這也注定了他必將捲入政治鬥爭而無法逃脫悲劇的命運。
論才華,李賢則是唐朝皇子中的佼佼者。二十餘歲已能統召帝國傑出的學者們注釋晦澀難懂的《後漢書》,其親筆點評更被後世稱為“章懷注”而極具文史意義。作為太子,李賢曾三次監國,並得到高宗褒獎和群臣擁戴,可見,這個年輕太子堪當大任,是帝國合格的接班人。然而,當時正值他的母親武后政治得意之時,母子二人因此互相猜忌,頗多嫌隙。武后多次以書信方式責備太子,宮中則流傳著太子不是武后親生的謠言,最終太子未能倖免而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千百年來,關於章懷太子的死莫衷一是。兩唐書均在言語間暗示太子是被武后誣陷殺害,《
舊唐書·高宗諸子列傳》中評論:“唐年鈞德,章懷最仁,凶母畏明,取樂於身。”稱太子是個品德高尚的孝子,以此駁斥他生前不孝謀逆的罪名,暗示太子是含冤被害。出土的
墓志銘也有影射太子是被冤殺,但都未有明言直接死因。
郭沫若曾對此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章懷之死與武后無關,而是當時的宰相
裴炎為奪權所為。
總之,不論太子因何被害或者被誰所害,他死於帝國最高權利的爭奪和由此產生的忌恨、陰謀卻大體可以肯定。自古以來為了奪得皇位,兄弟相殘、父子反目的事情時有發生,這也是古時封建統治的殘酷之所在。
個人作品
《君臣相起發事》三卷(佚失)
《春宮(東宮)要錄》十卷(佚失)
《修身要覽》十卷(佚失)
《後漢書》注釋(今稱“章懷注”,是研究《後漢書》的重要史料。清代學者
王先謙稱讚:“章懷之注范,不減於顏監之注班”,將李賢的注釋比肩
顏師古注釋班固《漢書》,評價極高。)
家族成員
祖父母
父母
兄弟
兄:燕王李忠、原王李孝、澤王李上金、許王李素節、
孝敬皇帝李弘(同母)
姐妹
妻妾
妃子:房氏(658~711年),貝州清河人,
房仁裕之孫、房先忠之女。生於唐高宗顯慶年間,卒於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享年五十四歲。房氏與李賢合葬於今
章懷太子墓。關於房妃生平,有《唐隴西李氏清河太夫人之碑》、《贈兵部尚書房忠公神道碑並序》、《章懷太子靖妃輓辭》等碑銘史料加以記載。
良娣:張氏,李賢的次子李守禮生母。早年,隨李賢同被貶往巴州。李賢死後,得以同兒女返還長安,但仍與皇嗣李旦的子女幽閉于禁中。聖歷年間,李旦晉封為相王,眾人才得以外出居住。房妃與嗣子李守禮居於城西興化坊內,張氏則獨自住在興化坊西延康坊內。關於張氏生平,《章懷太子良娣張氏神道碑》等碑銘史料有所記載。
子女
兒子:
長子:
李光順,
天授年間,封安樂郡王,不久被誅殺,無子嗣。唐玄宗
先天年間,追封為莒王。
李光順是武則天的庶長孫(嫡長孫
李重潤亦死於冒犯武后),史書沒有記載其被誅殺的原因,但從時間上看正是武后重用酷吏打擊異己的非常時期。因此,李光順可能同許多李唐宗室一樣死於酷吏構陷。
次子:
李守禮,本名李光仁。垂拱初年,改名李守禮,授太子冼馬,封嗣雍王,早年隨父流放巴州。其父死後,與唐睿宗諸子一同幽閉宮中。因父有罪,常年被杖責。唐中宗、唐睿宗時期,加恩進封親王。薨於玄宗時期,陪葬
乾陵。
三子:李
守義,文明年間,封犍為郡王。垂拱四年,徙封永安郡王,不久病死,無子嗣。玄宗先天年間,追封為畢王。
女兒:
長信縣主(存疑)
軼事典故
黃台瓜辭
相傳太子李賢有感於母子親情在權力鬥爭之下已蕩然無存,乃作《
黃台瓜辭》,以藤蔓比喻武后,因四個瓜先後被摘而感傷四兄弟性命朝不保夕,希望武后看後醒悟。(註:史學界對作者是否李賢本人存疑,該詩最早見於
李泌勸諫唐肅宗時所說。唐肅宗聽聞後大驚,並稱“朕不知此”,因此也可能是
李泌為達政治目的而自行編造。)
詩文如下:
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三摘尚自可,摘絕抱蔓歸。
憂憤譜曲
章懷太子李賢不僅文史造詣深厚,可能還具備相當音樂修養。《舊唐書·
李嗣真列傳》記載了太子被廢前一段插曲。當時
李嗣真前往太清觀奏樂,發現曲調十分悲哀,就問道士劉概和輔儼:“這曲子為何如此哀怨不和諧?”,兩人答道:“這是太子譜的《寶慶樂》。”按理說《寶慶樂》應當歡快喜悅,由太子作出卻充滿悲涼,反映了李賢當時憤懣抑鬱的心情。果然沒過多久,太子即被廢黜。後來劉概將此事講給高宗,高宗也覺得十分驚奇。
叛軍義旗
文明元年(684年),唐高宗駕崩後不久,武后先後廢黜唐中宗、幽禁唐睿宗,完全把持皇唐朝政,這一行為引致李唐宗室和許多朝臣的不滿。該年,英國公
李敬業率先在揚州起事,並找到一個容貌很像故太子李賢的人(李賢已在數月前自盡),欺騙眾人說:“太子李賢沒有死,逃亡在這個城中,他命令我們起兵。”於是借李賢的名義號令天下,打出反武大旗。由此可見,武后與太子李賢的母子矛盾已不是宮廷秘密,李賢做太子期間很可能已在朝中甚至民間樹立起一定威望。
後世紀念
太子墓
章懷太子墓、
懿德太子墓和
永泰公主墓,同為唐朝
乾陵最重要的三座皇親陪葬墓,位於乾陵東南約3公里的楊家窪村北面高地上,距縣城西北約3.5公里,西蘭公路東側約300米處。封土呈覆斗形,底部長、寬各43米,頂部長、寬各11米,高約18米。封土堆南約50米尚有殘存的一對土闕,高4.5米,底部長、寬各5米,土闕南面有並列的一對石羊。四周原有圍牆,南北長180米,東西寬143米,西、東、東北三面的牆角仍殘留於地面,整個墓區約占地26000平方米。
太子墓於1971年由官方發掘,此前已遭盜掘毀壞。墓中壁畫五十多幅基本完好,其中“
打馬球圖”、“
狩獵出行圖”、“迎賓圖”、“
觀鳥捕蟬圖”等十分精彩,顯示了唐代高超的繪畫水平。墓內出土大量陶器文物,製作精美,造型生動,實為唐代線刻畫之精品。
墓志銘
李賢死後,曾有過三次葬禮:第一次是在流放地下葬,具體形制已無可考。後兩次均作為乾陵陪葬墓在同一墓穴下葬,只不過陪葬身份不同,因而墓中出土墓誌兩塊:
一蓋書“大唐故雍王墓誌之銘”(即神龍二年以親王禮下葬),墓誌碑邊長90厘米,厚20厘米,四周刻蔓草和十二生肖。上有墓志銘文,楷書40行,每行41字,共約1600餘字,無撰寫人姓名。
一蓋書“大唐故章懷太子並妃清河房氏墓志銘”(即景雲二年以皇太子禮下葬),墓誌碑邊長87厘米,厚17厘米,周邊斜殺及志文四邊刻蔓草。墓志銘文為盧璨撰,岐王
李范書。楷書34行,每行33字,共約1100餘字。
曬經石
四川
旺蒼縣木門鎮木門寺旁有一處
曬經石,相傳是唐朝章懷太子李賢流放巴州途中,在此歇息曬經所用。木門寺始建於
南梁,毀於隋,重修於唐太宗貞觀年間,該石一直作為寺廟翻曬經書的地方,巨石上佛像雕刻圓潤,體現了唐代以胖為美的風貌。公元683年,李賢被流放巴州途經旺蒼縣木門鎮,在木門寺留居數日,與木門寺住持方丈一起在寺側一石面上翻曬經書,寫下“明允受謫庶巴州,身攜大雲梁潮洪,曬經古剎順母意,堪嘆神龍雲不逢”的詩句惋惜自己。公元684年,
上官婉兒前去巴州看望李賢,行至此地,聞太子被害,就在木門寺旁李賢曾經翻曬經書的“曬經石”上修建亭子,題寫《由巴南赴靜州》:“米倉青青米倉碧,殘陽如訴亦如泣。瓜藤綿瓞瓜潮落,不似從前在芳時。”的詩句於亭上,懷念李賢。
曬經巨石面西有一龕3尊佛像,佛像面東有一級級的台階,每級台階階壁上都雕有一龕連一龕的小佛像,巨石的南面和北面雕有多龕較大的佛像。巨石上共雕刻有佛像700多尊,由於年代久遠,佛像已經風化。據當地老百姓講,石上曾經蓋有亭子,1933年毀於戰火。
章懷寺
四川儀隴縣東北邊合作鄉的西側與巴中交界處有一座風景秀麗、氣勢磅礴的名山叫
天平山,主峰海拔700米,蜿蜒巴儀間,縱橫數十里,山勢雄奇幽邃,險絕無比。自唐宋以後,在山的主峰修建了
章懷寺。從此章懷寺便取代了天平山名而著稱於周圍各縣。
相傳李賢被貶後流放到窮鄉僻壤、不毛之地的的儀隴天平山,築茅庵草舍以棲身,餐野果山泉以果腹。但仍不荒廢學業,日夜苦讀群書。他有感於父皇崩逝,母后乖情,便作了流傳千古的《黃台瓜辭》。這首辭不久傳入京城長安,武則天得知後認為觸犯了她的威嚴,忌心遂起,乃派遣使者金吾將軍赴天平山,令李賢自盡。
武則天身故後,李賢被追封為章懷太子。宋代開始在李賢流落的巴中、儀隴界寓所修建廟宇,以表追念之情,廟宇即稱為“章懷寺”。元、明、清各代歷經興衰,如今看到斷壁殘垣的章懷寺古廟舊顏,系明代成化年間的建築。從前廟宇分作前殿、正殿、後殿、左右配殿,在章懷寺的主配殿中,除供奉釋迦牟尼、韋馱、四大天王、文昌、瘟祖諸神像外,還專門塑有則天皇太后和李賢太子泥身鎏金像,安放在國母殿內。
太子岩
距章懷寺200多米的山岩邊,有一尊光滑突起的大岩石。活像一朵神奇的巨型蘑菇從天而降,寄生在險峻陡峭的山岩上。相傳昔日李賢太子隻身居處山上,每當晨曦初露的時刻,他就起床盥洗,捧書來到石上,面對旭日誦吟詩文。頑石東側天生一道向內凹陷的懸崖,崖壁正中有一石洞,四周無路可入,僅飛鳥方能棲身其間,遠遠望去,猶如一方銀白色的大鏡屏,懸掛在章懷寺的山岩邊,人稱此岩為“太子岩”。
太子洞鑲嵌在太子岩壁之中,而太子岩又依附於
章懷山之東側邊沿,洞與岩,岩與山,互相襯托。太子岩頂端的圓形大岩石,朝夕親吻著大自然的風霜雨雪,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頑石表面逐漸變成了灰黑色,石上草木不生,僅長著一些苔蘚植物。緊靠岩石外沿繞行一周,約莫180餘步,石頂正中有“普陀院”三字,字徑33厘米以上,橫行排列,周圍題詩不少,皆為遊人手跡,其中有一首七言詩句寫道:
巍巍太岩鎮九龍,粼粼波光映奇峰。攀登不畏跋涉苦,嵐景投入水晶宮。
這首短詩把太子岩的巍峨,九龍場的險要,章懷山峰的奇妙,合作水庫的碧波,描繪在一幅天然的畫屏上,牽動遊人要想去領略太子源的無限風光。在太子洞下20米的山岩旁,有一塊狹長的荒草坪,遺留著廟宇基痕。過去此地民眾為祭祀章懷太子李賢,修建了一座依山傍岩的太子廟。
影視形象
年份 | 電視劇/電影 | 飾演者 |
---|
1984 | | |
1985 | | |
1994 | | |
1995 | | |
1999 | | |
2006 | | 趙波 |
2006 | | |
2010 | | 趙波 |
2011 | | |
201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