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鳥捕蟬圖》是唐代佚名創作的壁畫,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畫面由三個仕女及鳥、樹、蟬、石組成。三位仕女中,一位穿圓領對襟衫,袒胸,肩披紅巾,腰束綠色曳地長裙,作仰視飛鳥狀;一位著男裝,腳穿尖頭軟鞋,腰束帛帶,做捉蟬狀;一位肩披墨綠長巾,腰束黃色曳地長裙,做目視前方狀。
此圖所繪仕女形象寫實,畫家用流暢的線條,準確地勾勒出仕女的表情和裝束,描繪細膩,著色濃淡結合,鮮艷明快,形象刻畫形具而神生。壁畫設色艷麗,技法精湛,所繪人物、樹木,生動自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觀鳥捕蟬圖
- 規格:縱1.68米,橫1.75米
- 創作年代:唐代
- 畫作類型:壁畫
- 現收藏地:陝西歷史博物館
- 作者:佚名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主題,形象,名家點評,後世影響,研究價值,歷史傳承,
畫作內容
畫面由三仕女、二鳥、一樹、一石組成,左側一仕女頭梳高髻,面部豐腴,呈長方臉,上著窄袖圓領對襟衫,袒胸、紅披巾,綠長裙,雲頭鞋,將紅色披巾一端托於左手,右手舉起撫摸金釵,仰視天空飛翔的鳥兒:中間一仕女,頭梳雙螺髻,身穿男裝,身著圓領黃色長袍,下著黃褲,腳穿尖頭鞋,束腰帶,帶上系有一紅色圓盒,左手微舉,足蹬便履,步履輕盈,全神貫注地欲以右手捕捉樹幹上的一隻小蟬:右立者頭梳高髻,為長圓臉,身穿黃衣黃裙,淡灰色披帛,雙手挽著灰色披,交叉子胸前,似若有所思。
創作背景
墓主人李賢(654—684),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第二子:684年死於巴州,葬於巴州的化城縣境(今四川巴中)。706年唐中宗李顯即位,將其墓遷回,以“雍王”禮陪乾陵:711年妃房氏與之合葬時追贈為“章懷太子”。
在唐代,皇帝每年都要派使臣到各地採擇美麗的女子,藏入宮內。這些採擇美女的人被封為花鳥使。而她們被拉入深宮,即絕對禁止與外人(包括父母)來往,如同坐牢一般。在深宮中,她們忍受著痛苦,度日如年,過著“觀鳥捕蟬”式的寂寞無聊生活。《觀鳥捕蟬圖》就反映了這種現實。《觀鳥捕蟬圖》反映了唐代宮中的寂寞,所以很多這類題材繪畫作為陪葬下載。
作品鑑賞
主題
這幅圖再現了唐宮廷仕女們寂寞無聊的空虛生活。高大的宮牆讓這些原本漂亮的女性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愛,失去了本應屬於她們自己的幸福和快樂。只好自尋樂趣,排遣心中的苦悶。
在這幅畫中,畫家雖沒有表現出一寸宮牆,卻使觀者感到了宮牆的高大和森嚴;雖沒有時間的交代,但一隻小小的夏蟬和這隻美麗的戴勝鳥就清楚地告訴觀者,這是在流火的七月;雖沒有大的人物動作設計,卻使觀者感到她們豐富的內心世界。在這裡,這三位仕女是沒有太多自由的,那隻小蟬也面臨著被捉住的可能,只有這隻戴勝鳥是自由的,也最能使美貌漸衰的仕女嘆息。
形象
畫面左邊的一位仕女,頭梳小圓髻,豐頰闊眉,硃砂點唇;內穿窄袖短襦,上著唐代婦女流行的半袖衫,外披紅色長巾;下穿綠色曳地長裙,足蹬雲頭如意履;左手托長巾,右手執釵於腦後,仰觀上方展翅飛翔的小鳥。她的動作看起來優雅而輕柔,高貴而典雅。但長期的宮廷生活使她的青春殆盡,從她的眼神和表情上,流露出一種羨慕、嚮往自由生活的願望和一種無奈與嘆息的憂鬱。右邊的一位仕女,其裝束與左邊執釵觀鳥的仕女相同。只是她雙臂交鎖,挽長巾於胸前,面無表情,平視前方,顯得沉穩、平靜。讓人感到時間已消磨掉她的年輕與容顏,深宮幽怨的寂寥生活使她對未來喪失了信心,只有無奈的等待和期盼。中間的那一位仕女與兩邊的人物特徵反差很大,她頭梳丫髻,豐頰滋潤,直鼻小口,眉目有神。上穿黃色圓領長袍,腰束帶,下穿黃色褲子,足蹬尖頭軟鞋,左手微舉,右手拂袖,蓮步輕移,全神貫注地捕捉前面樹幹上那隻吱吱嗚叫的小蟬。人物身著當時最為新潮的男裝,形象顯得天真爛漫,稚氣可愛。
畫家筆下的人物,生動而傳神。無論是觀鳥者、佇立者,還是捕蟬者,僅僅通過其注視的眼神,就使觀者感覺到了人物的性格特徵;畫家筆下的小樹,雖不是枝繁葉茂,卻顯得枝葉挺拔,充滿強盛的生命力;畫家筆下的石頭,圓潤而平滑,使人感到歲月的漫長和磨練;畫家筆下的小蟬,小巧玲瓏,了了幾筆,就使人感到它在振翅鳴叫;畫家筆下的飛鳥,就更為不同,長長的尖嘴,葵扇形的頭羽,全身金黃,從頭到尾長有黑色的橫斑,美麗而自由。它伸展雙翅,從執釵仕女的額頭飛過,是要歇息在前面的小樹上,還是要飛向遠方。
名家點評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教授毛建波:三個女子臉相豐腴,長袍曳地,動態自然,富於變化,驚鳥、鳴蟬與畫中人物的動態相呼應,組成統一的整體。作者既表現了仕女美麗的身姿,也刻畫了她們空虛寂寞的內心世界。
後世影響
衍生作品
20世紀80年代中,一群文藝工作者面對著這幅畫思緒萬千,心潮湧動,創作出了一首《觀鳥捕蟬曲》。
研究價值
此壁畫從側面反映了深居高閣的仕女們寂寞和無聊的神情。作者用無聲的語言訴說出深宮中的仕女們寂寞無聊和渴望自由的心情,這對於研究唐代歷史和文化藝術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歷史傳承
《觀鳥捕蟬圖》壁畫,是唐章懷太子李賢墓中的壁畫:此墓於1971年在陝西省乾陵縣乾陵鄉柏家窪唐墓中發現,位於前室西壁南側。現藏陝西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