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王(姓氏)

趙王(姓氏)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趙王姓氏,始祖本姓趙,後抱養到王姓家中。子孫興旺,遍布各地,而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姓氏標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王
  • 外文名:ZhaoWang
  • 類別:姓氏
  • 先祖:趙炳/王文柄
歷史起源,發展傳承,相關介紹,

歷史起源

趙王姓氏始祖,原名趙炳,本自趙姓青蓮院下,北宋時長沙太守趙高峰之後人。趙炳原居於貴州省桐梓縣夜郎鎮大屋。在當時,王趙二姓都是當地大姓,有“新站王半場,夜郎趙半街”之說。
當地的王趙二姓關係密切,王家新站下八房中第五房王燁艱於子嗣,而求趙炳之父趙天理,請將趙天理之次子過繼於王燁續接香火。於是趙炳幼年抱養到王家,傳接王姓新站下八房之“第五房”,趙炳改名為王文炳,因此趙王姓氏本姓為趙。幾百餘年來趙王姓氏子孫未曾還姓,趙王姓氏子孫興旺,英賢代出,而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姓氏標誌。

發展傳承

趙王姓氏從始祖距今已經有四百多年,子孫主要分布於貴州、四川、重慶。黔北是趙王姓氏誕生之地,當然為最多。另外在江蘇丹陽、廣東佛山等地,因為現代社會的大融合,已經有很大部分趙王姓氏後裔於當地落業。
因趙王姓氏本是趙姓之後,所以趙王姓氏子孫皆忌諱與趙姓通婚;書名姓氏一直以王姓為尊,也忌諱與王姓通婚。在歷史發展快速的大潮下,記祖訓,知根源,依然是我們及後世子孫需謹記的。
趙王姓氏自誕生之後,經五次編修家譜。
第一次修譜——貴州桐梓三槐王氏的先祖們,於清朝乾隆二十九年,遵照太原老家宗卷,廣為採集,精心編撰,修成《太原王氏桐梓新站三槐祠家譜》。趙王姓氏列第五房,和其他七房全部編列在族譜中。
第二次修譜——清朝嘉慶十四年,貴州桐梓三槐王氏第二次續修族譜。趙王屬第五房,編列其中。
第三次修譜——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曾任國民革命軍二十五軍軍長、貴州省主席、國民黨陸軍中將王家烈發起號召,主持編修了第三次續修。趙王屬第五房,編列其中。
第四次修譜——1983年,文革餘風褪去,貴州三槐堂王氏族人,經過詳細調查、採訪、編纂,跨越十餘年的時間才完成了第四屆族譜續修工作。趙王屬第五房,編列其中。
第五次修譜——2010年,貴州桐梓三槐王氏宗親經過會議決定,族譜需要再次續修。因為趙王五房排行與其餘七房排行有異同之處,而其餘七房要廢除趙王五房排行。趙王五房因本是趙姓之後,不同意廢除排行,於是趙王五房獨立修譜,依然尊崇王氏先祖,並不忘趙姓本根。在王同春等人的共同努力工作下,於2011年九月,三槐趙王族譜編修完成,並發放到族人手中。在本次修譜中,除貴州本地人員,還有大量其他省份人員參與。

相關介紹

趙姓先祖
趙姓支流甚多,此趙姓先祖起源甘肅天水郡
秦始皇遷六國貴族到關中,趙姓在陝西便有了落業。而後趙姓分支全國各地,逐漸成為中國主要姓氏之一。
據《三槐趙王氏族譜》記載,在大唐德宗時,趙姓先祖趙瓚自山西太原府陽曲縣仕大唐為戶部侍郎叛度支,後遷任播州司馬,從此以播州為家,趙瓚則為趙姓入播始祖。趙瓚三世孫趙開黃與楊端及另外六姓共同平定播州,趙開黃以功封夜郎丁山里扶歡堡,世襲長官司,因此趙姓落業扶歡開始。
此支趙姓傳自宋神宗時,趙高峰官至長沙太守。趙高峰辭官歸鄉時,宋朝皇帝念其勞苦功高,敕賜予趙高峰青蓮院匾。此後,此支趙姓總祠名為青蓮院。青蓮院趙姓之後遍布全國各地,黔北夜郎青蓮院趙姓居多。
王姓先祖
王姓已經是中國第一大姓,起源分支眾多。本支王姓源於北宋太祖時王祐手植三槐於庭。王祐之子王旦官至宰相,王旦身故後,歐陽修為其撰寫碑文,蘇東坡為王氏宗祠撰寫《三槐堂銘》。之後,這支王姓子孫興旺,遍布全國各地,三槐堂也成為王姓之中最多的一支。
明朝時,三槐堂王姓子孫王元開平蠻入貴,而後定居於黔北,墓葬於黔北。三槐王姓子孫也在黔北成為人口眾多的一大姓。
趙王始祖
趙王始祖王文柄,原名趙炳,系夜郎趙天理公次子,住夜郎大屋一房,抱給古親王燁前作子。
嘉靖年間,王文柄由夜郎來新站,居住於新站舊城,配張氏,生育二子,長子王珍,次子王珠。
王文柄故後,墳墓葬於松坎栗子坪。斯地山清水秀,萬山擁抱結成佳地。原有高大石碑銘志,後1966年在文革動亂中損壞。80年代,文革已去,趙王氏後裔數人多次去查考,均因時代背景未能確定。2011年,趙王氏後裔再次前去查考,終於得知王文柄墓地所在。家族中有多人集資,重新將王文柄墓修繕立碑,以供後世子孫敬仰先祖,知其根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