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震(1228-1307),字希聲,南宋廣州番禺人。宋理宗時進士,歷官博羅主簿、長樂知縣、廣濟縣令、權知雷州、朝奉大夫。陳大震淡泊名利,宋末,他因不滿官場腐敗,請辭回鄉,拒任尚書吏部侍郎。南宋滅亡後,元朝授司農卿、廣東儒學提舉等職,均辭不就,長期隱居家鄉。陳大震一生為官公正,剛直清廉,恪守禮法,修身齊家。他處事果斷,判案數百,全無冤案,被百姓稱為“神判”。晚年致力於家鄉文教活動,與呂桂孫篡編廣東省第一本地方志《南海志》,著有《蘧覺集》。
基本介紹
- 本名:陳大震
- 所處時代:南宋、元朝
- 出生時間:1228年
- 去世時間:1307年
- 主要作品:《南海志》、《蘧覺集》
- 官職:朝奉大夫
陳大震於南宋理宗寶祐元年(1253年)高中進士,被任命為廣東博羅縣主簿,不久即升任循州長樂縣(今廣東五華縣)縣令。後轉任湖北廣濟縣縣令,解決了當地盜賊橫行的問題。南宋朝廷因他平盜有功,晉升他為奉議郎,並讓其協助處理靜江元帥府的軍務。南宋度宗鹹淳七年(1271年),陳大震授命代理雷州政務,在雷州興建了平湖書院。陳大震處事嚴謹,斷案清晰有條理,在雷州任職期間,當地老百姓都譽之為“神判”,百姓為了紀念他,將他在任兩年期間所留下的數百條判語輯錄起來,刻成《蘧翁山判》。
後陳大震轉任全州(今廣西全縣)朝奉大夫。當時,南宋朝廷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元軍向南步步緊逼,攻打全州。陳大震奉命鎮守全州,領軍隊奮勇抗擊元軍的進攻,終因寡不敵眾而敗下陣來。對於全州的失守,他深感自責,上奏自我彈劾,不久返鄉寓居。公元1276年,宋端宗屬下殘餘的宋軍一度收復了廣州等重要城市,他詔封寓居在增城的陳大震為吏部侍郎。曾親身經歷過抗元戰爭的陳大震深知,宋元勢力相差懸殊,宋軍敗局已定,零星的勝利並不可能扭轉整個戰局,遂沒有就任。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朝廷擬授予陳大震司農卿、廣東儒學提舉的官職,但他無意仕元,以自己不宜在原籍任官為由,拒絕了元朝廷的邀請,仍繼續在家閒居。陳大震於元成宗大德年間參與廣州方誌《南海志》的編纂工作並著有文集數十卷,現今除《南海志》留有殘本外,其他著述多已亡佚。陳大震八十歲時在家逝世,他死後,入祀府學以及鄉賢祠,為後代學子所瞻仰。現今在廣州增城新塘鎮沙村仍有陳氏祠堂,在祠堂隔壁有一座“蘧覺陳公祠堂”,是當地人為紀念陳大震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