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懷

呂懷(公元1492年—公元1573年)字汝德(《四庫全書總目》為汝愚),號巾石,永豐(今上饒廣豐)人,明代理學家、音樂家、詩人。師從湛若水,為湛氏的四大入門弟子(另三人為何遷、洪垣、唐樞)之一。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中進士,官至南京太僕少卿。呂懷所撰《律呂古義》三卷古籍善本,現僅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有存,存世較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呂懷
  • 別名:字汝愚,(一作汝德)號巾石
  • 國籍:中國(明朝)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上饒廣豐
  • 出生日期:公元1492年
  • 逝世日期:公元1573年
  • 職業:文臣,理學家
  • 畢業院校:湛氏的四大入門弟子之一
  • 主要成就:致力於理學研究
  • 代表作品:《心統圖說》《巾石類稿》《歷考》《廟議》諸書
  • 官職:南京太僕少卿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仕途生涯,傳道授業,辭官還鄉,思想成就,個人著作,歷史評價,史籍記載,後世遺蹟,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呂懷出生於永豐(今上饒廣豐),呂懷從小好學,十八九歲時,就思慕聖賢之學,經常一個人跑到僻靜的小路上思考鑽研,一天讀到《延平語錄》,裡面教人觀喜恕哀樂未表現出來的氣象。呂懷便偷偷進行了嘗試,積日累月,慢慢感覺氣質漸次清明,鑽研學問漸次得力。
其後師從湛若水,為湛氏的四大入門弟子(另三人為何遷、洪垣、唐樞)之一。

仕途生涯

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呂懷登鄉薦。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考中進士,選翰林第一,由庶吉士授兵科給事中,早期建儲宮及薛從祀等疏。改南雍司業春坊左司直郎,歷官右中允,以南京司業的身份掌翰林院事,呂懷一面在朝為官,一面鑽研理學,著書立說,傳播自己的學術思想。

傳道授業

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唐伯元22歲中舉,與潮陽周光鎬結成莫逆之交,此後還成為姻親。周光鎬的父親周孚先曾在南京與呂懷一同拜大學者湛若水為師。湛若水與王守仁一樣主張知行合一,但特別倡導“隨處體認天理”,以避免空談良知,脫離社會實踐,又避免“直任吾心”去胡亂實踐。唐伯元與周光鎬結識時,周孚先已去世,遂於明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一起到永豐(今江西廣豐)石塘師從呂懷,學習呂懷的《三書本義》。
隆慶五年(公元1564年),唐伯元上京赴考,落第,遂獨自回石塘,幫呂懷修訂《曆紀古義》。唐伯元從呂懷處接受了湛若水的學術觀點,並使之更具實踐性。

辭官還鄉

後呂懷因不願阿附權相,最終於南京太僕少卿任上致仕,辭官還鄉。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呂懷辭世,壽過八旬。

思想成就

呂懷師事湛若水,篤志聖賢之道。平生博覽群書,學問淹貫,凡心性統諸經史百家天文星象律呂精言,無不薈萃融洽。
呂懷論學,折中湛若水、王陽明,認為王陽明良知說與湛氏體認天理說,宗旨相同,“心即理,理即心,人心天理,無非中者。”(《巾石論學語》)肯定氣質由身而存,不能無偏。“氣質之善,無待於變化,理不能離氣以為理,心不能離身以為心。”(《明儒學案·甘泉學案二》)作《心統圖說》,以河圖之理證明,要得理存心,只在變化氣質。總結以往學說,認為“千言萬語,除卻變化氣質,更無別勾當也。”(《復黃損齋》)指出善學者應求端於天,不要為氣質所局限。

個人著作

呂懷著有《周易卦變圖傳》二卷,另有《巾石類稿》三十二卷,但原本已佚。《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僅存目一卷《巾石遺編》,不成卷帙,可能是其子孫所錄存。呂懷精於音律,有《簫韻考逸》二卷,《律呂古義》三卷,分別存目於《四庫全書》經部易類、樂類。

歷史評價

黃宗羲明儒學案》:先生之論,極為切實,可以盡橫渠之蘊。然尚有說:夫氣之流行,不能無過不及,故人之所稟,不能無偏。氣質雖偏,而中正者未嘗不在也。猶天之寒暑,雖過不及,而盈虛訊息,卒歸於太和。以此證氣質之善,無待於變化。理不能離氣以為理,心不能離身以為心,若氣質必待變化,是心亦須變化也。今曰“心之本來無病,由身之氣質而病”,則身與心判然為二物矣。孟子言“陷溺其心者為歲”,未聞氣質之陷其心也。蓋橫渠之失,渾氣質於性;先生之失,離性於氣質,總由看習不清楚耳。

史籍記載

《明史》卷二百八 列傳第九十六
明儒學案》太僕呂巾石先生懷

後世遺蹟

廣豐廣福寺岩頂壁上“白花岩” 三字為呂懷所書。此墓誌經考證為呂懷書丹,一千餘字,頗為難得。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呂懷所撰《律呂古義》三卷古籍善本,現僅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有存,存世較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