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 coastal landform 海岸在構造運動 、海水動力、生物作用和氣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的總稱。

第四紀時期冰期和間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進、海退,導致海岸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距今6000~7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到相當於現代海平面的高度,構成現代海岸的基本輪廓,形成了各種海岸地貌。

根據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徵,可分為海岸侵蝕地貌和海岸堆積地貌兩大類。侵蝕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斷侵蝕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堆積地貌是近岸物質在波浪、潮流和風的搬運下,沉積形成的各種地貌。按海岸的物質組成及其形態,可分為沙礫質海岸、淤泥質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

在海岸地貌的塑造過程中,構造運動奠定了基礎。在這基礎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氣候因素等塑造出眾多複雜的海岸形態。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躍的動力因素。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斷地被侵蝕,發育著各種海蝕地貌。被海浪侵蝕的碎屑物質由沿岸流攜帶,輸入波能較弱的地段堆積,塑造出多種堆積地貌。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可有珊瑚礁海岸;在鹽沼植物廣布的海灣和潮灘上,可形成紅樹林海岸。生物的繁殖和新陳代謝,對海岸岩石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壞作用。在不同的氣候帶,溫度、降水、蒸發、風速不同,海岸風化作用的形式和強度各異,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帶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岸地貌
  • 外文名:coastal landform
  • 類型:海岸侵蝕地貌和海岸堆積地貌
  • :44萬公里
研究簡史,塑造因素,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氣候因素,類型,侵蝕地貌,堆積地貌,研究意義,典型海岸,

研究簡史

19世紀以前,海岸地貌的研究處於地形描述和積累資料的初始階段。1919年,D.W.詹森的《海岸過程和海岸線發育》,開闢了海岸地貌的專門研究。2
海岸地貌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海岸地貌

0世紀40年代以來,海岸地貌研究進入動力機制研究階段。蘇聯В。П.津科維奇的《海岸發育的基本理論》(1962),從動力學觀點闡明海岸侵蝕和堆積地貌的形成機制。英國C.A.M.金的《海灘與海岸》(1972),系統地記述了海岸地貌發育的動力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海岸地貌研究已從定性的描述向著定量的方向發展。

塑造因素

構造運動奠定了海岸地貌的基礎,在這基礎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氣候因素等塑造出眾多複雜的海岸形態。

波浪作用

傳入近岸的波浪,因水深變淺而變形,水質點向岸運動的速度大於離岸運動的速度,形成近岸流。近岸流作用產生水體向岸輸移和底部泥沙向岸淨輸移。在波浪斜向逼近海岸時,破波帶內則產生平行於海岸的沿岸流動。這樣,由向岸的水體輸移和由此產生的離岸流、沿岸波浪流、潮流構成了近岸流系。此流系海水的流動所產生的泥沙強烈交換,形成一系列海岸堆積地貌。
海岸地貌海岸地貌
為塑造海岸地貌最積極、最活躍的動力因素。近岸波浪具有巨大的能量,據理論計算,1米波高、8秒周期的波浪,每秒鐘傳遞在綿延1公里海岸上的能量為8×106焦耳。在蘇格蘭東海岸曾記錄到拍岸浪衝擊在岩壁上的作用力,每平方厘米約為3千克以上。海浪衝擊海岸,壓縮岩石裂隙中的水和空氣,海浪離開岩壁的瞬間,裂隙中水和空氣又急劇硫脹,導致岩石粉碎,岩壁剝落。蝕落的岩屑在波浪卷帶下,又撞擊岩壁,磨蝕岸坡。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斷地被侵蝕,發育著各種海蝕地貌。尤其具有較大波高和波陡的暴風浪,對海岸的破壞作用更為顯著。被海浪侵蝕的碎屑物質由沿岸流攜帶,輸入波能較弱的岸段堆積,又塑造多種堆積地貌。

潮汐作用

潮差的大小直接影響著海浪和近岸流作用的範圍。在由細顆粒組成的泥質海岸帶,潮流是泥沙運移的主要營力。當潮流的實際含沙量低於其挾沙能力時,可對海底繼續侵蝕;當實際含沙量超過挾沙能力時,部分泥沙便發生堆積。
海岸地貌海岸地貌

生物作用

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因珊瑚和珊瑚礁的大量發育,構成珊瑚礁海岸;在紅樹林和鹽沼植物廣泛分布的海灣、河口的潮灘上,可形成紅樹林海岸。後者是平靜、隱蔽的海岸環境,細顆粒物質易於堆積。在有些海岸上,生物的繁殖和新陳代謝,對海岸岩石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壞作用。

氣候因素

在不同的氣候帶,溫度、降水、蒸發、風速等條件的不同,海岸風化作用的形式和強度各異,便形成不同的海岸形態,並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帶性。

類型

從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徵可分為兩大類:海岸侵蝕地貌和海岸堆積地貌。

侵蝕地貌

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斷侵蝕下所形成的各種形態。主要有海蝕洞、海蝕崖、海蝕平台、海蝕柱等。這類地貌又因海岸物質的組成不同,被侵蝕的速度及地貌的發育程度也有差異。
海岸地貌海岸地貌

堆積地貌

海岸帶的沉積物在波浪、水流作用下,發生橫向或者縱向運動,當沉積物運動受阻或波浪水流動力減弱時,即發生堆積,形成各種海積地貌。按堆積體形態與海岸的關係及其成因,可分為毗連地貌、自由地貌、封閉地貌、環繞地貌和隔岸地貌。按海岸物質的組成及其形態,可分為沙礫質海岸、淤泥質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地貌。
①沙礫質海岸地貌。發育於岬角、港灣相間的海岸,由被侵蝕的物質經沿岸流輸送堆積而成。波浪正交海岸傳入時,水質點作向岸和離岸運動,但兩者的距離不等,導致泥沙向岸和離岸運動。這種橫向的泥沙運動,形成近岸的泥沙堆積體,它們由鬆散的泥沙或礫石組成,構成了沙灘以及與岸線平行的沿岸沙堤、水下沙壩等一系列堆積地貌。波浪斜向到達海岸時,沿岸流所產生的沿岸泥沙縱向輸移,使海岸物質在波能較弱的岸段堆積,形成一端與岸相連、一端沿漂沙方向向海伸延的狹長堆積體,稱為海岸沙嘴;若沙礫堆積體形成於島嶼與島嶼、島嶼與陸地之間的波影區內,使島嶼與陸地或島嶼與島嶼相連,稱為連島沙洲;在一些隱蔽的沙質海岸上,有與岸平行或有一定交角的沙脊和凹槽相間的地形,構成脊槽型海灘。
②淤泥質海岸地貌。在潮汐作用較強的河口附近和隱蔽的海灣內堆積而成,這類堆積體由0.002~0.06毫米的細顆粒物質組成。地貌形態較為單一,成為平緩寬淺的泥質潮間帶海灘。與更新世冰水沉積作用有關而發育成的泥質海岸,岸外海濱有一列斷續連線的岸外沙堤,它以北歐瓦登海最為典型。
③三角洲海岸地貌。在河口由河流攜帶的泥沙堆積而成的向海伸突的泥沙堆積體。有呈鳥足狀的,如密西西比河口三角洲;有呈尖嘴狀的,如義大利台伯河口;有呈扇狀的,如尼羅河三角洲和黃河三角洲等。(見三角洲)
④生物海岸地貌。為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特有的海岸地貌類型。造礁珊瑚、有孔蟲、石灰藻等生物殘骸的堆積,構成了珊瑚礁海岸地貌,主要分為岸礁、堡礁和環礁三種基本類型。岸礁與陸地邊緣相連,並從陸地向海方向生長,如紅海和東非桑給巴爾的珊瑚礁。堡礁與岸線幾乎平行,礁體與海岸之間由潟湖分隔,如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大堡礁;環礁則環繞著一個礁湖呈橢圓形,中國南海西沙群島大多為環礁。
在茂盛生長有耐鹽的紅樹林植物群落的海岸,構成紅樹林海岸地貌。紅樹植物有特殊的根系、蔥鬱的樹冠,能減弱水流的流速,削弱波浪的能量,構成了護岸的防護林,並形成了利於細顆粒泥沙沉積的堆積環境,形成特殊的紅樹林海岸堆積地貌。

研究意義

世界海岸線長約44萬公里,中國海岸線長達18000餘公里,島嶼岸線為14000餘公里。在漫長的海岸帶蘊藏有極為豐富的礦產、生物、能源、土地等自然資源。自古以來,海岸帶是人類活動的地區,這裡遍布工業城市和海港,不僅是國防前哨,而且是海陸交通的樞紐、經濟發展的重要基地。因此,從事海岸地貌的研究,掌握海岸的演變過程,預測海岸的變化趨勢,對港口建設、圍墾、養殖、旅遊和海岸能源等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海岸地貌海岸地貌

典型海岸

野柳
中國最美的八大海岸第2名
這是一片極為奇異的海岸,由於波浪差異的侵蝕、岩石風化及海陸相對運動等地質作用的影響而產生了台灣野柳這一舉世罕見的海岸地貌景觀,180個蕈狀岩,屹立成群……
據地質學家的研究,在600萬年前、或是在2000萬年前,由於地球造山運動的擠壓,野柳的兩側出現了兩道斷層。原來的海底被擠壓凸出地表,經過海水日夜的衝擊,歷經風吹雨打之後,破碎的斷層帶便凹入內陸形成海灣,中間突出的部分造就成今日的野柳海岬。岸邊則產生了單面山、海蝕崖、海蝕洞等地形,經由海水不斷地沖刷、東北季風不停地吹拂,將原本沉寂海底的海中古生物的堅硬結核風化出來。當周圍的軟岩層被侵蝕之後,呈現不規則狀的結核便露出地表。人們驚嘆之餘,依照石頭的形狀為之命名,遂有蜂窩岩、豆腐岩、蕈狀岩、風化窗、姜石等世所罕見的地理景觀。
之所以喜歡帶朋友去野柳,是因為從任何一個角度看野柳,都有一種獨特的野性美,一種不會讓任何人挑剔的美。而這裡的奇岩怪石,都是歷經千萬年不斷地接受海水及海風的洗禮,才被雕琢成今日這番絕色之姿。
千奇百怪的野柳是台灣北部一個突出海面的岬角,長約1700米,站在其東南方的駱駝石上眺望,岬角有如海龜蹣跚離岸,匍匐海面、翹首拱背欲游出海,因此又有野柳龜之稱。
遊覽野柳,總會先到入口處的旅遊中心觀賞一段影片之後,再入園遊覽,尤其是初次造訪的朋友,都會覺得有所收穫。影片中詳細說明了野柳形成的原因及風化成形的過程,這絕對是欣賞這片風景的最佳序曲。
觀賞影片之後,回味著燭台石、女王頭、仙女鞋的餘韻,該上路去見證野柳石頭的奇野了。首先來到與陸地相連的第一區,這是奇石最多樣的地區,在這片海蝕平台上,因岩層的不同,所風化出來的石形也大不相同,靠近海岸的是形如老薑的姜石,隔著一條直敞敞的海蝕溝,內側則是大片凹凹凸凸的風化窗,再向內延伸,則是形似蘑菇的蕈狀岩。蕈狀岩從稍微突出地表的誕生期開始,經過不斷的風化而經歷無頸期、粗頸期、細頸期,最後,細長的頸子承受不了大頭的重量便瞬間斷裂,結束了蕈狀岩的一生。位於第二區的野柳地標女王頭,就是已經進入暮年的蕈狀岩,地質學家們預計20年後,很可能隨時斷頸。 蕈狀岩是數量最多且最引人目光的奇石,但若要論最獨特的,則非燭台石莫屬了,全台灣惟野柳有之,全球亦屬罕見。它位於平台和山丘交接處的海岸邊,終年受海浪的洗禮,尤其在秋冬季節吹起東北季風時,隨之驚起巨浪,將燭台石的表面洗得光滑圓潤,如此漂洗千萬年後,水流不斷沿著堅硬的結核外圍沖刷侵蝕,漸漸雕出圓椎狀的石形,中央高點露出的堅硬結核如同燭火,便完成了一座座惟妙惟肖的燭台石了。
在欣賞怪石的同時,不妨留意腳下這片斑斕的地表,可清楚看見多樣性的海底生物化石。由於野柳的奇岩怪石是在海底堆積而成的,因此掩埋了許多海底生物,經過千萬年堆積而成為化石,其中最普遍的是節肢動物在活動時留下的生痕化石,數量最多的海中生物化石是海膽,還有海星、牡蠣殼等,足以見證“凡走過必留痕跡”這句話。今天這些古生物的生痕與當下遊人的足跡重重相疊著。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