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

烹飪

烹飪指的是膳食的藝術,是一種複雜而有規律的將食材轉化為食物的加工過程。是對食材加工處理,使食物更可口,更好看,更好聞的處理方式與方法。一道美味佳肴,必然色香味意形養俱佳,不但讓人在食用時感到滿足,而且能讓食物的營養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烹飪
  • 外文名:Cooking;Culinary art
  • 拼音:pēng rèn
  • 注音:ㄆㄥ ㄖㄣˋ
  • 解釋:做飯做菜,燒煮食物
基本解釋,引證解釋,基本含義,作用,區別,食材,食材的處理,烹飪的方式,烹飪常識,調味,烹調作用,烹飪藝術,味覺藝術,筵席藝術,烹飪發源,八大菜系,蘇菜,魯菜,粵菜,川菜,閩菜,湘菜,徽菜,浙菜,生活常識,

基本解釋

[Cooking;Culinary art] 做飯做菜,燒煮食物。
“烹”就是煮的意思,“飪”是指熟的意思,廣義地說,烹飪是對食物原料進行熱加工,將生的食物原料加工成熟食品;狹義地說烹飪是指對食物原料進行合理選擇調配,加工治淨,加熱調味,使之成為、養兼美的安全無害的、利於吸收、益人健康、強人體質的飯食菜品包括調味熟食,也包括調製生食

引證解釋

亦作“ 烹餁 ”。燒煮食物,做飯菜。
烹飪
孫逖《唐濟州刺史裴公德政頌序》:“蔬食以同其烹飪,野次以同其燥溼。” 宋陸游《食薺十韻》:“採擷無闕日,烹飪有秘方。”《明史·樂志二》:“烹餁既嚴,登俎惟肅。”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湘裙》:“俄而餚胾羅列,烹飪得宜。”鄒韜奮《萍蹤憶語》十八:“這些婦女雜誌的內容,大概都是關於家庭、烹飪、服裝等等的小說和專論。”林淡秋《馬逢伯》:“小菜還是平常的小菜……但一經過這位女廚師的神手烹飪,的確有一種不平常的滋味。“
烹飪文化
《烹飪賦》(作者:蒼山牧雲)
煎烹食德,各有風味;葷素大義,俱稱經典。天地之美,得益山川日月之饋贈;食色之欲,取於杯光著影之交輝。三餐延香火於百代,一宵觴食話以千秋。論食說吃之道,宏微俱致;飲性食趣之理,無有不精。或採集之蔬,或漁獵之獸,或畜牧之美,或農耕之糧,或海洋之精,皆可下鍋一燴,甄別風采。
夫架石磊灶為爐,煮海烹天以饗。食材取地利之便,技藝修靈巧之功,火候得三味之意,烹製承人文之華。或肉食為主,素食補之,化時蔬為美味,收於五臟之內。或海食為尚,陸食輔之,烹掌故為今典,顯於胃目之中。魚酒之鮮,南服猛火攻粥;乘快味之美,北客溫爐調面。足證南粥北面之風姿,各得滄海之一勺耳。膳食里手,非有畫活寫透之力;煮燉行家,非有刻雕細描之術;不可得其妙味也。
炒爆燜焗,銜名珍饈之謂,引上仙回顧;醃漬浸泡,奪譽味蕾之酥,饒高士流涎。操刀大匠,妙取宮廷之巧工;神廚功夫,智匯家常之狂想。一鍋薈萃,分外有心,雖隔河背山之遙而其味異也。或有雲,味先之釀,必有秘籍,然過秘之法常有失傳之憂。故其技愈俗,而其味愈久也。

基本含義

原料是烹飪的物質基礎。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烹飪原料更加豐富多彩,國際的烹飪原料與我國傳統的烹飪原料都大顯神通,各顯其能。烹飪原料從品種、規格、品質、數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傳統與創新烹飪原料,與烹飪技藝相結合,轉化成新的美味佳肴,滿足全世界人們的需求,為中國烹飪的發展注入了強勁的活力。如傳統的烹飪原料雞、鴨、魚、豬、牛、羊等眾多菜餚,是我國歷代廚師辛勤勞動、苦心經營、因材施藝,合理用料,巧妙配伍,精心烹製,細心調理的結果,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形成了不同的烹飪流派和飲食文化。但從國外引進的許多新型烹飪原料,進入餐飲市場,拓展了食物結構,為現代中餐烹飪注入新的活力,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保障。如人工孵化養殖的三文魚、鴨嘴魚、肥牛、鱷魚、鴕鳥等,加以巧妙、合理、科學、經濟、大膽地使用,創造出了不少新的風味菜餚,適應了廣大民眾在飲食文化上的節奏變化,滿足了不同消費層次對美食的追求,也為中餐烹飪的全面發展、推陳出新打開了新局面。如植物類烹飪原料——莧菜、水芹、蕨菜、馬齒莧、桔梗、魚腥草、牛蒡、香椿、豆苗、柳芽、槐花、紫蘇葉、薄荷、蓴菜等。人工科學栽培的如荷蘭豆、義大利芥蘭、紐西蘭菜花、法國香菜、美國的櫻桃西紅柿、玉米筍、夏威夷芹菜、日本三葉芹、櫻桃紅蘿蔔、紫色甘藍、香菇、金針菇、竹蓀、平蘑、口蘑、髮菜、草菇等,都已成為公認的烹飪原料。
烹飪
在調料方面,傳統調料更加系列化、標準化,形成了多種調料、半成品調料的植物烹調油,如番茄醬、辣醬油、浙醋、生抽王、老抽王、蒜茸辣醬、美味鮮醬油、海鮮醬、柱侯醬、沙嗲醬、原椒醬、滷水、老醬油、米醋、香醋、蚝油、燒烤汁、葡汁、蒜蜜、咖哩醬、蒜茸辣醬、桂林腐乳、豉油雞汁、豉油、豆辣醬、桂林辣椒醬、排骨醬、滷水汁、特級醬油、蝦醬、海鮮醬、魚露、京都汁、“卡夫”沙拉醬、奇妙醬、達靶汁、法國汁、俄國汁、義大利汁、荷蘭汁、燒烤汁、雞粉、牛肉精等,在我國烹飪餐飲界中大量使用。
烹飪之所以能夠成為一種技術、一門藝術、一種文化,是因為它在人類生活中具有如下意義和作用:
1.提供富含營養的膳食,強人體質,滿足人類飲食生活中的物質需求。
2.提供健康安全的膳食,保證飲食衛生
3.提供色、形、味兼美的膳食。
4.創造、發展飲食文化,推進人類文明建設。

作用

烹飪主要對食物作處理,例如切、刨、剁等方式讓食物變碎而易於食用、醃漬或加入調味料使食物更可口、或加熱食物等。加熱食品,通常能讓食物變軟、殺菌,且使食物的營養成分更容易被人體吸收。5-60°C是許多食物細菌興旺的溫度。雞、鴨、魚、肉、奶全部應該避免保存在這個溫度範圍。冷藏和冰凍不能殺死細菌,只能延緩它們的成長,讓食物可以保存較長的時間。

區別

在研究烹飪與烹調方法之前,首先應明確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區別。人們習慣把烹飪與烹調混為一談,這是不恰當的。這兩個概念各有各的含義,必須嚴格區分開來。那么什麼叫“烹飪”呢?“烹”是煮的意思。“飪”是熟的意思。“烹飪”一詞有狹義和廣義的解釋。狹義的解釋,是煮熟食物;廣義的解釋是泛指各種飯菜變熟的整個過程。而原料的選擇、初步加工、切配等都是為“烹飪”做準備的,為“烹飪”服務的。所以,從原料選擇、初步加工、切配開始,再根據各種不同製品的不同要求,進行各種不同的操作,形成一個體系,這就叫做“烹飪”。人們習慣把烹飪分為紅白兩案,“烹調”一般就是專指紅案,相對烹飪,烹調的含義就窄得多了,簡單地說:“烹調”是指副食品加工而言,是副食品加工的簡稱。烹與調是菜餚製作密不可分的兩個環節。“烹”就是加熱處理,就是對火候的控制,起源於火的利用它。“調”,就是調味,起源於鹽的發現。因此,“烹調”是烹飪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食材

烹飪首先要有原料,又稱為食材,好的烹飪要求新鮮優質的食材。需注意保存期限。食材的種類 穀類(米、面、麥、雜糧等)
肉類
蔬菜、水果
食用油脂
調味料

食材的處理

由於食材本身的特性,或食材的形式不同,所以烹飪首先要進行處理。處理之後才能收藏更久。
清洗或解凍
削皮與切塊(或切片、切絲、切丁、切末)
烹飪前的調味(為了方便入味,食材常在烹飪前先行醃漬)

烹飪的方式

烹飪的方式有很多:
1.油傳熱:
,熘
烹:滷汁不加澱粉勾芡,余同熘。
生料炒,叫煸。
炒後水傳熱:熬,燴,燜,燒,扒
熬:先把料物炒一炒,然後加湯至熟。調味料可在加湯前或湯後加。
燴:出鍋前勾芡,余同熬。
燜:亦作炆,先炒,然後加湯和調味品,微火,至熟。
燒:加湯和調料後,微火至接近熟,再以旺火收湯。余同燜。
扒:出鍋前勾芡,余同燒。
將煎或炸過的原料加調料小火制熟的過程,如:大蝦,鯽魚等,具有口感酥爛,汁濃味美的特點。
2.水傳熱:
氽,涮
煮:投料物於水(涼、溫、開),加熱至熟
燉:旺火收湯。余同煮。
煨:主要用於不易酥爛的料物,如腳爪一類。寬湯旺火。
焐:溫火久熱。余同煨。
3.汽傳熱:
蒸,鮓
4.其它:
鹵,醬,熏,烤,熗,醃,拌,拔絲
焗:以鹽為熱介質的烹調方法,如鹽焗雞,成菜具有味醇厚,鮮香味美的特點。
調料:孜然粉

烹飪常識

1、燒肉不宜過早放鹽:
鹽的主要成分氯化鈉,易使肉中的蛋白質發生凝固,使肉塊縮小,肉變質硬,且不易燒爛。
2、油鍋不宜燒得過旺:  
經常食用燒得過旺的油炸菜,容易產生低酸胃或胃潰瘍,如不及時治療還會發生癌變。
3、肉、骨燒煮忌加冷水:  
肉、骨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燒煮中突然加冷水,湯汁溫度聚然下降,蛋白質與脂肪即會迅速凝固,肉、骨的空隙也會聚然收縮而不會變爛。而且肉、骨本身的鮮味也會受到影響。
4、未煮透的黃豆不宜吃:  
黃豆中含有一種會妨礙人體中胰蛋白酶活動的物質。人們吃了未煮透的黃豆,對黃豆蛋白質難以消化和吸收,甚至會發生腹瀉。而食用煮爛燒透的黃豆,則不會出問題。
5、燒雞蛋不宜放味素:  
雞蛋本身含有與味素相同的成分谷氨酸。因此,炒雞蛋時沒有必要再放味素,味素會破壞雞蛋的天然鮮味,當然更是一種浪費。
6、酸鹼食物不宜放味素:  
酸性食物放味素同時高溫加熱,味素(谷氨酸)會因失去水分而變成焦谷氨酸二鈉,雖然無毒,卻沒有一點鮮味了。在鹼性食物中,當溶液處於鹼性條件下,味素(谷氨酸鈉)會轉變成谷氨酸二鈉,是無鮮味的。
7、反覆炸的油不宜食用:  
反覆炸過的油其熱能的利用率,只有一般油脂三分之一左右。而食油中的不飽和脂肪經過加熱,還會產生各種有害的聚合物,此物質可使人體生長停滯,肝臟腫大。另外,此種油中的維生素及脂肪酸均遭破壞。
8、凍肉不宜在高溫下解凍:  
將凍肉放在火爐旁、沸水中解凍,由於肉組織中的水分不能迅速被細胞吸收而流出,就不能恢復其原來的質量,遇高溫,凍豬肉的表面還會結成硬膜,影響了肉內部溫度的擴散,給細菌造成了繁殖的機會,肉也容易變壞。凍肉最好在常溫下自然解凍。
9、吃茄子不宜去掉皮:
是對人體很有用的一種維生素,在我國所有蔬菜中,茄子中所含有的維生素P最高。而茄子中維生素P最集中的地方是在其紫色表皮與肉質連結處,因此,食用茄子應連皮吃,而不宜去皮。
10、鋁鐵炊具不宜混合:  
鋁製品比鐵製品軟,如炒菜的鍋是鐵的,鏟子是鋁的,較軟的鋁鏟就會很快被磨損而進入炒菜中,人食下過多的鋁的以身體是很不利的。

調味

調味品列表在烹飪中使用到的調味料有:食鹽、酒、白糖、食醋、醬油、味素、辣椒、胡椒、花椒、小茴香、大茴香、肉桂、桂皮、陳皮、蔥、姜、大蒜、番茄醬、五香粉、八角、檸檬魚露蝦醬、薄荷、豆豉、面豉、南乳腐乳、蚝油、麻油、芝麻醬、XO醬、丁香、月桂葉、迷迭香香草豆蔻、九層塔(羅勒)、鼠尾草百里香薰衣草、茶葉等。
相關工具烹飪用
鍋(炒鍋、平底鍋、砂鍋……)
蒸籠、烤箱、電飯煲
刀具(菜刀、剁骨刀、水果刀、柳刃刀、波浪刀……)、沾板、磨刀石
鍋鏟、筷子、勺子
飲食用
筷子,勺子,竹籤
選油
橄欖油避免高溫,大豆油必須加熱食用,這些似乎是人們的共識。不過,專家強調,即便是大豆油,也不可以反覆加熱,否則一樣會帶來危險。
橄欖油以單不飽和脂肪酸為主,而大豆油、玉米油等以多不飽和脂肪酸為主。脂肪酸的不飽和度越高,它們的耐熱性越差,受熱時更容易發生氧化聚合和水解、裂解、環化等反應。因此,用這些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來炒肉燉魚,其中動物性食品中的膽固醇可能被氧化成為氧化型膽固醇,對人體一樣有害。
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和茶籽油等最適宜涼拌,加熱則會破壞其營養價值,同時生成有害物質。
花生油則適合日常炒菜,大豆油用於油炸相對來說最安全,但也要避免反覆油炸,並且要儘量減少攝入油炸食品
基本功
烹調技術的基本功包括:1.刀工技術;2.投料技術;3.上漿、掛糊技術;4.掌握火候技術;5.勾芡潑汁技術;6.調味的時間和數量掌握技術;7.翻勺技術和裝盤技術。
熱菜
食用原料經加工改刀後,通過各種傳熱方式或方法,經合理調味與恰當的火候烹製出的菜餚,食用時具備符合就餐者生理要求的熱度,這樣的菜餚,就是熱菜。
屬性
菜餚的屬性一般表現在三方面,即:“色、香、味”,也有稱其屬性為:“色、香、味、皿”的,更全面地說,菜餚的屬性應該是“質、色、香、味、形、皿”六方面。所謂“質”包括菜餚的營養價值,利於消化的熟、嫩、脆、爛的火候程度,合乎殺菌消毒的衛生要求等;所謂“色”包括主料與輔料色澤配合、料與汁色澤的配合、以及裝飾料色澤的配合;所謂“香”包括能嗅到的合乎標準的肉香、魚香、菜香、果香等香氣;所謂“味”是菜餚特有的能嘗到的鹹、甜、酸等滋味;所謂“形”包括菜餚中的主料、輔料成熟的形狀,以及菜餚盛裝在容器中的形象;所謂“皿”包括器皿的形狀和大小與菜餚的質量相稱,器皿的質地和色彩與菜餚和質色相稱,整桌菜餚與多種器皿之間的形狀、大小、質地色彩配置相稱等。
烹飪
條件
構成菜餚屬性的條件,是切配技術和烹調技術。其中,烹調技術是構成菜餚屬性的主要條件。道理很簡單,概括地說:一般菜餚的製作。都要經過原料整理、分檔選科、切製成形、配料、熟處理、加熱烹製、調味、盛裝等八個過程。前四個過程中是切配技術的範圍,對構成菜餚的屬性雖然也很重要,如原料整理細膩,分檔選科恰當,切制形狀適當和大小均勻,主料和輔料搭配合理等,但它僅是構成菜餚的各種屬性的先決條件。切配技術只能使菜餚原料發生“形:的變化,更重要的是使原料發生“質”的變化,最後構成菜餚的完美屬性。
烹飪
分類
一是冷盤類,二是熱菜類。熱菜是菜餚中的主要部分,冷盤是“開路先鋒”,所以兩類都不可忽視。

烹調作用

烹調作用一般可分以下幾個方面:
1.殺菌消毒。生的食物原料,尤其是蔬菜的葉壁,不論怎樣新鮮乾淨,也都會常有一些細菌和各種寄生蟲,如不殺死,人食後易致病。菌蟲多怕高溫,一般在80度左右,就可以殺死,因此,烹調是殺菌消毒的有效措施。
2.使生變熟。烹調可以使主、輔料和調料受熱後發生質的變化,即:由生變熟。各種食物原料大都要通過烹調才能成為可食的菜餚。
3.促進營養成分分解,利於消化。凡是食物原料都含有一定的營養成分,食物中的營養成分,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必須經過分解,才能利於人體吸收。烹調能促進食物原料中營養成分的分解,如:澱粉遇熱可發生糊化,有利於澱粉的分解;蛋白質遇熱,可變性凝固,變性後的蛋白質易於分解成胺基酸利於人體吸收;脂肪加熱可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等。烹調不僅能減輕人體消化的負擔,而且能提高食物的消化率。
4.調解色澤、增加美感。烹調可以使原料色澤更加美觀,如葉菜類加熱後會變得更加碧綠;魚片會更加潔白;蝦會呈鮮紅色彩等。如配上各種調、配料,色彩更艷。還有些原料,如魷魚、腰子等經花刀後,通過烹製可成為各種美麗的形狀,會給人以美的享受。
5.調合滋味,促進食慾。生的食物原料都各有一種特殊的味道,有的味道是不適合人的口味要求的。尤其是魚、羊的腥膻味,更為人們所討厭。通過烹調,調味品在加熱中互相“擴散”、“滲透”、相互影響等作用,會使一些腥膻異味或許多單一味變為人們所喜歡的複合美味,從而促進食慾,如:“糖醋魚”、“蘑菇雞“等。
6.調劑汁液,促使菜餚豐潤。食物原料在加熱中,在一部分水分溢出被蒸發,使主、輔料變為不飽和狀態。這樣,在烹製中加入鮮湯和調味品,就容易被吸入主、輔料內使菜餚口味更加鮮美。當然要科學的掌握菜餚在烹製過程中添加鮮湯和調味的最佳時間。
將無骨質嫩脆的動植物原料,經過初步加工,根據菜餚火候的要求,切成片、丁、條、絲或剞花刀後,炒勺放旺火上,加底油燒熱,放入切配好的主料速顛翻或炒勺加適量白油燒至120度左右,推入上漿餵口的主料滑熟,瀝去余油,原勺放蔥、薑絲和輔料,用對好的白色青汁烹調出勺,二者的做法均稱為炒。
炒菜要求
炒菜一般都是用急、旺火烹製,為了保持原料嫩和特有的水分,烹調時必須動作快,時間短,防止出湯,最大限度地保存營養成分。
8. 什麼是生炒?舉例說明菜餚特點。
主輔料均採用生料,經加工改刀後,投入加底油的熱炒勺里快速炒熟,出勺前調少許底芡,點明油裝盤,稱為生炒。如:肉片炒青椒,特點是鹹口,色澤肉微紅,青椒碧綠,脆嫩適口,清香宜人。
9. 什麼是熟炒?舉例說明菜餚特點。
原料必須是熟的,操作方法同生炒。如回鍋肉,熟肉切薄片,炒勺加適量油燒五成熟,即150度,投入切好的主料,推散倒入漏勺,瀝去余油,原勺放豆瓣醬、蔥、蒜片和主料翻炒,加各種調味料烹製,出勺前用澱粉調少許芡,這種炒法也有烹汁出菜的。菜餚色澤微紅,明油,味鹹辣微甜,濃香不膩。
生熟炒
生熟炒的原料有生有熟,烹製程式:炒勺加底油燒熱,先放生料炒至六成熟,再投放熟料和調味料快速炒制。如:炒生熟,色微紅,味鹹香不膩。
水炒
水炒只用於炒蛋類原料。烹調中炒勺放適量清水燒開加調味料,找好鹹鮮口,將打勻的雞蛋慢慢倒入勺內,邊倒主料邊用手勺推,使主料凝固熟透,出菜前放香菜段,點香油提味。如:水炒黃菜,特點:色澤金黃,滋味鹹鮮,質嫩,清淡不膩。
滑炒
選用質嫩的動物性原料經過改刀切成絲、片、丁、條等形狀,用蛋清、澱粉上漿,用溫油滑散,倒入漏勺瀝去余油,原勺放蔥、姜和輔料,倒入滑熟的主料速用對好清汁烹炒裝盤。因初加熱採用溫油滑,故名滑炒。如滑炒雞絲,特點:菜餚色白,清汁,質嫩,滋味鹹鮮。
烹飪是人類在烹調與飲食的實踐活動中創造和積累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含烹調技術、烹調生產活動、烹調生產出的各類食品、飲食消費活動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眾多精神產品。
中國烹飪文化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東方魅力,主要表現為以味的享受為核心、以飲食養生為目的的和諧與統一。

烹飪藝術

中國的烹飪藝術是在烹飪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發展並豐富起來的。具有實用目的與審美價值緊密相聯的特點。如陶製炊器的器形從實用需要設計出發,本意為放置平穩,受熱均勻,但卻給人以對稱、均衡美的感受。陶器、銅器、鐵器的不斷演進,不僅是對工藝、性能方面的改進,還包含著追求形式美的意圖。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進步,烹飪越來越具有審美性質,直至發展成為實用與審美並重的各種花色造型菜點及豐盛華麗的筵席。中國烹飪藝術雖然受到烹飪原料、烹飪技術、食品實用功能等因素的制約,具有相對的局限性,但它與其他藝術種類相比較,卻有自己的藝術特點,即融繪畫、雕塑、裝飾、園林等藝術形式於一體。
中國烹飪藝術的表現形式有多種多樣,這裡主要通過肴饌本身的色、形、香、味、滋與筵席組合來窺其一斑。人們常把前者概稱為味覺藝術;將後者稱為筵席藝術。
味覺藝術與筵席藝術歸結為味的藝術。中國烹飪既講究生理味覺的美,也注重心理味覺(即味外之味)的美,從而使人們在烹調師調製的飲食之中得到物質與精神交融的滿足。這便是中國烹飪藝術精髓之所在。
色覺藝術在於烹飪調料
調料的作用不僅能給菜餚增加色覺上的美感,還能使口味更鮮美。食品安全專家提醒,就是最基本的醬油,在購買時要認準不能添加糖色、沒有沉澱雜質和霉花浮膜的,只有符合這些條件的,才是好醬油。
首先,在買醬油的時候,可以先從滋味、氣味和顏色上來識別醬油的優劣。凡是醇厚適口、氣味鮮的,就是好醬油;有怪味、臭味、嘗著有酸、苦、酶、澀等味道,則不是好醬油;在顏色上,呈現紅褐色、鮮艷又有光澤,不發黑,沒有沉澱雜質,沒有霉花浮膜的,就是好醬油;相反,渾濁發黑,有浮膜雜質沉澱的,則不是好醬油。
此外,有些醬油因為質量不好,加進去很多的糖色,這種醬油更差。因此,在買醬油的時候,建議可以先在有些超市提供的試用品里先聞聞有沒有焦糊味,最好不要買加糖色的醬油。

味覺藝術

人對於食物的選擇早已擺脫了對先天本能的依賴,主要憑教養獲得的後天經驗,包括自然的、生理的、心理的、習俗的諸多因素,其核心則是對味的實用和審美的選擇。烹飪藝術所指的味覺藝術,是指審美對象廣義的味覺。廣義的味覺錯綜複雜。人們感受的饌餚的滋味、氣味,包括單純的鹹、甜、酸、苦、辛和千變萬化的複合味,屬化學味覺;饌餚的軟硬度、粘性、彈性、凝結性及粉狀、粒狀、塊狀、片狀、泡沫狀等外觀形態及饌餚的含水量、油性、脂性等觸覺特性,屬物理味覺;由人的年齡、健康、情緒、職業,以及進餐環境、色彩、音響、光線和飲食習俗而形成的對饌餚的感覺,屬心理味覺。中國烹飪的烹與調,正是面對錯綜複雜的味感現象,運用調味物質材料,以烹飪原料和水為載體,表現味的個性,進行味的組合,並結合人們心理味覺的需要,巧妙地反映味外之味和鄉情鄉味,來滿足人們生理的、心理的需要,展示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烹飪藝術核心的味覺藝術。烹飪技術是實現味覺藝術的手段。其主旨乃是“有味使之出,無味使之入”。

筵席藝術

是中國烹飪藝術的又一表現形式。一份精心設計編制的筵席選單,對菜點色、形、香、味、滋的組合,餐具飲器的配置,烹調技法的運用,菜餚、羹湯、點心的排列,饌餚總體風味特色的表現,都有周密的安排。它是時代、地區、飯店(或餐館)的烹調技術水平和烹飪藝術水平的綜合反映。審美主體——與筵者的食慾、情緒、心理,均受筵席選單設計的烹飪藝術效果所左右。
烹飪
筵席藝術遵循現實美(包括社會環境、社會事物的美和自然事物的美)與藝術美的美學一般原理進行藝術創作。傳承至今的筵席藝術創作活動,主要注意下列兩點:①筵席格局以菜餚為中心,體現藝術形式上的多樣統一。筵席菜餚的多樣化,通過炸、熘、爆、炒、燒等多種技法,葷素原料多種選配,丁、絲、塊、條、片等多種形態,黃、紅、白、綠等多種色彩,酥、脆、嫩、軟等多種質地,鹹、甜、鮮、香等多種味感表現其藝術性。②菜點組合排列,表現藝術節奏與旋律感。筵席菜點的這種味的起伏變化,有若音樂旋律中的節奏強弱、速度快慢、旋律高低,使審美主體與筵者越吃越有興趣,越吃越有味道。
烹飪科學 中國烹飪中的科學內涵十分豐富,其中心內容,在於符合營養要求,達到養生效果的烹調與飲食的終極目的。
五味調和
五味調和的美食觀 《黃帝內經》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味是飲食五味的泛稱,和是飲食之美的最佳境界。這種和,由調製而得,既能滿足人的生理需要,又能滿足人的心理需要,使身心需要能在五味調和中得到統一。美食的調和,是對飲食性質、關係深刻認識的結果。味是調和的基礎。陰陽平衡是人體健康的必要條件。飲食五味的調和,以合乎時序為美食的一項原則。中國烹飪科學依據調順四時的原則,調和與配菜都講究時令得當,應時而製作肴饌。追求肴饌適口,應以適口者為珍。

烹飪發源

發源地
中國第一名菜羊方藏魚中國第一名菜羊方藏魚
徐州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帝堯時期,堯封顓頊後裔彭鏗(彭祖)於此,稱“大彭氏國” (《漢書·地理志》)。大彭氏國是江蘇境內最早有國家雛形的氏族部落,歷經夏、商,滅於商紂王時期。徐州的烹飪文化發展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楚辭·天問》中有“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久長?”之句,王逸注與洪興祖補註都說:彭祖善調羹,以事帝堯,為堯所賞,封於彭城。彭鏗是中國第一位專業廚師,如今被尊為廚行的祖師爺,並有雉羹羊方藏魚等名菜傳世。在徐州出土的文物中,有新石器時代屬於“龍山文化”的黑陶片、彩陶片、粗砂紅陶片、鼎、簋、鬲、甑等,還有西漢時期的楚王墓葬,其中有廚房、爐灶、餐廳,並有陶製的炊具,餐具等。這些出土文物證明,幾千年前的徐州已經成為人類生產和飲食文化發達的地區之一。
春秋戰國時期,彭城為宋邑。戰國時期,宋棄睢陽而遷都彭城(錢穆《戰國宋都彭城考》)。當時,彭城是“商賈雲集,酒樓市套,星羅棋布”,並有“驛站館舍”,飲食業發展比較迅速。據史料記載,當年“烹子事主”的易牙,晚年落腳於此,後世有紀念他的店鋪“易牙居”,在徐州文亭街尚有“易牙五味雞”等名菜。桓公諸侯的“八盤五簋”筵席,沿用至今。
劉邦項羽相爭的楚漢時期,項羽稱霸,定都彭城。據《大彭烹事錄》載:霸王在“開國大典”時,為虞姬娘娘設制“龍鳳宴”。後有張三舉人為之題詩云“一餐龍鳳宴,嘗盡天下鮮。珍饈佳環宇,疑是天九天。”當時彭城已成為政治軍事中心,客棧、菜館、酒樓隨之興盛。楚漢相爭的結果,劉邦得天下,稱漢高祖,定都西安。據《三輔舊事》載.:“太上皇(劉邦父親) 不樂關中,高祖徒(遷移)豐沛屠兒、沽酒、賣餅商人,立為新豐縣。故一縣多小人”此事《西京記》也有記載。這段歷史稱“東食西遷”。
據《史記·高祖本記》載:公元前196年,劉邦在平定淮南王英布謀反後,回師故里沛宮,設宴招待同鄉父老兄弟。酒酣之時,劉邦擊築而歌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後人稱它為《大風歌》。史料記載劉邦集名師,江珍饈大宴百官於沛。後有人作聯贊雲.:“集四海瓊漿高祖金樽於故土,會九州肴饌錢鏗膳秘以彭域。”當時宴會盛況可見一斑。
漢代,徐州的烹調技術已有較大發展。《漢書》記載有“漢穎川尹暹為徐州刺史,以小銅釜甑,一日於炊”。於此不難看出,當時已將粗笨的陶釜,青銅鼎改為輕薄小巧的銅釜,有了輕巧的炊具,這是炊具的一大進步,用小鍋旺火,是速成菜脆、嫩、鮮的起源。當時已有“牝雞抱蛋”、“沛公狗肉”、“鴛鴦雞”等,宴席有“狗全席”、“龍風宴”、“八盤五簋”等。
西漢時,有十餘代楚王與彭城王定都徐州。南北朝時,徐州刺史部屢經喬遷,隨之飲食業不斷向外開拓。廚師為生計到處經營菜館、飯莊,因此,烹飪技術和地方風味菜流入各地。當時有名士為“易牙居”菜館題聯曰:“周八士聞香下馬,漢三傑知味停車”可見當時的菜點具有相當高的水平。
在徐州出土的漢畫像石中可以窺見有關徐州飲食情況。在出土的漢畫像石中,有官場宴會,市肆酒樓,歌舞筵宴,二人對飲,四人小酌;原料有雞、魚、兔、鹿、雁等;有庖人憑案宰牲,有廚人燒火做菜、案頭操作,還有臘魚、乾肉高懸於庭的場景等。在徐州市銅山縣漢王發現的漢畫像石中,尤為突出的是庖廚內務占為一半。
由此可見,漢代徐州烹飪技術發達,有過很多美食家、廚師。《漢古歌》曰:“上金殿,著金樽,延貴客,入金門。入金門,上金堂,東廚具肴饌,樵中烹豬羊。主人前進酒,歌舞為清商,投壺對彈琴,博奕並復行。”畫像石中正如歌中所唱,無不表現飲食興盛。
“龍門魚”是徐州名饌,已有1570餘年的歷史了。此菜出自劉裕之手,後來他當了南朝宋武帝,都南京。劉裕北伐時來徐州在戲馬台會宴,讓廚師做了此菜,以饗群臣。後來,劉義康被封為彭城王。北魏侵占徐州,宋軍南遷時,隨土族渡江的有廚師和大批從事飲食的人員,古之稱為“東食南遷”。北魏占領徐州、淮北一帶,外族人把北方飲食徒至徐州,這一時期是徐州飲食史上最大的一次交流時期。
從東漢曹魏至宋武帝,徐州一直是軍事重鎮。曹魏時徐州刺史治彭城,領郡六國:下邳琅琊、東莞、廣陵彭城、東海國(《三國會要方域》)。東晉以後,徐州一帶的人民大批土族渡江,司馬睿遂於京口(今鎮江)設僑,治徐州,稱“南徐州”,故又有“南北徐州之稱,一度駐廣陵等處。”
因此人南侵,南人北進,徐州|歷經多次遷移,自然發生諸多變化。
唐宋時期,詩人韓愈、白居易、李商穩、蘇東坡等在徐州官游,生活,他們不僅以詩文著稱,而且創製不少名菜在徐州流傳。唐宋八大家的韓愈好飲食,僅有關菜點的詩文就不少。他在任徐州通判時,曾自製燒魚,後稱“愈灸魚”。隨父來徐州居住10餘年的白居易(其父白季庚任彭城縣令)愛吃一種鴨子,固其家樂天,故稱“樂天鴨子”;自稱“老饕”的蘇東坡在徐州任州牧之職二年,他的四道菜被譽為“東坡四珍”流傳千古。有詩讚曰“學士風流號老饕,烹調有術逢堪豪。四珍千載傳佳味,君子無由夸遠庖。”由於這些文人墨客的推波助瀾,使這一時期的飲食史更加發展了。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在徐州曾說“元明庖膳無宋法,今人學古有清風。”元明時期,位於交通樞紐的徐州,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當時佛教興盛,有僧人開辦的素食館“慈航園”;釋家風味的“天花宴”、“菊花宴”、“素八珍”等名饌也不時應市。
時代食療菜在徐州廣泛應市,當時有以易牙命名的“易牙閣”飯莊,有四風味迥異,流行於世的菜,即現今的“養心鴨子”、“四諦丸子”、“杏仁豆腐”和“三正雞”。
《調鼎集》是清代的一部飲食專著,全書記錄了很多的徐州菜,如書中有銅山“風豬天下馳名”的記載。
徐州氣候溫和,河流縱橫,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徐州古傳原料歌記有“東豬西羊青山雞”,並有聞名全國的“苔乾”及“四孔鯉魚”,均屬徐州名產。清朝康熙年間,回皇子胤禛(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一次與陪同人年羹堯到狀元李蟠家,招待宴會是由李自嘗(康熙年間名廚)製作的,其中主要的菜有“魚抱羊塊”、“炸啄吭”等四道菜,至今傳為美談。李自嘗被徐州|廚師尊稱為一代宗師,康有為曾贊道“彭城李翟祖籛鏗,異軍突起吐彩虹。"
近代,徐州烹飪業迅速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傳統技藝,各式酒席風格各異,像“鹿嗚宴”、“八盤五簋”、“大十樣”、“五吉宴”、“釋家素宴”等。
縱觀徐州飲食業和烹飪技藝的發展,不僅技法獨具,更有名店、名師、名菜傳世,而且傳播各地,又與全國各地方菜點相交流。徐州菜是東方菜系的一大流派,在歷史上對其他菜系有一定的影響(百菜之祖)。
徐州菜的特點:以鮮為主,兼蓄五味,華而實、麗而潔,清而不薄、濃而不濁,擅長炸、烹、爆、熘、燒、蒸、扣等,取料廣泛,注重食療,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八大菜系

蘇菜

一、菜系的形成
江蘇東濱大海,西擁洪澤,南臨太湖,長江橫 貫於中部,運河縱流於南北,境內有蛛網般的港漢,串珠似的淀泊, 加以寒暖適宜,土壤肥沃,素有"魚米之鄉"之稱。"春有刀鯨夏有 鰓,秋有肥鴨冬有蔬",一年四季,水產禽蔬聯潮上空,這些富饒的 物產為江蘇菜系的形成 提供了優越的物質條件。江蘇菜系主要由金陵、淮揚、蘇錫、徐海四個地方菜構成,其影 響遍及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
江蘇菜系江蘇菜系
金陵風味又稱京蘇菜,是指以南京為中心的地方風味。南京菜兼取四方之美,適應八方之需,烹調擅長燉、燜、叉、烤,特別講究七滋七味:即酸、甜、苦、辣、鹹、香、臭;鮮、爛、酥、嫩、脆、濃、肥。以"松鼠色"、"蛋燒賣"、"美人肝"、"鳳尾蝦"四大名菜以及"鹽水鴨"、"滷鴨腕肝"、"鴨血腸"為代表。
淮揚風味以揚州、兩淮(淮安、淮陰)為中,以大運河為主幹, 南起鎮江,北至洪澤湖周近,東含里下河並及於沿海。這裡水網交織,江河湖所出甚豐,看撰以清淡見長,味和南北。其中,揚州刀工為全國之冠,兩淮的繕魚菜品豐富多彩,鎮江三魚(酣魚、刀鯨、蛔魚)馳名天下。
蘇錫風味以蘇州、無錫為代表。傳統重甜出頭、鹹收口,濃油赤醬。近代逐漸趨向清新爽適,濃淡相宜。"松鼠鱖魚"、"碧螺蝦"、"雞茸蛋"、"常熟叫化雞"等都是膾炙人口的美味佳肴。
徐海風味以徐州、連雲港一帶為代表,以鮮鹹為主,五味兼蓄,風格淳樸,注重實惠。
二、江蘇菜的特點
用料以水鮮為主,刀工精細,注重火候,擅長燭、煙、熄、糯;追求本味,清鮮本和,鹹甜醇正。菜品風格雅麗,形質兼美,酥爛脫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益顯其味。
江蘇菜的代表菜有"軟兜長魚"、"槍虎尾"、"水晶看蹄"、"拆燴大魚頭"、"清蒸鰣魚"、"野鴨菜飯"、"銀芽雞絲"、"雞湯煮千絲"、"清燉蟹粉獅子頭"、"雙皮刀魚"等。

魯菜

一、菜系的形成
山東位於黃河下游,地處膠東半島,延伸於渤海與黃海之間。全省氣候適宜,物產豐富,沿海一帶盛產海產品,內地的家畜、家禽以及菜、果、淡水魚等品種繁多,分布很廣。山東的歷代廚師利用豐富的物產創造了較高的烹飪技術,發展完善了魯菜山東菜系是以濟南和膠東兩地的地方菜為主組成的。濟南菜指濟南、德州、泰安一帶的菜餚,膠東菜起源於福山,包括青島、煙臺一帶的菜餚。
二、山東菜的特點:
山東菜系山東菜系
濟南菜在烹調手法上擅長爆、燒、炒、炸,菜品突出清、鮮、脆、嫩。濟南的傳統菜素以善用清湯、奶湯著稱。膠東菜以烹製各種海鮮菜馳名。擅長爆、炸、扒、蒸,口味以鮮為主,偏重清淡,注意保持主料的鮮味。山東菜總的特點在於注重突出菜餚的原味,內地以鹹鮮為主,沿海以鮮鹹為特色。
山東菜的代表菜有"蟹黃海參"、"白汁裙邊"、"乾炸赤鱗魚"、"菊花全蠍"、"山東蒸丸"、"九轉大腸"、"福山燒雞"、"雞絲蟄頭"、"清蒸加吉魚"、"醋椒鱖魚"、"奶湯蒲菜"、"紅燒海螺"、"燒蠣黃"等。

粵菜

一、菜系的形成
廣東地處東南沿海,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古代聚居於廣東一帶的百粵族善漁農,尚雜食。秦漢以後,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雜食之法更加發展、完善。近代又吸取西餐技藝,融匯貫通, 逐漸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南國風味菜系――廣東菜系。廣東菜更為發展,新派粵菜風 靡全國。廣東菜系由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三個地方菜組成。香港地區菜也應屬廣東菜系範疇。
二、廣東菜的特點
廣東菜系廣東菜系
1.選料廣泛 廣博奇異,善用生猛海鮮。廣東菜取料之廣,為全國各菜系之最。"不問鳥獸蟲蛇,無不食之"。如在動物性原料方面上,除了常用的雞、鴨、魚、蝦、豬、牛、羊外,還善用蛇、狗、狸、鼠等許多動物。善用鮮活原料為廣東菜一大特色,其中以潮州菜用海鮮最為見長。
2.刀工幹練 以生猛海鮮類的活殺活宰為見長。技法上注重樸實自然,不象其它菜系刀工細膩。
3.清淡爽口 廣州菜口味上以爽、脆、鮮、嫩為特色,是廣東菜系的主體口味。東江菜的口味則以鹹、酸、辣為特色,多為家常菜
4.烹饒方法、調味方式自成體系 廣東菜的烹調方法許多源於北方或西洋,經不斷改進而形成了一整套不同於其它菜系的烹調體系。
烹調方法多用煎、炒、扒、煲、燉、蒸等。
廣東菜的調味品多用老抽、汁、檸檬汁、豉汁、蚝油海鮮醬、沙茶醬、魚露栗子粉、吉士粉、嫩肉粉、生粉、黃油等,這些都是其它菜系不用或少用的調料。
廣東菜的代表菜有"文昌雞"、"東江鹽雞"、"兩檸煎軟雞"、"梅菜扣豬肉"、"鐵板煎牛柳"、"白灼基圍蝦"、"八珍扒大鴨"、"脆皮烤乳豬"、"豉汁茄子煲"、"蚝油扒生菜"、"潮州白鱔煲"、"清蒸大鯇魚"等。

川菜

一、菜系的形成
四川沃野千里,物產豐富,為川菜製作提供了豐富的原料。
二、四川菜的特點
四川菜四川菜
1.注重調味
其一,調味品複雜多樣,有特點,講究川料川味。調味品多用辣椒、花 椒、胡椒、香糟、豆瓣醬、蔥、姜、蒜等。
其二,以多層次、遞增式調味方法為見長。
其三,味型多。
2.烹調手法上擅長小炒、小煎、乾燒、乾煸。
此外,川菜講究湯的製作及使用。
3.代表菜:
川菜的代表菜很多,有"乾煸牛肉絲"、"水煮牛肉"、"宮保雞丁"、"麻婆豆腐"、"酸菜魚"等。
4複合味型川菜
鹹鮮味型。
主要以川鹽和味素調製,突出鮮味,鹹味適度,鹹鮮清淡。如鮮蘑菜心白汁鯉魚、黃燒魚翅、鮮熘雞絲、雪花鳳淖、鮮熘肉片等。
家常味型。
以川鹽、郫縣豆瓣、醬油、料酒、味素、胡椒麵調成。特點是鹹鮮微辣。如生爆鹽煎肉、家常臊子海參家常臊子牛筋家常豆腐等。
麻辣味型。
用川鹽、鄲縣豆瓣、乾紅辣椒、花椒、乾辣椒麵、豆鼓、醬油等調製。特點是麻辣鹹鮮。如麻婆豆腐、水煮牛肉乾煸牛肉絲麻辣牛肉絲等。
糊辣味型。
以川鹽、醬油、乾紅辣椒、花椒、姜、蒜、蔥為調料製作。特點是香辣,以鹹鮮為主,略帶甜酸。如
宮保雞丁宮保蝦仁、宮保扇貝、拌糊辣肉片等。
魚香味型。
用川鹽、醬油、糖、醋、泡辣椒、姜、蔥、蒜調製。特點是鹹辣酸甜,具有川菜獨特的魚香味。如魚香肉絲魚香大蝦、過江魚香前餅、魚香前花、魚香酥鳳片魚香鳳脯絲、魚香鴨方等。
薑汁味型。
用川鹽、醬油、姜未、香油、味素調製。特點是鹹鮮清淡,薑汁味濃。如薑汁仔雞、薑汁鮮魚、薑汁魚絲、薑汁鴨掌薑汁菠菜等。
酸辣味型。
以川鹽、醬油、醋、胡椒麵、味素、香油為調料。特點是酸辣鹹鮮,醋香味濃。如辣子雞條、辣
子魚塊、搶黃瓜條等。
糖醋味型。
以川鹽、白糖、醋、胡椒麵、味素調製。特點是鹹鮮酸甜,糖醋味濃。如糖醋松酥魚糖醋酥魚丁、過江糖醋魚卷、糖醋扇貝、糖醋麻酥雞。糖醋青筍絲等。
荔枝味型。
主要以川鹽、醬油、白糖、醋、胡椒麵、味素等作調料。特點是鹹味為主,略帶甜酸。如鍋巴三鮮鍋巴海參泡辣椒雞丁荔枝肉片等。
芥未味型。
以川鹽、醬油、醋、芥未、香油、味素等調製。特點是鹹鮮酸辣,齊未味濃。如芥未雞脯、芥未扇貝等。
甜香味型。
以白糖、冰糖、紅糖芝麻和各種果料等調製。特點是甜香。如雪花桃泥、冰糖紅苕圓、冰汁荷花龍眼等。
椒麻味型。
主要以川鹽、醬油、味素、花椒、蔥葉、香油調製。特點是鹹鮮味麻,蔥香味濃。一般為冷菜,如椒麻雞片椒麻鴨掌、椒麻魚片等。
莆仙風味
莆田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莆仙地區。 莆仙菜以鄉野氣息為特色,主要代表有五花肉滑、炒泗粉、白切羊肉、燜豆腐、回力草燉豬腳土筍凍、莆田(興化米粉、莆田(江口滷麵、莆田(西天尾)扁食酸辣魷魚湯。

閩菜

閩菜是以閩東、閩南、閩西、閩北、閩中、莆仙地方風味菜為主形成的菜系。以閩東和閩南風味為代表。福建位於中國東南部,東際大海,西北負山,氣候溫和。豐富的山珍、野味、水產資源,為福建菜系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福建菜由福州、閩南、閩西三種不同的風味構成。以福州菜為代表。福州菜清鮮、淡爽,偏於甜酸。講究調湯,湯鮮、味美,湯種多樣。調味上善用糟,有煎糟、紅糟、拉糟、醉糟等多種烹調方法。閩南菜以講用調料,以善用甜辣著稱,善用辣椒醬、沙茶醬、芥末醬,尤以用沙茶醬烹製菜看饒有風味。閩西菜則稍偏鹹、辣,鄉土風味濃郁。以擅制山珍海味著稱,尤以巧烹海鮮佳肴見長。在色香味形兼顧前提下,以味為綱,具有淡雅、鮮嫩、劈永的風味特色;刀工巧妙,寓趣於味;調味奇特,別具一方;烹調細膩,雅致大方。烹調方法不局限於熘、爆、炸、燜、氽、,尤以炒、爆、煨等技術著稱。選料精細,泡發恰當,調味素確,制湯考究,火候適宜。福建菜系的代表菜有“佛跳牆”、“燒片糟鴨”、“太極明蝦”、“小糟雞丁”、“白炒鮮竹蟶”、“生炒黃螺片”、“炒西施舌
一、閩東風味
以福州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閩東地區。 閩東菜有"福州菜飄香四海,食文化千古流傳"之稱。選料精細,刀工嚴謹;講究火候,注重調湯;喜用佐料,口味多變,顯示了四大鮮明特徵:一為刀工巧妙,寓趣於味,素有切絲如發,片薄如紙的美譽,比較有名的菜餚如炒螺片。二為湯菜眾多,變化無窮,素有"一湯十變"之說,最有名的如佛跳牆。三為調味奇特,別是一方。閩東菜的調味,偏於甜、酸、淡,喜加糖醋,如比較有名的荔枝肉醉排骨等菜,都是酸酸甜甜的。這種飲食習慣與烹調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有關。善用糖,用甜去腥膩;巧用醋,酸甜可口;味偏清淡,則可保持原汁原味,並且以甜而不膩,酸而不峻,淡而不薄而享有盛名。五大代表菜:佛跳牆,雞湯氽海蚌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雞。五碗代表:太極芋泥、鍋邊糊、肉丸、魚丸、扁肉燕
二、閩南風味
以廈門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閩南、台灣地區,和廣東菜系中的潮汕風味較近。 閩南菜具有清鮮爽淡的特色,講究佐料長於使用辣椒醬、沙菜醬、芥末醬等調料。閩南菜的代表有海鮮,藥膳南普陀素菜。閩南藥膳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海鮮製作藥膳,利用本地特殊的自然條件、根據時令的變化烹製出色、香、味、形俱全的食補佳肴。南普陀素菜出自千年名剎——南普陀寺,它是典型的傳統寺廟素食,以米麵、豆製品、蔬菜、蘑菇、木耳等為主料,出名的菜餚有40多種,每一道菜要么以色澤取名,如“彩花迎賓”,要么以主料取名,如“雙菇爭艷”,要么以形態取名,如“半月沉江”。閩南菜還包含了當地的風味小吃,無論是海鮮類的海蠣煎、魚丸、蔥花螺、湯血蛤等,還是肉食類的燒肉棕、酥鴿、牛腩炸五香等,亦或是點心類的油蔥果韭菜盒薄餅面線糊等都令人垂涎欲滴,想要大塊朵頤一番。
三、閩西風味
又稱長汀風味。以長汀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閩西地區,是客家風味。和廣東菜系的客家風味較近。 閩西位於粵、閩、贛三省交界處,以客家菜為主體,多以山區特有的奇味異品作原料,有濃厚山鄉、多湯、清淡、滋補的特點。代表菜有薯芋類的,如綿軟可口的芋子餃芋子包、炸雪薯、煎薯餅、炸薯丸、芋子糕、釀芋子、蒸滿圓、炸滿圓等;野菜類的有:白頭翁餳、薴葉餳、苦齋湯、炒馬齒莧、鴨爪草、雞爪草、炒馬蘭草、香椿芽野莧菜、炒木錦花等;瓜豆類的有:冬瓜煲、釀苦瓜、脆黃瓜、南瓜湯、南瓜餳、狗爪豆羅漢豆炒苦瓜、釀青椒等;飯食類的有:紅米飯高梁粟、麥子餳、拳頭粟餳等。肉食較出名的有白斬河田雞,燒大塊。
四、閩北風味
南平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閩北地區。 閩北特產豐富,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是個盛產美食的地方,豐富的山林資源,加上濕潤的亞熱帶氣候,為閩北盛產各種山珍提供了充足的條件。香菇、紅菇竹筍、建蓮、薏米等地方特產以及野兔野山羊麂子、蛇等野味都是美食的上等原料。主要代表菜有八卦宴文公菜、幔亭宴、蛇宴、茶宴、涮兔肉、熏鵝、鯉乾、龍風湯、食抓糍、冬筍炒底、菊花魚、雙錢蛋茹、茄汁雞肉建甌板鴨峽陽桂花糕等。
五、閩中風味
以三明、沙縣菜為代表,主要流行於閩中地區。 閩中菜以其風味獨特、做工精細、品種繁多和經濟實惠而著稱,小吃居多。其中最有名的是沙縣小吃。沙縣小吃共有162個品種,常年上市的有47多種,形成餛飩系列、豆腐系列、燒麥系列、芋頭系列、牛雜系列、其代表有燒麥、餛飩、夏茂芋餃泥鰍粉乾、魚丸、真心豆腐丸、米凍皮與米凍糕。

湘菜

一、菜系的形成
湖南位於中南地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湘、資、沅、澧四水流經該省,自然條件優越。湘西多山,盛產筍、蕈和山珍野味;湘東南
為丘陵和盆地,農牧副漁發達;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素稱魚米之鄉。湖南人民利用本地資源創造出了一系列的湖南名菜。湖南菜由湘
中、南地區、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三種地方風味組成。湘中、南地區的菜以長沙、湘潭、衡陽為中心,是湖南菜的主要代表。
二、湖南菜的特點:
1.刀工精細,形態俊美。刀法有16種之多,使菜餚千姿百態,變化無窮。
2.調味上以酸辣著稱。講究原料的入味,調味工藝隨原料質地而異。湖南菜口味上以酸辣著稱,以辣為主,酸寓其中。善用菜油也是
湖南傳統菜的一大特色。
3.技法多樣,尤重煨。因重濃郁口味,所以煨居多,其它烹調方法如炒、炸、蒸、臘等也為湖南菜所常用。
湖南菜代表菜有“腊味合蒸”、“東安子雞”、“醬汁肘子”、“麻辣子雞”、“冰糖湘蓮”、“荷葉軟蒸魚”、“油辣冬筍尖”、“湘西酸肉”、“紅燒全狗”、“菊花魷魚”等。

徽菜

一、菜系的形成
安徽位於華東的西北部,境內平原、丘陵、山巒俱全,長江、淮河橫貫全省,支流與湖 泊交織。土地肥沃,物產富饒,為安徽菜系的形成奠定了物質條件。安徽菜以皖南、沿江和沿淮三種地方風味構成,以皖南菜為代表。
皖南菜向以烹製山珍海味而著稱,擅長燉、燒,講究火功。芡大油重,樸素實惠。善於 保持原汁原味,不少菜用木炭製成炭基長時間地用小火燉,因而湯汁清純,味道醇厚,原鍋 上桌,香氣四溢。沿江菜蕪湖、安慶地區為代表,以烹調河鮮、家禽見長。講究刀工,注重形、色,善於用糖調味,尤其以煙燻技術別具一格。沿淮菜主要由蚌埠、宿縣、阜陽等地方風味構成,一般鹹中帶辣,湯汁口重色濃。
安徽菜安徽菜
二、安徽菜的特點
1.就地取材,選料嚴謹,原料立足於新鮮活嫩。2.巧妙用火,功夫獨特,以重色、重油、重火工為特色。
3.擅長燒、燉,濃淡適宜。
4.講究食補,以食養身。
安徽菜的代表菜有“紅燒頭尾”、“黃山燉鴿”、“醃鮮鱖魚”、“毛峰熏鰣魚”、“符離集燒雞”、“奶汁肥王魚”、“葡萄魚”等。

浙菜

一、菜系的形成
浙江位於東海之濱,北部水道成網,素稱魚米之鄉;西南丘陵起伏,盛產山珍野味;沿海漁場密布,海產資源豐富。浙江人民利用這些富饒的自然資源,創製出許多深受人們喜食樂道的浙江名菜。浙江菜系由杭州、寧波、紹興三個地方菜組成,其中以杭州菜為代表。
二、浙江菜的特點
浙江菜系浙江菜系
1.選料刻求"細、特、鮮、嫩"
第一,選料精細,取物料精細部分使菜品達到高雅上乘。
第二,用特產,菜餚具有明顯地方特色。
第三,講求鮮活,菜品味道純真。
第四,追求鮮嫩,菜餚清鮮爽脆。
2.烹調方法上以南菜北烹為見長,口味上以清鮮脆嫩為特色。
杭州菜製作精細,變化多,以爆、炒、燴、炸為主;寧波菜鮮鹹合一,以蒸、烤、燉為見長,講究鮮嫩軟滑,注重保持原味;紹興菜擅長烹製河鮮,入口香酥綿糯,湯鮮味濃,富有鄉土氣息。此外,在調味上,浙江菜善用料酒、蔥、姜、糖、醋等。
3.形態講究精巧細膩,清秀雅麗。許多菜餚都富有美麗的傳說,文化色彩濃郁是浙江菜一大特色。
浙江菜的代表菜有"西湖醋魚"、"乾炸響鈴"、"雪菜黃魚"、"東坡肉"、"清湯越雞"、"元江鱸蓴羹"、"叫化雞"、"生爆鱗片"、"龍井蝦仁"、"奉化搖蠟"、"南湖蟹粉"等。

生活常識

認真烹飪氣色才好
中國古代有許多養生長壽家,都是烹飪家及美食家。如中國長壽的象徵——彭祖,相傳活到八百歲,最擅長烹飪,他的美食受到了堯的大力推崇,於是把他封到彭地。
烹飪可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這對腸胃是一個良性刺激,可以促進消化液的分泌而增強消化能力,所以我們也注意到,善於美食、功於烹飪的人面色都很好,可見我們的祖先幾千年積累下來的烹調技藝對健康是多么重要。
烹調的目的是使飲食更營養,使味道更鮮美。而在烹調中,五花八門的調料更是必不可少的角色。合理使用它們,不僅能使食物的口味有很大提升,對保留食物的營養,一樣頗有益處。在我家的廚房,以下四類調料必不可少,了解他們的營養和使用方法,可以事半功倍。
四類調料用法有講究
鹹。鹽的本味是鹹,又是出味的基礎。無論任何味,加了鹽才會出鮮味,所以又稱鹽為百味之本。鹽的作用主要是:出鮮味、去異味,保鮮食物。鹽一般後放,可使菜更鮮嫩,放早了菜易變老。
甜。糖是主要調味品之一,是甜味的主要調料,又能與其他調料如鹽、醋一起調出鮮美的複合味。糖的作用主要是:增加口感;增色,使食物色鮮紅、亮而不暗;補氣,糖味甘,有補氣健脾作用。烹調時應先放鹽,然後加糖,最後放醋。糖不宜放過早,以免焦鍋。
酸。醋是酸味的主要調料。醋的作用有:去腥味,所以做魚類菜時常放醋;發出醇香味,增加菜餚色香味;解油膩。醋應在菜加熱後放,以免喪失醋的香氣,只酸無香。如出鍋前勾一點芡,可以增味,防止香氣喪失。
辣。蔥姜蒜等辣味也是我國傳統烹調中的重要調味劑,烹調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蔥、蒜都要炒生一點,半生不熟香氣才濃。2.姜要與原料一起放入同時加熱,才能有效去除腥味和膻味。3.胡椒做湯料最好,美味無比,但須湯燒好再放,以免損失香氣。4.辣椒可以制苦,所以辣椒炒苦瓜,可以減輕苦味。
做豆腐,用蘑菇提味
在熟悉這些調料後,大家可以繼續來了解在什麼場合對調料使用“加法”,什麼時候使用“減法”。
首先,本來味美的就不要加太多調料,要儘量保持原汁原味。如雞肉本來就是香的,最好清蒸或清燉,最多加一點料酒,讓其香味溢出,而不要濫加調料。即使無味,如海參、豆腐,有時也不必用調料,可選用味鮮美的肉、蝦、蘑菇等提味。其次,食物色澤如果本來就鮮亮的,就要保持,不必加調料。炒藕時,邊炒邊加水,可以防止色變黑。最後,多採用水煮、水炒(鍋中燒水放一點油)、清燉、清蒸,用蔥、姜、胡椒彌補口味。
多味薄,少味厚
古人強調,大道至簡,這句話在烹調中同樣適用。大家在做飯時,要儘量味薄,少味厚,經常吃厚味對健康不利。凡是能放一樣調料的就不放兩樣,因為不少調料都有小毒,而各種各樣的醬也有添加劑,自己做菜最好少放。
此外,多用原料互補,少用調料互補也是一個“簡化”原則。原料互補,如將三種雜糧同煮同吃,小米、玉米、大米或黃豆、燕麥、大米,可達到蛋白互補。再如用花生油、豆油、菜籽油混合叫三合油,炒菜可起到脂肪互補。又如把鮮魚、鮮肉和鮮雞放在一起燉的三鮮湯,既可美味互補又可蛋白互補。這樣的原料美味除加蔥姜去腥外,一切調料都免放。
其實,對懂得生活的人來說,做飯是學無止境的,從營養搭配到色香味的調和,有太多神秘和喜悅等著我們去探索。掌握其中的真諦,不僅能讓我們身體更健康,也能為我們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樂趣。認真投入每一道菜,你會從中獲得厚報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