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建甌板鴨
- 主要食材:鴨
- 口味:肥而不膩
- 產地:福建
來歷介紹,八閩佳肴,選料考究,特別之處,製作工藝,
來歷介紹
建甌板鴨,來自民間。相傳建州有一貧民,沒固定職業,在一年冬天養起了十幾隻鵝,沒錢買飼料時,就賣了一隻鵝來購買飼料;飼料用完,又賣一隻……,結果僅剩下一隻鵝,他才大吃一驚。最後他把僅有的一隻鵝也殺了,但“春節”來到,又捨不得吃,他老婆把鵝胴醃好,涼起來。過年時當一道菜上了桌,只見得這鵝乾的味道還特別好呢?大家都不懂叫什麼菜名,還是小孩吃了說“這板塊鵝真好吃,我還要吃。”就這樣“板鵝”的名稱就叫開了。
後來每到冬天,準備年貨時,大家都學著做起“板鵝”、“板鴨”、“板雞”、“板兔”來。但惟“板鴨”逐漸形成商品,並摸索出了一整套製作技巧,從而產生“建州板鴨”,並占據市場而延續至今。
建甌板鴨再現昔日風采 建甌板鴨系建甌土特色產品,年產達300多萬隻,是閩北老字號板鴨,素有“八閩佳肴”之美稱。由於其製作精細、食用方便、風味獨特,早在宋孝宗趙昚時,因對建歐板鴨情有獨鐘而將其帶入宋庭,列為“漢席珍品”。至清朝建甌板鴨已久負盛名,深受南北消費者的青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建甌板鴨又被中國食品總公司收入《家禽與傳統禽製品》一書, 建甌板鴨的製作極為考究,
八閩佳肴
建甌板鴨在閩北一帶屬頗有名氣的風味食品。它形如扁平龜狀,色澤黃嫩光潤,肉質肥厚,味道香美。不僅是當地人送禮、辦酒席和家庭食用必備,而且深受外地賓客歡迎。相傳,早在宋孝宗趙昚時,建甌已有盛記飯店的板鴨出名,並因宋孝宗趙昚曾在建安(今建甌)稱建王,因對建板鴨情有獨鐘而將其帶入宋庭,列為“漢席珍品”。至清朝建甌板鴨更是早已久負盛名,深受南北消費者的青睞,為福建傳統名優土特產品,素有“八閩佳肴”之美稱。此菜在福建屬頗有名氣的風味食品,它形如龜體,色澤白嫩光潤,肉質肥厚,味道香美。
選料考究
建甌板鴨選料考究,加工精細,每年農曆九月開始製作,到翌年二月二收盤。其中尤以霜風天製作的板鴨最佳。建甌板鴨烹飪簡便,經清洗切塊或油炸,或加入老酒清蒸、紅燒,風味獨特,香嫩可口,是宴客的佳肴,也是中外遊客喜愛購買的物品之一。建甌板鴨的製作極為考究,用來製作板鴨的鴨源必須是在田野溪流中放養的,以吃稻穀為主,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土鴨”。這類鴨子需餵養百日方能上市,因其肉質好,有韌性,在醃製過程中不易變形,製成後肉厚質嫩,肥而不膩。
特別之處
建甌板鴨所以能出名,在選料、製作技術、氣候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因此能飲譽遐邇,久盛不衰。
首先是選料。建甌的鴨店是與光餅店合營的,光餅是每天必賣,鴨是按季節而定。平時只賣鴨筒(即光鴨),重陽節前後賣鴨昔(焙鴨),冬春賣板鴨。板鴨用料是母蛋鴨,俗稱田鴨姆,而不用現今所用的半番鴨。每當春夏之交,農民開始養鴨群時,鴨店老闆就下鄉去定購鴨群,預付定金,並經常下鄉了解所定鴨群的飼養情況。到重陽節前後,也就是鴨子長到了一斤重左右,能辨出雌雄的時候,就將公鴨和看去發育不良的鴨挑了運回城來做鴨昔,把發育良好的母鴨留下繼續飼養。鴨店老闆買下鴨群時,還要記下每群鴨的孵出時間,計算母鴨可能產蛋的時間,在鴨群將要下蛋的前半個月,就挑著玉米粒送到飼養者家中,讓他們增餵精飲料,使母鴨體壯膘肥,用即將下蛋而尚未下蛋的母鴨作為製作板鴨的原料,所以製作出板鴨肉厚質嫩,肥而不膩。有人說,建甌上等的制板鴨師傅到外地去做板鴨,味道就沒那么好,沒有這樣精選的原料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
再是氣候。板鴨是風乾的,陰雨天做不出好板鴨,因此制鴨人很重視氣候。他們看到刮霜風的苗頭,連夜趕往農村,挑出適合的母鴨宰殺後運回城內加工,在刮霜風時掛在有風的地方吹乾,當鴨脖子骨節已露時就上市。這時的板鴨肉質實而不硬,有一種特殊的鴨香味,太濕無香味,太乾肉硬無味。所以買鴨寄到外地去,就買尚未露骨節的,現買現吃要買三個骨節的。
三是製作技術。活鴨宰殺後,除去內臟,留下鴨肺和成串的卵洗後,擦乾腹內血水,然後加工,板鴨只用鹽,不加其他佐料,上鹽必須用手搓,在不同部位上掌握用鹽的分量。據說肺部用鹽有很強的技術,成串的卵是此鴨尚未下蛋的標記。用鹽後一個對周(24小時),就用濕布將里外的鹽漬擦去,一是除去多餘鹽分,不會過鹹,二是表面潔淨,色澤好,再用竹片將鴨撐開成平板狀,在鼻孔上穿上繩,以便懸掛,經太陽稍曬後,懸掛在無陽光直照又風大的地方吹乾。
製作工藝
板鴨的烹煮方法應整個背朝下蒸熟,然後切塊裝盤,再澆上加胡椒的熱紅(料)酒,近來也有人將胡椒與紅酒放在鴨腹中蒸,使調味滲入鴨體內,切忌湯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