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別署長春居士、信天主人,晚號古稀天子、十全老人。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禪位後訓政三年,實際行使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
清高宗是中國封建社會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弘曆重視社會的穩定,關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起到了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使得清朝國庫日漸充實,執政中期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弘曆在通過一系列邊疆地區戰事,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再次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清朝的版圖由此達到最大化,近代中國的版圖也由此正式奠定。漢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開博學鴻詞科,修《四庫全書》;同時民間藝術有很大發展,如京劇就開始形成於乾隆年間。但是後期寵信和珅,吏治有所敗壞,社會矛盾加劇。嚴格抵制英國、俄國的侵略性行為,拒絕英國馬戛爾尼使團提出的通商貿易及有損主權之無理要求。但此時中國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國正處於近代的前夜。
嘉慶元年正月戊申日(1796年2月9日),弘曆禪位於第十五子顒琰。嘉慶四年正月壬戌日(1799年2月7日)去世於養心殿,享年89歲。廟號“高宗”,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葬於裕陵。
基本介紹
- 全名:愛新覺羅·弘曆
- 別名:十全老人(自稱)、文殊皇帝(西藏尊號)、元壽(幼名)
- 號:長春居士、信天主人、古稀天子、十全老人
- 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 封號:和碩寶親王(1736年之前)
- 廟號:高宗
- 年號:乾隆
- 氏:愛新覺羅氏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滿族
- 出生地:一說北京雍親王府,一說避暑山莊
- 出生日期:1711年9月25日(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
- 逝世日期:1799年2月7日(嘉慶四年正月初三)
- 逝世地:北京紫禁城養心殿
- 陵墓:清裕陵
- 在位時間:1735年10月18日 至 1795年2月9日
- 前任:愛新覺羅·胤禛(清世宗)
- 繼任:愛新覺羅·顒琰(清仁宗)
- 主要成就:開創“十全武功”;康乾盛世達到全盛;編著《四庫全書》;有很高的書法、詩文造詣
- 主要作品:樂善堂全集、御製詩初集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乾隆初政
揚威西南
全盛之象
盛極轉衰
晚年用武
太上訓政
為政舉措
政治
- 寬嚴相濟
- 中央制度
- 官員駕馭
- 整頓吏治
- 嚴懲貪腐
- 八旗生計
軍事
- 軍事思想
- 軍事行動
類型 | 時間 | 戰役 |
---|---|---|
國內維護統一的戰爭 | 乾隆元年(1736年) | 鎮壓古州苗亂 |
乾隆十年(1745年) | ||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 ||
乾隆十五年(1750年) | 平定珠爾默特那木札勒之亂 | |
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 平定準噶爾之役 | |
乾隆二十三(1758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 | 平定天山南路之役 | |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 平定台灣林爽文 | |
乾隆六十年(1795年)至嘉慶元年(1796年) | 平定苗民起義 | |
平定國內起義的戰爭 |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 平定蘇四十三起義 |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 平定田五起義 | |
乾隆六十年(1795年) | 平定湘黔苗民起義 | |
與鄰國的戰爭 |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 | |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 ||
乾隆五十五年(1788年)至乾隆五十六年(1789年) |
- 奠定版圖
經濟
- 重視農業
- 恤商政策
文化
- 編輯典籍
- 博學鴻詞科
- 興文字獄
- 維護滿俗
- 建築藝術
社會
- 普免錢糧
- 災賑制度
- 興修水利
邊疆、民族
- 藏族地區
- 新疆地區
- 土爾扈特
外交
- 朝貢體系
- 與俄國
- 與暹羅
- 閉關鎖國
藝術成就
詩作
- 詩歌創作
- 詩學思想
收藏
- 收藏整理
- 藏品鑑賞
歷史評價
自評
- 乾隆帝曾自我總結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詡為“十全老人”。所謂的“十全武功”,按照乾隆自己說的是:“十功者,平準噶爾二,定回部一,打金川為二,靖台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 乾隆帝遺詔:即位以來,日慎一日,當重熙累洽之期,不敢存豫大豐亨之見。敬思人主之德,惟在敬天、法祖、勤政、愛民,而此數者,非知之艱,行之維艱。數十年來,嚴恭寅畏,弗懈益虔,每遇郊壇大祀,躬親展恪,備極精禋,不以年齒日高稍自暇豫。中間四詣盛京恭謁祖陵,永維創業之艱,益切守成之懼。萬幾躬攬,宵旰忘疲,引對臣僚,批答奏章,從無虛日。各省雨暘豐歉,刻繫懷抱。凡六巡江、浙,相度河工、海塘,軫念民依,如保赤子。普免天下錢糧者五、漕糧者三、積欠者再,間遇水旱偏災,蠲賑兼施,不下億萬萬,惟期藏富小民,治臻上理。仰賴天祖眷貽,海宇昇平,版圖式擴,平定伊犁、回部、大小金川,緬甸來賓,安南臣服,以及底定廓爾喀,梯航所至,稽首輸忱,其自作不靖者,悉就軫滅,凡此膚功之疊奏,皆不得已而用兵。而在位日久,經事日多,祗懼之心,因以日切,初不敢謂已治已安稍涉滿假也。……近因剿捕川省教匪,籌筆勤勞,日殷盼捷,已將起事首逆緊要各犯駢連就獲,其奔竄伙黨亦可計日成擒,蕆功在即。比歲環宇屢豐,祥和協吉,衷懷若可稍舒,而思艱圖易之心,實未嘗一刻弛也。
史書評價
- 《清高宗實錄》:太上皇帝亶聰於天,受命於天,荷天之篤眷,合天之全體。天鑒在十二齡“福當過子“之諭,天貺在廿五齡升香讓善之誠。是以六十三年中,登郅治,付鴻業,積日筴三萬一千九百而贏。乾縡穆清,貞符悠遠,致此躬閱四朝、親見七代、嘏崇九袠、謀詒萬葉之洪庥,蓋內聖外王之治法、道法,顯著於億兆人之耳目,淪浹於數十年之心髓,而超出於千萬端之擬議形容,固有宥密所不能仰窺、言動所不能悉記者。
- 《清史稿·高宗本紀》:高宗運際郅隆,勵精圖治,開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奮武,於斯為盛。享祚之久,同符聖祖,而壽考則逾之。自三代以後,未嘗有也。惟耄期倦勤,蔽於權幸,上累日月之明,為之嘆息焉。
名人評價
- 嘉慶帝:綜攬萬幾,朝乾夕惕,愛民勤政,愷澤覃敷,普免天下錢糧者五、漕糧者三、積欠者再,諮詢暘雨,宵旰殷懷。偶遇水旱偏災,蠲貸兼施,以及築塘捍海,底績河防,從不稍惜經費,為保衛生民之計,所發帑金不下億萬萬。至於獨運乾綱,整飭吏治,披覽章奏,引對臣工,董戒激揚,共知廉法,禮勛舊而敦宗族,廣登進而育人才。征討不庭,則平定準部、回部,闢地二萬餘里,土爾扈特舉部內附,征剿大小金川,擒渠獻馘,地列職方。余若緬甸、安南、廓爾喀,僻在荒服,戈剆所指,獻贐投誠。其台灣等處偶作不靖,莫不立即殲除,此十全紀績,武功之極於無外也。而且聖哲多能,聰明天縱,文闡六經之奧旨,詩開百代之正宗,巨製鴻篇,以及幾余遊覽,莫不原本經訓,繫念民生,聖制詩文全集之富,尤為度越百家。又開四庫以網羅載籍,刊石經以嘉惠士林,集石鼓之遺文,復辟雍之古制,精研六律,纂輯群編,此聖學淵深、文德之昭於千古也。
- 禮親王昭槤:
- ①純皇帝(乾隆帝)即位,承憲皇(雍正帝)嚴肅之後,皆以寬大為政,罷開墾,停捐納,重農桑,汰僧尼之詔累下,萬民換悅,頌聲如雷。
- ②(平和卓後)三載之間,拓地二萬餘里,天山雪窟,無不隸我版圖。其間雖有成功賞賚之費,然視往昔邊防轉餉,十不一二,足見上(指乾隆帝)之貽謀宏遠,非人臣所及也。
- ③上自甲戌後,平定西域,收復回疆,以及緬甸、金川諸役,每有軍報,上無不立時批示,洞徹利害,萬里外如視燎火,無不輒中。每逢午夜,上必遣內監出外問有無報否。嘗自披衣坐待竟夕,直機密近臣罔敢退食,其勤政也若此。
- ④純皇(乾隆帝)憂勤稼穡,體恤蒼黎,每歲分命大吏報其水旱,無不見於翰墨。地方偶有偏災,即命開啟倉廩,蠲免租稅,六十年如一日。
- ①世宗、高宗兩朝,為清極盛之時,特世宗操勞,且戕賊諸兄弟,亦覺少暇豫之樂;高宗則享盡太平之榮,位祿名壽,直可侈擬舜之大德,然日中則昃,衰象亦自高宗兆之。
- ②高宗之取新疆,武功之盛逾於前代,雖元代西北土地而逾於此,然三大藩各自立國,乃蒙古族之龐大,幾與統治中國之元朝無涉。除元以外,清之武功為極盛矣。然考其終極,西北之氣運當亡,收其功者無若何名績可記,高宗廟謨獨運於上,指揮頗中肯綮,而元勛上將,若兆惠之儔,細核其功狀,實不足滿人意。高宗於此役,亦知取亂侮亡,事非艱巨,特予豐鎬舊臣,事前假以立功名,事後資以為湯沐。其昏惰甚不堪者乃誅之;即成功者亦何曾有殊績。納穆札爾、三泰以將軍、參贊之任,赴敵就死如偏裨,彌見朝廷命將之失。然且專征已非親貴,所用不過開國勛臣之裔,亦見八旗人才之日耗,與康熙時已大不侔矣。十全武功,鋪張極盛,而衰象早伏其中。……天之予清特厚,高宗無憂盛危明之意,侈十全之武功,是其福過災生之漸。又以此私厚旗人,於邊計益閉塞無遠慮,後來一開行省而氣象大變,則知高宗之設定新疆,規模不足取矣。
- ③高宗於新疆定後,志得意滿,晚更髦荒。和珅以容悅得寵,務極其玩好之娛,不恤邊遠疾苦,此皆盛極之所由衰也。自此以前,可言武功;自此以後,或起內亂,或有外釁,幸而戡定,皆救敗而非取勝矣。乾隆前後金川兩役,以大軍與土司相角,勝之不足為武。而初定金川時,以失機誅總督張廣泗、經略訥親。再定金川時,定邊將軍溫福敗死,損耗亦甚大,而亦預於十全武功之列,皆高宗之侈也。十全武功者,除準噶爾兩役、回部一役外,為兩定金川,為土司,一定台灣,為內地,緬甸、安南各一役,廓爾喀兩役,為御外。
- ④高宗二十五歲始即位,自稱在位六十年必退休,居然滿六十年,以八十六歲之年,內禪仁宗,稱太上皇訓政逾三年,以嘉慶四年正月始崩,享壽至八十九歲。西陲拓地萬里,臣屬至蔥嶺以西,衛藏以外。國內太平,文治自然興起。而順、康、雍、乾四朝,人主聰明,實在中人以上,修文偃武,製作可觀。自三代以來,帝王之尊榮安富,享國久長,未有盛於此時者也。而乃盈滿驕侈,斬刈士夫,造就奴虜,至亡國無死節之臣,嗚呼晚矣。
- ⑤高宗自謂英明,方之聖祖,有愧多矣。有制裁之臣民,享高年或可言福;無制裁之帝王,享高年恆足為禍。梁武、唐明,其晚節頹唐之尤甚者耳。
- ⑥乾隆末葉,以十全武功自誇大,吏治不飭,滋生變端,得清強長吏可了者,必用帝室私親,旗下貴介,藉以侈其專征之績。輕調重兵,但張聲勢,不求其肯綮所在,費繁役困,迭殞重臣,草草告蕆事,而患且百出。卒之得賢有司,而後真有措手之道,歷十餘年乃大定。絕非高宗所信賴之武力,克有成功。此亦見人君驕侈偏私,雖富強無益於事。
- ①乾隆是中國歷代帝王中的幸運兒。……在位期間,國力強盛,四海昇平,經濟文化發展鼎盛。他以強大的武力和比較正確的政策,平定西北,保護西藏,加強國家的統一,奠定了中華的版圖。……文治武功,臻於極盛。
- ②乾隆帝一生喜愛讀詩、喜愛寫詩,是中國詩史上創作最宏富的第一名多產詩人。
- ①乾隆帝不愧是明君康熙帝、雍正帝培養出來的帝王,他能總結兩朝的政治得失,初政即提出寬嚴相濟、剛柔相濟的政治方針,尤其可貴的是能隨時觀察政治動向,比較及時地糾正露出端倪的偏差。
- ②乾隆帝對苗疆堅持用兵,成功地維持改土歸流的成果,並且不再否定這一政策,維護了雍正朝的改制成果。西北、西南的穩定,更是中央政府與中原地區的安定因素。
- ①與康熙朝相比,乾隆時國家更為強大,政局更為穩定,國庫愈加充盈,農業發展,百業興旺,城市繁榮,文化發達,確係“盛世”。這固然與基礎較好、一批文武大臣的努力和全國軍民的辛勤勞動有關,但不能否認,乾隆帝的勵精圖治也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 ②乾隆帝對增強國家的統一,促進中華民族的發展,最後奠定中國的版圖,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建樹了宏偉業績。他雖犯有嚴重錯誤,但瑕不掩瑜,功大於過,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最久、年壽最高、影響巨大、文治武功兼備的傑出的封建君主。
國外評價
- 朝鮮對乾隆帝的評價經過了一個由貶到揚的過程。乾隆初年,燕行使筆下的乾隆皇帝有“清皇荒淫喜巡遊”等類似的記載,但到了乾隆後期,朝鮮對於乾隆皇帝評價客觀且多有讚譽。如“想其六十年治平,秦、漢以來所未有,必有所以然而致之也”。“問一世俱享六紀治平,而乾隆比康熙,尤盛焉”。
- 內藤湖南:
- ①乾隆帝自恃對治下之國的情況了如指掌,在位期間做了很多事情,卻也讓諸多政策矛盾重重。如前所述,他一方面優待滿洲八旗,將政治軍事上的重要工作交由滿人去做,力圖振興滿洲;另一方面又崇尚漢族文化,潛心漢學。
- ②乾隆帝是將中國盛世推向顛峰的皇帝。乾隆時期可謂清朝的黃金時代。
- ①他也許是中國歷史上最強有力的君主。首先,乾隆帝在18世紀50年代打敗了準噶爾部,最終結束了中亞遊牧民族勢力的分立狀態。由此,清帝國將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蒙古國、哈薩克斯坦的伊犁河谷以及西伯利亞部分地區等都納入自己的版圖,同時繼承了古老的中國政治制度。可以看出,為了實現朝廷對中國內地和中亞大草原史無前例的控制,乾隆和他的將軍們解決了先前困擾其軍事行動的後勤問題,並將數量眾多的清軍廣泛部署在西北地區的沙漠、森林和崇山峻岭之中。乾隆成功進行的軍事遠征在行軍距離上超過了拿破崙對俄國以失敗而告終的侵略。
- ②乾隆帝在國內的成就也同樣顯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養活全國3億人口的能力得到發展,儘管不幸的是,整個18世紀中國人口幾乎翻了一番。……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皇權被大大神化,后妃、外戚、宦官和地方軍閥為爭奪皇位而不斷地互相廝殺。中央權力常常屈服於地方離心力的歷史現實,在更大程度上背離了中國政治制度的理想模式。但是乾隆公開宣稱,他完成了先帝的未竟事業,將對中央集權具有破壞性的分裂力量削弱到歷史的“最低水平”。
- ③乾隆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依然是個謎。焚書者、好戰者、詩人、藝術家、窮人的保護者,凡此種種,哪個才是真正的乾隆帝呢?回答這個問題的難點只是其在一定程度上帶有個性色彩。乾隆帝進行的大規模版圖擴張是基於他標榜的帝國理想,但是沒有英明的臨機決策和折中精神就無法實現帝國理想。而這些臨機決策與折中精神能夠養活這些多種多樣的土地和人民,並免受苛重的壓迫。問題的關鍵就是個性。乾隆帝敢愛敢恨。甚至對於當時了解他的西方人而言,乾隆帝仍舊是個謎。
- ④乾隆帝的困境是:他既有著驚人的自信,又有著格外的不安。這位與眾不同的皇帝統治的陽光里,總是充斥著冷峻的色調。
軼事典故
文武雙全
勤政安民
六下江南
秘立皇儲
寵信和珅
英使訪華
個人作品
文集
文集 | 介紹 |
---|---|
《樂善堂全集》 | |
《御製詩》初集、二集、三集、四集、五集、余集 | 現存乾隆帝詩歌總數為43630首。 |
《御製文》初集、二集、三集、余集 | 收錄各類文章1041篇。 |
《乾隆御稿》 | 約45000頁,收錄乾隆帝生前手稿。 |
以上參考資料 |
詩詞
類別 | 內容 |
---|---|
七絕 | |
五律 | |
七律 | |
其他 |
書畫
人際關係
父母
后妃
- 后妃容像
孝賢純皇后 | 孝儀純皇后 |
---|---|
慧賢皇貴妃 | 淑嘉皇貴妃 | 純惠皇貴妃 | 慶恭皇貴妃 |
---|---|---|---|
忻貴妃 | 循貴妃 | 穎貴妃 | 婉貴妃 |
---|---|---|---|
舒妃 | 惇妃 | 順貴人 |
---|---|---|
- 后妃簡介
身份 | 姓名 | 諡號 | 簡介 |
---|---|---|---|
皇后 (3位) | 沙濟富察氏 | ||
輝發納喇氏 | |||
魏氏 (魏佳氏) | |||
皇貴妃 (5位) | 高佳氏 | 原鑲黃旗包衣後抬鑲黃旗滿洲,大學士高斌之女。 雍正年間事高宗於潛邸,雍正十二年三月初一日,於使女中被超拔為側福晉。乾隆二年十二月初四日冊封為貴妃,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日詔晉為皇貴妃,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五日薨。 | |
噶哈里富察氏 | |||
金佳氏 | |||
蘇氏 | |||
陸氏 | 原民籍後入鑲黃旗包衣,陸士隆之女。 雍正二年六月二十四日出生,乾隆初年被送入宮中,封為陸常在,後晉陸貴人、慶嬪、慶妃、慶貴妃。乾隆三十九年七月十五日薨,享年五十一歲。嘉慶四年正月初四日,追晉為皇貴妃。 | ||
貴妃 (5位) | 戴佳氏 | ||
珂里葉特氏 | 內務府包衣,員外郎珂里葉特·額爾吉圖之女。 康熙五十三年五月初四日生,事高宗於潛邸為格格,雍正十三年九月高宗即位,封為常在,乾隆二年五月十二日,晉封為貴人,後晉愉嬪、愉妃。乾隆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薨,享年七十九歲,詔以貴妃例治喪。 生第五子和碩榮純親王永琪。 | ||
伊爾根覺羅氏 | 鑲藍旗滿洲,兩廣總督伊爾根覺羅·桂林之女。 乾隆二十三年九月十八日生,乾隆四十一年參加八旗選秀,被指定為貴人入宮,同月詔晉為嬪,後晉循妃。嘉慶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薨, 享年四十歲。詔以貴妃例治喪。 | ||
巴林氏 | 鑲紅旗蒙古,輕車都尉、都統巴林·納親之女。 雍正九年正月二十九日生,約於乾隆十一年前後參加八旗選秀,被指定為常在入宮,後晉貴人、穎嬪、穎妃。嘉慶三年四月十五日尊封為穎貴妃,嘉慶五年二月二十九日薨,享年七十歲。 | ||
陳氏 | 民籍,陳延璋之女。 康熙五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生,事高宗於潛邸為格格,雍正十三年九月高宗即位,封為常在,乾隆二年五月十二日,晉封為貴人,後晉婉嬪、婉妃。嘉慶六年尊封為婉貴妃,稱婉貴太妃,嘉慶十二年二月初二日薨,享年九十二歲。 | ||
妃 (6位) | 葉赫納喇氏 | ||
博爾濟吉特氏 | 噶勒雜特博爾濟吉特氏,蒙古噶勒雜特部寨桑博爾濟吉特·根敦之女。 雍正七年十二月十五日生,乾隆年間被選入宮為官女子,乾隆二十二年六月二十日封為多貴人,後晉豫嬪、豫妃。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薨,享年四十五歲。 | ||
和卓氏 | 回部台吉阿里和卓(和扎賚)之女。 雍正十二年九月十五日生,乾隆年間被選入宮為官女子,曾在繼皇后位下學規矩,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初三日封為和貴人,後晉容嬪、容妃。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薨,享年五十五歲。 | ||
汪氏 | |||
陳氏 | 原江南民籍後入鑲黃旗包衣,陳廷綸之女。 乾隆十五年九月二十四日生,乾隆年間被送入宮中,乾隆三十一年十月十六日,封為明常在,後晉明貴人,因故降為明常在,後復封為明貴人,晉芳嬪。嘉慶三年十月尊封為芳妃,嘉慶六年八月三十日薨,享年五十二歲。 | ||
沙濟富察氏 | 鑲黃旗滿洲,知州富察·德克精額之女。 疑於嘉慶二年參加八旗選秀,被指定為晉貴人入宮,嘉慶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三日,尊封為晉妃。道光二年十二月初八日薨。 | ||
嬪 (6位) | 黃氏 | 正黃旗包衣,圓明園額外七品副總領黃戴敏之女。 事高宗於潛邸為格格,雍正十三年九月高宗即位,詔封為嬪。雍正十三年九月薨,追封為儀嬪。 | |
柏氏 | 原民籍後入正黃旗包衣,柏士彩之女。 乾隆初年被送入宮中,封為貴人,後晉怡嬪。乾隆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薨。 | ||
拜爾噶斯氏 | 準噶爾拜爾噶斯氏,蒙古達什達瓦部德穆齊拜爾噶斯·賽音察克之女。 乾隆年間被選入宮為官女子,曾在繼皇后位下學規矩。乾隆二十四年六月十九日封為伊貴人,後晉慎嬪,乾隆二十九年六月初四日薨。 | ||
博爾濟吉特氏 | |||
鈕祜祿氏 | 鑲黃旗滿洲,二等侍衛、佐領鈕祜祿·穆克登獨女。 乾隆二十二年參加八旗選秀,被指定為蘭貴人入宮,曾因故降為蘭常在,後復封為蘭貴人,晉誠嬪。乾隆四十九年隨高宗南巡,三月二十五日,因落水薨。 | ||
林氏 | 內務府包衣,柏唐阿林佛保之女。 雍正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生,乾隆年間被選入宮為官女子,初封林常在,後晉林貴人、恭嬪。嘉慶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薨,享年七十三歲。 | ||
貴人 (12位) | 不詳 | 出身不詳。乾隆十年十月十四日薨。 | |
西林覺羅氏 | 鑲藍旗滿洲,安徽巡撫西林覺羅·鄂樂舜之女。 雍正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生,乾隆十二年參加八旗選秀,被指定為鄂常在入宮,後晉鄂貴人。嘉慶十三年四月二十五日薨,享年七十六歲。 | ||
鈕祜祿氏 | 鑲黃旗滿洲,湖廣總督鈕祜祿·愛必達第五女。 乾隆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生,乾隆年間參加八旗選秀,被指定為常貴人入宮,後晉順嬪、順妃,先後因故降為順嬪、順貴人,原因不明。乾隆五十三年七月三十日(一說二十九日)薨,享年四十一歲。 | ||
柏氏 | |||
不詳 | 出身不詳。乾隆十五年時已是慎貴人,乾隆四十二年九月初九日申時薨。 | ||
索綽羅氏 | |||
陸氏 | 祿貴人 (陸貴人) | 江南民籍。 乾隆初年被送入宮中,乾隆二十五年十一月十四日封為祿常在,後晉祿貴人。乾隆五十四年閏五月初五日丑時(一說初三日)薨。 | |
不詳 | 出身不詳。 乾隆二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封為新常在,後晉貴人。乾隆四十年六月十三日卯時薨。 | ||
出身不詳。 乾隆二十八年十月初三日封為福常在,後晉貴人。乾隆二十九年八月初五日薨。 | |||
出身不詳。 乾隆年間被選入宮為官女子,曾在穎貴妃位下學規矩。乾隆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二日封為武常在,後晉貴人。乾隆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七日薨。 | |||
出身不詳。 乾隆四十一年五月初八日封為金常在,後晉金貴人。乾隆四十三年四月薨。 | |||
出身不詳。 疑於嘉慶二年參加八旗選秀,被指定為壽貴人入宮。嘉慶十四年二月二十一日薨。 | |||
常在 (4位) | 張氏 | 出身不詳。乾隆十年十月十八日薨。 | |
不詳 | 出身不詳。乾隆十五年時已是揆常在,乾隆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六日薨。 | ||
出身不詳。乾隆二十八年十月二十五日封為寧常在。約於乾隆四十五年前後薨逝。 | |||
出身不詳。 乾隆年間被選入宮為官女子,曾在慶恭皇貴妃位下學規矩。乾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一日,封為平常在。卒年不詳。 | |||
答應 (2位) | 出身不詳。 乾隆年間入宮封為祥常在,後晉祥貴人,因故降為祥常在。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薨,未葬入皇陵。 | ||
出身不詳。 乾隆年間被選入宮為官女子,曾在愉貴妃位下學規矩。乾隆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二日,封為那常在,後因故降為那答應,其後不明,未葬入皇陵。 |
皇子
序列 | 爵位 | 人物 | 生卒年 | 母親 |
---|---|---|---|---|
皇長子 | 定親王 | 1728年-1750年 | ||
皇次子 | 端慧太子 | 1730年-1738年 | ||
皇三子 | 循郡王 | 1735年-1760年 | ||
皇四子 | 履親王 | 1739年-1777年 | ||
皇五子 | 榮親王 | 1741年-1766年 | ||
皇六子 | 質郡王 | 1744年-1790年 | ||
皇七子 | 哲親王 | 1746年-1748年 | ||
皇八子 | 儀親王 | 1746年-1832年 | ||
皇九子 | - | - | - | |
皇十子 | - | - | - | |
皇十一子 | 成親王 | 1752年-1823年 | ||
皇十二子 | 貝勒 | 1752年-1776年 | ||
皇十三子 | - | 1756年-1757年 | ||
皇十四子 | - | 1757年-1760年 | ||
皇十五子 | 清仁宗 | 1760年-1820年 | ||
皇十六子 | - | - | - | |
皇十七子 | 慶親王 | 1766年-1820年 | ||
皇九子、皇十子、皇十六子早殤未命名 |
公主
序列 | 爵位 | 生卒年 | 母親 | 簡介 |
---|---|---|---|---|
皇長女 | - | 1728年-1729年 | 幼殤,未封 | |
皇次女 | - | 1731年-1731年 | 幼殤,未封 | |
皇三女 | 1731年-1792年 | 孝賢純皇后 | 下嫁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色布騰巴勒珠爾 | |
皇四女 | 1745年-1767年 | |||
皇五女 | - | 1753年-1755年 | 幼殤,未封 | |
皇六女 | - | 1755年-1758年 | 幼殤,未封 | |
皇七女 | 1756年-1775年 | 下嫁博爾濟吉特氏拉旺多爾濟 | ||
皇八女 | - | 1757年-1767年 | 忻貴妃 | 幼殤,未封 |
皇九女 | 1758年-1780年 | 孝儀純皇后 | ||
皇十女 | 1775年-1823年 | |||
養女 | 1734年-1760年 | |||
親屬成員部分參考《愛新覺羅宗譜》等資料 |
後世紀念
身世爭議
藝術形象
年份 | 地區 | 影視名稱 | 飾演者 |
---|---|---|---|
1929 | 中國大陸 | ||
1940 | |||
1988 | |||
1991 | |||
盧持 | |||
1993 | |||
1996 | |||
1997 | |||
1998 | 香妃與乾隆 | 甘向寧 | |
1999 | 張鐵林 | ||
皇帝也風流 | |||
2000 | 張鐵林 | ||
2001 | |||
張鐵林 | |||
朱泳騰 | |||
2002 | |||
張鐵林 | |||
岳躍利 | |||
吳京 | |||
2003 | |||
張鐵林 | |||
2004 | 張鐵林 | ||
2005 | |||
王冰 | |||
2006 | 張鐵林 | ||
2007 | |||
2008 | |||
2009 | |||
張鐵林 | |||
2010 | |||
張學軍 | |||
2011 | |||
2012 | |||
2013 | |||
2014 | |||
2016 | |||
2017 | |||
2018 | |||
聶遠 | |||
焦晃 | |||
2019 | 聶遠 | ||
2021 | |||
2022 | |||
1956 | 中國港台 | ||
新馬師曾 | |||
1958 | |||
1960 | |||
1974 | 乾隆香妃風流賬 | ||
1975 | 香妃 | 吳風 | |
1976 | |||
金玉緣 | |||
劉永 | |||
1977 | 劉永 | ||
1978 | 劉永 | ||
1980 | 劉永 | ||
1981 | |||
1982 | 劉永 | ||
1984 | 游天龍 | ||
1985 | |||
1986 | |||
1987 | |||
1988 | |||
1991 | 鄭少秋 | ||
1992 | |||
1993 | |||
1994 | |||
1997 | |||
1999 | |||
2001 | |||
2005 | |||
2007 | |||
2009 | |||
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