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
皇家園林如果從公元前11世紀
周文王修建的“
靈囿”算起,到19世紀末
慈禧太后重建
清漪園為
頤和園,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宮苑的建置。
皇家園林一般建在京城裡面,與皇宮相毗連,相當於私家的宅園,稱為大內御苑;大多數則建在郊外風景優美、環境幽靜的地方,一般與離宮或
行宮相結合,分別稱為離宮御苑、行宮御苑。行宮御苑供皇帝偶一遊憩或短期駐蹕之用,離宮御苑則作為皇帝長期居住並處理朝政的地方,相當於一處與大內相聯繫著的政治中心。
此外,這些郊外的園林面積廣大,土地肥沃,在農業生產及都城水利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發展歷史
殷商時期
從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文字――
殷商(公元前16~11世紀)甲骨文中發現了有關皇家園林“囿”的論述。據此,有關專家們推測,中國皇家園林始於殷商。據周朝史料《
周禮》解釋,當時皇家園林是以囿的形式出現的,即在一定的自然環境範圍內,放養動物,種植林木,挖池築台,以供皇家打獵、遊樂、通神明和生產之用。當時著名的皇家園林為周文王的“靈囿”,“靈囿”以自然樹木花草為主,鳥獸充其間,並挖池築台,供帝王貴族遊樂狩獵,實際上就是狩獵園。
兩漢既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奠基時期,也是皇家園林成長發育的重要時期,因而向來是我國古典園林史研究的熱點所在。
秦漢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滅其他
六國後統一了中國主體部分,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定都鹹陽(今西安附近)。
由於秦王
嬴政自認“德兼三皇,功過五帝”,於是改用皇帝稱號,自封始皇帝,人稱
秦始皇,傳位後的皇帝稱二世、
三世,直至千世萬世。他對國家進行了許多項改革,包括了
中央集權的確立,取代了周朝的諸侯
分封制;統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
統一度量衡,便於工程上的計算。秦始皇還大力修築
馳道和
直道,並連線了戰國時
趙國、
燕國和
秦國的北面圍城,築成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以抵禦北方來自
匈奴、
東胡等
遊牧民族的侵襲。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
李斯作為丞相,並聽取其意見,下令“焚詩書”,收繳天下兵器,役使七十萬人修築
阿房宮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
兵馬俑等。部分史學家對以上事件存有懷疑,認為由於秦始皇的一系列激進改革得罪了貴族,平民無法適應,才在史書上留此一筆。
魏晉時期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特別的影響。其突出表現則是
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
在從魏至隋的三百六十餘年間,以及在三十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過程中,上述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響,交相滲透的結果,使這一時期儒學的發展及
孔子的形象和歷史地位等問題也趨於複雜化。
宋金時期
到了宋代(960年~1279年),統治階級沉湎於聲色繁華,北宋東京、南宋
臨安,金朝中都,都有許多皇家園林建置,規模遠遜於唐代,然藝術和技法的精密程度則有過之。皇家園林的發展又出現了一次高潮,這就是位於北宋都城東京的
艮岳。
宋徽宗建造的艮岳是在平地上以大型人工
假山來仿創中華大地山川之優美的範例,它也是寫意山水園的代表作。此時,假山的用材與施工技術均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到了金代(1115年~1234年),建設了西苑、同樂園、太液池、
南苑、廣樂園、
芳園、北苑等皇家園林,並修建離宮禁苑,其中最大的是萬寧宮,即今天的
北海公園地段。並在郊外建
玉泉山芙蓉殿、
香山行宮、櫻桃溝觀花台、
潭柘寺附近的金章宗彈雀處、玉淵潭
釣魚台等。“
燕京八景”之說就起源於金代。
元明時期
元明時期(1271年~1644年),皇家造園活動相對的處於遲滯局面,除元朝大都御苑“太液池”,明代初期
玄武湖為明朝時為黃冊庫
,系皇家禁地。明代擴建為西苑外,別無其他建設。其中元代萬歲山(今
景山)、太液池(
北海)為中心發展。當時將太液池向南擴,成為北海、中海、
南海三海連貫的水域,在三海沿岸和池中島上搭建殿宇,總稱西苑。在宮廷之內有宮後苑(今故宮御花園),宮廷外的四面東苑、西苑、北果園、南花園、玉熙宮等,近郊有獵場、南海子、上林苑、聚
燕台等。此外,明代還大建祭壇園林,如圜丘壇(現
天壇)、方澤壇(現
地壇)、日壇、
月壇、先農壇、
社稷壇等;廟宇園林也開始盛行。
清朝時期
清朝時期(1616年~1911年),皇家園林的建設趨於成熟,高潮時期奠定於康熙,完成於
乾隆,由於清朝定都北京後,完全沿用明朝的宮殿,這樣皇家建設的重點自然的轉向於園林方面。那時,從海淀鎮到香山,共分布著靜宜園、
靜明園、清漪園(頤和園)、
圓明園、
暢春園、西花園、
熙春園、鏡春園、淑春園、鳴鶴園、
朗潤園、自得園等90多座皇家園林,連綿20餘里,蔚為壯觀,此外在北京城外還有許多皇家御預苑。其中以圓明園、清漪園(頤和園)、
避暑山莊、北海最為出名。
頤和園這一北山
南水格局的北方皇家園林在仿創南方
西湖、
寄暢園和蘇州水鄉風貌的基礎上,以大體量的建築
佛香閣及其主軸線控制全園,突出表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志。北海是繼承“一池三山”傳統而發展起來的。北海的
瓊華島作為“蓬萊”仿建,所以,晨霧中的瓊華島時常給人以仙境之感受。
避暑山莊是利用天然形勝,並以此為基礎改建而成。因此,整個山莊的風格樸素典雅沒有華麗奪目的色彩,其中山區部分的十多組園林建築當屬因山構室的典範。圓明園是在平地上,利用豐富的水源,挖池堆山,形成的復層山水結構的、集錦式皇家園林。此外在中國造園史上圓明園還首次引進了西方造園藝術與技術。
皇家園林的鼎盛發展取決於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這時的封建帝王全面接受了江南私家園林的審美趣味和造園理論,而它本來多少帶有與主流文化相分離的出世傾向。清代有若干皇帝不僅常年在園林或行宮中料理朝政,甚至還美其名曰:“避喧聽政”。另一方面,皇家造園追求宏大的氣派和皇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就導致了“
園中園”格局的定型。所有的皇家園林內部的幾十乃至上百個景點中,勢必有對某些江南袖珍小園的仿製和對佛道寺觀的包容。同時出於整體宏大氣勢的考慮,勢必要求安排一些體量巨大的單體建築和組合豐富的建築群,這樣也往往將比較明確的軸線關係或主次分明的多條軸線關係帶入到原本
強調因山就勢,巧若天成的造園理法中來了,這也就使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判然有別。
興造特點
規模宏大
皇帝能夠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權與經濟上的雄厚財力,占據大片土地面積營造園林而供自己享用,故其規模之大,遠非私家園林所可比擬。中國最早皇家園林靈囿,方圓35千米,秦漢的上林苑,廣150餘千米。隋朝的
洛陽西苑,周100千米,其內為海,周5千米。唐朝長安宮城北面的禁苑,南北16.5千米,東西13.5千米。
北宋徽宗時的東京艮岳,是在人造山系——萬歲山的基礎上改建而成,“山周十餘里”,北則俯瞰,有“長波遠岸,彌十餘里”的景龍江。元代大都西御苑太液池,“廣可五六里,加飛橋于海中,起瀛洲之殿,繞以石城”,明代在此基礎上,擴建成南海、北海、中海。清代所建避暑山莊,其圍牆周長10千米,內有564公頃的湖光山色;圓明園占地200多公頃,長春、
萬春二園150多公頃;最晚建成的頤和園,占地約287公頃。顯而易見,皇家園林的規模是
寺廟園林和私家園林所望塵莫及的。而且其規模大小,基本上與歷史的向後延續成反比。皇家園林數量的多寡、規模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朝代國力的興衰。
園址選擇自由
皇家園林既可以包絡原山真湖,如清代
避暑山莊,其西北部的山是自然真山,東南的湖景是天然塞湖改造而成;亦可疊砌開鑿,宛若天然的山巒湖海,如宋代的
艮岳,清代的
清漪園(北部山景系人工堆疊而成)。總之凡是皇家看中的地域,皆可構造為皇家園林。
建築富麗
秦始皇所建阿房宮區,“
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漢代
未央宮“宮館復道,興作日繁”,到清代更增加園內建築的數量和類型,憑藉皇家手中所掌握的雄厚財力,加重園內的建築分量,突出建築的形式美因素,作為體現皇家氣派的一個最主要的手段,從而將園林建築的審美價值推倒了無與倫比的高度,論其體態,雍容華貴;論其色彩,金碧輝煌,充分體現濃郁的華麗高貴的宮廷色彩。
皇權象徵寓意
在古代凡是與帝王有直接關係的宮殿、壇廟、陵寢,莫不利用其布局和形象來體現皇權至尊的觀念。皇家園林作為其中一項重要建設,也概莫能外。到了清代雍正、乾隆時期,皇權的擴大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程度,這在當時所修建的皇家園林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其皇權的象徵寓意,比以往範圍更廣泛,內容更駁雜。例如圓明園
後湖的九島環列,象徵禹貢九州;東面的
福海象徵東海;西北角上的全園最高土山“紫碧山房”,象徵
崑崙山,整個園林布局象徵全國版圖,從而表達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權寓意。
吸取園林精華
北方園林模仿江南,早在明代中葉已見端倪。北京西北郊海淀鎮一帶,北京皇家園林,湖泊
羅布,泉眼特多,官僚貴戚們紛紛在這裡買地造園,其中不少即有意識的模仿
江南水鄉的園林風貌。這種風氣自然也影響到了皇家的造園。康熙年間,江南著名造園家
張然奉詔為西苑的瀛台、玉泉山靜明園堆疊假山,稍後又與江南畫家
葉洮共同主持暢春園的規劃設計,江南造園技藝開始引入皇家園林,而對江南造園技藝更完全、更廣泛的吸收,則是乾隆時期,乾隆在位60餘年,六下江南,由於他“艷羨江南,乘興南遊”,凡他所中意的園林,均命隨行畫師摹繪成粉本,作為皇家建園的參考,從而促成了自康熙以來皇家造園之摹擬江南、效法江南的高潮,他們把北方和南方、皇家與民間的造園藝術來一個大
融匯,使其造園技藝達到了前所未見的廣度和深度。
藝術原則
1、構架山水。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山川秀美多姿,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對大自然懷有特殊的盛情,尤其是對
山環水抱構成的生存環境更為熱愛,山與水在風水理論中被認為是陰陽兩極的結合。而孔子曾指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從而把山水與人的品格結合起來。中國獨特的地理條件和人文背景孕育出的山水觀對中國造園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難怪中國人如此狂熱地在自然的山水中營造園林,或是在都市園林中構架自然的山水。
2、模擬仙境。 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曾數次派人赴傳說中的東海三仙山--蓬萊、方丈、瀛洲去獲取長生不老之藥,但都沒有成功。因此,他就在自己的蘭池宮中建蓬萊山模仿仙境來表達企望永生的強烈願望。漢武帝則繼承並發揚了這一傳統,在上林苑建章宮的人液池中建有
蓬萊、方丈、贏洲三仙山,自此,開創了一池三山的傳統。
3、移天縮地。 中國傳統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以有限的空間表達無限的內涵。宋代
宋徽宗的艮岳曾被譽為括天下美,藏古今勝。而清代圓明園中的九州清雖則是將中國大地的版圖凝聚在一個小小的山水單元之中來體現普天之下莫非壬土的思想。明代造園家
文震亨也在《
長物志》中強調“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的造園立意。
4、
詩情畫意。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山水詩、山水畫深刻表達了人們寄情于山水之間,追求超脫,與自然協調共生的思想。因此,山水詩和山水畫的意境就成了中國傳統園林創作的目標之一。東晉文人
謝靈運在其莊園的建設中就追求:“四山周回,溪澗交過,水石林竹之美,岩帥暇曲之好”,而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廬山所建草堂則傾心於仰觀山,俯聽泉,旁魄竹樹雲石的意境。在園林中,這種詩情畫意還尤以檻聯庸額或刻石的方式表現出來,起到了點景的作用,書法藝術與園林也結下不解之緣,成為園林不可或缺的部分。
5、形式獨特。 中國傳統園林在布局上看似並不強調明顯的、對稱性的軸線關係,而實際上卻表現出精巧的平衡意識和強烈的整體惑。中國傳統園林之所以能區別於外國園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正是其整體形式的與眾不同。在這種自然式園林中,仿創自然的山形水勢,永恆、奇特的建築造型與結構,多彩多姿的樹木花草,彎彎曲曲的園路,組成了一系列交織了人的情感與夢想的、令人意想不到的
園林空間。
6、造園手法高超。 中國古代造園師在園林創作活動中,首要的工作是相地,即結合風水理論,分析園址內外的有利、不利因素;進而在此基礎上立意,即所謂的的構思,確定要表現的主題及內容,因境而成景。接下來就是運用惜景、障景、對景、
框景等手法對造園四要素進行合理布局、組織空間序列,最後對細節進行細緻推敲。此時造園師要巧妙處理山體的形態、走向、坡度、凸凹虛實的變化,主峰、次峰的位置,水池的大小形狀及組合方式,島堤、橋的運用,建築單體的造型及群體的造型和組合方式,園林植物的種類與種植方式,園路的走向及用材等等一系列具體問題。實際上中國古代的造園師除了進行圖紙設計工作外,更多的時間是花在建園的工地具體指導施工,從而保證設計意圖的貫徹執行,並有利於即興創作。
美學理論
中國傳統園林給人的美學感受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如:全園被分成若干景區,各有特色又相互貫通,往往通過漏窗、
門洞、竹林、
假山等手段保持一種若斷若續的關係,相互成為借景,也為遊覽中景區的轉換做出鋪墊。在諸景區中常常,布上幾件盆景、花台,那歷史的滄桑、人世的淒涼與生命的頑強等就都有了見證似的。當然,一個好的園子還會有一個好的名字;要有幾副佳聯傳世。懦家學者向來是講究“微言大意”的,一個好的名字可以意味深長,品嘗不盡。如
蘇州網師園,所謂 “網師”乃漁父之別稱,而漁父在
中國古代文化中既有隱居山林的含義,又有高明政治家的含義。住聯點景
抒情使眼前的景與心中的情溶為一體,園林更加魁力無窮的。
藝術價值
中國傳統園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載體,它不僅客觀而又真實地反映了中國歷代王朝不同的歷史背景、社會經濟的興衰和工程技術的水平,而且特色鮮明地折射出中國人自然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演變,蘊含了儒、釋、道等哲學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詩、畫等傳統藝術的影響;它凝聚了中國知識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勞與智慧。而且與
西方園林藝術相比,它突出地抒發了中華民族對於自然和美好生活環境的嚮往與熱愛。1990年,中國的風景名勝
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人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自1994年起,中國
承德的避暑山莊、北京的頤和園、蘇州的拙政園、
留園和環秀山莊先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
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從而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這進一步說明中國傳統園林具有令人折服的藝術魁力和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它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獨樹一幟,風流千載。
中國古代神話中把西王母居住的瑤池和黃帝所居的懸圃都描繪成景色優美的花園。青山碧水,這正是人們夢寐以求的生活環境。據古文字記載,中國奴隸制的後期殷周出現了方圓數十里的皇家園林--圃,這是中國傳統園林的雛形。秦漢時期,則產生了氣勢更加宏偉、占地面積達數百里、通過在自然山水環境中布置大量離宮別館而形成的山水宮苑。魏晉時期,懦、釋、道的思想,導致園林化的寺廟--寺廟園林的產生,而此時樸素的山水詩、山水畫帶動了文人士大夫園林的發展。唐宋時代,山水詩、山水畫的水平處於顛峰狀態,因此寫意山水園就應運而生。到了明清時代,寫意山水園的發展達到高潮,造園藝術更加趨於成熟、完美。這時,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文人士大夫,都在園林中追求著更真實的生命體驗,寄託進了更多的審美情懷與社會理念。這就使
中國園林帶有了強烈的象徵特色。 這種象徵特色首先表現在園林和園中景點的命名上。中國園林的名稱並不直接與園主的名稱相關,而更多地是與園主的人格理想相關。
北京頤和園的前身叫清漪園。1886年重修後,西太后取意頤養沖和改用現名。這位曾
垂簾聽政的女皇企盼天下太平,並能讓她“頤養天年”。
無錫寄暢園的名稱則表達出它的主人希望自己能生活得自由自在。在中國及其文學作品中還有不止一處的“大觀樓”、“
大觀園”,這既是說此處視野開闊、景色秀麗,也是說在此遊覽、寄居的人要豁達、達觀。據史料記載,漢代著名的皇家園林上林苑中就有一處園中園叫“博望苑”,指登高望遠、親近自然,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滋養和升華。 據專家考證,早在公元6世紀的時候,中國傳統園林藝術就傳到了韓國和日本,並在那裡生根、開花、結果。18世紀的時候,中國傳統園林藝術又傳至歐洲,對當時風行的、規則式的英法園林產生了很大衝擊,一時間,仿建中國
自然式園林在歐洲成為一種時尚。與此同時,歐洲的畫家和傳教士又應邀在中國北京的
圓明園,創造了一組以洛可可風格為主又融有中國民族文化形式的
西洋樓,開創了中西園林合作的先河。 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最高境界是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這實際上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園林中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