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潤園(北京市海淀區北京大學校內朗潤園)

朗潤園(北京市海淀區北京大學校內朗潤園)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朗潤園今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北京大學校內,居鳴鶴園鏡春園之北,萬泉河之南。其前身在清朝嘉慶時期曾為慶親王永璘的賜園,舊名“春和園”,鹹豐年間改賜恭親王奕訢,並改稱“朗潤園”。朗潤園如今被用作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辦公場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朗潤園
  • 外文名:Langrun Garden
  • 位置:北京市海淀區北京大學校內
  • 舊名:春和園
  • 俗稱:慶王園
基本信息,重修朗潤園,歷史淵源,近現代變遷,有關記載,附記,

基本信息

朗潤園是北京大學校園的一部分。初為圓明園附園,稱春和園。清嘉慶年間賜乾隆十七子永璘,因永璘封慶王,俗稱慶王園。鹹豐年間,轉賜恭親王奕訢,始名朗潤園。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奕訢故,園收歸內務府,曾做內閣、軍機處會議之所。宣統年間,隆裕皇太后賜貝勒載濤。1920年由燕京大學購入,1952年隨燕京大學併入北京大學。今保存基本完整。朗潤園的東所目前為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所在地。
朗潤園朗潤園

重修朗潤園

1995年10月至1997年5月,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籌資對朗潤園進行了全面的修繕和增建。在修復過程中,得到了很多有識之士的關注和支持。工程告竣以後,北京大學特意立碑以紀其事。由學界泰斗侯仁之先生與考古系張辛教授合撰《重修朗潤園記》,追憶往昔歷史,敘述修復原委,實為敘寫朗潤園歷史的簡潔文字。碑文由張辛教授書丹於石碑之上。這塊新立石碑現在立於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致福軒前。致福軒為當年恭親王的起居之處,匾額“致福軒”三字為鹹豐皇帝御筆親題。行人到此,觀致福軒,讀《重修朗潤園記》文,或可將朗潤園的歷史原委瞭然於胸。
告竣後,就作為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辦公用地。此後漸覺用地不敷使用。2001年,在台灣同胞萬眾先生的資助下,在朗潤園主體建築以東修建了萬眾苑,以萬眾樓為中心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庭院。苑內全部採用中國古典庭院式寶頂建築,整個院落以恢復朗潤園古建園林為主要風格,所有建築遊廊連線,環境優美,為燕園又增添了一處美景。取名“萬眾苑”,一是為了銘謝萬眾先生慷慨義舉,二是取“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之義。事後,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欣然命筆,撰寫《萬眾苑記》一文以記其事。並將全文銘刻於碑,立於萬眾樓前。

歷史淵源

朗潤園原名春和園,清嘉慶(1796-1820)間為永璘賜園。永璘是乾隆帝第十七子,嘉慶二十五年(1820)封慶親王(賜園當在是年),所以春和園又俗稱慶王園。到了道光(1821-1850)末年,春和園轉賜奕訢(恭親王),始改稱朗潤園。現在朗潤園服務站前方迤西有方亭,匾曰“涵碧”,還是奕訢的手筆。按,奕訢是道光帝第六子,奕譞(醇親王)的六兄,《九思堂詩稿》有“題六兄朗潤園圖”一詩(卷2,頁8上——下),就是指的這裡。
朗潤園
光緒二十四年(1898)奕訢去世,朗潤園收回內務府管理。這時那拉氏(慈禧)權勢炙手可熱,常駐新經修葺的頤和園,垂簾聽政。由於朗潤園相去不遠,就被用作內閣軍機處及諸大臣會議的地方,每逢三、六、九日在此集會(見《北京西郊成府村志》,稿本,不記卷頁)。因此朗潤園這個地方和光緒最後十年間的朝政是有一定關係的。《十朝詩乘》載光緒丙子(三十二年,1906)詔王大臣議官制於朗潤園(卷24,頁297),這是清廷搞假立憲的一個手段,根據這次會議的結果,六部等名稱又有所改變。余棨昌故都變遷記略》謂:
朗潤園
“光緒丙子……八月,有詔改巡警部為民政、戶部為度支、兵部為陸軍、刑部為法部、工部並商部為農工商,理藩院改部,大理寺為院,即朗潤園所定也。”(附錄,頁11上)

近現代變遷

及至民國初年,徐世昌以租用為名拆毀鳴鶴園,這就引起了紫禁城小朝廷的戒心,深怕附近諸園再遭同樣厄運,遂又把朗潤園賞給了奕譞第七子(奕詒嗣子)載濤作為私產。載濤正是朗潤園合併為校園之前的最後一個園主。
目前所能追溯的有關朗潤園的一段歷史,就是這樣。
現在作為校園一部分的朗潤園,較之舊日的朗潤園,從建築上來說,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自從東北界內濱湖一帶的高樓(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公寓和北招待所)興建以來,古園之內,仍有不少舊建築保留下來。當然,這裡所謂“舊建築”,也都是清朝末葉所陸續修造的。那時朗潤園有東西兩門,東門斜對今成府街西口,西門在園之西北隅,出門有石平橋跨小河,過橋向西,便是直通蔚秀園的大道。光緒末年在頤和園向那拉氏奏事的諸大臣前來朗潤園會議,就是經由這個西門出入的。現在這東西兩門,都已改建。東門內原有一條石甬道,已經劃歸材料場用地。西門外的石平橋,也已經拆掉,連痕跡也不見了。

有關記載

所記有關朗潤園的舊有建築,大體仍然可以和現在園中的一些住宅相互印證,節錄如下:
朗潤園(北京市海淀區北京大學校內朗潤園)
“成府北頭路西,過石平橋(今已拆除)即(朗潤園)東門。入東門西行北視之,宮門三楹(今為152號住宅),前列石獅二(今在152號住宅院內)。入正門,環山西行,道路平坦,松柏成蔭。北渡石平橋(今仍舊),殿宇奇偉,分中、東、西三所。中所宮門三楹(今為165號朗鏡區服務站),額曰‘壺天小境’(近年始移去)。左右雲片石堆砌假山(今殘缺)。三所皆南向,殿宇四周環河。其前稍東,有四角方亭一座‘涵碧亭’(今仍在)。河南岸有倒座抱廈房三間(今為154住宅北房),再西北有水座三間(今為157號住宅),北向,開後窗,可以賞荷釣魚。正所殿宇,到底三層,與東西所互成套殿,兩山兒復用遊廊數十間,以通往來(今分為166、167、168號住宅,部分遊廊仍在)。西所(今為162號紅旗託兒所)前面一帶白牆,上嵌十錦假窗。前後河岸,密排垂楊……殿院後牆之外,修竹萬竿(今已甚少)。西所北牆外,以山障之,有三卷殿一座,各三間(今為159號住宅)。隔河北岸,尚有平台房三間(今為164號住宅)。該園北牆內一帶土山,牆外即長河。”
以上所錄,僅供有興趣的讀者就地指證的參考。

附記

清朝垂亡之際,那拉氏垂簾聽政,搞假立憲,議改官制於朗潤園,原是有實跡可考的,也足以說明逆歷史潮流妄圖盜名欺世者,必遭失敗。因此這一區園林,也是有一定的歷史意義的,有些遺蹟,不應任其泯滅。其次,園中富有設計特點的建築,也應該合理地予以維修和利用,即使一些點景小品,如一亭、一樹、一山、一石,只要布置適宜,無礙發展,稍加整修,就可以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不可任其傾圮,更不當隨意清除。可惜的是小巧玲瓏者如涵碧亭,已不存在;原來在本文中參照舊日記載所列舉的各處住宅,經過這二十多年的變化,恐怕也多已改觀,這裡所寫的既稱“史話”,也就不一一根據現狀進行核實了。
總之,我校雖然是舊日園林密集的地方,但是實際用地面積有限,而客觀上的要求卻有增無已。因此,在保護歷史的遺蹟遺物和繼承造園藝術優良傳統的前提下,又如何在利用中去發展,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是值得認真研究的。
(摘自《燕園史話》,侯仁之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