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念
以不變應萬變的基礎——明確文化的概念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則指人類在科技、思想、文學、藝術、體育、教育等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具有鮮明的時代性。一定文化是對一定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它以
物質文明為基礎,並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文化的發展具有連續性,同時又具有明顯的階段性。一定社會文化總是在繼承前期文化的基礎上而存在和發展,他同歷史的發展一樣具有連續性,同時又具有明顯的階段性,不同時期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徵。
文化還具有階級性和民族性的特徵。不同民族,其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價值觀念、信仰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所以文化差別也很大。文化也是一種意識形態,是上層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統治階級會利用文化來維護其統治;而被統治階級也會利用文化來表達他們的願望,進行反抗鬥爭,因而使文化呈現出階級性。
文化成因
明確中國古代文化所處大環境——中國古代文化繁榮領先的原因
1.經濟發達,國力強盛。我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
生產力水平和
綜合國力一直處於世界前列。這種優勢為科技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是文化領先的根本原因。
2.
民族融合,促進了文化的交融升華。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在歷史的進程中,創造了自己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在各民族的融合中,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中,各族文化互相交流,共同創造了中國古代文化。
3.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使中華文化廣泛吸收了外來文明,自我發展與創新,加之兼收並蓄,造就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4.
國家政策的推動,如開放的對外政策和科舉制度等。
註:2005年,
科舉制度創立一千四百周年(605年創立)和廢除一百周年(1905年)。
歷史時期
文化的各個歷史時期
1.
三代(夏商周):中國古代文化的雛形開始形成,可稱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源頭”,與這個源頭聯繫比較密切的文化熱點就是“
夏商周斷代工程”。僅就中國文化“源頭”看,重點掌握三個方面:—是記錄和傳播文化的載體趨向成熟----文字(
甲骨文),形成了中華文化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二是創立了記錄時間的方法——乾支紀日法,中華民族對歷史的變遷有了明確的時間觀念。三是形成了認識世界的哲學方法——《
易》。重點是古人的
樸素辯證法思想,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突出代表。
2.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文化的全面奠基時期。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的“靈魂”,產生了中國古代文化兩位傑出的“形象代言人”:
老子和孔子。反映了古人對自然、人生和社會的幾類不同的思考,主要是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形成了
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
3.
秦漢時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豐富和發展時期。科技文化大發展,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奠定了中國科技文化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為後世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這個時期的文化體現了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建立之初奮發向上的
精神面貌和統一王朝的恢弘氣度。突出代表:氣勢雄偉的萬里長城(長城精神)、威武氣派的
秦始皇兵馬俑和
貫通古今的《
史記》,思想上的大—統。尤其是《
漢武大帝》的熱播,與之有關的內容應引起一定的重視。
4.三國
兩晉南北朝時期:“
秦漢文化高潮過去後的平淡”,相對於前一個階段,少了些氣勢,多了些平淡與細膩。具體表現:文化科技繼續進步,思想方面
儒、道、釋開始互相滲透,佛教盛行、藝術異彩紛呈,具有鮮明的民族融合特色。
5.隋唐時期: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發展引領了古代文化的全面輝煌。兼收並蓄、全面輝煌、澤被後人、影響周邊,世界領先、地位突出(在
中國文化史上),是中國古代文化輝煌的代表。
6.
宋元時期:中國古代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國傳統科技的代表四大發明中有三大發明在這個階段,商品經濟對文學藝術的影響凸顯,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中的新現象,應引起重視。
7.明清時期:
中國古代文化史的尾聲,承古萌新,西學東漸。明清兩代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承古萌新,是這一個時期文化的特點。承古: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繼問世;古典文化進入總結時期,官方組織編撰大型圖書成就突出,體現民族文化的博大氣象。萌新,帶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啟蒙思想產生;市民文學興起,小說成為文學的主流,西學東漸。
核心靈魂
中華民族精神
中國古代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先人在改造自然、發展自己的過程中創造的
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體現了他們對人生、對社會、對自然的認識及感悟,充滿了智慧;體現了中華民族的
心理特徵、
文化傳統、
精神風貌、
價值取向。集中體現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蘊藏在古代文化的
典籍中,體現在古代仁人志士的思想和行動里。在學習古代文化時,要注意挖掘蘊藏的民族精神;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精神;團結統一、愛好和平的和諧意識;憂患意識和愛國主義思想:與時俱進、自強不息、變革的思想;浩然正氣的正道之行和道德情操;有容乃大的開放意識和博大的胸懷;天下為公、大同小康的社會理想;天人合一、自然與社會統一性、整體性的思想;仁愛寬恕、厚德載物的精神;崇尚氣節的人格修養;敦厚守信、忠於職守的誠實態度;國家利益至上的價值觀念;捨生取義,勇於犧牲的英雄精神;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的孝道傳統;勤儉節約等。
經濟影響
商品經濟與中國古代文化
商品經濟對中國
古代文化的影響,突出的是在元與明清兩個時期。兩個時期又有所不同。
宋元時期,商品經濟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以對文學藝術的影響為主,表現: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中的市民階層的隊伍不斷的發展壯大。他們的生產生活的需要成為社會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力量。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瓦子的出現,酒樓、茶館的增加、宋詞的繁榮,世俗文學、風俗畫的興起,《
竇娥冤》等作品的出現等。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以對思想的影響為最明顯(體現商品經濟對古代文化影響的不斷深入)。表現:商品經濟的發展,尤其是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的產生與緩慢發展,出現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這些思想家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對封建制度進行批判。
李贄側重對封建制度理論依據的批判,指責
儒家經典,否定孔子是“天生聖人”,揭露
道學家的虛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驅。
黃宗羲側重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
重農抑商,提倡“工商皆本”。
顧炎武側重對封建迂腐學風的批判,提出“
經世致用”,重視書本知識和實地調查結合。
王夫之側重從哲學上批判,並從發展的角度提出“
趨時更新”。
文化精髓
古象雄文化
提起充滿神秘色彩的
古象雄王國,也許很多人並不了解,甚至會感到陌生。古
絲綢之路上的風沙穿越千年,將這段公元7世紀之前的歷史塵封於雪域高原之上。然而,作為西藏文化和雲南納西文化的共同根基,融合了中原、西亞和南亞三大文明精華的古象雄文明,時至今日卻還依舊閃耀著光輝。
對於
古象雄文化來說,要使其“活起來”,無法繞過一部全景式反映古象雄文明的百科全書——《
象雄大藏經》。然而長期以來,因其缺乏漢譯版本,致使我國對
象雄文化的研究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相比之下,國外對象雄文化的研究和重視程度已走在前面,催促著我們去挖掘和梳理這一寶藏。
作為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跡貫穿於西藏的方方面面。“從生產到生活,從民俗到信仰,處處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
轉山等宗教活動儀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2013年7月,在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的支持下,丁真俄色活佛開始組織人員整理、翻譯《
象雄大藏經》。一個計畫用10年時間完成的《
象雄大藏經》漢譯工程就此展開。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藏文化的保護和挖掘,為此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這也使古
象雄文化得以重現生機。然而長期以來,由於古
象雄文獻分布零散、內容龐雜,給翻譯和整理它們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同時,優秀的翻譯人才也十分匱乏,除了要精通古象雄文和藏文、漢文,還必須了解古象雄的歷史。這些都導致我國對古象雄文化的研究一直處於滯後狀態。
在這種情況之下,
對於古象雄文化的挖掘與保護已極為迫切地需要發出中國之聲。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重點課題“古象雄文明探源”暨
古象雄佛法大藏經漢譯工程與2013年7月20日在北京啟動。漢譯工程不僅僅將解密雪域高原的古象雄文明,還將探源古中國與
古印度、
古波斯,甚至與古希臘之間文明及文化互相影響、融合的歷史。
遠古象雄文明的勢力曾經波及到四川、甘肅、青海、雲南,覆蓋整個西藏地區。這些地區的文化又滲透到印度北部、
克什米爾以及
拉達克一帶,後者曾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十分頻繁的地區。
公元7世紀,
松贊乾布兼併統一西藏各部落,建立強盛的
吐蕃王朝,西藏正史開始書寫。而近幾年考古發現紛紛證明:
古象雄文明才是西藏文明真正的根。
據漢文和藏文典籍記載,
象雄古國(事實上是部落聯盟),史稱羌同、
羊同;在7世紀前達到鼎盛。《藏族人口史考略》一文記載,根據軍隊的比例,象雄人口應不低於1000萬。後來,
吐蕃逐漸在
西藏高原崛起,到公元8世紀,徹底征服象雄古國。此後,
象雄文化漸漸消失。
西藏本土古老佛教
本教的文獻被專家稱為“象雄密碼”。《吐蕃王統世系明鑑》記載:“自
聶赤贊普至墀傑脫贊之間凡二十六代,均以
雍仲本教護持國政。”而當時的古象雄文字,主要用於本教經書典籍的書寫。
據《西藏王統記》《朵堆》等典籍記載,象雄人
辛饒米沃佛祖對過去原始本教進行了許多變革,創建雍仲本教,被稱為西藏最古老的
古象雄佛法。辛饒米沃
佛祖首先創造了象雄文字,並傳授了“五明學科”:
工巧明(工藝學)、聲論學(語言學)、醫學、外明學(天文學)和內明學(佛學)。古象雄文明就以“雍仲本教”的傳播為主線而發展起來。
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副主任欒建章曾撰文評價古象雄文明及本教的歷史意義:“可以毫不誇張地說,
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象雄文明;要研究藏傳佛教,也必先研究
雍仲本教。否則探究愈深,離真相可能愈遠。
易學
易經屬於
六經之首,中華文化之根,易學源於易經之學,簡稱易學,它起始於占卜但高於占卜,易經中記錄了很多上古的古代歷史事件,因此易經本於實踐。《易經》是中國文化最古老的典籍,是中國人文文化的基礎。易學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分成易理易學、象數易學、數理易學、納音易學幾大類。易學的主要奠基人為
伏羲、周文王與孔子。
對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玄學、陰陽學甚至計算機科學影響深刻。 文化代表
書法、繪畫、唐詩、宋詞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對於人類的偉大貢獻: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藝,精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哲學宗教,完備深刻的道德倫理,共同構成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在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文化中,書法、繪畫、唐詩、宋詞無疑是突出的代表。僅以書法為例進行分析。
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創作,具有很深的玄妙,反映中華民族獨有的藝術創造和審美情趣,從甲骨文、
金文演變而為
大篆、
小篆、
隸書,到東漢、魏、晉時期,
草書、楷書、行書、諸體基本定型。東漢末年,書法開始成為一門藝術,魏晉南北朝時期,眾多書法家創造出風格多樣,繁花似錦的書法藝術。出現了王羲之,王獻之等著名書法家,創作出《蘭亭序》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神品”。唐代書法猶如唐朝的國勢——氣勢雄渾,名家輩出。書法散發著古老藝術的魅力,是中國文化當之無愧的代表。瀏覽歷代書法,“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為精闢的總結。這些不同的風格,反映了不同時期的歷史。
晉人尚韻,晉代書法流美妍媚,風流瀟灑,反映了
士大夫階級的清閒稚逸,流露出一種嫻靜之美。顯然與這個時期的
士族制度相聯繫,反映了
士族制度的特點。
唐人尚法,唐代書法法度嚴謹、
氣魄雄偉,表現出封建鼎盛時期國力富強的氣派和勇於開拓的精神,體現了
大唐盛世的氣魄,具有力度美。既是唐文化全面輝煌的表現,也是唐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對外交往頻繁的反映。
宋人尚意,宋代書法縱橫跌宕、沉著痛快的書風,正是在“國家多難而文運不衰“的局面下,
文人墨客不滿現實的個性書法,以書達意,表達一種心境。可以與宋代積貧積弱的歷史相聯繫。
元、明以來,中國封建社會停滯不前,
江河日下,反映在書法上則是崇尚摹古,平庸無奇。與文化專制主義有關。
至於明末書壇“反流俗“的狂飈,以及清代後期崇尚碑版金石之風的興起,正如地下奔突的岩漿,黑夜中閃掣的電光或是火石,折射出一個社會巨大變動的徵兆。顯然明清時期的文化專制,對書法也有一定的影響.總之,追尋三千年書法發展的足跡,我們可以清漸地看到它與中國社會的發展同步,強烈地反映出每個時代的精神風貌。
文化貢獻
天文地理
古人說天論地 古人觀天 萬物起源
地理成就: 製圖六體 風的觀測和儀器 降水的觀測和儀器 濕度的觀測和儀器 雲的觀測和雲圖集《
水經注》 《
徐霞客遊記》 《
海國圖志》
古代數學
古代軍事
軍事發明: 古代戰車馬鐙的發明與流傳 中國古代火箭火藥噴火裝置弩的發明
流傳人物: 兵聖孫武民族英雄岳飛諸葛亮
傳統醫學
食療與養生食療的含義 食物的四性與五味藥膳
中醫養生養生佳品:茶、
藥酒古代農業
著名人物賈思勰
古代建築
古代機械
紡織印染
航海技術
造紙印刷
造紙術原始的書寫材料
紙的發明過程 造紙技術的發展蔡倫改進造紙術 造紙術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