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位置
地貌
氣候
伊朗高原是亞熱帶乾旱和半乾旱氣候,降水稀少,寒暑變化劇烈,溫度年較差和日較差均很大。絕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大陸性草原和
沙漠氣候,冬夏溫差大、雨量少,水源大都來自高山降水。
西亞的伊朗高原,地處亞熱帶大陸的內部,屬於亞熱帶大陸性乾旱與半乾旱氣候 ,乾旱氣候的形成是由於深居內陸距海遠或因有山地阻擋,濕潤的海洋氣流難以到達,又兼這裡地處亞熱帶,故夏季高溫,冬季溫和。半乾旱氣候屬於由乾旱氣候向其他氣候的過渡類型。
伊朗東部和內地屬大陸性亞熱帶草原和
沙漠氣候,寒暑變化劇烈,夏熱,冬冷多風,內地形成大片的草原、沙漠和
鹽沼。
東部沙漠地區減少到100毫米左右,西部山地區受
地中海式氣候影響,年平均降水量達500毫米以上,沿
裏海一帶年平均降水量達1000毫米以上,炎熱潮濕,可生長
亞熱帶植物。
土壤
伊朗高原的植被類型屬於
荒漠草原,通常生長有
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土壤屬於半荒漠的淡
棕色土。
形成原因
伊朗高原是由於
印度洋板塊與歐亞大陸版塊碰撞之後形成的多折山脈帶地形。是古代
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近代仍為國際交通要衝。絕大部分地區為草原、荒漠,但可以放牧。有水的
綠洲可以種植小麥、棉花。有煤、鐵、鉛、鋅、銅等礦。河、湖兩岸零星散布的綠洲是高原主要人口聚居地,發展
灌溉農業和畜牧業,主要生產小麥、
甜菜、
葡萄和綿羊。
農業、居民點、交通線受地形與水源的限制,大部集中在山麓地帶與山谷中。中等高度山地為夏季牧場。
自然環境
伊朗高原海拔一般在900-1500米之間。中央部分大部為較平坦。高原上多小型內陸盆地。北部有
厄爾布爾士山脈,海拔2400-3000千米,主峰
達馬萬德山海拔5671米,是一座
死火山,為伊朗最高峰。西南部為
厄爾布爾士山與科彼特山,東部為加恩-比爾兼德高地,北部有厄爾布茲山脈,德馬萬德峰海拔5670米,為伊最高峰。西部和西南部是寬闊的扎格羅斯山山系,約占國土面積一半。中部為乾燥的盆地,形成許多沙漠,有卡維爾荒漠與
盧特荒漠,平均海拔1,000餘米。
裏海沿岸狹窄的平原上,覆蓋著肥沃的
沖積土。西北部是
亞美尼亞高原的一部分,多山間盆地,有全國最大的
烏爾米耶湖。西南部和南部為許多平行的山嶺,把伊朗內地與海隔開。東部地區是乾燥的盆地,形成許多沙漠,著名的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東南部在伊朗境內。
分區範圍
按照
自然地理環境,伊朗高原可以劃分為五個特徵明顯的自然地區:扎格羅斯地區、內陸茺漠盆地或中央茺漠盆地、
裏海沿岸地區、古代的
帕提亞地區、
東伊朗地區。
其南部邊界是印度洋和
波斯灣;其北部邊界是
阿拉斯河、裏海、科彼特山鏈、
阿姆河以南的帕羅帕米
蘇斯山。伊朗高原周圍被雄偉的高山所包圍,高原中央是遼闊的
內陸盆地,沒有河流通往大海。從伊朗高原各山脈內坡流出的河流,全都消失在這個乾燥貧瘠的盆地之中。伊朗農業條件最好的地區,是毗鄰
兩河流域的
胡澤斯坦地區,還有北部、西北部山鏈的山麓與河谷地區,特別是
裏海、
高加索山脈的斜坡地區。伊朗高原的總面積有370萬平方公里。
歷史文化
伊朗高原歷史悠久,在公元前出現過
埃蘭王國、
米底王國、波斯王國、帕提亞王國和帕西亞王國(由
帕提亞獨立出來)。帕西亞王國在3世紀中改稱波斯王國,建都書珊。踏入6世紀中,伊朗高原陷入阿拉伯的短暫統治。10多年後,巴萬德出現,曾強大一時;
塔希爾、塔巴里斯壇載德政權、撒法爾、慕薩菲爾、齊亞爾、布伊德和卡府亞等國,但也為時不長。直到約1040年,大
塞爾柱建國,曾引起
十字軍東侵。但其後出現
克爾曼,
伊斯梅爾派政權和塞爾古里等割據政權。約1160年,大塞爾柱被推翻。
蒙古帝國在1256年入侵,建立
伊兒汗國(旭列兀王朝)。伊兒汗國在約1350年亡,伊朗平原由西
察合台統治;曾出現慕扎法爾,乎羅珊沙巴大爾政權,哈拉·克永魯和阿克·克永魯等地區政權。約1502年,伊斯邁爾一世建波斯
薩法維帝國。
阿富汗地處
帕米爾高原和伊朗高原間的高原
寬谷地區,阿富汗的幸運就在於它是
萬山之中一條重要的天然通道,是溝通歐亞必由之地。在古代,道路必須傍河而行,因此阿富汗地區是古代
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也是中亞遊牧民族西遷土蘭平原和其它平原的必經之路。
重要城市
德黑蘭:伊朗首都,人口約為600萬。11世紀建立的古城。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鐵路樞紐。有紡
織、石油提煉、汽車裝配、製藥、水泥等工業。
阿巴丹:人口約30萬。為著名的石油城。有規模很大的煉油廠和設備完善的石油化工廠。
波斯灣上的
哈爾克島,是伊朗原油的輸出中心和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輸出港之一。
阿瓦士:人口33萬。位於石油蘊藏豐富的
胡齊斯坦省。伊朗縱貫鐵路上的要站之一。為石油提煉中心和轉運站。
大不里士:人口約60萬。8世紀起曾長期為伊朗首都。農畜產品重要貿易中心。以織毯、製革等手工業著名。地震較頻繁。
伊斯法罕:人口100萬。伊朗古都,古代“絲綢之路”的南路要站。全國最大紡織工業中心,金屬製品亦著名。馬
什哈德:人口67萬,是伊朗橫貫鐵路的東部終點。向為印度、阿富汗同德黑蘭間的商隊貿易中心。是黃麻、絲、茶和麵粉等商品的重要集散地。為
什葉派伊斯蘭教聖地。
風俗習慣
伊朗人晚上看到
新月後,如果碰巧又看到一種美好的東西,如金子、鏡子、水、美麗的少女等,就會認為那個月很幸運,隨即覺得自己的好運也要來臨。
幸運的數字“7”對伊朗人來說是吉利的象徵:伊朗春節之際要在餐桌上擺上7種由字母s開頭的食物,婦女化妝品有7種顏色,結婚時給新娘腰帶上打7個結,在快樂的星期三要點燃7堆火等,跟咱們的6,8差不多喔。
辟邪的數字如果無意中將5隻茶杯或5隻茶碟放成一排,這表明今有客人來訪。家裡人要為出門3天的人做麵條,以求平安。生了孩子要用鐵簽子叉上10個蔥頭放在孩子頭上,一個代表一天,過一天就扳下一個,一邊丟,一邊說:“災難走開吧。”
神靈的保佑每天晚上看到第一盞燈亮時,應讚頌先知
穆罕默德,當從爐子裡取出第一張大餅時,也應讚頌穆罕默德。虔誠的伊斯蘭什葉派教徒在喝水時,要詛咒殺害先知
海珊的劊子手,因為先知海珊遇難時,劊子手不給他水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