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
舊名“
雷扎耶湖”,湖名因湖邊的烏魯米耶湖市而來,爾米亞源自古敘利亞語,是“水的城市”之意。
在1930年代初,
巴列維王朝時期,因禮薩汗之名,曾經名為“禮薩耶湖”(波斯語:دریاچه رضائی),在1970年代中,改為當代的名字。
地理環境
湖盆位於
伊朗西北部亞塞拜然地區巨大的中央低地的底部,海拔1,275公尺(4,183呎),水深春季為4—6米,夏季僅1—2米。鹽度春季為8—11‰,晚秋為26—28‰。西面和北面群山圍繞,南面有高原,東面有高原和火山錐。南北湖長約140公里(87哩),東西寬約40∼55公里(25∼35哩),面積變動於5,200—6,000平方公里之間,最大深度16公尺(53呎)。塔勒赫河與扎林內河分別自東與南注入。湖的南部有小島嶼約50座。湖岸線隨湖的水位漲落而變化。水位高時,東岸及南岸大片土地被淹,變為廣闊的鹽沼。湖岸大部為含鹽過多的荒地,部分地方有集約化農業。湖岸地區基本無人居住。西岸平原上有
雷扎耶城。
湖水沒有排水口,所以含鹽量很高,是死海鹽度的1/4,含鹽量春季為8∼11%,秋末達26∼28%。主要鹽分有氯、鈉和硫。湖內只有少數能耐鹽的生物。大量的水藻為湖蝦提供了食物,但造成沿湖岸有難聞的氣味。湖岸有麻鴨、紅鸛、鵜鶘以及候鳥栖息。
烏魯米耶湖提供著46萬公頃土地的水源需求,除此之外該省還有102個島嶼、瀉湖和野生動植物棲息地。
水文地理
在水文地理方面該湖有一制約因素:缺少一個排水口。這個大型水系面積約52,000平方公里(20,000平方哩),但由於沒有排水口,所以季節性變化常很大。主要支流有東北部的塔勒亥(Talkheh)河,此河匯合了薩巴蘭(Sabalan)和薩漢德(Sahand)叢山的融雪,還有南部的兩條河——札里內(Zarineh)河和錫米內赫(Simineh)河。這些河流入湖中的水量在一年中變化很大:春季塔勒亥河和錫米內赫河的注入量都能達到57立方公尺/秒(約2,000立方呎/秒);而在乾旱的夏季,流入速度則降到只有3.7或1.7立方公尺/秒(130或60立方呎/秒)。這變化造成湖水本身水位的漲落,漲落差為0.6∼0.9公尺(2∼3呎)。除有季節性水位變化外,還有較長期的水位波動,每次持續12∼20年,水位漲落幅度在1.8∼2.7公尺(6∼9呎)之間。
生物資源
烏魯米耶湖中有百餘個岩石小島,是各類野生
候鳥(包括
紅鶴、
鵜鶘、
琵鷺、
朱鷺、鸛、翹鼻麻鴨、翹嘴長腳鷸、長腳鷸、
海鷗)的過境棲息地;因湖水含鹽分約為海水六倍,濃度太高,不適合魚類生存,只有一種
浮游生物,豐年蝦(或稱鹵蟲,Artemia)能夠生存,具經濟價值。烏魯米耶湖已列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之
生物圈保留區,同時大部分區域伊朗政府已列為國家公園。
主要橋樑
由於烏魯米耶湖是東、西亞塞拜然兩省首府,爾米亞市與大不里士之間的主要障礙,伊朗政府於1979年即著手興建跨湖大橋,後因伊朗革命而暫停,2000年又恢復興建,原預計於2005年完成,但因工程上遭遇很多困難,至2006年第一季仍在施工中。
拯救計畫
由於蒸發加劇和入湖水減少,烏魯米耶湖水位下降,面積迅速縮小,到2011年8月,湖區面積已經不到鼎盛時期的40%。此外,該湖還面臨鹽鹼化、沼澤化加劇等問題。有專家警告,如果再不採取措施烏魯米耶湖到2014年將徹底消失。 2011年9月,烏魯米耶湖附近居民舉行遊行活動,抗議政府未能採取有效措施拯救正在乾涸的烏魯米耶湖。當地官員也對烏魯米耶湖水位下降可能引發的環境災害表示憂慮,要求政府迅速採取措施。
2011年9月5日,伊朗環保官員表示,伊朗政府正計畫採取多種措施拯救烏魯米耶湖,內閣會議上有關預算得到了落實。一些措施已經開始執行,比如把鄰近省份
庫爾德斯坦省的河流引入烏魯米耶湖,這項工程已經完成了15%,另外還在研究從流經伊朗的國際河流——
阿拉斯河引水入湖方案,方案確定以後也將很快執行。政府還計畫3年時間改變當地灌溉方式、減少農業用水。另外,在湖區實施
人工增雨也是政府計畫採取的一項措施,有望每年為當地增加60毫米的降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