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引證釋義,舉例,道學典籍,史學典籍,地學典籍,
引證釋義
舉例
道學典籍
《陸地仙經》
《陸地仙經》為清人馬齊所著,成書於雍正年間,其內容是對“百字導引法”的注釋。皆已對馬氏原著作了刪削。底本在《陸地仙經》文下附有馬齊生平100字,從筆體與內容判斷,乃係後人補寫,今一併收入(馬齊,《清史稿》有傳)。陸地仙經共百字二十句五言。此書介紹方法具有強健肢體、防病治病、益壽延年的作用。
《陸地仙經》為清人馬齊所著,成書於雍正年間,其內容是對“百字導引法”的注釋。皆已對馬氏原著作了刪削。底本在《陸地仙經》文下附有馬齊生平100字,從筆體與內容判斷,乃係後人補寫,今一併收入(馬齊,《清史稿》有傳)。陸地仙經共百字二十句五言。此書介紹方法具有強健肢體、防病治病、益壽延年的作用。
《正統道藏》
《正統道藏》所收經書,已重行分卷,原有短卷,則數卷並為一卷,故有數經(或 數篇、或數圖)同卷者。每函各為若干卷;其中以十卷居多,亦有少至三四卷,多至 十五卷者,洪字號甚至多達十七卷。
按三洞四輔十二部分類,各部收書共一千四百三十種。計洞真部三 百一十六種;洞玄部三百零三種;洞神部三百六十四種;太玄部一百一十七種;太平部 六十六種; 太清部二十四種;正一部二百四十種。 《正統道藏》收書的數量大,內容龐雜,遍涉道教的教義救理、戒律清規、符籙章奏、齋醮科儀、修煉攝養、靈圖象數、名山宮觀、神仙譜籍、道士傳記等方面。除道教經籍外,還收入一部分醫書藥方、諸子著作。包含不少中國古代宗教及哲學、歷史、 文學、藝術、醫藥學、化學、天文、地理等學科的重要史料。它與後來增補的《萬曆續 道藏》習慣上略稱《道藏》,是現存研究道教不可或缺的資料。
按三洞四輔十二部分類,各部收書共一千四百三十種。計洞真部三 百一十六種;洞玄部三百零三種;洞神部三百六十四種;太玄部一百一十七種;太平部 六十六種; 太清部二十四種;正一部二百四十種。 《正統道藏》收書的數量大,內容龐雜,遍涉道教的教義救理、戒律清規、符籙章奏、齋醮科儀、修煉攝養、靈圖象數、名山宮觀、神仙譜籍、道士傳記等方面。除道教經籍外,還收入一部分醫書藥方、諸子著作。包含不少中國古代宗教及哲學、歷史、 文學、藝術、醫藥學、化學、天文、地理等學科的重要史料。它與後來增補的《萬曆續 道藏》習慣上略稱《道藏》,是現存研究道教不可或缺的資料。
史學典籍
《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北宋司馬光撰。二百九十四卷,又考異、目錄各三十卷。編年體通史。光初成戰國至秦二世八卷,名為《通志》,進於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設書局繼續編撰,至神宗元豐七年(1084)完成,歷時十九年。神宗以其“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鑑》。全書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訖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傳狀、文集、譜錄等二百二十二種。幫助編撰者有劉攽、劉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長,分段負責,先排比材料為“叢目”,再編成“長編”,然後由光總其成,刪訂定稿。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略於經濟、文化。全書貫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有“考異”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錄”以備查閱之用,為歷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較系統而完備的資料。注釋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資治通鑑音注》。清初嚴衍著《資治通鑑補正》,為《通鑑》拾遺補缺,刊正錯誤。
《資治通鑑》,北宋司馬光撰。二百九十四卷,又考異、目錄各三十卷。編年體通史。光初成戰國至秦二世八卷,名為《通志》,進於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設書局繼續編撰,至神宗元豐七年(1084)完成,歷時十九年。神宗以其“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鑑》。全書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訖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傳狀、文集、譜錄等二百二十二種。幫助編撰者有劉攽、劉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長,分段負責,先排比材料為“叢目”,再編成“長編”,然後由光總其成,刪訂定稿。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略於經濟、文化。全書貫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有“考異”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錄”以備查閱之用,為歷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較系統而完備的資料。注釋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資治通鑑音注》。清初嚴衍著《資治通鑑補正》,為《通鑑》拾遺補缺,刊正錯誤。
地學典籍
《山海經》
《山海經》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經多人寫集成的一部古書。《山海經》是一部以神話為主流的書,它的內容範圍龐大,它除了保存有大量的神話資料,還涉及到學術領域的各個方面,諸如宗教學、哲學、歷史學、民族學、天文學、地理學、動物學、植物學、醫藥衛生學等,此書內容包羅萬象,可以稱得上是一部當時的生活日用百科全書。 [7]
歷代對《山海經》的地學價值的認識經歷著一個反覆曲折的過程。東漢時,著名的治水專家王景,從治卞入手治河,臨行,明帝贈送給他的參考書中就有《山海經》。北魏酈道元作《水經注》時,引用《山海經》達80餘處。以後《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及王堯臣《崇文總目》皆將其列入史部地理類書。明清時代是《山海經》地學價值被貶時期,被說成“多雜以神怪”、“道里山川難考據”。至近代,顧頡剛作《五藏山經試探》,發表了許多極為精闢的見解,使人們重新認識《山海經》的科學價值。其後,譚其驤又作《“山經”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利用《山海經》中豐富的河道資料,將《北山經》中注入河水下游的支流一條一條梳理,並加以排比,考證出一條最古的黃河故道。此文的發表,進一步確立了《山海經》尤其是《五藏山經》在地理學上的科學地位。 《山海經》的今傳本為18卷39篇,其中《山經》(又稱《五藏山經》)5卷,包括《南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共21000字,占全書的2/3。《海內經》、《海外經》8卷,4200字。《大荒經》及《大荒海內經》5卷,5300字。 《山海經》中最具有地理價值的部分《五藏山經》,是全書中最為平實雅正,從形式至內容都以敘述各地山川物產為主,儘管也雜有神話,比例不大,無疑是一部早期地理書。 《山海經》記載的山川比早些時代《禹貢》豐富,其記載山嶽共15000字,其篇幅之長,相當《禹貢》導山部分的14倍。《禹貢》所記山嶽僅4列,而《山經》則發展成26列。 《山經》以山為綱,分中、南、西、北、東五個山系,分敘時把有關地理知識附雨上去。全文以方向與道里互為經緯,有條不紊。在敘述每列山嶽時還記述山的位置、高度、走向、陡峭程度、形狀、谷穴及其面積大小,並注意兩山之間的相互關連,有的還涉及植被覆蓋密度、雨雪情況等,顯然已具備了山脈的初步概念,堪稱我國最早的山嶽地理書。在敘述河流時,必言其發源與流向,還注意到河流的支流或流進支流的水系,包括某些水流的伏流和潛流的情況以及鹽池、湖泊、井泉的記載。
歷代對《山海經》的地學價值的認識經歷著一個反覆曲折的過程。東漢時,著名的治水專家王景,從治卞入手治河,臨行,明帝贈送給他的參考書中就有《山海經》。北魏酈道元作《水經注》時,引用《山海經》達80餘處。以後《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及王堯臣《崇文總目》皆將其列入史部地理類書。明清時代是《山海經》地學價值被貶時期,被說成“多雜以神怪”、“道里山川難考據”。至近代,顧頡剛作《五藏山經試探》,發表了許多極為精闢的見解,使人們重新認識《山海經》的科學價值。其後,譚其驤又作《“山經”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利用《山海經》中豐富的河道資料,將《北山經》中注入河水下游的支流一條一條梳理,並加以排比,考證出一條最古的黃河故道。此文的發表,進一步確立了《山海經》尤其是《五藏山經》在地理學上的科學地位。 《山海經》的今傳本為18卷39篇,其中《山經》(又稱《五藏山經》)5卷,包括《南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共21000字,占全書的2/3。《海內經》、《海外經》8卷,4200字。《大荒經》及《大荒海內經》5卷,5300字。 《山海經》中最具有地理價值的部分《五藏山經》,是全書中最為平實雅正,從形式至內容都以敘述各地山川物產為主,儘管也雜有神話,比例不大,無疑是一部早期地理書。 《山海經》記載的山川比早些時代《禹貢》豐富,其記載山嶽共15000字,其篇幅之長,相當《禹貢》導山部分的14倍。《禹貢》所記山嶽僅4列,而《山經》則發展成26列。 《山經》以山為綱,分中、南、西、北、東五個山系,分敘時把有關地理知識附雨上去。全文以方向與道里互為經緯,有條不紊。在敘述每列山嶽時還記述山的位置、高度、走向、陡峭程度、形狀、谷穴及其面積大小,並注意兩山之間的相互關連,有的還涉及植被覆蓋密度、雨雪情況等,顯然已具備了山脈的初步概念,堪稱我國最早的山嶽地理書。在敘述河流時,必言其發源與流向,還注意到河流的支流或流進支流的水系,包括某些水流的伏流和潛流的情況以及鹽池、湖泊、井泉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