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岐(東漢末年經學家、畫家)

趙岐(東漢末年經學家、畫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趙岐(?-201年),字邠卿。京兆長陵縣(今陝西鹹陽)人。東漢末年經學家、畫家。初名嘉,字台卿,後因避難而改名。

趙岐年少時即有才藝。漢桓帝時因得罪宦官而逃至北海賣餅,被孫嵩救至家中,藏於複壁內數年,後被赦出。

延熹九年(166年),應司徒胡廣辟命。後拜并州刺史,又因黨錮遭禁十餘年。光和七年(184年),拜議郎。累遷敦煌太守,赴任途中遭劫持,經詭辯才幸免於難,輾轉返回長安。漢獻帝遷都長安時,再拜趙岐為議郎,不久遷太僕

李傕郭汜掌權時,命趙岐與太傅馬日磾出使關東。獻帝東遷時,趙岐又說服劉表董承修理宮殿,於是留在荊州,朝廷就地拜趙岐為太常。建安六年(201年),趙岐去世,享年九十餘歲。

趙岐善畫,《歷代名畫記》提及他曾自畫四賢像於自己的墓中。趙岐對《孟子》研究頗深,對後世有一定影響。《十三經註疏》中《孟子註疏》的注本即是趙岐所作。

概述內圖片來源:《古聖賢像傳略》

基本介紹

  • 本名:趙岐
  • 別稱:趙嘉
  • 字號:原字台卿,後改字邠卿
  • 所處時代東漢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京兆長陵縣
  • 去世時間:201年
  • 主要作品:《孟子注》《三輔決錄》
  • 主要成就:出使關東,助修宮室;注釋《孟子》 
  • 官職:太常
人物生平,少而明經,顛沛流離,宦海沉浮,出使關東,助修宮室,安逝荊州,人物評價,個人作品,親屬成員,從兄,兄長,妻子,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少而明經

趙岐字邠卿,最初名趙嘉,字台卿,後來因為避難才改名。他年少時就對經學有研究,他多才多藝,娶名儒馬融的侄女為妻,但趙岐鄙夷馬融外戚的身份,不與他相見。他在州郡里任職,因廉直且嫉惡如仇而讓人害怕。
趙岐在三十多歲的時候得了重病,臥床七年,認為自己即將死去,於是對兄長說:“大丈夫生於世,隱居而沒有箕子的操守,任官沒有伊尹呂望的功勳,上天不給我機會,我無話可說!可以在我的墳墓前立一塊圓石,刻上:‘漢有一位隱逸之人,姓趙名嘉。空有志向卻不得天時,這是命我也沒有辦法!’”但後來痊癒。

顛沛流離

永興二年(154年),趙岐被司空房植闢為掾屬。趙岐在任上曾提議二千石可以為父母服喪,朝廷同意他的提議。後來,他被大將軍梁冀徵辟,趙岐為梁冀獻上取捨求賢的方法,梁冀不採納。因此被推舉治理繁難之處,任皮氏縣長。恰逢河東太守劉祐離職,繼任的是中常侍左悺的兄長左勝,趙岐素來討厭宦官,同天就棄職返回洛陽,被京兆尹延篤請為功曹
趙岐趙岐
當初,中常侍唐衡的兄長唐玹任京兆虎牙都尉,人們因為唐玹行為不端,於是很看不起他。趙岐和他的堂兄趙襲又對他多次貶議,唐玹因此非常痛恨他們。
延熹元年(158年),唐玹任京兆尹,趙岐害怕大禍臨頭,於是帶著堂侄趙戩逃走。唐玹果然逮捕了趙岐的家屬和親戚,將他們全都誣陷殺害。趙岐避難四方,到達過許多地方。後來隱姓埋名,在北海買餅。安丘人孫嵩見到趙岐後,覺得他不一般,於是詢問趙岐道:“我看你不像是買餅的人,問你話你又臉色有變,你如果不是與人有深仇大恨,就是逃亡的人。我是北海的孫賓石,家中有百餘口人,也許可以幫你的忙。”趙岐於是以實情相告,孫嵩將其帶回家,設宴款待,把他藏在夾壁中好幾年,趙岐在其中創作了共三十二章的《厄屯歌》。

宦海沉浮

後來,唐玹和他的家人全都死了,趙岐得到大赦才得以重見天日。三府(太尉、司徒、司空)知道後,同時徵辟他。
延熹九年(166年),趙岐接受司徒胡廣的徵辟。適逢南匈奴烏桓鮮卑擾邊,公卿都舉薦趙岐,於是拜趙岐為并州刺史。趙岐到任後想要上奏守邊的策略,但還未上奏,就因為第一次黨錮之禍遭罷免,趙岐於是把它整理成了《禦寇論》。漢靈帝繼位初年,趙岐又因為第二次黨錮之禍被禁錮十多年。
光和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靈帝下詔選用以前的刺史二千石官員中文武雙全的,於是征拜趙岐為議郎
中平二年(185年),車騎將軍張溫西征關中,請趙岐補任車騎將軍長史,屯駐安定郡。大將軍何進又舉薦趙岐任敦煌太守,他在路經襄武縣時,被反賊邊章等人抓獲,邊章想要脅迫趙岐任他們的大帥,趙岐費盡口舌才得以倖免,輾轉到陳倉時,又遇到亂兵,只能裸身自救,躲在草叢中十二天不進食。歷經磨難才回到了長安。

出使關東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西遷獻帝至長安,再拜趙岐為議郎。不久,任太僕
初平三年(192年),李傕郭汜掌權,派太傅馬日磾持節安撫天下,以趙岐為副手,馬日磾到洛陽後,上表請趙岐另外出使,百姓見到趙岐,都高興的說:“沒想到今天又看見漢朝使者的車馬了。”
當時,袁紹曹操公孫瓚正在爭奪冀州,袁紹和曹操聽到趙岐來了,都停戰率軍在數百里外迎接趙岐,趙岐說服二人退兵,又寫信給公孫瓚,向他陳說利害關係。袁紹等又與趙岐約定在洛陽會面,但因趙岐在南行到陳留時得了重病,拖延了兩年,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助修宮室

興平元年(194年),朝廷下詔徵召趙岐,恰逢獻帝東遷至洛陽,先派衛將軍董承修理皇宮。趙岐不顧年邁向董承請命說:“現在海內四分五裂,只有荊州境域闊大,位置很好,西通巴蜀,南當交趾,年穀豐收,軍隊戶口還完整。我趙岐雖然迫於李傕的命令,但還想報效國家,我想自己乘牛車往南說服劉表,可以讓他帶兵來保衛朝廷,與將軍同心同力,共同輔助王室。這是安定朝廷拯救百姓的辦法。”董承當即上奏派趙岐出使荊州,督促劉表上交賦稅。趙岐到達荊州後,劉表立即派人幫助修理皇宮,而且軍用物資也源源不斷的抵達。當時孫嵩也在劉表那裡,但劉表並不重視他,趙岐因而向劉表稱讚孫嵩有堅定剛烈的美德,一起和劉表推薦孫嵩為青州刺史。趙岐因為年邁體衰,於是就留在了荊州。

安逝荊州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任司空,推辭給趙岐。後來,光祿勛桓典、少府孔融共同推薦趙岐,朝廷就地拜趙岐為太常
建安六年(201年),趙岐在荊州去世,享年九十多歲。他在去世前就為自己造好了墳墓,在其中自畫季扎子產晏嬰叔向這四人的像,放在客從的位置,又把自己的畫像擺在主位,讓他們來稱頌。他臨終時囑咐兒子要將自己簡樸下葬。

人物評價

范曄後漢書》:邠卿出疆,專命朝威。
張彥遠: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范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
魏元忠:臣嘗讀魏、晉史,每鄙何晏王衍終日談空。近觀齊、梁書,才士亦復不少,並何益於理亂哉?從此而言,則陸士衡著《辨亡論》,而不救河橋之敗,養由基射能穿札,而不止鄢陵之奔,斷可知矣。昔趙岐撰禦寇之論,山濤陳用兵之本,皆坐運帷幄,暗合孫、吳。宣尼稱“有德者必有言,仁者必有勇”,則何平叔、王夷甫豈得同日而言載!
郝經:①東漢儒者之盛,防於三代,而王室賴之。安順而下,漢政始紊,時則有袁安、楊震;沖質而下,漢遂衰矣,時則有李固杜喬;至乎桓靈,王室若綴旒然,時則有盧植、趙岐,二子歿,而漢室僨矣。……岐間關險阻,僨抑愈厲。及仗節奉使,而豪傑弭耳,聽命防兵,奉迎疾故之,以稽脫事幾,豈非天哉。區區南邁,依國荊楚,齎志以歿,亦云忠矣。嗚呼!植岐皆以大儒之資,挺身不撓,扶借王室,鯁拉虎口,嬰其凶鋒,使盼瞠而不敢害,且知畏敬焉。向令一時風節之士,不衂於黨禍,(闕)毅抗矯,維持皇綱皆如二子,漢室豈遽亡哉!……至岐於複壁中為注章,別為防,甚得柢要,學者至今宗之。嗚呼,可不謂尚志之士哉!②允矣邠卿,屯聯禍嬰。播宣王靈,扶危柱傾。集義養氣,皆為大勇。髣髴孟軻,不啻賈董。
王夫之讀通鑑論》:①馬日磾、趙岐之和解關東也誰遣之?……故知非獻帝遣之,傕、氾遣之也……嗚呼!日磾、岐為漢之大臣,而受賊之羈絡以聽其頤指,其頑鄙而不知恥,亦至是哉……夫與賊同立於朝,所難者不能自拔耳。二子者,幸而得銜命以出,是溫嶠假手以圖王敦之機會也。紹、術、瓚、表雖懷異志,而朱儁、曹操、劉虞、孫策,夫豈不可激厲入援以解天子之困厄。而命之曰和解,則以和解畢事,曾不知有問及中朝者,二子將何辭以答也?故遣日磾、岐者,傕、氾也;奔走於諸將之間,靦顏以嚅囁者,為傕、氾效也;為天下賤,不亦宜乎!②李、郭殺大臣,脅人主,關東疾視而不問,馬日磾、趙岐之庸鄙,受二凶之意旨以和解行,而實為逆賊結連衡之好,然後關東始堅信漢之必亡。……王允非定亂之人也,馬日磾、趙岐,則手授天下於群雄者也,漢之終亡,終於此也。
黃宗羲:君子無斯須不學也,黃霸之受《尚書》,趙岐之注《孟子》,皆在患難顛沛中,況優遊暇豫之時乎!《易》曰:“困而不失其所,亨。”

個人作品

趙岐著有《孟子章句》十四卷、《三輔決錄》七卷,在當時廣為流傳。《全後漢文》還收錄有《厄屯歌》、《藍賦》《與友書》、《遺令敕兄子》、《臨終敕其子》、《三輔決錄序》、《孟子題辭》、《孟子篇敘》。他的《孟子章句》為《孟子》最早注本,釋文通達,明白易曉,後經北宋孫奭疏,收入《十三經註疏》中。他對《孟子》研究頗深,對後世有一定影響。

親屬成員

從兄

趙襲

兄長

  1. 趙磐(盤),官至州都官從事,早亡。
  2. 趙無忌,字世卿,官至河東從事,為唐衡兄唐玹所殺。

妻子

馬宗姜,馬融兄長馬敦之女。

史料記載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
續後漢書·卷十三·列傳第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